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玩王者荣耀李白 有没有一个专用的名字 形容李白的诗句也可以 名字上限是6个字
龙庆峡(一 耸岭叠峰入宇扬波泻水困峡中。
苍松荡叶层,领袖题词点点红。
圣象留妙影,仙驼踏顶塑奇形。
船夫岸上邀游客,月亮湾边聚笑容。
(二)舟行幽谷景苍茫,疑是蟾宫梦境凉。
峻岭雄峰如楚峡,清莹碧玉赛漓江。
龙腾水上拥红日,云卷苍穹抹霞光。
旧友新朋同祝愿,善缘岁岁庆安康。
(三)炎序京畿紫塞游,古城九曲水悠悠。
瑶簪玉笋青横黛,碧玉清瑶绿弄柔。
蹑级襟开烟际寺,穿波景赏镜中舟。
依稀极浦三壶近,不必寻仙到十洲。
(四)层峦叠嶂锁金瓯,飞瀑流泉耀眼眸。
三岔河边杨柳绿,金刚寺上彩云柔。
攀山开朗看红日,溜索逍遥赏绿洲。
冬日北游龙庆峡,与君醉赏赋诗留。
(五)悬崖峭壁傲天冲,刺破青天试剑锋。
九曲流波通梵界,一绳系岭见神宗。
懦夫颤颤惟惊诧,勇士骁骁更从容。
双手拨开云万朵,凝眸展翼走长龙。
(六)峭壁嶙峋翠色殊,群峰遍嵌绿明珠。
电梯百米通龙峡,游艇三轮览玉湖。
九曲碧波魂梦绕,一湾奇景韵风涂。
谁人巧下丹青笔,绘就妫川大美图
(七)坝锁青龙出碧湖,霞光映照水天舒。
闲云出岫放异彩,峭壁生花飘赤珠。
水面涟漪舟写出,心头意味口吟呼。
莫云北国山水硬,幽燕情深抚绿波。
(八)京北清游觅旧踪,绵延峰壑隐飞龙。
轻移缓步青山近,倒泻晴波碧影重。
破浪恍临三峡水,听音若响六朝钟。
而今远避尘嚣外,不尽闲情谁与共
(九)燕脉九曲千古秀,昔日肖后虎步留。
海坨轻掷河口上,再顾雄峡云中走。
悬崖万仞铁索近,碧潭千尺好兴舟。
美景呈诗吟不住,传说入画梦中游。
清年代,神仙院香火旺盛,文人墨客曾留下百余篇诗词。
最著名的是神仙院门道两侧白壁上,由延庆县吕祖庙道士白乐三所题的那两首藏头诗。
第一首:舡 觅 泉 天来 道 茫 青问 人 茫 山渡 何 总 云头 处 是 接注:舡(chuan 同船)第一首诗这样读:一大青山云接天,白水茫茫总是泉。
不见道人何处觅,舟工来问渡头舡若按古籍文字版式的常规读法,难免不解其意。
众游人几经猜读,终似是而非,不知所云。
院中道人指点迷津,说这是一首藏头诗。
从右往左竖着读,先把每一句的首字拆为两个字读下去,再连上句首被拆之字。
20个字读成28个字,读作:“一大青山云接天,白水茫茫总是泉。
不见道人何处觅,舟工来问渡头舡。
”遥想当年,巍巍青山高耸入云,清瀑溪流随处可见。
一位风尘仆仆,手执拂尘的道人,意欲寻觅在此隐居的道友。
怎奈于河边几经辗转徘徊,望眼欲穿,终因无摆渡之船而作罢的画面跃然白壁之上。
再看第二首:棋 象 看 仙 神 共 洞少 移 牛 斗 见 却 园神 吟 高 下 明 深 桃仙 李 来 夜 稀 便 得来 白 天 上 星 鼓 到聚 诗 远 不 闻 钟 时会 间 一 世 使 心 机第二首诗这样读:夜来天上星稀明,月下高吟李白诗。
寺远不闻钟鼓便,更深却见斗牛移。
多少神仙来聚会,人间一世使心机。
几时到得桃园洞,同共神仙看象棋。
该首藏头诗句的排列方式与前首诗不同,让人难找首句。
院中道人对它的解读颇为奇妙:49个字可读成8句共56个字。
要把中间的“夜”字作为全诗的句首读起,按逆时针顺序转着读,把每句的末字拆为左右结构的两个字,右部字(会为人部)为下句之首。
如,第一句末字是“明”,右部的“月”字为下句的首字。
连起来读作:“夜来天上星稀明,月下高吟李白诗。
寺远不闻钟鼓便,更深却见斗牛移。
多少神仙来聚会,人间一世使心机。
几时到得桃园洞,同共神仙看象棋。
风雪独行者先生留玉从相亲道亦峒水异梦崆控行旅难掌笼入海如樊人人相亲道亦从,山同水异梦崆峒;手空行旅难掌控,竹龙入海如樊笼。
刘源春先生留玉别情愁一别许多鸠哀声感泣笃青梅情几裘送远岂须这样读:七绝——别情秋心一别许多愁,九鸟哀声感泣鸠。
竹马青梅情几笃,求衣送远岂须裘
李白的一生是怎样的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李白,字太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O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15岁时,学习剑术。
20岁前后,在家乡的匡山读书,从友人学习纵横术。
李白勤奋好学,“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在 20岁以后,李白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
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由干受纵横家和儒家思想影响,李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又热切地向往着求仙学道的隐逸生活。
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
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
李白豪放不羁,又抱负很大,自视甚高,不愿走科举道路,所以选择了一终南捷径。
为此,李白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并写了一篇《大鹏赋》,用寓言形式记叙这次会晤。
此赋通过“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抒写了他远大的抱负。
李白在求仙访道的同时,很注意结交“豪雄”,即那些能够抗暴扶弱、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
李白自己就“少任侠”,“轻财好施”。
他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三十万,周济生活困难的人。
李白一生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赞美那些在国家危急关头,勇于舍身赴难而不居功、不贪恋爵禄的豪侠。
