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形容融入大自然的诗句

形容融入大自然的诗句

时间:2018-09-09 01:16

赞美大自然的诗句

1、《望岳》唐代甫造化钟神秀,阴阳晓。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2、《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3、《关山月》唐代: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翻译: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4、《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翻译: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5、《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6、《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翻译: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7、《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翻译: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8、《沁园春·雪》近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翻译: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翻译: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10、《夜雪》唐代:白居易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融入大自然

融入大自然人类同大自然的关系,就像“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

当我们的灵魂焦灼、烦闷和痛苦的时候,会更加渴望、眷恋大自然,让心灵在草木花香和鸟语流水营造的氛围中得以安宁、舒缓。

大自然不仅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从庄子到屈原、李白、王维、孟浩然;从《诗经》《乐府》到唐诗宋词,诗人们一直行进在诗化和诗化的存在的漫漫长路上。

这些诗文中弥漫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的情绪,弥漫着令人陶醉的、令人神往的意境。

我曾经游桂林、登泰山、赏园林……在那些留存诸多诗心墨痕的地方,我长久地伫立,那些精美的诗文为我导游。

诗文与眼前的美景涌动起来,我与那些曾经在这里驻足的先贤会晤。

在山水间,大自然与一颗颗易感而聪慧的心灵共同构成了洞穿历史长河的审美生命、艺术生命,天地精神与现实人生相融合,大自然成为了人类的生命之源、艺术之泉。

更多的时候,我在城市的近郊漫步。

天地间的一切对我有一种永恒的魅力。

融入大自然,我的眼前不断地掠过奇观异景,令我不断地产生新的遐想。

湖水清澈透明如孩子的眼眸,细长而活泼的小鱼在婀娜的水草间灵动地嬉戏。

堤上绿草繁生,犹如湖的长长的睫毛。

岸上那片树林,疏朗而婆娑,或直或虬,各异其形,枝繁叶茂,蓊郁一片,本色、天然地呈现出一种静穆、淡远、高洁的美。

那些阳光尽染的叶子,全都灿亮地活泼起来,生动起来。

圆润、婉转的鸟语,一声声地洗涤了浮躁而烦恼的心绪。

我静静地享受着天籁间那水晶般的福泽。

当我的身心被钢铁的冰冷、水泥的粗糙、石头的坚硬铸造得犹如它们的时候,我需要回到大自然中,让灵魂和身躯融入大自然,感受阳光的温暖,聆听风的呼吸、雨的歌唱;看白云出岫,无挂无碍,飘然而去;看林间堆缘,涧底凝碧,野花烂漫,芳草青葱。

行走在蝉鸣声中,脚步声声也是诗;听水声、虫声、鸟声,声声皆为世外音。

大自然把它的宝藏摊开在我的眼前,一只飞鸟落在草地上跳动,一只花蝴蝶在草尖上翩跹,一丛黄色野菊在树根下开放。

麦田里,圆润的麦粒在长长的麦芒的保护下饱满着;果树上,一颗颗硕果正对着太阳这面镜子为自己化妆。

欣赏着自然界中的一切,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欢畅与自在。

我深深地迷醉了,似乎整个身心都融进了大自然,成为了大自然的一棵草、一朵花、一株树……人与大自然原本是一体的,人的本质就是自然之物,人的最终归宿正是大自然。

我无法说明自然于我的最大意义,我只是觉得大自然于我意味着开阔的天地,意味着舒展与任意,意味着对所有生命的热爱。

当我的心灵和身体融入大自然,当我站在大自然一座座时空立体交叉的桥上,任心中汹涌的波涛翻腾时,常有一种凿穿时空隧道、生命隧道的欢愉,有一种超拔的愿望和飞升的感悟,有一种走向自由、自在、自为的愉悦,亦有了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深思。

当我走向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我的心中充满了对万物的感恩,对人类的热爱——就像水充满了海洋,大气充盈着天空一样。

描写大自然的精彩句子

1、走向自走向绿色的田享受它独特的风采。

这里有高山的险峻,却有厚野的辽阔;虽没有大海的汹涌,却有小溪的优雅,虽没有外界的热闹,却有你所期待的平静。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蓝天的遂道,白云的飘逸;小草的翠绿;果菜的芬芳,蝴蝶的阿娜,蜜蜂的辛勤……2、一转身,一棵高大而笔直的大树就映入我的眼帘,它那粗壮的枝干多么强壮有力;它那茂密的树叶还保留着春天的色彩,一黄一绿与先前看到的银杏树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自然那只神奇画笔的魔力真令我佩服埃3、在美景如画的自然里,你会把自己的身心整个溶入其中,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那是动听的回响,那是动听的旋律,那是大自然为我们人类谱写一首首新的乐章。

4、在这辽阔宁静的自然境界,尽情地舒展你那迷人的欢笑,敞开心胸容纳这宽广的原野;用那动听的乐音赞赏它们的美丽,用灵巧的小手绘画出它们的完美组合,在这里,让你的思想无束缚地飞扬,让你的心在高空放飞,让你的心灵在这无尘染的环境中净化,让你自己完完全全融入这美景中……5、一条小河穿过树林弯弯曲曲地流向远方。

河水清澈见底,明镜一样的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银光。

水中的鱼儿欢快的游来游去。

水里的小螃蟹挥动着大钳子在石缝间爬来爬去,看起来特别威风。

6、走到乡间的小路上,有着牧羊人的足迹,在田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花絮飞飞,走到乡村,看着错落有致的房子,在乡村里闻一闻那泥土的芳香,听着蛙鸣,听着流水潺潺。

