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奖分配不公平怎么办
1、首先,你必须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建议你能了解一下基尼系数的涵义;2、其次,当你觉得收入所得待遇的不公平,你应该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你应该认识到,作为雇员的你,难道有能力去推翻单位既定的所得待遇标准(制度)吗
有能力去左右决策层的决定吗
如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么,纠结所谓的不公平待遇只会让你更揪心,甚至可能因此而影响你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以及你日常的情绪
这么来难为自己,又何苦呢
3、同工同酬,这是理论上的专业用语,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现代化公司制企业里,强调所谓的同工同酬,只会产生“大锅饭”式的不良现象而导致阻碍企业健康发展的劣性后果,试想,在同一办公室工作的员工,工龄、学历、能力、岗位级别、业绩(贡献度)以及人的各方面素质等等等等不尽一致,难道工资核定和奖金评价可以一致吗
就算是在同一流水线的车间,在同一工种同一级别的岗位的前提下,也会由于工作熟练程度的不一致、绩效考核结果的不一致而导致工资核定及奖金评价的不相一致,再深层次进行考虑,如果没有绩效考核、奖惩不分明,那么,员工势必失去了积极性,大锅饭、磨洋工思想泛滥,企业还常发展吗
作为企业管理层,这是不希望发生的;4、可见,内控制度健全体制趋于完善的企业,一般都会制定工资级别核定标准和奖金考核评价体系,不再死板地奉行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的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传统观念,从而达到能者上庸者逐步淘汰的良性效果;5、综上所述,对于提问者的疑惑也就逐步明朗。
你不应执着于待遇不公,而应重新审视你在单位的价值。
当然,前提是单位已制定完善的工资奖金机制,如果单位未予建立上述健全体系的,而是随意核定工资待遇,也就是说欠缺规矩,那么,此时你更应该考虑是否还适合在杂乱无章的企业继续呆下去(而浪费你的青春年华);6、因此,建议你能从主观和客观方面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以进一步判断所谓待遇的不公,究竟属于哪方面的原因,当你找到症结所在,你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基督教信徒发怨言时神有哪些话安慰
19:3林前10:10 不要发 “人的愚昧,倾的道。
他的抱怨耶和华。
” (箴19:3)“你们也不要发怨言,像他们有发怨言的,就被灭命的所灭。
” (林前10:10)怨言一般可分为三类:有人对神发怨言,如埋怨神不听他的祷告,没有在生活上“恩待”他等;有人对人发怨言,如埋怨领导不够看重他,家人不够理解他,朋友对不起他,下级不够尊重他等;有人对己发怨言,如埋怨自己生不逢时、运气太差等;但不论哪一类,怨言都是圣经所禁止的。
请注意保罗将 “淫乱、拜偶像”跟“发怨言”的鉴戒放在一起来警告(林前10:6-10),可见其危害之大、性质之严重。
有人想,这是不是有点轻重不分呀
拜偶像与淫乱在信仰与道德上确实是大罪,但是发发牢骚有什么大不了?但如果我们更仔细的想一想以色列人发怨言的本质,我们会发现以色列人“发怨言”与“拜偶像”是有其共同之处的:那就是“没有真正的把神当神”。
如果拜偶像是透过把别的事物当作神,因而不把神当神;那么,发怨言就是不相信神会有最美好的带领、不相信在凡事上都有神的美意,因而也是不把神当作神。
所以,基督徒“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 (腓2:14)。
一、怨言为何有
1.不满现实。
不论哪一种怨言,大多是出于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表示不满。
而且每每纵向比较,总感到“从前的日子胜过现在”(参传7:10)。
以色列人在出埃及的征途上,一方面神把他们从为奴之家领出来并给他们满路神恩,云柱火柱常相随。
但另一方面以色列人却总是抱怨,以为“天降的吗哪”不如“埃及的肉锅”。
