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以浮结尾的诗句

以浮结尾的诗句

时间:2016-04-26 20:24

以花字结尾的诗句

四年级下册日积月累和古诗词第一单元: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出自《使至塞上》一诗。

开元二十五年春,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前往边地,并任职节度判官。

本篇即作于出塞途中。

诗句的意思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

可以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王士禛)(这是大诗人王士禛的《将至桐城》中描写夕阳晚霞的名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斜阳西下,几行红叶树后是连绵起伏的龙眠山。

龙眠如画里,夕阳山外山。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出自《登快阁》一诗。

诗句写出了季节和周围的环境:群山上树叶飘落,天空则因秋高而显得远大。

江水也更显清澈,在傍晚月光的辉映之下,江水犹如一道白练。

这是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江暮景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这句出自《鹧鸪天》一词,词的这两句大概描写的是人在船上看到的情景:水流阔远,和天都连在一块儿了,坐在船上,但见岸边无穷的树木随水流而去,好像是被水流送走了一样,远处的山上,云雾弥漫,整个山都被遮住了一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出自《春江花月夜》。

这两句的意思是:江上涨起了春潮,水面与大海齐平,海面上,明月随着潮水的上涨,也同时升起。

)第二单元:关诚于信的名言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意思是:既然答应人家,就应该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意思是: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意思是: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比喻以至诚之心做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意思是: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会尊敬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第三单元:农业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谚语,是流传很广的民间口头语言的精华。

这里选取的是六句农业谚语。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与农时有关的,其余几句是与气象有关的。

农业气象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能够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经验性短语,多以简练通俗的歌谣或韵文形式流传于民间,往往具有地区和季节的局限性。

)第四单元:与战争有关的成语知己知彼:《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指对自己的情况和敌人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

百战百胜:多次打仗都能取得胜利,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汉书·高帝记》“上(刘邦)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后称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

决胜千里:在千里之外就能决定最后的胜负,比喻智慧超群。

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

攻其不备: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

田忌用军师孙膑的计策,乘魏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在桂陵(今山东菏泽)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后来用“围魏救赵”来指类似的作战方法。

声东击西:军事上出奇制胜使对方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即表面上或口头嚷着攻打这边,实际上却攻打那边。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后来用以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腹背受敌: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草木皆兵:一草一木都像是兵一样。

形容人在极度惊恐时,神经过敏,发生错觉,稍有一点动静,就非常紧张。

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兵贵神速:用兵以行动特别迅速最为重要。

突然袭击:形容乘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攻击。

神出鬼没:比喻变化巧妙迅速,或一会儿出现,一会儿隐没,不容易捉摸,多指用兵出奇制胜,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所向无敌:指军队等所指向的地方,没有能敌得住的对手。

第五单元: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我的一生始终操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第六单元:关于田园乡村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意思是: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然自得地欣赏终南山。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这句出自王维的《鸟鸣涧》,意思是:人迹稀少的山中桂花飘落,寂静无声的夜晚春山空旷。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意思是:竹林外桃花已经开放,春天的江水变暖了,在水上嬉戏的鸭子最先知道。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这句出自赵师秀的《约客》,意思是:一个梅雨连绵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这句出自王驾的《社日》,意思是:鹅湖山下庄稼长势肥美,猪在栏,鸡在舍,半关门扉。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句出自白居易的《村夜》,意思是:我走到门前远望野外的田地,月光明亮照耀,荞麦花如白雪。

)第七单元: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成语雄心壮志: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宏伟的志愿。

形容非凡的抱负。

坚定不移:稳定坚强,毫不动摇。

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自强不息: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放弃。

聚沙成塔:比喻积少成多。

集腋成裘: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成皮衣。

比喻积少成多。

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知难而进:明知困难,却敢于向前。

迎着困难上。

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

知难而退:泛指作战时见到对己不利的形势时,该退就退。

现指当知道问题的难度是自己无法克服的时候,选择退出。

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一曝十寒:原意是说,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寸进尺退:前进一寸,后退一尺。

