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杜甫写山的诗句是什么

杜甫写山的诗句是什么

时间:2017-10-21 17:35

杜甫写关于山的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杜甫《绝句二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杜甫《绝句二首》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杜甫《望岳》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杜甫《登岳阳楼》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 杜甫《赠卫八处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 杜甫《野望》

关于杜甫写山的诗句

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诗句写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杜甫《绝句二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杜甫《绝句二首》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杜甫《望岳》

谁有杜甫写的山水诗啊~~~

望岳  唐   岱宗夫如何?。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层)云,决眦入归鸟。

  ,一览众山小。

  (1) 泰山是什么样的面貌

青翠的峰峦,齐鲁大地都能看到。

  2.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南北两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3.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

  4.终要登上泰山的巅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2)  1.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

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2.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3.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4.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3)  1.泰山的面貌怎么样

绵延不绝的青色在齐鲁也看得见。

  2.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英灵之气,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与晚上。

  3.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极力看见想要归巢的飞鸟。

  4.应当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4)  1.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2.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3.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摇荡,目送归鸟入巢,眼角几乎都要睁裂了。

  4.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了。

杜甫的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和李白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什么联系

星垂平野阔,大江流。

」江岸的原野际的稀星互势,原野因星垂阔,稀星因野阔而低垂。

「星垂」,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地阔星低;「月涌」,月随波涌,目随浪走,大江奔流。

这两句大笔勾勒,造出一种雄浑浩阔,但又寂寞空旷的意境,真有「涵盖干坤」(宗白华语)的大气象。

如此宏阔奇丽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意有何关系呢

其实,这儿运用了以壮景乐景反衬悲苦之情的笔法。

灿烂的星空、辽阔的原野和汹涌的江流,反衬出诗人的渺小和悲苦,甚至还有几分苍凉和恐惧。

因此,杜甫这两句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也有写长江的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和杜甫停舟细视不同,李白是飞舟瞥视,因此,才有一种自由奔放,神彩飞扬之感。

...........应该是吧........你随便哈

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什么山

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山东泰山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杜甫描写关于“山”的诗有哪些

杜望》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一】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

”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萧涤非)  【赏析二】  一曲民族精神与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望岳》诗赏析  这首《望岳》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含蕴无穷的诗歌。

在此诗中,你见不到任何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唐情绪,只感受到一种伟人般的气魄与情怀。

  那么,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东西是什么呢

  为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我们应首先对泰山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云:“郑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于此山,又是山为五岳之长,故曰岱宗。

”古代某些帝王曾在这里举行过封禅大典,战国时齐鲁一些儒生以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所以在统治者的眼中,泰山是封建政权“与天无极”、“天禄永得”的一个象征(见《汉书·武帝纪》)。

统治者的这种观念,自然会对当时社会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当然,巍巍泰岳,不仅会引起统治者永葆政权的联想与祈祷,而且也引发着国人一种崇高之感受和敬仰神往之情。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诗经·鲁颂·閟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谢道韫《登山》)。

“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谢灵运《泰山吟》)。

“登高者以致九霄之上,爱景者欲在万人之先”(丁春泽《日观赋》)。

从这些对泰山讴歌的诗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泰山在国人心中唤起的,该是一种何等至高至美的境界的联想。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便将对民族崇高精神的礼赞和个人奋发的入世情感融为一体,歌颂了一种“泰山精神”。

  如上所说,“岱宗”是五岳中古人认为最高的泰山的尊称,是“王者升中告代”之地;在民族意识中,已具有最高境界的象征意义。

所以当诗人一开端就以“岱宗”二字呼唤,其情思之庄严凝重可想而知。

一个虚字“夫”,就把如此庄严凝重的情思与至深至厚的自豪感,精妙传出;“如何”二字,更表明诗人此种至深之情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接下的“齐鲁青未了”句,历来为人们所叹赏。

泰山位于齐之北,鲁之南,以齐鲁之广大,能见其青青之色,故而更觉泰山之高。

这种写法,确实十分新颖。

然而,它还能给读者更深远的联想:齐与鲁既曾为古国,则泰山屹立于此,由来久矣;悠悠古国与泰山苍翠之颜相依相存,竟无了时。

这历史悠远的“齐鲁”之国,曾是登过泰山的文化巨人孔子传播文化之处,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极为重要之基地,最能引起读者对其文化蕴味的亲切感受。

