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辛弃疾被贬后的诗句

辛弃疾被贬后的诗句

时间:2019-01-31 12:00

辛弃疾被贬的原因。

辛弃疾的屡遭贬斥的生涯是从淳熙八年(1181年)冬开始的,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二岁。

刚被调任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还没有完全熟悉工作,就遭到了台臣的弹劾,弹劾理由是:“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

”在许多呈送上来的证据面前,辛弃疾没有辩解,被孝宗皇帝指责贪得无厌,挪用官钱,“凭陵上司,缔结同类,愤形中外之士,怨积江湖之民”后,将他罢官。

被贬后,辛弃疾归隐于江西信州(今上饶)带湖,过起了躬耕陇亩、垂钓水滨的生活,并给自己取号为稼轩。

意思是想要丰衣足食,就要自己动手。

在这段时间里,辛弃疾始终不能忘记的一件事仍旧是恢复中原。

直到十一年后的绍熙三年(1192年),五十三岁的辛弃疾才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

可是,两年后,谏官黄艾又弹劾他“残酷贪饕,好赃狼藉”,而且朝廷下令不许他为自己辩解,卷行李走人。

不过,朝廷也不是那么霸道,不让他辩解,当然会轻判,让他去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就是这样一个小官,在一年后,也被御史中丞何澹弹劾,弹劾原因仍旧是“残酷贪饕,奸赃狼藉”。

辛弃疾不做任何辩解,而是跑到江西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住了八年。

接下来就是嘉泰三年(1203年)夏天,六十四岁的他才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

不过一年后,他再次被贬,开禧元年(1205年)六月,他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刚到任一个月,有人就诬陷他“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被免职提举冲佑观。

有没有一首诗人被贬后还想继续努力的诗词?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手法:咏史抒怀、借古讽今)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手法:一语双关)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手法: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月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辛弃疾一生中共被贬官多少次

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

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四年间。

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

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被贬了,什么官

在辛弃疾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朝廷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辛弃疾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

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

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淳熙七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八年春,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绍熙五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庆元二年春,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庆元二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等。

嘉泰三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

他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

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

  开禧三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赴任。

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

杀贼!”。

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命其以守龙图阁待制致仕,特赠四官。

绍定六年,追赠光禄大夫。

德祐元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体现辛弃疾的高尚人格的诗句

西江月 遣兴宋·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杰出代表。

他的一生,充满着英雄行为和传奇色彩,闪耀着英雄主义的光芒。

与他同时代的人,就认识到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说他如“青兕”、如“真虎”、是“前身诸葛”。

辛弃疾是一个“余事作诗人”的人,他自己在词中常感慨陈说: “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水调歌头》)。

因此,纯以词人论辛弃疾,就不足以知辛弃疾。

词如其人,辛弃疾是一个“名德冠朝绅”、“安边有成略”的英雄人物。

他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使词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他的词,震响着时代的风雷之音。

王士祯《倚声集序》说他的词既不同于“文人之词”,也不同于“词人之词”,而是一种“英雄之词”,可谓有得之见。

辛词现存六百余首,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是稼轩豪放词风的主脉,同时也有不少意兴玲珑的闲适之作和词调婉转的柔媚之作,显示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这首《西江月·遣兴》是整部《稼轩集》中最为出奇的一首,不论用语还是立意,均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

这首词常被误冠以“颓废”的标签,消隐在历代传统品词家的视野中。

实际上能有多少人体会到了辛弃疾那颗敏感的词心呢

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入南宋朝廷,正式踏入南宋仕途,开始了在偏安朝廷的宦海沉浮,其间曾三次被劾去职,仅两次退隐山林就达十八年之久。

但泉林之趣并没有掩盖了他的报国之心,朝廷一有起用的任命,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欣然前往。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悲壮;不知其可与不可而为之,却是一种深刻的孤独。

一次又一次的幻想,一次又一次的破灭,留给词人的只是那无边无际的孤独。

但是,孤独者都是思想者。

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

于是,庆元年间闲居瓢泉时,这位旷世英雄写下了这首孤独醉客之词。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开篇便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酒气。

敢于在词作里直言“醉里且贪欢笑”,确实惊世骇俗,即使是对一个退居山林、留恋诗酒的“前官员”而言,也有不纾国难、言行颓废之嫌。

但一个“且”字是这两句的词眼。

从字意来讲,“且”在这里既可解作“暂且”,也可解作“姑且”,无论哪种解法,均表露了作者此刻的心理活动。

所谓的“欢笑”,并不是真正的快意风流,而只能是酒醉麻木中的暂时逃避,一旦酒醒后,那黑压压的现实又将怎样刺痛辛弃疾那颗忧时伤世的心

这使我们想起他的《鹧鸪天·游鹅湖、病起作》里最后两句:“醉中只恨欢娱少,无奈明朝酒醒何”,这应该是“醉里且贪欢笑”的最好注释。

“要愁那得工夫”,实际上也是正话反说。

词人的一生,真可谓愁苦的一生。

他的那首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更是千古写愁名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里的“要愁那得工夫”,正是“欲说还休”的婉转表达。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这句话看似和孟子所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意思,其实相去甚远。

孟子的意思是说啊,这书上东西不能完全相信,更不能所有的东西都奉若神明,一切照搬,那就读死了。

而辛弃疾的意思是,古书上的那些至理名言现在在这个南宋小朝廷里行不通了。

因此信它无用了。

辛弃疾自二十二岁起兵抗金以来,夙夜为国事奔波,按“事君能致其身”的古训,尽一个大宋子民的职责,向皇帝上《美芹十论》,又向当政者献《九议》,自己也曾在词中说过“万钟于我何有,不负古人书”,可为什么被一贬再贬,投闲置散近二十年

看来不是社会出了问题,就是“古人书”出了问题。

而后者是虚,前者是实。

词人借醉酒的掩饰,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做了一次深刻的追问,同时,也对现实做了一次辛辣的反讽。

词的上片只是“醉言”,是一个孤愤者的宣泄。

语言平白如话,仿佛刚从他的口中说出,自然新鲜。

下片意脉一转,由虚入实,叙事性描写用的全是散文句法,有问话也有自语,还有细致的动作描写,恍如一段押韵的小品文。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他独酌独饮,不知不觉倒在松树旁。

醉眼迷蒙的他,把松树看成了人,询问起自己的醉态。

恍恍惚惚中,他觉得松树在眼前走动,似乎要过来扶起醉倒在地的他。

他立即伸出手推开松树,大喝一声:“去”

词人将自己的醉态刻画得如此维妙维肖、生动风趣,却叫人如论无何也笑不起来。

他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深深孤独寂寞的辛弃疾。

没有人陪他饮酒,他只能独饮独醉。

醉倒时只有松树在旁,也只有松树要扶他一把。

他寂寞得只能与松为友,酒又如何能去除他的忧愁

虽然词的下片一字未曾提“愁”,但隐藏在词人醉态之中的寂寞与忧愁却令人痛心。

而一句“以手推松曰去”,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倔强好胜的旷世英雄。

即便是在醉中,辛弃疾也顽强地保持着他的英雄本色。

虽然身处逆境,他的意志并没有崩溃,他的精神拒绝倒下。

这首词题为“遣兴”,从字面看,似乎是一个孤独醉客随心所欲的倾吐。

但隐藏在文字下的实在是一个旷世英雄欲禁不能,欲倒不甘的复杂情绪。

在这首词里,作为一个孤独醉客的词人是醉倒了,但他作为旷世英雄的人格、精神却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傲然挺立,滋养了后世多少不屈的灵魂。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