尽管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苦日子之境况尽人皆知,可谓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牛马不如。
可是一旦神差摩西领他们出了埃及走上旷野,他们就一不如意,便把所有怨气向摩西发作。
如在“汛的旷野”,他们因食物埋怨摩西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耶和华的手下,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
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啊。
”(出16:3-4)贪心不懂知足,福中不知惜福,这是怨言产生的最基本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家门上粘上“思念毛主席,怀念周总理”,一种怀旧心理跃然纸上。
2.注目苦境。
“百姓因这路难行,心中甚是烦燥。
就怨渎耶和华和摩西说:你们为什么把我们从埃及领出来,使我们死在旷野呢
”(民21;4-5)以色列人定睛在难处中,没有抬头仰望神,因此看不到苦难背后神的笑脸。
信心的丧失就是忍耐性和承受力的丧失,也是喜乐和平安的丧失,这样,产生埋怨也是必然的了。
民11:1“众百姓发怨言,他们的恶语达到耶和华的耳中”。
这节经文在另一译本里面译作:“众百姓向神投诉他们的艰苦
”也有译经者甚至把这节经文译作:“众百姓埋怨听从神的困难
”是啊,人一旦遭遇苦难难免怨天尤人,以为神不知道他的艰苦,所以要“投诉”,甚至与神理论。
意思是说,神啊,你知道我们多痛苦
你不公平、太委曲我们了吧
这苦我们受得了吗
我们听了你的话、走了你的道有什么好的呀
你的道谁能走得好
真是太苦啦
……今天的基督徒中,尤其是处于逆境中的弟兄姐妹,你心中是否也有这种声音发出呢?可是你知道吗
神不允许我们的头发都不会掉下一根呀,神的应许说:“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
看看以色列人,他们还在埃及时,由于法老不但不答应以色列人出埃及,反而加重他们的担子,要他们自己去捡草做砖。
于是他们就开始埋怨了,说摩西是“把刀递在他们手中杀我们”(出5:21)。
可后来他们真的都死在法老手下么
不,他们都出了埃及。
在红海边,前无去路后有追兵,以色列人当然更要埋怨了:“难道在埃及没有坟地,你把我们带来死在旷野么
……”然而,神的奇妙的手,使追兵覆没,红海开道,他们在红海的那一边岸上唱歌跳舞,歌颂耶和华作为(出14:20-31)。
大量事实说明,我们真的没有必要过于去为难处担心,没有必要内心烦躁不安,而是应当仰望神。
既然走上了神要你走的道路,还怕这路上没有神的同在吗
3.觉得不公。
使徒行传6章记录了一件事,就是那些讲希腊话的犹太人埋怨讲希伯来话犹太人,说他们在供给的事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认为这样太不公平了。
觉得不公或感到自己委曲,这是发怨言的另一种原因。
耶稣在(太20:1-16)曾经讲到一个葡萄园做工的比喻,那些清早就进葡萄园工作的人埋怨主人“工资分配不公”:“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作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
’,因为比他晚上班的人拿了与他一样的工资一钱银子。
马大也是因为觉得与妹子马利亚在服事主的工作上“劳动分配不公”而埋怨主不责备马利亚(路10:40)。
今日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因为觉得种种“不公平”现象,而自己心怀不平。
身处社会中,我们在劳动、工资、地位、待遇等事上是否有怨言呢
甚至于也有人觉得神也不公平,如神为何允许好人吃亏,恶人占便宜
神为何听了他的的祈祷但没有听我的祈祷
如此等等。
4、信从谄言。
以色列人所以发怨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听信谄言。
因为当时有一些“闲杂人”混在百姓当中,他们心里没有神,随意发泄心中愤怒和怨言,常常影响了当时的以色列人。
本来内心光景就不怎么样的以色列人,在旁边闲杂人的煽动下,十分容易随伙而起。
民11:4-6说:“他们中间的闲杂人大起贪欲的心,以色列人又哭号说:‘谁给我们肉吃呢
我们记得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也记得有黄瓜、菲菜、葱、蒜。