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有始无终:有开始没有结尾。

指做事不做到底。

半途而废: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

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

1、褒义: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持之以恒全力以赴知难而进无坚不摧2、贬义:知难而退碌碌无为一暴十寒寸进尺退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第八单元:歇后语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水滴能把石头穿透,并不是一天的时间,用来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最先开放的红梅比较突出,用于比喻敢于创新进取的人,或者典型的事件。

)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砌墙时石头一个一个往上垒,最后垒的在上面。

用在同类事物的对比中,后来的比先前的强,泛指后人超过前人。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关羽失去荆州的原因是他太骄傲了,用于比喻人做事的态度骄傲,往往带来失败。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相传晋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

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现多用于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周瑜愿意打,黄盖甘愿忍受,现多用于双方之间,一方想做,一方支援或承担,互相配合。

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谁的什么诗

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登黄鹤楼》。

  登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

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

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

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

《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

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

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2.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

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

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

也未必。

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

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

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

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

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

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

”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搁笔不写了。

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

”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

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

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作者简介  崔颢(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约公元704

—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的作品『黄鹤楼』被严羽称为“七律第一”。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

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作品有《崔颢集》。

  2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

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

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

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

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

”邕叱曰:“小儿无礼

不与接而入。

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

”遂为口实。

天宝十三年卒。

有诗一卷,今行。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以水结尾的古诗句,3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 白毛浮绿水滚滚长江东逝水 思君若汶水犹能簸却沧溟水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流水.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门外落花流水,日暖杜鹃声碎.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一归船.

姜夔《扬州慢》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金人南侵给扬州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表达了对金人的谴责和对扬州人民的同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译文] 远处的村落隐隐约约,村里的炊烟袅袅上升。

[出自] 东晋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③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

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④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⑤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⑥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⑦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⑧荫:荫蔽。

 ⑨罗:罗列。

 ⑩暖暧:暗淡的样子。

  ⑾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⑿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⒀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⒁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⒂樊:栅栏。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三十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这两句写乡村远处的村落。

因村落在远处,看起来隐隐约约,所以用“暖暖”来形容,“暖暖”即昏暗不明的样子。

“依依”是轻柔的样子,村落里的炊烟在微风吹拂下袅袅上升显得很轻柔,所以用“依依”来形容。

这里描写的乡村景物很平常,语言也很朴素,但读者却能从中体会到一种天然的情趣。

宋代苏轼说这几句诗“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则是指它在艺术上自然浑成,没有雕琢的痕迹。

赏析: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他少怀大志,因所生活的东晋时代政治极端黑暗,抱负无由伸展,只做了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便辞官归田了。

组诗五首,就是诗人四十一岁时辞去任职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归隐后的第二年写下的著名诗篇。

刚返归田园,此时诗人的心中该是感慨万千,很不平静的。

李白这时唱出的诗句是:“空名束壮士,薄俗异高贤。

”()“我纵五湖棹,烟涛姿崩奔。

……投泪笑古人,临濠得天和。

”()其愤世嫉俗、摆脱拘束的激情直泻而出,溢于言表。

但是,陶渊明的这首诗让人读来,却显得心平气和,从容不迫。

诗的前半部,是作者对往事的追述。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像一个饱经人世沧桑的长者,将他对往事的无限感慨,融入淡淡的言语中,怨与恨对于他来讲,似乎已是很淡漠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句中“三十年”据吴仁杰说当作“十三年”。

因诗人自太元十八年(393)出任江州祭酒,至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县令为十二年,此诗写于归田的第二年,恰好十三年。

开篇即揭示了诗人性格与生活遭遇的矛盾。

他本来是一个守拙任性、嗜爱自然的人,偏又误入仕途。

时间短暂倒还罢了,而一去竟是十三个年头。

反复吟咏,隐隐感到句中包含着一腔势不可遏的激忿之情。

十几年的仕宦生活,诗人不知道遇到过多少蝇营狗苟的势利小人;不知目睹过多少长官的作威作福;不知多少次违心地服从上级的差遣;也不知多少次强颜欢笑地送往迎来;行役途中的风霜雨露;对田园生活的彻骨思念,都给诗人带来了无限痛苦与烦恼。

