描写雨中黄山的诗句
五律·雨中游黄山墨翁题记:不巧,选定中秋,单位组织黄山游,恰逢下雨。
也罢,雨中游黄山,别有一番情。
友人摄得《雨中黄山》照,赋诗题之,聊作纪念。
黄山久负名,更有迎客松。
雾霭清泉冷,烟岚古树青。
拾级观雨景,登顶赏云亭。
环望群峰岭,若无若有中。
古人写绍兴的诗句有哪些
李健吾(19068.17-1982.11.24)山西运城人。
常用笔名刘西渭小喜欢戏剧和文在北师大附学时就开始写作。
曾与同学赛先艾等组织曦社,编辑《国风日报》的文艺副刊《爝火旬报》,常在《晨报副刊》、《语丝》发表作品。
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研究福楼拜。
1933年回国,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工作。
1935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时期,是上海“孤岛”话剧界的成员。
抗战胜利后,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
与黄佐临等创办了上海实验戏剧学校,解放后继任该校(改名为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戏剧文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
1964年调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雨中登泰山》原文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杜甫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天是灰的,心是沉的。
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
等天晴吗
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
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
”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
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
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
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
——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
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
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
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
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
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
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
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
悬崖崚嶒,石缝滴滴㳠㳠,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
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
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
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
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骄傲,又是担心。
骄傲我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担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
云薄了,雾又上来。
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
困难似乎并不存在,眼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轻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跟在他们后头。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
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
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凑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
我们正在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
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
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的老远。
从这时候起,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跟到南天门。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
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
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巉岩的山石装扮起来。
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随水漂去。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
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
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
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
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
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
我胆怯了。
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
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里,这样形容:“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
”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
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
我像应劭说的那样,“目视而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心还在跳,腿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
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来。
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像一个没事人一样。
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鹦鹉,有的是一根棒槌,有的是一条金牛,地方宽敞的摆着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的深渊。