现在我们的心血枯竭了,除这吗哪以外,在我们眼前并没有别的东西。
’”从我们自己基督徒的经验来看,我们很少会因为我们的亲人、朋友经常到庙里拜偶像,信心受到影响,但是,当我们周围有弟兄姊妹开始不住的发怨言、说丧气话,恐怕我们的心很难不会有波动,甚至我们因为与之共鸣,开始放弃忍耐的心,跟着说起负面的话来。
因此,与“拜偶像”相比,“发怨言”似乎更像瘟疫,很容易在人不知不觉当中传染,最后让大家都活在怨气冲天里面。
因此,“发怨言”的效果,是可能比“拜偶像”更为可怕
回到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经验,我们看到的情形恐怕正是这样。
抱怨水是苦的、抱怨没有肉、抱怨没有黄瓜、抱怨路难走,绝对不可能是在同一秒钟里面,数十万以色列人同时发出怨言的。
明显一定是从极少数的人、甚至一个人开始抱怨,然后怨言就像“SARS”一样的传染开了,最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同时,往往发的怨言看起来越是“合理”,传染的越快:因为水真的苦,肉和黄瓜真的没有,路真的难走,因此当有人抱怨的时候,旁边的人怎么能不共鸣呢
怨言每每涉及到对人的论断,因而也可能就是流言。
在今日教会里,少数人总是喜欢背后议论、埋怨、论断,而且“传染”速度快得惊人,一些并无事实根据的传闻以 “传销”方式在传播,对教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流言的对象不会是一般刚来教会的会众,因为这些人一般不为大家所知,因此那些流言流不太开。
流言、闲话、怨言的一般对象是传道人和教会中作领袖的义工等“公众人物”。
传播流言者还有一种逻辑,说“为什么不说张三,不说李四,而偏偏说你呢
”这种逻辑在文化大革命中盛行一时,但并没有随黑暗的文革逝去而被埋葬,而成为传言者“心安理得”的理论根据。
二、怨言有何害
1、 怨言惹神怒。
“众百姓发怨言……耶和华听见了就怒气发作……”(民11:1) “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
”(雅5:9)无论从旧约还是新约,都说明一个理,就是发怨言会遭致神的怒气,这在以色列人的经验中已有许多例证了。
从埃及到迦南整段路程中,最招惹神的忿怒的是他们的怨言。
因为发怨言等于不信或不满意神在他们身上所作的。
神已向他们身上大施恩惠,他们竟不感恩,反而埋怨。
人在神面前的抱怨,所具有的意义便只是表明对于神看顾的不信任罢了,这样的发怨言,便是与亵渎神相去不远了。
出埃及的初期,神对于百姓的抱怨的响应,往往是供应他们的需要,但是到了后来,发怨言往往带了刑罚。
因为这些百姓并没有从神的看顾当中认识到神的大能,因而将自己交托给全能的神,反而是埋怨成习,到后来几乎是处处埋怨,因此保罗说这些百姓是“贪恋恶事”的(林前10:6),结果他们抱怨的习惯,后来便成了对神的亵渎,最后为他们自己带来了刑罚与灭亡(林前10:9-10)。
2、怨言起争论 发怨言总是包含着对神对人的不满,或者企图是为了叫神或人对目前难处、苦境、损失负责任。
而这一定会引起争议、甚至争吵。
有人设法追究责任,有人则设法推卸责任,有人为自己申辩,又有人感到是非纷纭,设法置身事外。
这样,本来一个和谐的团契就可能会变得人心惶惶,彼此相爱、合而为一、同心合意这些场景将日渐远我们而去。
“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 (腓2:14)。
这是使徒按他的经验和智慧,并按圣灵的感动教导当时的门徒的话,当然也教导我们。
不论使徒时代或现今,常发怨言的人,多半是只看消极一面的人。
但无论个人或教会,如果多看消极的一面,绝不会有造就和建立,而且一定会使自己逐渐灰心丧志,又影响其它的人跟他一样的灰心丧志。
以色列人的怨言,不单危害了自己,也使神的仆人摩西左右为难,心力憔悴,以至影响大局。
摩西不能进迦南主要当然是自己内在生命还有欠缺,但客观环境的影响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外在因素。
如走旷野的时间太长、难处太多、同工太弱等,其中百姓怨言太多最为突出,使这位“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众人”的人似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以至怒击磐石
这里面的教训是深刻的、也是双重的。
