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李白讽刺统治者的诗句

李白讽刺统治者的诗句

时间:2014-05-31 20:55

李白的诗有哪些是讽刺国家腐败的

在我典诗歌中,诗人往往会用艺术法对人、会的某些错误,进行揭露、批评、攻击便是讽刺诗的定义。

说得俗气点,就是以文雅的方式骂人,所谓“骂人不带一个脏字”。

其实,早在《诗经》中便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老鼠来讽刺剥削百姓的统治者,诸如此类的讽刺诗数不胜数。

小编今天要向大家分享的这首《嘲鲁儒》,便是李白最经典的一首讽刺诗。

《嘲鲁儒》是李白在唐开元末年初游东鲁时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正如诗题所说,这首诗讽刺的对象便是“鲁儒”,也就是东鲁(今山东)的儒生。

李白主要讽刺了儒生只会死读经书,却不懂经邦治国之策。

简单来说,就是骂儒生迂腐,充其量只是个腐儒。

全诗采用以古喻今和对比的写法,用典贴切,讽刺辛辣,是李白水平很高的一首讽刺诗。

《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首先,诗的前四句“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为一部分。

它的意思是说,和东鲁那些白发苍苍的儒生们交谈,他们必然会和你谈论《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儒家的圣贤之书,其中章句张口就来。

但是你要问他们经邦治国的策略,他们就如坠烟雾,茫然不知了。

可见李白在开篇便以辛辣的语言,讽刺了儒生的迂腐。

然后,中间四句“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则是第二部分。

意思是说,儒生们出门脚下一定要穿着文饰考究的远游履,头上则必戴平整端重的方山巾,沿着直道缓缓迈步,还没抬脚,先扬起了一片尘土。

可见李白这里是讽刺了儒生故做庄严的神态,通俗点说,就是李白骂儒生徒有虚名、徒有其表。

最后,诗的末六句“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则是李白对以古喻今和对比写法的运用。

意思是说,当年秦朝丞相李斯,早就不重用褒衣博带的儒生。

你们也不是达于时变的通儒叔孙通,而我则要效法叔孙通,去干一番辅弼朝廷的事业,与你们不是同一类人物。

既然你们不知时变,还不如回到老家的汶水边上种田。

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叔孙通曾到鲁地招集一批鲁生,为刘邦在秦仪的基础上重订朝仪,当时有两个儒生不肯去,说他的做法“不合古”。

叔孙通讥笑他们说:“你们真是鄙儒,不知时变”。

可见李白在末六句中主要是讽刺了儒生们的迂腐,不知变通。

至于说让他们回家种田,则很明显是文雅的骂人了。

综观李白的这首诗,他讽刺的是那些只会死读经书,不懂经邦治国之策,也不知时变的迂腐儒生。

虽然骂人不带一个脏字,但是不无它的警醒意义。

世上同诗中儒生一样的人又何其多,即便在今天,如果只会死读书,也早晚会被时代所淘汰。

总的来说,李白这首诗是一首值得一读的讽刺诗。

李白批判政治黑暗鞭挞统治阶级的腐朽的诗歌有哪些

《古风》其三、《古风》其二十四等批判政治黑暗、鞭挞统治阶级的腐朽,蔑视权贵,鄙视尘俗,追求自由是李白诗歌的重要内容。

李白长安三年,名为出仕,因为政治的黑暗,他的济世理想根本无法实现的,理想的幻灭使他对腐朽的统治集团有了更清楚的理解,他在诗歌中对社会的黑暗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自从从政理想幻灭后,李白对权贵尘俗的鄙弃更加强化了。

在这样黑暗的社会中,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提到的“安能折腰事权贵”是一种骨气,他不愿意“摧眉折腰事权”。

所以他写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里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表面上写行路的艰难,实际上是表明人生旅途上的艰险。

这种骨气是他生活的气概。

“安能摧眉折腰视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哪首诗里的句子

出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全文: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

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

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

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

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

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

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

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

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

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

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

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

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

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洞天福地,于此出现。

“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

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

“仙之人兮列如麻”

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

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

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

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

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

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

“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

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

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

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

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

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

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李白蜀道难中哪两句表明醉歌句子的忧虑并以此来警示统治者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表达对统治者不满和愤慨的诗句有哪些

登幽州台歌 年【唐】 作者:【陈子昂】 :【七古】 类【怀古】 前不见古人,后不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书愤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贾生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七绝】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宿府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登岳阳楼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将进酒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谪仙怨 年代:【唐】 作者:【刘长卿】 体裁:【词】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县西郊秋寄赠马造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排】 紫阁峰西清渭东,野烟深处夕阳中。

风荷老叶萧条绿,水蓼残花寂寞红。

我厌宦游君失意,可怜秋思两心同。

送杜审言 年代:【唐】 作者:【宋之问】 体裁:【五律】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不见(近无李白消息)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