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字是秋的诗句
我心阅尽人间路, 爱觅奇葩天地游。
梦中灯火阑珊处, 婷婷芙蕖挂水珠。
---自创 这是一首藏头诗:我爱梦婷。
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是杂体诗中的一种,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二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
现在常见的是第三种,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
同时藏头诗是诗歌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体,它以每句诗的头一个字嵌入你要表达的内容中的一个字。
全诗的每句中的头一个字又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名、地名、企业名或一句祝福。
藏头诗涵义深、品位高、价值重,可谓一字千金。
必有要素: 藏头诗首先是诗,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得有一个完整的意象、完整的主题,情缘藏头诗 更高要求是必须讲究是所必须讲究的其他条件,如押韵、对仗、平仄等等,而绝对不可以是四句毫不相干搭在一起的“话”。
什么是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两联须作对仗。
诗体格律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与七律不同的是,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
但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依然有首联用对仗的例子。
五律有四个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入韵仄起式(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韵脚要求用平声。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规,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第二种格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式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春望 (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第三种格式:首句入韵平起式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晚晴 (唐)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四种格式:首句不入韵平起式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山居秋暝 (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诗体格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第一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示例: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二种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韵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示例:酬乐天扬州(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第三种格式仄起首句入韵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四种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韵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山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传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是出现于汉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种近体诗。
四句,每句五个字。
现时,五绝被认为近体诗中最难写的体裁,因为它字数最少,表达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简意赅。
诗体简介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
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
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
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
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
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
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
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
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五言绝句也称五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〇表示可仄可平)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示例: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示例: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感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听鼓(李商隐)城头叠骨声 城下暮江清 欲问渔阳掺 时无祢正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七言绝句又称为七绝,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每句七个字的绝句。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
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七言绝句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示例: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示例:夜读范至能(陆游)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汗节解沾衣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示例:苏台揽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示例: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
“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诗句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各有什么作用
一首律诗,一共八句,两句为一联,共分四联。
第一句和第二句为“首联” ,第三句和第四句为“颔联” ,第五句和第六句为“颈联” ,最后两句为“尾联” 。
在每一联中,前一句叫“出句” ,后一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七绝则是每行七个字,一共四行。
五律是每行五个字,一共八行。
五绝是每行五个字,一共四行。
总而言之,五、七代表每行的字数。
律代表一共八行,绝代表一共四行。
吴用的四句口歌“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的有,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暗藏了什么玄机
藏头诗。
四句诗的开头第一个字,组合起来就是“卢俊义反”,成了一首反诗。
藏头诗,是杂体诗中的一种,它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按顺序嵌入诗句中。
比如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就可以传达出某种隐含的意义。
《水浒传》里“吴用智赚玉麒麟”一回中,吴用题诗于卢俊义家的墙壁上:“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自无忧。
”诗句中暗藏了“卢俊义反”四字,结果,这成了官府治罪的证据,终于成功地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家花满蹊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莺恰恰啼。
【词语释义】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4.恰恰: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6.江畔:江边。
【诗歌译文】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诗歌赏析】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
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
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怨》),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
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
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
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
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
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
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
“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
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
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
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
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为人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