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皇帝”的诗句有哪些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
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
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描写皇帝的诗句
一身紫色龙袍衬托他颀长的身体更显高大,尊贵教人不敢轻易靠近。
胸口腾云驾雾的巨龙在张牙舞爪地俯瞰世人,就如他眉宇间君临天下的霸气,孤傲而又不可一世。
描写帝王的诗句有哪些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千古盖世一忠良, 笑傲老贼是草莽。
强者为尊本属我, 独占鳌头又何妨
李广看箭图 君子之交淡如水, 丈夫行事多无悔。
阵前相聚无他物, 为君聊赋《一剪梅》。
人生在世不满百, 谁敢笑我鬓发白
三尺长剑提在手, 白发一样杀强贼。
49.将军吟 浩荡雄风藏万卷, 磅礴大气独凛然。
一腔热血沸腾时, 万里汪洋起波澜。
山上山花始烂漫, 山下盛况已空前。
传奇将军再出马, 三军山呼旌旗悬。
2.春山伴路图 欲往何处觅雅训
巍巍昆仑皆惊愤。
风里鲲鹏欺大鸟, 雨中雏燕竞轻俊。
今朝我欲乘风去, 大展雄才高万仞。
横扫天下邪与恶, 一泻君子千古恨。
3.雪岳读书图 圣书万卷任纵横, 常觉心源极有灵。
狂笑惊散四方客, 大怒偏向虎山行。
不畏腥风吹血雨, 豪歌一曲万里晴,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4.寒江独钓图 天涯何处觅佳音, 世路茫茫本无心。
无情未必真豪杰, 知交何须同生根
垂泪一别人千里, 日后寒暖各自珍。
慷慨自古英雄色, 甘洒热血写青春。
5.春山行旅图 惨淡岁月入梦遥, 浪迹四海悲寂聊。
风流正随鲲鹏去, 我自面壁空长啸。
万里江山皆风火, 十年胸中尽怒潮。
拚将一腔义士血, 直向云天逞英豪。
6.瑶台曲 青山未老头先白, 寒催游子上瑶台。
路隘沟深松悠悠, 碎珠溅玉梦里来。
凌空缥缈一飞影, 山寺高僧俱惊骇, 急奏晨钟壮行色, 高诵佛号助英才。
7.苏武牧羊图 塞外极目望故乡, 未见长城万里长。
空盼飞鸿传书至, 悲向苍天呼斜阳。
古筝哀奏清秋节, 铁人无泪亦凄惶。
但使此身能报国, 天涯何处不苏杭
8.暗香 不恋世间佳丽地, 独上寒山称骄子。
狂飙过尽绝胜处, 凌寒飘香九千里。
霞光照彻万仞山, 节烈垂尽千秋史。
生来爱斗三冬雪, 报春报得万民喜。
9.疏影 世间何处寻奇葩
一剪寒梅凌天涯。
仙客对此欲归俗, 农夫叹绝忘桑麻。
流芳千载任风雪, 独呈丹心报中华。
谁道三冬无春色, 冰山高处万里霞。
10.李迪牡丹图 花后无语荒草肥, 焉知天外无惊雷
囊括涯内群魔乱, 难忍鼠辈称强贼。
冲天一怒寒星落, 十万义士遥相随。
长驱直入九万里, 枪林弹雨夺金魁。
11.太 公 奥究天庭运玄武, 凶神恶煞空顿足。
神威浩荡百万年, 天马行空做羁族。
术奇才高惊圣帝, 大义绝天恸神禹。
茫茫伟烈终何限
日月星辰照天枢。
12.天山行 心洁自爱天山雪, 羞与群贼论功过。
只闻豪杰弃官走, 不见东海大潮落。
忍看壮士负离恨, 莫问青天悬日月。
巨人眼里乾坤小, 英雄心中天地阔。
13.乌台诗案 纵有神龙起沧海, 难赋豪情祭乌台。
恶奴群起吠尧舜, 万民齐声叹良才。
誓将寸管化长剑, 杀尽世间狼与豺。
他年若有凯旋日, 是我卷土又重来。
14.大树风号图 抑郁十年栋梁倾, 怒涛顿从胆边生。
一腔豪气贯日月, 疑是长虹化雄鹰。
大展经纶补天手, 激扬神鞭驱雷公。
高谈霸业伟烈在, 苍天为我起东风。
15.汩罗江 初闻新作已忘归, 字字落地皆生辉。
汩罗江边咏天语, 思潮如涌笔如飞。
一声长叹一声雷, 天公不怒而自威。
忽闻豪杰为贼屈, 天下英雄不胜悲。
16.庐山高图 同室相残何太急
肆出狂言困雄狮。
雄狮泪别庐山时, 庐山伤心把头低。
欲捣地府无臣杵, 将上九霄揽天梯。
回首莫问风吹雨, 功过自有日月知。
17.李白出行图 高歌向天天相应, 纵声唤地地有灵。
曾经刀山驱猛虎, 几度火海战飞龙。
诗成万卷尽雄风, 铁流笔下恣奔腾。
何当重归长安路
再为盛世除奸雄。
18.周瑜 苍天问我何所求
星河惨淡大江流。
不求玉帝多封赏, 但求直取强贼头。