3.怨言扰心灵 属灵伟人陶恕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一些罪是最能伤害一些人的心灵、破坏见证的,发怨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颗抱怨的心是从不缺少理由的。
喜欢埋怨的人永远有足够的原因叫自己不快乐”。
同样,每一个快乐的人,总可以找到理由让自己去感恩
同样只有半杯水,乐观者喜形于色地说:“感谢主,我还有半杯水
”而悲观者则垂头丧气地叹息:“哎,只有半杯了
真倒霉。
”怨言不但影响自己也会干扰他人的心灵。
当莫名的灾祸临到约伯的身上时,他的妻子首先怨言大发,叫他“弃掉神死了罢。
”自己家人的“刺激”是十分厉害的,对痛苦中的约伯无疑是雪上加霜,约伯所遭遇的并不是他所当受的,他未曾作恶得罪神,他未曾损人利己,他未曾作任何当受痛苦的事,正因为此,约伯的内心就更受煎熬。
幸好,约伯“不以口犯罪”,还责备妻子“说话像愚顽的妇人一样。
”不然,换了一般人,也许早就站不住了。
三、怨言如何止
1.信心不停止 以色列在迦南的边界,听到报恶信之探子的话“....我们在那里所看见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据我们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样,据他们看我们也是如此。
”(民13::26-33)他们如闻噩耗,因而大发怨言。
但他们果真被敌人杀死了吗
不。
他们自己是因“不信”而倒毙旷野,但他们的下一代,在约书亚率领下,军队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所向无敌。
迦南人在他们跟前真像蚱蜢一样,无法站立。
所以他们的下一代证明了他们的忧虑与怨言,全属多余。
在这一群抱怨的百姓当中,有一个人特别留意,那就是迦勒。
民14:24“惟独我的仆人迦勒,因他另有一个心志,专一跟从我。
”对照于这群喜欢抱怨的百姓,迦勒“另有一个心志”的表现,便是不发怨言,他不仅是一次不发怨言,而是四十年活在一群以发怨言为乐的以色列人当中,仍然不发怨言(参书14:10),他不仅不发怨言,当其它窥探迦南地的探子都在报恶信的时候(民14),迦勒却能够凭着信心是站在神的一边。
为什么同样经过出埃及的艰难与神迹:过同样的红海,吃同样的吗哪,被同样的太阳晒,走同样难走的路,迦勒与其它的以色列人,在面对新的困难时,会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反应呢
主要原因在于多数百姓眼里看到的仍然只是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困难,但是迦勒却在这些经验当中看到了“神的同在”(民14:9)。
不一样的看见,就有不一样的反应。
只注目难处的人,对现实便满了抱怨。
但是看见神同在的,却能对于未来满有信心,然后专心跟从主。
其实,他最有理由发怨言,因为以色列人使他进迦南晚了40年,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浪费在了旷野。
我们注目的是什么,将决定今天的反映,会是抱怨,还是仰赖。
“不发怨言”,不只是一种口舌的习惯而已,更重要的是人对于神的信心。
如此即便我们面对人生的困厄、不顺利,仍然能因为相信神的旨意都是美好的,不发怨言地专心跟随主。
已经走上了信心道路的人,必须有走道路的信心。
脚步不息,信心不止。
而“不信”使我们信口开河地发怨言,使我们想出许多无限地夸大难处,想像出永远不会发生的困难,以致使我们举步艰难。
所以使徒保罗劝勉我们,不要发怨言,像以色列人那样。
2.爱心不失落 在教会中如果有那件事有漏洞或“破口”,你赶快去把漏洞堵塞,那才是积极的态度;不是消极的批评或站在远处发怨言。
我们必须在神的亮光中省察自己,是否对神的家常有建设性的贡献。
请注意:只有得着圣灵的光照的人,才能真正看见自己的败坏和缺少,然后才能有实质的长进。
凡“发怨言”的人,一定是善于挑剔别人的人。
因为爱是凡事包容,爱能遮盖许多的罪
埋怨不能弥补什么,只能增加裂痕。
一对经常互相埋怨的夫妻,他们的婚姻已经亮起了红灯;一个充满怨言的教会,一定是个不配蒙福的教会。
彼得说“……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
”(彼前4:8-9)这里的“款待”不仅是一种热情的招待,而是一种内心的接纳,包括能容忍他人的缺点和错误
一个和睦的家,绝对不容许怨言。
夫妻任何一方做错了事,以致全家受亏损,另一方一定会埋怨。
但这些埋怨能成就什么
不但不能挽回损失,反而增加损失。