所有这些就像团团烈火时时在胸中翻滚燃烧,一旦摆脱官场生活,便喷薄而出。

如此难以抑制的激忿之情,诗人写来却平淡无奇,明白如话。

正如苏轼所说:“渊明作诗不多,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表面质朴而实际美丽;看来干枯而内涵却丰富厚实。

“寄至味于淡然”正是陶诗艺术上一大特色。

有人说陶诗的特点在于“真”,即本色。

如上述开头四句,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只是真实地叙说自己出仕以来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深切感受,那心迹的自白,胸怀的袒露是感人至深的。

以“尘网”喻仕途,可谓入木三分,其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无以复加,再冠以“误落”二字,更见出诗人悔恨之情。

一个“误”字,既充满着对仕途官场的厌弃与否定,又饱含着对往事的无限悔恨与沉痛自责。

与“知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相互参照,越发见出诗人为没在仕途上走得更远、陷得更深而感到庆幸。

在一般人汲汲于“招权纳货”、角逐功名利禄的时代,陶渊明独能不苟合世俗,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理想,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下半段,诗人像一位热情的主人,略含夸耀地介绍着身边的园田草舍,鸡狗桃李,而并未直言此时轻松欢喜的心情。

但就在这不紧不慢的述说之中、平淡无奇的诗句里面,我们却强烈地感受到了作者那浓挚的情感——挣脱笼网,重返自然的欣喜与愉悦。

就本诗感情发展线索而言,开篇追悔自身的“误落尘网”,而今得以归耕田园,径直与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七、八两句相衔接岂不自然成韵、顺理成章

然而诗人别具匠心,其间运用传统比兴手法,陡然插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追述往事,颇耐人寻味。

恋乡怀土,人情之常。

历代不少诗人作家都曾以无限深情歌咏过这一主题:“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其一)“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

(张协)“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陶渊明以“恋旧林”的“羁鸟”和“思故渊”的“池鱼”自况,用比喻代替抒情,借艺术的暗示力量以抒发当日羁身官场梦想田园的郁闷心情再贴切不过了。

语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自然界的鸟和鱼在人们心目中总是和热爱、向往自由分不开的。

陶诗这里的“羁鸟”、“池鱼”则是从事物的反面落笔,秉性酷爱自由的鱼、鸟一旦被囚禁于狭池、牢笼,揪心的烦恼,无穷的怨恨何以忍受

欲以挣脱羁绊复“返自然”的心情该是多么急切啊

关合上文,就越发加深“性本爱丘山”的诗人对“误落尘网”的愧疚与悔恨。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正是诗人这种心迹的自我披露。

“羁鸟”、“池鱼”两句,乍看似觉突兀,细加寻绎,山断云连,与上文是一脉相通的。

随着诗人意念的流转,欲归田园而不得的苦闷心情进一步深化。

在行文上,仿佛高山流水,骤遇一丘一石,顾盼回旋,波澜顿生,显得格外顿挫有致。

曲笔为用,变幻不常,不仅避免行文失之过直,且令读者回味不已。

就艺术表现可谓一击两鸣,一箭双雕。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此两句伏应转接,承上启下,既收束了“误落尘网”思念田园之苦,又引出下文对田园生活的歌咏。

当诗人十二年来饱尝了仕途的忧患,对官场生活极端厌倦的时候,一朝归田,如释重负,身心得以舒展,痛苦精神获得解脱,其心情之愉快是不言而喻的。

面对眼前日夜梦想的田园自然景色,诗人这样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方宅茅舍,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极平凡景物,出现于诗人笔下,便含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初读似觉语甚琐屑,反复吟咏,正见出诗人去忙就闲离开官场初回农村时的新鲜、欣快之感。

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皆详点细数,甚而对一草一木都满含深情,不肯轻易放过,如此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色便足以构成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之诗人融情于物,情景交融,更给读者以身历其境之感。

