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写端午节吃粽子的古诗
诗里要有粽子哦。
NO.1短信如潮贺端午买得粽子过湘江细嚼用料多精细总觉不似少时香NO.2渔家傲(宋.)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节包粽子抒情总结句虚实结合300字
一提起粽子,那可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美食。
就连三岁小孩,也对它了如指掌。
尤其在端午期间,粽子买卖更是火爆。
出于对其制作步骤的好奇,我到了卖粽子的大姨妈家一探究竟。
在她家,正赶上大姨妈包粽子。
只见姨妈左手把泡好的芦苇叶缠成倒放的圆锥形,又把淘好的糯米放进去,加进几个红枣后,粽子开口用艾叶层层密封,最后用棉线缠紧,就变成了一个粽子“成品”。
看着在 姨妈娴熟的手里,变成了一个个像模像样的三角体,我不由得赞叹不已。
看着发呆的我,姨妈笑了,“包粽子其实不难,熟能生巧吗。
你不是想体验一下吗
试试看
” 我拿起两片艾叶,硬硬缠成了一个漏斗,把米塞进“容器” 里,好像老天与我作对似地,艾叶突然散了板,米撒了一地,我可不敢做了,多浪费
姨妈笑了:“再试试,你做的太松了,不撒才怪呢
”终于,在我试了五六次后,一个歪歪扭扭的粽子诞生了,有正方体,有长方体,各式各样的,真丑啊。
姨妈把粽子放进锅里,蒸了二十多分钟后,粽子出锅了,提起来,腾腾冒着热气,一股滑腻香醇的味道扑鼻而来。
在冷却片刻后,我把缠着的棉线解开,再把煮的发绿的芦苇叶层层扒掉后,一个个挺拔的粽子出现在我面前。
我一口一口的品着它,味道细腻,香滑可口,又粘又甜,白色的糯米里掺着红枣的香甜,让人回味无穷。
关于粽子有一个传说。
爱国诗人屈原因国家灭亡而跳河自杀,人们为了救他,划着龙舟四处打捞,实在寻觅不到就将食物包好投入河中,屈原托梦说食物被鱼儿吃掉了。
千百年来每到端午节,南方水乡就沿袭了赛龙舟,包粽子投水中捎给屈原的习俗,后来成为我国人民传统的节日,以纪念屈原寄托哀思。
吃着粽子,想着传说,我感到了粽子虽小却耐人寻味
(诗词or淫诗or相声
)生在江南地界 流落塞北幽州
古代文人这类荤谜素猜的有很多民间流传的以“粽子”为主题的民间谜语,是人们运用谜语中的拟人、比喻、状物、谐音、象形、会意、喻事、描摹等成谜手法,奇思巧构而创作的脍炙人口,饶有风趣,飘着粽子悠悠清香的“粽子谜语”,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我屯(住)深山坳里坳,相公请我去看潮,我问相公讨把米,相公反手缚我腰。
”谜底为“粽子”。
谜中将“粽子”模仿成第一人称口气,“拟人”化作小姐“我”。
然后采用“指事会意”成谜法门和“拢意”、“比喻”谜法,巧妙描述了生长在广袤的丛山峻岭之中“屯深山坳里坳”还没成形的“粽子”小姐(即粽叶),被“相公”(喻指人们),从“深山坳里坳”请出“去看潮”(意寓“粽子”最后要“去看”到的是沸腾如“潮”烧煮“粽子”镬内的滚水)。
“粽子”小姐(粽叶)为了充实自己“我问相公讨把米”(即往粽叶里塞糯米等)。
末句将人们抓米裹粽子绑缚粽绳的动作,在谜中被拢意比喻成“相公反手缚我腰”的灵动诙谐意景。
还有“我在青山青蓬蓬,上山进岙将我寻,请我回家吃饱饭,草绳一根将我捆。
”与前则谜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苗族民间还传唱着这样一条粽子谜语:“生在青山青朵朵,爬岩爬坎去找我,找到回家吃饱饭,拿棵草草拴住我。
”与前两条谜语不谋而合,同为精构妙喻之作。
谜中的“草草”喻指的是用来包扎粽子的粽绳,用棕榈叶撕成一条条制成。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传递交流,也体现在这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民间谜语中。
“五月端午我生辰到,身穿着一领绿罗袄,小脚儿裹得尖尖娇,解开香罗带,剥得赤条条,插上一根梢儿也,把奴浑身上下来咬。
”谜中运用拟人成谜手法,将“粽子”化作“身穿着一领绿罗袄,小脚儿裹得尖尖娇”的美娇娘。
并点明了“我”(粽子)的“生辰”,即吃粽子习俗的日子是要“到”每年的“五月端午”节。
后三句风趣地描述演绎了吃“粽子”的全过程。
谜中的“香罗带”和“梢儿”,分别隐喻的是扎粽子的粽绳和*入粽子的竹筷。
综观全谜,拟人状物,化静为动,极具灵气;赋物象形,惟妙惟肖。
怪不得明代小说家、戏曲家冯梦龙读到这则谜语时,批注曰:“字字有题,却又自然,咏物中最为难得。
”谜语融情于物,借物抒情,令人浮想联翩。
“生在江南地面,流落塞北幽州。
实指望金盏配玉瓯,不料想拿我胡诌。
内有红娘陪伴,外有锦被蒙头。
宽衣解带任君游,好俊一身肉。
”谜中的“江南地面”隐喻包“粽子”的叶大而宽的箬竹叶子(箬壳)的出“生”地。
第二句将包粽子时,用浸泡过的糯米等“塞”入叶片平整,透着清香的箬壳中的一个动作,寓意成一位千金小姐远嫁“流落塞北幽州”的落魄生涯,身贵似“玉瓯”的小姐原本“实指望”,与“金盏”郎君相“配”个“金姿玉质”的“金玉良缘”。
可严酷的现实是:“不料想”误嫁了个“中山狼”,受尽凌辱“拿我胡诌”。
“胡诌”寓意包粽子时,将糯米与各种馅料胡乱搀和。
用“内有红娘陪伴”句中的那个《西厢记》中的“红娘”,来隐喻所裹的粽子是只赤豆粽,馅料中有“红”色的赤豆。
“陪伴”的“伴”与拌和的“拌”谐音,寓意赤豆拌和在“粽子”中。
包裹“粽子”的箬壳,被描摹化身成了谜中华丽的“锦被”,裹粽子比喻成了“锦被蒙头”。
吃粽子时解剥绳子、箬壳,被巧妙喻意成“粽子”小姐“宽衣解带”欲歇息。
