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唐人崔颢流传千古的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行路难君不见建章宫中金明枝,万万长条拂地垂。
二月三月花如霰,九重幽深君不见。
艳彩朝含四宝宫,香风旦入朝云殿。
汉家宫女春未阑,爱此芳香朝暮看。
看来看去心不忘,攀折将安镜台上。
双双素手剪不成,两两红妆笑相向。
建章昨夜起春风,一花飞落长信宫。
长信丽人见花泣,忆此珍树何嗟及。
我昔初在昭阳时,朝攀暮折登玉墀。
只言岁岁长相对,不悟今朝遥相思。
千古流传的诗句(题目即可)有机会加分50
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出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自曹植《七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出自王籍《入若耶溪》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自《咏柳》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出自贺知章《回乡偶书》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出自《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出自《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出自《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自《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自《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自《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出自李白《早发白帝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自李白《行路难》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出自《黄鹤楼》。
作者崔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自杜甫《蜀相》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自杜甫《月夜忆舍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自《游子吟》。
作者孟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出自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自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出自刘禹锡《竹枝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出自刘禹锡《浪淘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题李凝幽居》。
作者贾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自《悯农》。
作者李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出自白居易《忆江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自《离思五首》(其四)。
作者元稹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出自《南园》。
作者李贺停车坐①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出自《山行》。
作者杜牧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出自杜牧《秋夕》。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出自《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出自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出自李商隐《咏史》。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①于老凤声。
出自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出自李商隐《晚睛》。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自《凉州词》。
作者王翰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出自《咸阳城西楼晚眺》。
作者许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蝶恋花》。
作者柳永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蝶恋花》。
作者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出自晏殊《浣溪沙》。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出自《玉楼春》,作者宋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出自王安石《泊船瓜洲》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自王安石《元日》欲把西湖比西子①,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自苏轼《题西林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①此事要躬行②。
出自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自《春日》。
作者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朱熹《观书有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出自辛弃疾《菩萨蛮》。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出自《绝句》。
作者夏元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出自《游园不值》。
作者叶绍翁千磨百折还坚韧,任你东南西北风。
出自《竹石题词》。
作者郑燮落红①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出自《绝命诗》。
作者谭嗣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出自《自嘲》。
作者鲁迅
有哪些流传千古的好诗?
崔颢的《黄鹤楼》想必是我们所熟知的一首七言律诗吧。
不仅如此,它还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但是不为我们熟知的是,这首诗的颔联其实是个bug,因为它并不符合韵律。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前一句犯了“孤平”,也就是一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可简单理解为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但古代很多字和我们读音不一样,也有很多例外),后一句犯了“三平”,下联的结尾不能以三个平声结尾,这两句都是不符合格律的。
若我们现在按照七言律诗的规则编写一段代码,那这种情况一定是个bug。
崔颢的《登黄鹤楼》全部诗句
《登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黄鹤楼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登黄鹤楼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登黄鹤楼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参考地址:
搁笔提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
关于搁笔亭有一段传说,摘录如下: 在今天的黄鹤楼公园里,有一座搁笔亭。
此亭坐南朝北,由十二根古铜色的柱子支撑,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石结构建筑。
亭内置有石制的长条案,案上放着石墨砚和石笔筒。
相对于公园中黄鹤楼、白云阁等主要景点,搁笔亭一点也不出众,但与搁笔亭有关的那段传说,却在黄鹤楼的成长史上发挥过出众的作用呢。
据说在崔颢题了那首被后人称作“唐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诗后,李白也来到了黄鹤楼,这里的江山胜景当然也包括美妙神话令这位“谪仙人”豪兴勃发、诗情顿起,可当他正要奋笔疾书时,却发现了崔颢所题的黄鹤楼诗,于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全因“崔颢题诗在上头”,急得无处发泄的李白恨不得“捶碎黄鹤楼”。
李白自然捶不碎大概也舍不得捶碎黄鹤楼,他所能选择的便是在崔诗面前搁笔而退了。
能让一向自负的李白搁笔,这可不是件寻常小事。
自宋人在笔记中记录了这个传说后,对搁笔一事的肯定派和怀疑派就拉开架势,打起了旷日持久的笔墨官司。
其实,就黄鹤楼而言,历史上是否有李白搁笔一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白搁笔的传说大大地增加了它的知名度。
传说确确实实发挥了作用,这就足够了。
以今人的眼光看,崔颢的黄鹤楼诗已是难得的佳构,称崔氏为不朽的诗人也不为过。
可不巧的是,崔颢出生在唐代,那可是一个生活中处处充溢着诗的时代。
闻一多先生说过:“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
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唐代的诗坛,英才辈出,群星璀璨。
崔颢当然有资格参加群英会,算得上是“诗唐”天幕中的一颗亮星,但客观地说,他还不是诗坛的魁首。
而被后人称作“诗仙”的李白,则是当之无愧的诗国领袖。
李白的加盟,使崔颢题诗的故事有了一个更圆满的结局。
搁笔的行动,起到了烘托崔颢黄鹤楼诗的效果,令崔颢文名更著。
清代的著名剧作家孔尚任便注意到了这一点:“崔颢吟成绝妙辞,不因捶碎世谁知
”当然,最大的获益者还是黄鹤楼,清人所拟的一副对联曰:“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
”崔颢和李白的传说最终将一道夺目的光环带给了黄鹤楼。
我们知道,一种文化形象的塑造,是需要强大的力量来作后盾的。
这力量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民间的。
传说便是一种民间的力量,无论是李白搁笔还是仙人黄鹤的传说,在黄鹤楼形象塑造的历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如此看去,崔颢和李白都是有大功于黄鹤楼的,而两人之中,似乎后者的贡献更大。
在搁笔的传说中,李白固然是陪衬,但在黄鹤楼形象的塑造中,李白却是主角。
民众就是这样巧妙地调用社会文化资源为塑造黄鹤楼来服务的。
一座小小的搁笔亭,让人们感受到的,正是民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