半生热血洒疆场, 一路高歌唱自由。
盖世何足九万里, 天纵奇才报国仇。
19.猎鹿图 飞步凌云八千里, 多少年来无劲敌
多少干戈化玉帛
多少腐朽化神奇
讲诗论经雅意高, 寻幽探微破天疑。
嘉峪关上存故迹, 犹记当年猎鹿时。
20.塞上行 去年与君赋新词, 正是北雁南飞时。
漫天捷报作雪飞, 遍唱三军夺帅旗。
马上雄风振九关, 席间说笑破顽敌。
今日英魂赴九霄, 何人助我雪国耻
21.梅竹寒禽图 梅竹何日报新春
愁绪万千萦苦身。
新晨盼得灵鹊至, 空来不为传玉音。
日暮苍鹰归幽谷, 夜半神龟泣海滨。
垂泪岂非亲骨肉, 滴血何止慈母心
22.虚阁晚凉图 悲风送君君何去
飞鸿频传断肠句。
孤身青云何太急
灵台不见天公怒。
未曾为君歌一曲, 万里严霜凝寒玉。
再往珠山寻隐珠, 泪水尽洒灵海路。
23.枯木竹石图 风吹落叶舞晴空, 我奏狂歌唤英雄。
歌罢举杯问苍天, 苍天亦笑我精诚。
杯中自有天上月, 腹内更牵万种情。
一生大醉能几回, 何不豪饮到天明
24.超然台 万盏美酒浸衷肠, 乘醉聊发少年狂。
风流多被风吹散, 我独一人欺霸王。
踏碎九霄凌罗殿, 何须弯弓射天狼
今日把酒邀明月, 一片诗情在汪洋。
25.君车出行图 飞鸿飞落红尘中, 浮云伴我来纵横。
名利场中无功德, 坎坷路上尽奸佞。
为福万民始操戈, 莫以成败论英雄。
待到神兵从天降, 风卷残云破敌营。
描写中年皇帝的句子。
。
。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
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
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
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
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俊朗的眉,清丽的眼,挺直的鼻梁,不染而朱的嘴唇。
乌黑的头发直达臀际,披散在洁白的颀长身躯上,装点出妖魅般的美丽。
黑金色的深邃眼眸,俊美非凡的脸庞,举手投足在在都流露出浑然天成的帝王霸气,看了叫人难以抗拒那野性的魅力
描写皇帝登基的句子
登基大典是为新皇位所举重要的宫廷仪式,登基大典老皇帝死后一个月之内择吉日举行。
在古代,多数情况下老皇帝死时下一代皇帝和大臣们都会在身边,老皇帝一断气,大臣们会立即参拜新皇帝,这个其实就已经算是继位了;先帝死后,新帝登基大典之前这段时间,新皇帝(尽管他还没举行登基大典)仍会被大臣们称为皇上。
等举行完登基大典后,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
“即立”在周代青铜器铭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词汇。
如元年师兑簋铭文中有“惟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在周,各康庙,即立。
”又如谏簋铭文中有“惟五年三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师录宫。
旦,王各大室,即立。
司马共右谏入门立中廷。
” 根据刘雨《近出殷周金文综述》等资料辑录的西周青铜器金文出现“即立”的情况,可明显看出西周金文“即立”有一定的格式。
最典型的是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相关部分为:“唯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王在周康穆宫。
旦,王各大室,即立”。
本句可分为若干部分,第一部分是时间,本句中为“唯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有纪年有纪月有月相有纪日。
第二部分是“王”在某宫庙,本句为“王在周康穆宫”。
第三部分是王“格”大室而即立,“格”字有的学者释读为“各”字,《尔雅》“格,至也”。
本器金文第三部分为“旦王各大室即立”。
用现代汉语说这个“即立”的格式的话,就是某年月日,周王在某宫庙,清晨周王来到大室,即立。
在“即立”之后,金文就会记录在场的王臣以及周王的册命或赏赐等。