诗人这里用的是淡笔白描手法。

状榆柳桃李,没敷以五颜六色;写狗吠鸡鸣也绝无声态描摹;“远人村”信手以“暧暧”稍作点染;“墟里烟”漫笔用“依依”略加陪饰。

虽未泼以浓墨重彩,淡淡几笔却勾勒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村居图。

正如陆时雍所说:“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亦流动矣。

”(《诗镜总论》)“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

(同上)意象具足,神情毕现。

这里与其说是写景,勿宁说是诗人恬静闲适心境的外化。

这里的景物分明带有诗人浓重的理想成分,是现实和想象综合而产生的意中之景。

诗人以意写境,以写意为主,而对借以表意的景物本身只是点到而已,就无须再作穷形尽相的描写了。

张戒云:此诗“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而后人咏田园之句,虽极其工巧,终莫能及”。

(《岁寒堂诗话》)景物的人格化、个性化,使陶诗具有了鲜明而独特的个人风格。

巧于斧斤者每病其拙,殊不知这正是陶诗写意传神的妙处,也是他超越同时代及其后来许多诗人的地方。

映带下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是那样的清新、淳朴,村居生活是如此静穆、安闲,比之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恰恰构成强烈的艺术对比。

对田园生活的倾心热爱与赞美,正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与否定。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结尾依然用比兴,反复玩味极富韵致。

它给人一种艰难跋涉后放下重担长舒一口气的轻松愉快之感。

其间既凝聚着离开自然的悲苦,也积郁着未返自然时的渴望;洋溢着已返自然的喜悦,也蕴含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决心。

照应开篇“性本爱丘山”,正前呼后应,首尾圆合。

虽出语平淡,然淡而有味,不仅显示了通篇艺术上的完整性,而且结得清音有余,收到了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及其它田园诗有其独特的抒情方式,他不像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那样痛快淋漓,一任自己感情的倾泻。

他是一位睿智诗人,也是一位理性诗人,即便直抒胸臆也总是宕开一步,表现出一定的节制。

即以此诗而论,诗人侧重抒发离开官场初归田园的欣喜之情,但他并没专在“喜”字上做文章,甚至通篇连一个喜悦、高兴之类的字眼都没有,只是将身边平凡的景物及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如实地叙写出来,让读者通过浑融完整的意境去品味、咀嚼诗中隽永的意蕴。

诗人的抒情不似悬腾飞瀑一泻无余,而像清幽的涓涓泉水从心底缓缓流出。

我们依稀在倾听诗人轻轻弹奏自己的心曲,时时拨动自己的心弦,让人感到是那样的自然亲切,平易近人,于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归园田居》“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曾《诗谱》)没有丝毫雕琢斧凿之痕,“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

陶渊明在此诗中将其自我非常自然地融合入他所叙述和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如同泉水中之甘甜。

其作品的独特味道,也就正在于此。

这种融情于景,铸我于物的表现方法,是构成陶渊明诗平淡、自然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此作家作品中的语言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关系。

有些文学作品,尽管作家所选用的题材是相似的,所抒发的感情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的不同,而导致作品艺术风格的迥然相异。

该诗中陶渊明所运用的语言,是那么浅显易懂,不见丝毫雕琢痕迹,可以说是通俗到不能再通俗的程度了,确实是在直接用“田家语”在写诗了。

这是作者将他的深沉诚挚的感情用非常通俗朴素的词句表达出来的,就好像多年的佳酿,尽管有着沁人的香馥,但看起来却是晶滢透亮,如同清水。

我们读其诗,能获得一种朴素的美、自然的美的享受,而且百读不厌,愈读愈觉其隽永。

宋代文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读邰不疑学士诗卷》)所谓“惟造平淡难”是指诗歌中运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且有很大的容量,且具感染力,作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非常困难的。

大量出现在陶渊明诗歌中的蕴意深厚却又明白如话的语言,不仅是“前无古人”的,就是在他身后一千多年的文学史中,也是极为鲜见的。

这是陶渊明贡献于中国文学的一条宝贵的艺术经验,也是他的田园诗历久不衰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阅读:“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的意思及全诗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的意思及全诗 “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名句及全文翻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作者全诗赏析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