除非愿意与他(或她)一同承担由一个人所造成的亏损,否则整个家庭的根基可能动摇。
无论丈夫或妻子,总难免会有错误,而致家庭受亏损。
这时候千万别只顾发怨言,总要二人同心去承担一人的过失,才能保持家庭的和睦。
但如果有一方面只想利用对方为他承担担子,不珍惜对方因爱而作的牺牲时,怨言就无法抑制了。
总之,夫妻之间若常互相埋怨,就是爱情危机的初期征兆了。
3.感恩之心不忘记 一个缺乏对神感恩的人终归会成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当我们对神的恩典缺乏感恩的心时,时常流露出的第一个症状就是抱怨。
教会、弟兄姊妹、家里人这个不好那个也不对,最后发展到对神无恩可谢了,可是却对人充满了流言蜚语。
喜欢抱怨的人一般都是缺乏喜乐的人,而缺乏喜乐的人一定也是一个不懂感恩的人。
如果一个人不知感恩,只知抱怨,则无从喜乐。
没有喜乐,这个人的灵命便不能再有长进。
不能长进,也就是不能更多去领受神的更丰盛恩典,无法领受神的更丰盛恩典也就不会再有太大的喜乐。
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喜欢抱怨的人一般都是要不然就是没有信主的,要不然就是已信主一段时间的人,一般不会是刚刚信主的人。
刚刚信主的一般都有喜乐,因为没有喜乐他就不会信主。
我们今天重点看那些已信主的灵命状况。
有些人信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对教会比较熟悉,开始觉察到一些事情不是很对或不如己意,但又一时不知如何办,加上对圣经一知半解,就容易发怨言了。
所以在教会喜欢发怨言的人,一般都是在教会有好几年的人,这就对我们信主一段时间的弟兄姊妹是一个特别的警惕。
新约时代犹太人一再以摩西为他们的荣耀(太23:2,路16:29-31)但他们的祖宗却并未因为神为他们举起摩西而感恩珍惜。
神用八十年的时间为他们预备的合用器皿──摩西,他们却企图用石头打死他。
新约时代犹太人以他们的祖宗曾经吃过从天降下的吗哪而引以为傲:“我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约6:30-31)可是他们的祖宗却厌烦吗哪“淡而无味”。
因此,常存知足感恩之心,不但是不发怨言的秘诀,且是支取神的恩典,把苦难或困境改变成多人的祝福的关键。
因为感恩使我们的眼睛转向神的胜利与眷佑;怨言却使我们的心思停留在自己的失败与无能之中。
反之,约伯虽然失去所有的仍感恩知足,因他不理会神从他手中所拿去的有多少,而是专注在神所已加给他的有多少。
他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
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
怨言,是个人灵性生命中的毒素,是人际关系和谐的的噪音,让我们牢记主的话,不要发怨言。
最后,我以世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作结: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过
愿神赐福他的话语,也赐福给在座的每一位肢体
计文牧师
不详(引自《基督网》)
请问谁可以给我一篇写好的旅游毕业论文范文
作为消费者,在进行消费过中,应特别注意培养以下意识:(一)自我防范意识自我防范意识,不仅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要注意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且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在商品的使用消费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自己。
每一个消费者在进行消费交易过程中,都应对自己的利益给予高度的注意。
例如,购买商品的消费者,首先应对销售者进行必要的了解,选择自己信得过的商店或其他经营者购买商品。
消费者应当在日常的消费生活中不断注意培养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二)权利意识每一个消费者要尊重自己的权利,每一个消费者都有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
权利意识的提高依赖于法律意识的提高,要使每一个消费者具有高度的权利意识,必须使消费者知道在法律上他有哪些权利。
