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辛弃疾被贬后写的诗句

辛弃疾被贬后写的诗句

时间:2015-07-03 22:06

辛弃疾被贬的原因。

辛弃疾的屡遭贬斥的生涯是从淳熙八年(1181年)冬开始的,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二岁。

刚被调任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还没有完全熟悉工作,就遭到了台臣的弹劾,弹劾理由是:“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

”在许多呈送上来的证据面前,辛弃疾没有辩解,被孝宗皇帝指责贪得无厌,挪用官钱,“凭陵上司,缔结同类,愤形中外之士,怨积江湖之民”后,将他罢官。

被贬后,辛弃疾归隐于江西信州(今上饶)带湖,过起了躬耕陇亩、垂钓水滨的生活,并给自己取号为稼轩。

意思是想要丰衣足食,就要自己动手。

在这段时间里,辛弃疾始终不能忘记的一件事仍旧是恢复中原。

直到十一年后的绍熙三年(1192年),五十三岁的辛弃疾才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

可是,两年后,谏官黄艾又弹劾他“残酷贪饕,好赃狼藉”,而且朝廷下令不许他为自己辩解,卷行李走人。

不过,朝廷也不是那么霸道,不让他辩解,当然会轻判,让他去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就是这样一个小官,在一年后,也被御史中丞何澹弹劾,弹劾原因仍旧是“残酷贪饕,奸赃狼藉”。

辛弃疾不做任何辩解,而是跑到江西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住了八年。

接下来就是嘉泰三年(1203年)夏天,六十四岁的他才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

不过一年后,他再次被贬,开禧元年(1205年)六月,他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刚到任一个月,有人就诬陷他“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被免职提举冲佑观。

有没有一首诗人被贬后还想继续努力的诗词?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手法:咏史抒怀、借古讽今)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手法:一语双关)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手法: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月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辛弃疾被贬了,什么官

在辛弃疾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朝廷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辛弃疾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

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

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淳熙七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八年春,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绍熙五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庆元二年春,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庆元二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等。

嘉泰三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

他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

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

  开禧三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赴任。

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

杀贼!”。

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命其以守龙图阁待制致仕,特赠四官。

绍定六年,追赠光禄大夫。

德祐元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表现辛弃疾忠心耿耿的诗句

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

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四年间。

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

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以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

破阵子 为陈同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 八百里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美餐,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注释: ①破阵子:词牌名。

题目是《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

吹角:军队中吹号角。

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指牛。

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

麾(huī)下:指部下将土。

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

炙(zhì):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

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⑥的(dí)卢:一种烈性快马。

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⑦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⑧了(liǎo)却:完成。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赏析一: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

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

“麾”是军旗。

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

古代的瑟有五十弦。

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

”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

“翻”,指演奏。

“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

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

“作”,作“如”解。

“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

“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

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

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

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

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

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

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

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

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

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

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

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

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

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

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

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

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赏析二: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

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

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

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

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

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

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

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

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

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

“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

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赏析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好友陈亮(字同甫)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

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

《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

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

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

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挑灯”意为将油灯拨亮,用词十分精当,既点明“看剑”的时间是夜晚,又极其细致的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态,从而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

开篇一句虽是“醉态”描写,但醉意朦胧中抽剑在手,蕴含杀机,为全篇定下了雄浑的基调。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 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的是梦境。

“梦回”二字点明此事。

梦境中又回到了当年的军营生活,耳边传荡着阵阵响亮的号角。

词人21岁时曾组织2000人马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义军,不断袭击金兵后方,声势浩大。

失败后率万人渡淮,奔赴南宋.南渡近三十年,词人梦寐以求就是能重新指挥千万雄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战前的充分准备。

“八百里”指牛名,“五十弦”指军中的各种乐器。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

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

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沙场秋点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

仅仅五个字,就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的栩栩如生。

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所有这一切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

“的卢”为良马名,后来常指英勇善战的良马。

“弓”“马”代指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

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抒发英雄的理想.这两句的意思是生前要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

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突然从高亢跌落下来,转为低沉。

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

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

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

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词人。

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经出现一大批以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

辛弃疾在扩大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的。

但是,在扩展豪放词风的同时,在词坛上又产生过以叫噪怒张代替形象思维的不良风气。

参考资料: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