杜甫笔下的泰山,不似谢灵运《泰山吟》的“崔崒刺云天”那样高不可攀,也不似李白的“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游泰山六首》之六)那样引起遗忘人世之感,而是扎根于大地,绵延于齐鲁,给人间带来无限青翠之生机。

“齐鲁青未了”之警句,来源于诗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崇敬和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三句的“神秀”,实从“青未了”传神而来。

泰山之超绝处,不仅在其高耸云霄,横亘万里,而且尤在其神秀之气。

而此“神秀”,又是大自然(造化)格外赐予。

在几分神秘的气氛中,泰山透露出永恒、超然的气质。

这其间饱含着特定时代人们对泰山的敬畏、崇尚之意,也蕴含着本属于泰山之子的诗人无比自豪的感情。

  “阴阳割昏晓”,是接写泰山之高。

由于山势高峻,山之阴、阳两面竟判然分为一昏一晓之色。

这一句紧承“造化”而来。

正因为“造化”将其一切神灵之气赋予泰山,泰山亦以其奇绝之姿割断昏晓,参与造化。

《庄子》云:“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

”三、四句,将“造化”与“阴阳”对偶而写,在有意无意之间造成天地间阴阳之气于泰山周围运作之势。

古籍中对泰山常有“东岳之灵,造化氛氲,是生二仪”(北魏孝文帝《祭岱岳文》)或“东方万物,始交代处”(《五经通义》)的一类观念。

可见杜甫是受了这类观念很深的影响的。

  以上四句,作者以浩然沉著之笔,勾勒出一个包罗万象、气韵超然的泰山;下四句更渐渗入了作者一己之亲切感受,诗人欲将自己远大浩茫之思与高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了。

  “荡胸生层云”,是承转的妙笔。

此时作者虽未直接写泰山,却通过山中层出不穷、飘浮不定的云雾,写出泰山的深邃;而随山云层出而心胸激荡、思绪万千的诗人,其襟怀也正如吞云吐雾的泰山一样广大。

一“荡”一“生”,由静至动,给肃穆的泰山再添生气,诗人的兴致也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决眥入归鸟”,把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进一步展现开来。

这是全诗意象较为细微的一句,却在飞鸟的高翔中,展示了泰山的无限广阔。

疾然而飞的鸟儿,使诗歌的动感更加强烈,也鼓起了作者想象的翅膀。

  无论是远望、近望还是细望,都不能尽望岳之情。

泰山之独绝处,正在其居高临下、俯视群峰的气概。

所以中国一位伟大的哲人登泰山以后,感到天下变小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篇》)而杜甫正是抱着登最高处的理想、创最辉煌业绩的心情来望岳的。

  细品《望岳》诗,会深深感到在莽苍雄浑的自然景物中蕴藏着无穷的生机活力。

这种生机活力,是属于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古国的。

“岱宗”的尊严,“齐鲁”的高古,“造化”、“阴阳”的博大浩渺,孔子登泰山之顶时胸怀的坦荡浩然,都是文明古国之活力与智慧的生动体现。

而一位诗人,只有当他把自己的抱负理想融入具有无穷活力的民族博大精神中时,他的诗歌才能如祖国的山川河流一样长久。

这首《望岳》诗正是属于杜甫自己,又属于民族的不朽诗篇。

(黎烈南)  【赏析三】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首联两句,从远望角度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景象。

开篇以问句领起,形成突兀的语势振起全篇。

“夫如何”非常传神地抒发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激动喜悦、惊叹揣摩之情。

第二句则大笔挥洒出一片青翠山色,显示出泰山的高大雄伟。

  颔联两句,从近望的角度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神秀”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昏晓”写泰山的雄伟阔大。

“钟”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

“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来的,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的气势。

这一联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颈联两句,从凝望的角度来写泰山,通过动态的画面,极力表现出泰山的高大。

这里用“鸟”这细物来烘托空廓辽远的大景,有点睛传神之妙。

“归鸟”点明时至傍晚,但诗人还在望,如此入神,说明诗人爱岳。

这一联以云和鸟烘托泰山的高大雄伟,并写出诗人长久望泰山的出神神态和内心汹涌的豪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尾联两句,写诗人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绝顶”的愿望。