在我国,强化消费者的权利意识还存在一个比较棘手的障碍,这就是传统农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和为贵“的旧思想观念。
诚然,消费者与经营者和平相处,礼貌相待,当然是消费者渴求的理想状态,但是,为了和平相处而放弃权利,对于社会和消费者本人来说,都是不可取的。
消费者要改善自己的地位,必须为权利而斗争,当每一个消费者都能认真对待自己的权利,并且都能不畏不法经营者的势力而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行斗争时,当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理解并帮助消费者为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斗争的行为时,不法经营者便失去藏身之地,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才能在更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更加永久的和平共处,才能在更高的、更符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是啥心态
一位高校负责学生就业的官员,尽管经过多年的择业观培训,像“事少离家近,权重责任轻。
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这样的打油诗,仍在各大高校学生群中流行,他说:“抱着这样的思想去找工作能成吗
除非你爸是李刚
”\ 这位官员说了一句有点犯“忌”的大实话。
他看到很多大学生不知天高地厚,找工作既看地域,又挑行业,对薪酬的要求也过高,竟然“有业不就”,对于自己千方百计为学生搭建好的就业平台,也不知珍惜,让一个个基层岗位白白流失,一片苦心付流水,怎不懊恼痛惜,此时迸出一句“除非你爸是李刚”的气话,也在情理之中了。
不可否认,毕业生群体中确实存在拔着自个头发飞离地球的懵懂一族、玩乐一族,但若有谁真个去调查一下,我相信这样毫无生计之忧的混混大学生,不大可能是靠借无息贷款上学的农家子弟,也不大可能是靠勤工俭学挣生活费的城市贫寒子弟,就算有,那也肯定是极其小概率的。
对这些没有“好爸爸”的大学生来说,也许会做“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白日梦,但在择业时,严酷的生存危机逼迫着他们放低自己的身段,相对偏僻的地域,相对辛苦的工作,他们并不会太挑。
至于“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工作,估计他们连白日梦也不敢做的。
“除非你爸是李刚”,一把扯下了就业公平的面纱。
当然,细究一番,李刚们的儿子是不用“找工作”的,他们只要整天风流潇洒四处闲逛,自然会“被找工作”的,甚至是“被工作找”的。
哪怕不是“内部子女优先”,也不“考”上某些垄断性国企,就是一些民营企业,谁会不喜欢招一个“李刚”的公子或千金到自己公司里呢
对这些大学毕业生来说,“钱多事少离家近”又有何难
“位高权重责任轻”也不在话下。
这位高校领导的话当然是责怪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普通人家子弟,他们怎么可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呢,要知道不是随便哪只丑小鸭都能变成白天鹅的,能变的前提是本来就非鸭子,而是天鹅。
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的主人公侯卫东大学毕业,在县党政干部选拔考试中考了第二名,同寝室的刘坤考了一百六十多名,结果是没背景的侯卫东被分配到一个偏远乡镇,“朝中有人”的刘坤却青云直上。
这应该不是只有小说中才有的子虚乌有的事。
去年重庆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放弃高考,不能说与“读书无用论”泛滥无关,在有些家长看来,与其全家砸锅卖铁供养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却仍与农民工去PK,甚至连农民工都竞争不赢,不如早早成为一个农民工划算。
这与“除非你爸是李刚”的就业公平之痛能说没有关系吗
(洪信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