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
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
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
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有的什么也不像,黑忽忽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
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
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
是云吗
头上明明另有云在。
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
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像镀了金,又像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
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濑河,是汶河。
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
你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
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
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
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
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
不是下午要赶火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
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
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田宫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赏析 《雨中登泰山》结句“意兴盎然”是“文眼”,它灌注着全文的各部分,所以我们不论读那一个段落,都会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自己,那就是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炽热的爱。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散而不散,所谓“散”是指取材广泛而言;“不散”,即是通过艺术构思,将一些貌似不相关联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艺术整体。
因而线索的贯穿是收到“不散”的艺术效果的关键。
李健吾先生对这篇散文的线索的安排是考究的。
《雨中登泰山》是“双线结构”。
一是以登临顺序为线索,这是明线;一是以登临时的盎然意兴为线索,这是暗线。
两条线索相互交凝,针线严密,无懈可击。
这篇作品是一幅逐渐展开的泰山长轴:首先展示出来的是岱宗坊,然后是虎山水库、王母庙、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二天门、经石峪……天街,至此长轴全部展开,于是我们对这幅“泰山烟雨图”的画面层次便看得清清楚楚了。
一处紧接一处,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暗线,也就是思想感情的主线,处理得当与否,将更加直接地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
作者从创造意境和表达主题出发,处理得时隐时现,思想层次十分分明。
它象一条绵续不断的链条把登临时所见到的一处一处实景连缀起来,使材料显得博而不杂,显示出内在联系的逻辑性。
作者是满怀豪情逸兴登泰山的,所以作品一开始便引用杜诗《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出迫切的心情。
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不能不大为扫兴、焦急,于是感觉到“淅淅沥沥,不象落在地上,倒象落在心里”。
“天是灰的,心是沉的”。
开始失望起来。
待到天色好转了一些,便“兴致勃勃”地出发了。
作者细致、具体地抒写了登临前的感情变化,以抑垫扬,强调出“意兴盎然”这条思想感情的主线。
在对泰山的第一个图景虎山水库的描绘中,注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兴致勃勃,情景交融,创造了明快而雄浑的意境,由于怀着盎然的意兴观赏水库,水库越发壮观,意兴也就越发盎然。
在这一部分,两条线索凝汇在一起,再也分辨不出哪是“明”,哪是“暗”了。
雨再大也冲淡不了登临逸兴,在记七真祠塑像的片断中,特别写了一笔“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完全沉浸在无名雕塑家用自己的生命创造的美的境界之中了,忘却继续登临,主线忽地突现出来。
在记叙由一天门攀登二天门时,山水相依,这是实景,“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
”人多情,水亦多情,第一谓语动词“陪”字已将意境托出,下句再重用“陪”字而且加上状语“一直”,就使人感到更加亲切了。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艺术点染,有力地突现出对山河的热爱,这深厚的爱正是“意兴盎然”的结实的内容。
感情越来越强烈,主线又鲜明起来,作品的主题也就随着步步深化。
艰险是孕育愉快的沃土,只有历尽艰险的人,才真正懂得什么是最大的愉快。
当作者用极大的努力攀登上主峰的盘道时,不写山,不写水,直接记叙了掐草摘花的一个小插曲:“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
”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愉快了。
这是“意兴盎然”的具体表现。
这时,两条线索若即若离,这一个片断既是对实景的描绘,也是对意兴的直接抒写。
写天街,文笔全开,写小店,富有生活气息,写山石,奇巧万状。
远眺、俯视,有景、有情。
当面对一片壮丽奇景,“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文笔便蓦地收住,线索也就“合二而一”了。
最后落笔在“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扣紧“雨”字,关合全文。
“文末现志”,点出“文眼”——意兴盎然。
文章的结构布局如织锦,只有经纬匀称,才能显现出美丽的图案和色彩。
这篇散文由于两条线索的交凝和统一,不只叙写有规迹可寻,而且意境层层开拓,主题步步深化,这就使我们懂得了散文怎样收到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
赞美峨眉山景色句子
峨千姿百态,东部低山,势若锦屏;群峰耸峙,如笋,如画;西部山势巍峨,雄伟壮观。
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
登临其间,可西眺皑皑雪峰,东瞰莽莽平川,气势雄而景观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
中部群山峰峦叠嶂,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而风光秀。
金顶海拔3077-3099米,三峰并峙,绝壁凌空,刚劲挺拔,“高凌五岳,秀甲九州”。
俯瞰峨眉山,气势雄伟而景色秀丽,山静云动,仪态万方,多姿多彩,飘逸神奇。
游客人峨眉山,有如在画中游,感觉到一种诗的意境,美的享受,仿佛超然于尘世之外,身心俱净化澄澈。