7、我爱大自然,尤其爱大自然的风,它是自然的灵魂。

风带给大自然灵、真、屈,使大自然有了生命力。

我陶醉于风,陶醉于风的虚实、劲静,陶醉于风的疾缓、刚柔。

我真想蘸一笔自然之色来谱写一曲风之颂。

8、走进大自然,用我们最纯真的心灵去聆听大自然吧

让心灵贴近自然,让心灵归于平静,让心灵得到洗礼,在旅行中放飞你遥远而美丽的梦想。

多到大自然走一走,会让我们的心静如止水。

如何突出中心 作文指导课件

泰山雄伟磅礴,高峻秀美;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可以看出

望岳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怎样理解?

这首写作背景可以从三个层面来了解。

政治背景。

作个政治革命活动家,他总是和时代同呼吸同命运的。

作为抒情言志的诗歌也恰恰表现了他们这种生活。

本词写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

本词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然后提出“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深浮

”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来表达对革命领导权归属问题的思考。

而在下阕,回忆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之后,作者写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是个问句,但实际上是对“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由于现代社会个性的张扬,人们不太喜欢从政治去理解问题。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诗作中表现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是很正常的。

如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茸。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日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短歌行》感情充沛,格调悲凉,抒发了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表达了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愿望。

一个政治家兼诗人的,个人之情往往表现为家国之情。

这是我们从政治层面上分析这首词。

我们再来从事业层面看诗人的政治命运。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

1958年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所从事所追求的事业。

这时,诗人受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被排挤出党中央。

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

我们通过解读一个字“独”来理解诗词。

“独立寒秋”,“独”怎样理解

是“孤独”吗

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吗

看下文,“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诗句中的“湘江北去”,平添了豪迈之气,甚至让人想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抹去了“孤独”的感觉。

从句式上来分析,这是个非正常语序和省略句。

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

这和诗词受格律的制约有很大关系。

和正常语序比,这种语序增强了难以言说的流畅美、韵律美、情趣美。

这种美,不是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是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伟人湘江独立图,诗人置身于广阔的秋水长天之中,透露的是一种浩然之气。

我们还可往下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首,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这幅图画,远近相间,动静结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多姿多彩的景色恰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下阕中写到:“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诗人回忆起了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战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事情。

心在,梦想在;心在,希望在;心在,朋友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个有朋友的人内心永远是温馨。

况且诗人和他们的朋友又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的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报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

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军阀如粪土。

在这一时期,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诗人在叙事之后,进一步抒发个人情怀。

“曾记否”,是对同学遥远的亲切的问候,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所以 “独立寒秋”的“独”是形独心不独,是诗人在对大自然的激情关注中融入的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我们可以看到,在个人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诗人依然是奋而前行,愈挫愈奋,砥柱中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诗人的个人命运。

诗人在1923年和1925年两次入湘,均被当时称霸湖南的军阀赵恒剔所追捕,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几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

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

”(《自传》)“逃到广州”,是指诗人1925年深秋,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理解这首词。

“独立寒秋”,从个人层面来看,“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沉着、镇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是个人命运的急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

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仅如此,我们再看几个用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林尽染”,“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

“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壮志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从这首词的运用中,我们可以体察到阔大的内心世界,五彩缤纷的精神视野,这不仅仅是逆境中的拼搏,还是诗人灰色际遇中的亮色,是丰富多彩的底色,是“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是“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是冬天中的诗人心中的春天。

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阔”,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

我们不能把诗人这种拼搏简单地理解成“让暴风雨来的更狂烈些吧

”简单的单薄的呼喊。

联系诗人以前的诗作,我们来看诗人的心路历程。

七绝 咏蛙 一九四九年(16岁)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在东山书院读书,他的同学们大多是纨绔子弟,衣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境、衣着很差的。

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写下此诗。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心态的描述,表现了在少年时代就有的抱负和胸怀,也可以说是霸气,很年轻时就显现的帝王之气。

一九一零年秋所作的《七绝·呈父亲》则体现了诗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不经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少了《咏蛙》诗的个人境遇不如意时情绪的宣泄,更多地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要外出求学,父亲不支持他,但他毫不犹豫地离家而去。

到了写作本诗,已是1925年。

三相比较,他的精神更丰富了,他的志向更明确了,他的人格更完善了。

在自己的人生中,诗人不断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

这才是人生真谛。

一个发展的人才能正确对待个人命运的升降起伏。

得意而不忘形,悲哀而不丧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亭信步”。

这对我们是很有教益的。

这警省我们要与时俱进,一步一层楼,一层一重天。

要记住,时时丰富自己,人生无止境,避免人生无谓的悲剧。

像中国哈佛学子自杀事件,这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国内学习是一路顺风,博得家长、老师、同学的赞扬,但到了哈佛,却忽然不优秀了,于是自残生命。

今年北大发生了三件学子坠楼的事件,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原因,无非感情、生活、事业受挫。

这真是些沉痛的事件,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挫折不是终极目标,却是丰富自己的磨刀石,怎可因挫折而自戕。

自戕,表现的是生命的苍白甚至乌有。

“懦弱的人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这句话真是大错特错了。

任何对生命的自戕都是不负责任的,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鲜活的生命的摧残,是可鄙可耻的

诗言志,歌咏言。

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下,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险境,给我们吟唱了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