诗人通过想象的情景来衬托渲染眼前的情景。

“凌”字表现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豪迈气概。

“一览众山小”则写出了他想象中登上绝顶俯瞰群山的感受,极富诗意,劲拔有力。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这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少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

)  全诗以一“望”字为红线,情景交融。

就距离而言,望是自远而近,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并由望岳而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情景。

在描写方法上,这首诗虚实相生,由景及情,由情及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赏析四】  胸怀豪放 格调高昂——读杜甫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写过三首咏岳的诗,分别咏颂东岳、南岳和西岳三座名山。

这首《望岳》诗是诗人为咏颂东岳泰山而作的名篇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诗集中最早的作品。

写作此诗时,诗人才二十多岁。

在作诗的前一年,杜甫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

他当时少年气盛,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

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生动地反映了青年诗人在当时所具有的那种豪放的胸怀,激越的感情以及高尚的品格,而且还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望岳》诗里,也同样表现了这种格调。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诗人用设问的句式,极其自然地引出泰山来;又以自答的方式,描绘出泰山巍峨的形象。

所谓岱宗,又称岱山,就是泰山,因为它是五岳之首,故云岱宗。

前人说“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从齐到鲁,历二国其未了。

”诗人紧紧抓住了一片青绿的特点,没有费多少笔墨,仅仅用“齐鲁青未了”五个字,就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它那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外形来。

诗论家对此曾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它“只五字,真雄盖一世”。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诗人着意描绘出来的泰山灵奇秀美的恣态:这座奇形异状的高山,好像是为神灵所特意创造,把大自然所具备的一切神奇秀美都集中了起来;山峰直插云霄,遮断阳光,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了明暗不同的两个天地——这边已是明朗的早晨,而那边还是昏黑的夜晚。

诗人在这里所用的“锺”和“割”字,都是别具匠心的。

前者是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峦应具的“神秀”,而后者则是形象地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在诗人笔下,这座泰山真是既神奇,又雄伟

  接着,杜甫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进一步描写泰山的景色及其望岳的感受。

因为这座山峰很高,云势积叠而起,诗人站在山麓仰望,仿佛感到云气荡其心胸,故抑郁之气荡涤殆尽,襟怀为之大开;由于相距甚远,所以尽量睁大眼睛,集中视线,盯着飞鸟,并循其行踪而极目远望。

这两句并非完全写实,乃是诗人的假想。

正如王嗣奭所说:“‘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

‘决眥’句,状眼界之空阔。

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

”  最后,诗人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种充满豪迈气概的诗句为全诗作结。

既然诗人面对这座如图如画的神秀峰峦,仰望之中业已使人心胸舒展,神采飞扬,那么何不亲身登上这座山峰之颠,以饱览泰山的风光呢

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一种登山的渴望。

“凌绝顶”,正反映了他的远大目光和豪迈气概。

这个“凌”字用的极为贴切、传神,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登临决心,简直跃然纸上。

这两句诗,杜甫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不仅进一步赞美泰山的雄伟姿态,而且也是以此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必将腾凌绝顶的壮志豪情。

从这里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年轻诗人的坚强信心和自恃态度,这也是杜甫早期积极进取思想的自然流露。

  这首诗是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真正做到了以景寓情,情中有景,情随景移,情景交融。

贯穿全诗始终的则是一个“望”字,由远而近,又从近至远,都是通过眼望而步步扩展和层层深入的。

故前人认为:“望岳与登岳不同。

登岳,即须细详岳麓中之奇特,

为什么说杜甫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比李白诗句山随平野尽更具神韵

杜诗声韵沉郁辞义磅薄雄健,李诗意境深远格调空灵飘逸。

纵观全部诗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是万世流芳的名句。

大笔勾勒,写的真切细腻,创造出了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

与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星垂平野阔”的“垂”,与“月涌大江流”的“涌”,写出了在空旷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而“涌”就犹如江涌一般的磅礴。

而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的经典之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还借景间接抒情来表达孤独的心境。

虽然和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暗合,但杜诗的意象更丰富,气象更阔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