前述二十余篇出现“即立”的金文,都严格地遵守这个格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二十余个“即位”格式句的第一部分时间的纪年,有“元年”有“十又一年” 有“卅年(三十年)”有“卌又二年(四十二年)”等,可见当时的“即立”并不一定在纪年元年。
楔子明史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
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
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弘治十八年五月七日早朝时,皇帝朱佑樘宣布退位给未满十六岁的太子朱厚照,朝野上下无不为之感到震动。
同年六月新皇朱厚照正式登基,年号正德,改明年为元年。
当一场隆重庄严并且前所未有的登基仪式在京城举行之后,大明皇朝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太上皇,与首个真正以嫡长子身份登临皇位的第十位皇帝。
而在这个时候,却还没有一个人意识到,传承上百年的大明皇朝也迎来了她彻底改变的时机,一个更加辉煌强盛的皇朝将在世界的东方傲然独立。
第001章登基大典天灰蒙蒙的,明亮的启明星才刚刚落下,连太阳都尚未升起,朱厚照却早已在宫人的帮助下穿上了一身黄色的衮服,他的双手放在膝上静静的等待着,整个房间内都静悄悄的,仅为偶尔衮冕上的珠串会随着他的呼吸摆动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今日的乾清宫已经被宫人们整理打扫得焕然一新,但是室内的众多摆设都没有变动。
他的视线一寸寸的打量着这座熟悉却又陌生的宫殿,儿时与父皇相处的一点一滴不时在他心中划过。
从今天开始这座紫禁城中最尊贵的宫殿与这个国家就要更换主人,完全的属于他了。
洪亮的钟鼓鸣声打破了紫禁城的安宁,也唤醒了朱厚照的沉思,他听到殿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之后便是刘瑾轻声的通报声,“殿下,时辰到了
”“知道了
”他应了一声,吸了口气起身,清亮乌黑的眸子中已经满是坚定与憧憬。
朱厚照拉开大门走出宫殿的时候,钟鼓声已经鸣了三响,那意味着礼部的官员们已经结束了在天坛、先农坛与太庙的祭祀,盛大而隆重的登极仪式即将要拉开序幕。
天安门外身穿朝服的文武百官早已等待多时,在他们的翘首以盼中朱厚照的天子仪仗终于在城楼前停下。
由于是旧皇直接禅位,朱厚照自然不用身着孝服,皇宫中张灯结彩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继位,而整个仪式也是一片欢快而轻松的气氛,礼乐飘飘。
随着朱厚照下轿步行,缓缓登上天安门的城楼。
官员们的视线全部都落在这位自出生开始就被宠极一时的新皇身上。
在官员们的眼中新皇一身金黄色的衮服,龙袍上绣着的九条五爪金龙显得尊贵而威仪,他的步伐均匀,每一步都坚定沉着,数万人的视线与注目仿佛对他没有一丝影响,沉稳的气质完全看不出他仅仅是一位不满十六岁的少年。
随着朱厚照开始在天安门上进行祷告祭天,与天地沟通,官员们不安地心也渐渐的安定了下来,新皇稳重的表现让他们对未来开始充满信心。
此时的朱厚照却不知道官员们的心思,他正装模作样的跟着礼部的人进行祭天。
祷告天地是新皇继位的必要仪式,之后还要与各路神仙一一沟通才能继续开始仪式。
刚开始朱厚照还有几分虔诚之心,毕竟在这个时空中那些仙魔鬼怪是真正存在的,但是中国的神话体系是非常完整的,除了道教还有佛教的各类神仙,因此一次性需要“沟通”的神仙们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偏偏他又根本感受不到任何所谓的神谕,重复的动作做上几十次以后,他终于心烦了起来。
好不容易在他心中还没开始腹诽前祷告总算是完毕了,他立刻逃跑一般从天安门城楼上下来,心中兴庆还好这样的仪式一生只要经过一次。
沿着高高的台阶一路向上,朱厚照进入太和殿就座,等到他坐定之后,在午门外广场等待多时的文武百官才依官阶高低鱼贯进入大殿上表道贺。
宽大的龙椅对他来说还显得有些大,尽管铺上了软软的垫子他还是觉得硬邦邦的坐得有些不舒服,若是正在上表道贺的官员们知道这位新出炉的皇帝正在嫌弃这张人人都想做的龙椅,只怕会被他气的吐血。