“任君游”一句,隐寓面对裸露的那一团煮熟后,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粽子“肉”的清香时,人们香甜地吃粽子的吃相,在谜中被刻画的幽默谐趣。
正如“三角四楼房,里面住皇娘,想吃皇娘肉(“皇”与粽肉金黄色的“黄”谐音,“皇娘肉”隐喻粽肉),先得解带剥衣裳。
”的“粽子谜语”描绘的那样,尖角突出是“粽子”最具有个性的外表特征。
吃时,或先咬“粽子”的尖角“三角”、或先咬“粽子”的棱角“四楼房”中的“皇娘肉”,嘴巴在粽肉上“任君”随意“游”动。
金黄透明如玉的粽肉,则被超现实浪漫地妙喻、赞叹成为对谜中小姐“人体美”的描写“好俊一身肉”。
谜中描述巧妙而形象浪漫幻化,以谐音隐意而演绎意境,妙境中散发缕缕粽香和丝丝柔情。
还有将“粽子谜语”,用浪漫的思维,幽默诙谐地描述成了一桩惊险的命案。
如“珍珠玉粒千金女,嫁了穷夫竹叶郎,今晚投河吊颈死,明朝解去入衙门。
”谜中将粽肉拟人比喻成一位“珍珠玉粒”般的“千金女”,下“嫁了”一位“穷夫竹叶郎(喻指棕叶)”。
“吊颈” 隐寓用粽绳包扎粽子。
粽子入镬水煮,则被诙谐地喻作“千金女”的“投河”而“死”。
“解去”意即将粽肉送往人们的口中。
“牙”与“衙”谐音,喻指谜中的封建“衙门”。
谜语拟人状物,形象谐趣,借谐音喻新意,意切而神驰。
谜语喻意于物,以物隐意,辛辣嘲弄讽刺了爱富弃贫“粽子”化身的“千金女”,具有现实意义。
唐.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谜语中的“粽子”,源自人们纪念屈原的风俗,有的“粽子谜语”通过谜中的精心谋划,巧思妙构,赋予“粽子”于诗人的高贵特质,将其演绎谱写成了弘扬光大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颂歌。
如:“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贫,半世煎熬。
”谜底为“粽子”。
谜语用运“拟人状物”成谜法门,将“粽子”拟人化塑造成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谜语首句借物喻人,描绘出屈原刚正不阿“有棱有角”的高山仰止的光辉形象。
谜中后三句“有心有肝,一身清贫,半世煎熬。
”是对诗人一生崇高品格和坎坷经历的生动写照。
拯人民于水火,匡世道于颠沛的屈原,任凭世事风云变幻,依然能固守自我,伫立于人类人性美好精神的苍穹下。
全谜喻物言志,喻事寄意,虚神实理,晓畅自然,极见流宕,表达了人们对胸怀浩然之气屈原的敬仰和同情,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粽子让人们想起屈的名言
抒情散文, 作者不会空洞的抒情,好的抒情散文, 他都会借助某一事物某一景物, 以此为载 体来抒发感情。
(幻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 物 ” ,往往用描写, “ 情 ”“ 志 ” ,往往用抒情 和议论, “ 描写 ”“ 抒情 ”“ 议论 ” 属于表达方式;我们要懂得一点所写的 “ 物 ” 的文化内涵。
即象 征意义, “ 象征 ” 属于表现手法。
例如:“ 月亮 ”“ 粽子 ”“ 柳枝 ” 。
“ 月亮 ” ,就会想到苏轼的《水调歌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月亮,代表了相思。
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与亲人朋 友相距百里千里,很难团聚,空间距离很远,但共有一轮明月,由于公务缠身、商务缠身, 往往月圆人不圆, 只得 “ 明月千里寄相思 “ 。
” 粽子 “ , 说到粽子, 就会想到屈原, 他行吟泽畔, 怀石投江,是对楚国的失望,是空有抱负而不得实现的悲愤,是爱国。
那么 ” 柳枝 “ 呢?回忆 一下我们学过的诗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 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抒发的是思乡之情;王维的《渭城曲》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抒发的是离别之情。
“ 柳 ” 谐音 “ 留 ” , 古人有 “ 折柳送别 ” 的习俗。
希望朋友亲人留下来。
商山早行中的颔联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求赞美平安保险公司的抒情诗
平安保险颂数十年佣金不升反而节节降低, 看内勤尤其是管理者年年上涨, 平安不是没公理实在是没天理' 百年老店的梦想还在脑海回荡. 员工生涯规划却已是昔日黄花' 十年一觉恍醒悟代理岂是员工' 考勤纳税是代理人应尽的本分' 社保保障劳动权益是非分之想' 佣金不升且降是国情顺应潮流' 险种接轨管理接轨佣金不接轨' 要业绩要政绩不提外勤老成绩' 二十年树平安大业两月挂零滚' 产说会创说会天天早会从头起' 人性化科学化婚丧嫁娶病不许' 激情奉献赞许要求福利那不许' 一个粽子一块月饼按业绩换取' 国内国际大奖没有最佳雇主奖' 国内国际资本利益集团最资本' 铁打营盘流水兵平安兵最流水' 叹息一声又奈何明天又是奔波' 中秋国庆于我何干展业是王道' 九月考核十月首周声声如急令'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生且蹉跎' 领导平安中国平安你我怎平安' 百年老店宏伟大业我们的生命只有两三月!!! 加油吧努力吧伟大的保险代理人继续吧!!!
端午节作文结尾怎么写