难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称赞峨眉山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一山而具五种美感: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听觉美、意境美。
美的事物和美的自然,带来美的感染、美的熏陶和美的感受。
我国三大平原是怎样形成的
唐代诗人(558年-638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汉族,余姚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
孔子庙堂碑为撰文并书写。
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
楷书35行,每行64字。
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孔子庙堂碑之碑”六字。
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
为六十九岁时所书。
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
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
宋有诗赞曰:“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 汝南公主墓志此帖无款,传为书,亦有人认为是旧摹本。
纸本,行书18 行,共222字 。
此帖书法温润圆秀,用笔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临之说。
明王世贞评此书:“潇散虚和,姿态风流,有笔外意。
”明李东阳也说此帖:“笔势圆活,戈法独存。
”所谓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书法所悟到的一种独特笔法。
相传临右军书法,写到“戬”字时,虚其“戈”令世南补之,然后拿给魏征 看。
魏征说,圣上之书惟“戈法”逼真。
可见虞世南书法造诣之深了。
昭仁寺碑前几行确实与虞世南的楷书风格相一致,具备了含蓄深沉,外柔内刚,凛然不可犯的风度。
可惜后半部则流于荒率,疑为伪作,不无道理。
此帖现藏上海博物馆。
除了以上两件作品其他尚有、、以及散见于刻帖的、、、、《景纬成象》、《孔有新制帖》、《积时帖》、《朝会帖》、《瘦朽帖》、《临乐毅论帖》、《潘六帖》、《世南伏奉三日疏》、《醒滞帖》等。
这些碑帖中,有些是伪作,有些是集碑文钩摹而成,可信的为数甚少。
[编辑本段]代表诗集 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sui):下垂的帽带,此指蝉低头。
赋得临池竹应制 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
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
奉和咏风应魏王教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从军行二首(一作拟古) 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
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
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
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
全兵值月满,精骑乘胶折。
结发早驱驰,辛苦事旌麾。
马冻重关冷,轮摧九折危。
独有西山将,年年属数奇。
烽火发金微,连营出武威。
孤城塞云起,绝阵虏尘飞。
侠客吸龙剑,恶少缦胡衣。
朝摩骨都垒,夜解谷蠡围。
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
沙磴离旌断,晴川候马归。
交河梁已毕,燕山旆欲挥。
方知万里相,侯服见光辉。
拟饮马长城窟 驰马渡河干,流深马渡难。
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
轻骑犹衔勒,疑兵尚解鞍。
温池下绝涧,栈道接危峦。
拓地勋未赏,亡城律岂宽。
有月关犹暗,经春陇尚寒。
云昏无复影,冰合不闻湍。
怀君不可遇,聊持报一餐。
出塞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
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
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
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
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
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
凛凛边风急,萧萧征马烦。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
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
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
结客少年场行 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
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
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
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
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
少年怀一顾,长驱背陇头。
焰焰戈霜动,耿耿剑虹浮。
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
云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
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
怨歌行 紫殿秋风冷,雕甍落日沉。
裁纨凄断曲,织素别离心。
掖庭羞改画,长门不惜金。
宠移恩稍薄,情疏恨转深。
香销翠羽帐,弦断凤凰琴。
镜前红粉歇,阶上绿苔侵。
谁言掩歌扇,翻作白头吟。
中妇织流黄 寒闺织素锦,含怨敛双蛾。
综新交缕涩,经脆断丝多。
衣香逐举袖,钏动应鸣梭。
还恐裁缝罢,无信达交河。
门有车马客 陈遵重交结,田蚡擅豪华。
曲台临上路,高轩抵狭斜。
赭汗千金马,绣轴五香车。
白鹤随飞盖,朱鹭入鸣笳。
夏莲开剑水,春桃发绶花。
高谈辩飞兔,摛藻握灵蛇。
逢恩出毛羽,失路委泥沙。
暧暧风烟晚,路长归骑远。
日斜青琐第,尘飞金谷苑。
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襦。
如何守直道,翻使谷名愚。
飞来双白鹤 飞来双白鹤,奋翼远凌烟。
俱栖集紫盖,一举背青田。
飏影过伊洛,流声入管弦。
鸣群倒景外,刷羽阆风前。
映海疑浮雪,拂涧泻飞泉。
燕雀宁知去,蜉蝣不识还。
何言别俦侣,从此间山川。
顾步已相失,裴回各自怜。
危心犹警露,哀响讵闻天。
无因振六翮,轻举复随仙。
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肃城邻上苑,黄山迩桂宫。
雨歇连峰翠,烟开竟野通。
排虚翔戏鸟,跨水落长虹。
日下林全暗,云收岭半空。
山泉鸣石涧,地籁响岩风。
赋得吴都 画野通淮泗,星躔应斗牛。
玉牒宏图表,黄旗美气浮。
三分开霸业,万里宅神州。
高台临茂苑,飞阁跨澄流。
江涛如素盖,海气似朱楼。
吴趋自有乐,还似镜中游。
赋得慎罚 帝图光往册,上德表鸿名。
道冠二仪始,风高三代英。
乐和知化洽,讼息表刑清。
罚轻犹在念,勿喜尚留情。
明慎全无枉,哀矜在好生。
五疵过亦察,二辟理弥精。
幪巾示廉耻,嘉石务详平。
每削繁苛性,常深恻隐诚。
政宽思济猛,疑罪必从轻。
于张惩不滥,陈郭宪无倾。
刑措谅斯在,欢然仰颂声。