朱厚照的双手扶着龙椅两边把上的黄金龙头,心中却感慨万千,自己前世不过是一个民主民权社会的普通士兵,现在却成为了万人之上的皇帝,不由得只能感叹人生无常。
其实在他心里还对于朱祐樘不和他商量就将他推上皇位有些怨念,即使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继位,他却没想到会这么早,所以才会有诸多抱怨。
直到新任司礼太监王岳开始宣读诏书,朱厚照才又将心思放在了登基仪式上。
读完诏书他的皇帝身份便正式确认了下来,接着同样一身明黄衮冕的太上皇朱祐樘在百官的叩拜声中走进大殿,微笑着挽着他的手走出大殿,来到太和殿外高高的丹陛之上。
太和殿的广场之上站满了百官与士兵,这些都是品级不够入殿的大臣。
当着这些臣子的面,朱祐樘从身后的萧敬手中接过一方木匣,小心翼翼的将之打开。
木匣中放着一方雕刻着盘龙的玉玺,旁边放着一根金符,朱厚照知道这就是象征着最高皇权的两样东西——六方玉玺中的皇帝之玺与掌管天下军队的金符。
朱祐樘淡笑着将那木匣交到他手上,然后取出了那方玉玺,吩咐道,“把手指咬破
”朱厚照心中满是不解,却还是按照他说的去做,听话的伸出右手食指放到唇边咬出一道血痕。
在他疑惑的眼神中,朱祐樘单手半托着那玉玺在两人眼前,又道,“把血涂在龙的眼睛上面。
”看着父皇认真慎重的表情,朱厚照只能按他说的一一照做。
这并不是那枚从秦朝流传下来,由和氏璧而成,然后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宝贝玉玺,尽管这枚玉玺也被称为传国玉玺,却只不过是在开国时太祖传下来的。
真正的那方传国玉玺早在元朝败退之后便销声匿迹。
虽然这方玉玺在平时很少使用,仅仅作为一种传承,不过朱祐樘也曾经让他看到过好几次。
他的印象里,似乎与父皇平时使用的那几枚玉玺也差不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神奇之处,也许唯一特殊一点的地方就是玉玺上方雕刻的龙。
在这枚玉玺之上是两条怒目相视的五爪金龙,它们盘横在六寸大小的底座上,两只前爪交握在一起看起来似乎正在进行拼死的争斗,显得十分狰狞,与其他玉玺之上祥和的盘龙完全不同。
朱祐樘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却故意保持神秘不回答,将那玉玺放到了他的手中,等他捧好以后才道,“用神识好好感受一下。
用真气
”朱厚照好奇的将心神沉浸在这方玉玺中,静静的感受着玉石的脉络。
从他指尖还微微的放出了一股细细的真气,沿着玉石的纹路仔细的探察着这玉玺的秘密。
当真气在这玉玺中蔓延开来,朱厚照突然发现自己与这方玉玺有了一种无比契合的感觉,就像这玉玺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他曾经也有过这种相似的感觉,当初轩辕夏禹剑认主的时候就有点像是这样。
难道这个玉玺也是一个法宝
他的心中不由得惊叹起来,可是接下来他却更为吃惊。
随着他对用真气探完这玉玺,将真气收回体内之后,慢慢的有一股细微的能量从玉玺中传了出来,沿着手指接触玉玺的地方传入了自己的体内。
心知父皇定然不会害他,所以他只是惊讶的分析着那股能量,那并不像是真气,却又蕴含的无穷无尽的力量一般。
那股奇特的能量随着真气的运转附着在筋脉中,剩余的则全部进入了丹田,然后朱厚照惊奇的发现自己对于天地灵气的感应与吸收突然好像加倍了。
这种奇特的能量好像天生对于灵气有着一种吸引力,他并没有刻意去吸收,那些天地灵气就已经如同前仆后继一般涌入他的体内,虽然朱厚照以往修炼速度就很快,但是却从来没有如同这样畅快淋漓的吸收过灵气,那种好像大热天里一口饮下一碗冰凉解渴的酸梅汤般的爽快,让他忍不住完全沉浸其中。
正在吸收灵气的朱厚照没有发现在他完全掌握这个玉玺之后,一股强大的威压隐隐从他身上散发开来,如同扔入水中的石子激起层层波浪,那股强大而充满威仪的压力以他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蔓延开来。
首当其中的就是离他最近如同刘瑾、萧敬等一般的近侍,像刘瑾这样不懂武功的还好一点,他们只是觉得新皇朱厚照似乎突然之间便得高大起来,尽管感觉到压力,却只是觉得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皇家风范。