篇一:端午节文结尾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虽说有些神化,但一位诗人,能够被人们近两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着实令人敬仰。
又到端午,又闻粽香,又见龙舟,又祭屈原。
篇二:端午节的作文结尾端午节的一大特点就是吃粽子。
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吃粽子,有的自己包,有的上街买。
我非常喜欢吃粽子。
我还听过一个关于粽子来历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个人叫屈原,他在战场上战死了。
人们为了纪念他,做了一个透明棺材,放进了水池里。
为了给屈原敬一些贡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糖棒一一扔进水池里。
过了几天,人们才发现水池里有鱼,那些糖棒都被鱼吃掉了。
人们很生气。
这时,有一个人叫道:“大家伙们,鱼最怕菱角,可以用干净的草叶去包糯米糖棒,做成菱角形的
”以后,人们将包好的糖棒扔进水池,鱼看到糯米糖棒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
所以人们把糯米糖棒叫成“粽子”。
煮熟的粽子又香又好吃。
有绿豆味的,有蜜枣味的,有香肠味的等等,我们家通常包的就是这三种。
这三种我都喜欢吃。
粽子和端午节是亲密朋友。
因为我喜欢吃粽子,所以我也喜欢端午节。
篇三:端午节的作文结尾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篇四:端午节的短文(1)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
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馅,就可以开工了。
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的形状,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
然后把馅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2)说起粽子,它不仅妤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
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就泡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亲一起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的粽子要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三四个钟头,煮熟后母亲再把粽子泡在备好的凉水桶内。
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粽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3)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就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让我们今后一直带着,据说可以去病除邪。
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考的丝线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
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4)端午节这天,小孩子还要挂香囊。
这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篇五:端午节的短文(1)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中;两千多年后,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考鸡蛋,以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2)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曰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鸡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
(3)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4)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也许你们还不知道吧
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之士屈原吗
我先来说一说他吧
(5)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6)从此,每年五月初五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