奉和咏日午 高天净秋色,长汉转曦车。
玉树阴初正,桐圭影未斜。
翠盖飞圆彩,明镜发轻花。
再中良表瑞,共仰璧晖赊。
发营逢雨应诏 豫游欣胜地,皇泽乃先天。
油云阴御道,膏雨润公田。
陇麦沾逾翠,山花湿更然。
稼穑良所重,方复悦丰年。
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 芬芳禁林晚,容与桂舟前。
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然。
绿野明斜日,青山澹晚烟。
滥陪终宴赏,握管类窥天。
侍宴归雁堂 歌堂面渌水,舞馆接金塘。
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
凫归初命侣,雁起欲分行。
刷羽同栖集,怀恩愧稻粱。
凌晨早朝 万瓦宵光曙,重檐夕雾收。
玉花停夜烛,金壶送晓筹。
日晖青琐殿,霞生结绮楼。
重门应启路,通籍引王侯。
初晴应教 初日明燕馆,新溜满梁池。
归云半入岭,残滴尚悬枝。
春夜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咏舞 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
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咏萤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秋雁(一作褚亮诗) 日暮霜风急,羽翮转难任。
为有传书意,联翩入上林。
奉和月夜观星应令 早秋炎景暮,初弦月彩新。
清风涤暑气,零露净嚣尘。
薄雾销轻縠,鲜云卷夕鳞。
休光灼前曜,瑞彩接重轮。
缘情摛圣藻,并作命徐陈。
宿草诚渝滥,吹嘘偶搢绅。
天文岂易述,徒知仰北辰。
和銮舆顿戏下(一作追从銮舆夕顿戏下应令) 重轮依紫极,前耀奉丹霄。
天经恋宸扆,帝命扈仙镳。
乘星开鹤禁,带月下虹桥。
银书含晓色,金辂转晨飙。
雾澈轩营近,尘暗苑城遥。
莲花分秀萼,竹箭下惊潮。
抚己惭龙干,承恩集凤条。
瑶山盛风乐,抽简荐徒谣。
奉和至寿春应令 瑶山盛风乐,南巡务逸游。
如何事巡抚,民瘼谅斯求。
文鹤扬轻盖,苍龙饰桂舟。
泛沫萦沙屿,寒澌拥急流。
路指八仙馆,途经百尺楼。
眷言昔游践,回驾且淹留。
后车喧凤吹,前旌映彩旒。
龙骖驻六马,飞阁上三休。
调谐金石奏,欢洽羽觞浮。
天文徒可仰,何以厕琳球。
奉和幸江都应诏 南国行周化,稽山秘夏图。
百王岂殊轨,千载协前谟。
肆觐遵时豫,顺动悦来苏。
安流进玉轴,戒道翼金吾。
龙旗焕辰象,凤吹溢川涂。
封唐昔敷锡,分陕被荆吴。
沐道咸知让,慕义久成都。
冬律初飞管,阳鸟正衔芦。
严飙肃林薄,暧景澹江湖。
鸿私浃幽远,厚泽润凋枯。
虞琴起歌咏,汉筑动巴歈。
多幸沾行苇,无庸类散樗。
奉和献岁宴宫臣 履端初起节,长苑命高筵。
肆夏喧金奏,重润响朱弦。
春光催柳色,日彩泛槐烟。
微臣同滥吹,谬得仰钧天。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 良晨喜利涉,解缆入淮浔。
寒流泛鹢首,霜吹响哀吟。
潜鳞波里跃,水鸟浪前沉。
邗沟非复远,怅望悦宸襟。
应诏嘲司花女 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
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
文学造诣 其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
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
仕隋为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或“虞秘监”。
授青光禄大夫,谥文懿。
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由是有名。
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
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手诏魏王泰曰:“世南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
”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
因是近臣,故侍宴应诏的作品较多。
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即《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世南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矣。
集三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三十六)。
我家乡一年四季的景色的作文的结尾50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我的家乡的一年四季的景色也不例外。
现在,让我带你们去看看吧
春天,我的家乡鲜花盛开,淡淡的花香扑入了我的鼻子里,柳树爆出了芽,小河边奔跑边歌唱,春姑娘正在和小花小草玩耍,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呀
夏天,绿树成荫,枝叶茂密,整个村庄都是绿色的。
人们在树下乘凉,谈天说地,还有许多小朋友与夏哥哥在林海中玩耍。
秋天,凉风吹来,果园里瓜果飘香,田野里的棉花洁白无暇……看
那边有许多金色的海洋。
噢,原来是一块块稻田呀
整个村庄都是金色的,秋姑娘正躲在某个角落吃着那香甜的果子呢
冬天,虽然我的家乡不下雪,但是早上起来,有雾有霜,叶子上还有白白的冰晶呢
小河塘里还浮着几块冰,而冬弟弟正惬意的躺在冰上睡大觉呢
我家乡一年四季的景色真的很美吧
你们喜欢么
喜欢可以抽时间去看看呢
我很欢迎。
赞美祖国的秀美山河的有哪些句子段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名句
1.长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2.黄河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俗语) 4.杭州 描写杭州的诗词多是围绕西湖的: 如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西湖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
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
三生溪 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
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
烟水 弥弥。
回,只君知。
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
高峰梦醒云起,是 瘦吟、窗底忆君时。
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写白堤的江南忆•忆江南 忆江南(白居易) 江 南 好, 风 景 旧 曾 谙。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能 不 忆 江 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西湖十咏】(探春 苏堤春晓) 上苑乌啼,中洲鹭起,疏钟才度云窈。
篆冷香篝,灯微尘幌,残梦犹吟芳草。
搔首卷帘看,认何处、六桥烟柳。
翠桡才舣西泠,趁取过湖人少。
掠水风花 缭绕。
还暗忆年时,旗亭歌酒。
隐约春声,钿车宝勒,次第凤城开了。
惟有踏青 心,纵早起、不嫌寒峭。
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
〖送客之杭〗选自:《全唐诗》 作者:牟融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帆带夕阳投越浦, 心随明月到杭州。
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
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