而如同萧敬与守卫太和殿的锦衣卫这般懂得武功的表现就比较不堪了,当他们刚刚感受到这种压力的时候就已经忍不住运功去抵抗,但是那种感觉就像弹簧一样,越是拼命抵抗那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威压就越重。
没有多久这些人就开始有些功力不济,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滴滴答答的滚落下来,一个个都满脸惊骇的望着发出这种气势的朱厚照。
由这种能量引发出来的威压像是天性能分辨人的强弱一般,个人能力与精神力强的人就施加得多一点,而那些普通一些的人就施加得少一些,虽然柔和而没有伤害力,但是却像是一个烙印一般留在了在场的文武百官精神之上。
在场的人里面唯一没有太大影响的仅有朱祐樘而已,他满脸喜悦的望着朱厚照,回想起自己当初即位是只能引发出不到十丈的可怜威压,相比起来,这一幕让他心中充满了欣喜。
自己的决定果然没有错,能够将这方皇玺发挥出如此大声势的人只怕也知道自己的照儿了。
“吾皇万岁万万岁
”终于有人忍不住跪倒在地高呼起来,在有人带头的作用之下,众大臣、士兵将士都不约而同的一排排跪倒下来,口中高呼万岁,太和殿前的广场设计时本就有回音的效果,上万人的呼喊声被增幅如同地动山摇般震撼。
朱厚照的心神终于收了回来,他敏锐的六识让他能够清楚感受到,原本那些心思各异的大臣们如今心中却都充满了虔诚,至少在这一刻他们是真心的将自己当作是天地之间最尊贵的皇帝。
心里知道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广场中的百官,于是他试图收回那股突如其来的威压,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进入自己体内的那股能量短短时间居然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原来不是能一直留在体内的
朱厚照心中不禁有些失望,不过想想也就不再贪心,若是能一直如此剧烈的吸收天地灵气似乎也太过骇人了。
他试着再输入一股真气进入玉玺之中,但这次他却失望了,那股神秘的能量再也没有出来。
他不满地瞥了一眼在身旁淡笑的父皇,看来这其中的奥妙只能等晚上再一一盘问了
“呵呵,还不快读即位诏
”朱祐樘被他懊恼的表情逗笑了,提醒道。
他知道这儿子对于能提升自己实力的东西肯定充满了兴趣,不过现在可不是解释的好时机。
“难怪您的实力能提升得这么快
”朱厚照忍不住嘟哝了一句,任谁能像刚才那样汹涌的吸收灵气如果提升速度不快反而是反常了,切,枉费之前自己还真的以为父皇是天赋异禀呢
看来这个臭父皇还有很多秘密没有告诉自己
哼
他朝着朱祐樘皱了皱鼻子,然后对着文武百官开始宣读即位诏。
所谓的即位诏只不过是一套固定的仪式,也就是登基大典最后的一项,由新皇先颂列祖列宗、皇明基业,接着再开始赞美先皇,将前一代皇帝吹的无比的圣明贤德,再然后是述说自己登基做皇帝的经过与感言,同时宣布新朝的年号。
最后,朱厚照还必须以新任皇帝的身份,说出新朝的治国方针:“朕以冲龄,统承鸿业,仰承父恩,殷勤教诲,巨细无遗。
迨亲政后,振奋图强,敬报父恩。
尔等百官,文武皆贤,股肱之臣,赞予重用,光昭旧绪,愈茂新猷。
”朱厚照将这段绕口的治国方针顺利的背完以后总算是松了口气,这些话可是他想了好久好久,最后请父皇一番改过之后才最终定下来的。
里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告诉百官,自己这个新任的皇帝还是会器重前朝的大臣们,并且会继续任用他们共同治理天下,只有这样才能安定由于改朝换代而开始浮动的人心。
当大臣们再次跪倒高呼万岁以后,朱厚照终于露出了今天最动人的一抹微笑,因为他知道这个磨人繁琐的登基大典总算是完结了。
哪个皇帝的诗写的最好
中国历史上有数百个皇帝,其中不乏附庸风雅者,少数君王也确有真才实学,但凡会写诗的,谁不想千古流传
然而真能登上文学殿堂的,还真不算多。
是第一个写诗的皇帝,他的作品仅一首【大风歌】,却能流芳百世,颇让后世君王仰慕。
刘邦其实是市井无赖出身,然在百战功成、荣归故里之时,想起天下初定,江山未稳,用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
有人对刘邦的出身不理解,认为一个不读书的人怎么会咏出那么豪迈的诗句呢
其实不读书的项羽也会作诗,他在汉兵略地之时,吟出“,时不利兮骓不逝”那样的千古名句,充分反映出那是一个文武相济、风起云涌的光辉时代。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丕的地位是比较显眼的。
曹丕是的儿子,他篡汉自立、迫害曹植,在政治上名声不佳,但他的文学成就却不可小视。
曹丕的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有贡献,七言诗共两首,其中第一首“秋风萧瑟天气凉”,是他的代表作: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诗人将思妇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中来描写,把她的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细腻委婉地表现出来,语言浅显清丽,生动感人,很能表现曹丕诗歌的一般风格。
隋末唐初又是一个群雄并起的豪放年代,这时期的代表人物和都会写诗。
炀帝的诗如【】: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太宗的诗如【初夏】: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
佩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杨广的的诗,才思尚可,底气不足,他们的诗文之所以能留存下来,完全得益于诗人的特殊政治身份,如果从纯文学角度比较,把他们的作品放到光照千秋的唐诗里,恐怕连“下品”都算不上。
说到写诗,就不能不提李煜,这个饱受历史捉弄的薄命君王,在文学上达到了同时代的巅峰。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相见欢】等词均为流传千古的名作,其中尤以【虞美人】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句最为著名,至今仍传唱不绝。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天子”,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哀婉,意境深邃,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李煜的诗也很有特色,被俘后,曾作【渡中江望石城泣下】,深切感人: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宋徽宗赵佶的经历和李煜很相似,同样精于写词,他曾写出“人前不敢分明说。
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这样生动的句子,描写相思之情,还有【燕山亭】抒发亡国之痛:……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有时不做。
那个自诩文治武功第一人的乾隆皇帝也爱写诗,而且他十分勤奋,一生留下数万首诗作。
只可惜这个福气最大的皇帝功底太差,有的就像打油诗,有的则像散文码齐了押韵,如“御湖三月春水生,微风不动玻璃平”,又如“欢赏娱今日,追陪忆往年”,水平还赶不上当今一个爱读古诗词的一般知识分子。
但在臣子们眼里,天子的诗作,再垃圾也是“精品垃圾”,谁有敢说半句闲话
因此皇帝的诗集还是出了一本又一本。
乾隆皇帝在文化上闹出的笑话还真不少,比如他给灵隐寺题字,把灵字上面的云字头写大了,下面不够用了,于是臣子们就改主意,改题为“云林禅寺”;乾隆还曾把“浒墅关”看成“许墅关”,把“西川”看成“四川”,臣子们都默不做声的把地名改了,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乾隆作诗数万,却无一首为后人熟知,而不读书的“市井皇帝”刘邦却能凭一首即兴之作流芳千古,历史似乎在告诉人们,爱以“文字罪人”,对文字狱特别感兴趣的弘历天子,不但耽误了时代,还丑化了自己。
描写古代皇帝尊贵的诗句
“愿君有道”、“天下和平“天辅有德,海宇咸宁,圣躬万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