如《侠客行》赞美侯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古风》第十首赞美鲁仲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并说“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他景慕这些历史人物,反映了他的性格、抱负和理想。
”李白在游历中,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加上阅历的增长,使他的诗歌创作日益提高,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
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天开,碧水东流直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再如《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景色,经过诗人别出心裁一番吟咏,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李白在学习乐府民歌时,创作了不少乐府诗。
《长干行》第一首开头六句是:“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便成了比喻小儿女相亲相爱的著名成语。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
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
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
他写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表白自己此时的隐居是“养贤”而非遁世,是在等待时机。
文章说,“奋其智能,愿为辅粥,使衰区大定,海县清一。
”可见隐而不忘政事。
开元二十二年,李白在襄阳,“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
韩荆州即韩朝宗,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
李白《与韩荆州书》是他初见韩时的一封自荐书。
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
接着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
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负,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
文章写得气势雄壮,广为传诵。
在此期间,李白结识了比他大12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以善写山水田园诗著名,二人一见如故。
当他们分手时,李白写了著名的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开元二十四年,李白移家东鲁任城(今山东济宁),自己则继续往来各地,寻找政治出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他又举家南下,住到安徽南陵去了。
不久,李白被朝廷征召去长安,临行时写的《南陵别儿童人京》一诗,表达了他踌躇满志和狂喜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在长安,李白结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对李白的《蜀道难》十分赞赏,“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来,因而称李白为“滴仙人”。
《蜀道难》描绘了由秦人蜀途中的山川,一开头就以“噫呈*,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种充满磋叹的情调很快抓住了读者,中间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援”等,竭力形容人蜀途中山川的高危险峻,再衬以“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的凄厉气氛,以及诗人的反复嗟叹,把蜀道的高危艰险渲染得十分突出而激荡人心。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进一步推荐,李白终于受到玄宗皇帝的亲自接见,并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
翰林供奉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草拟文浩诏令之类文件。
同时也迎合皇帝的兴趣,随时写些应景诗文。
李白曾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述过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
遗憾的是,这时的玄宗,已不是早年那个励精图治,能够任用贤才的开明君主,而是已经变成贪图享乐,不问政事的人了。
他把“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请将”.深居官中,沉溺声色。
玄宗曾一度受重李白,目的是要他写诗作词,供自己享乐。
当玄宗觉得李白好言政事,不满足于当驯服的御用文人时,就疏远了他。
从李白方面来说,玄宗之所以疏远他,与他那傲岸性格有关。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这种无视封建秩序的叛逆精神,显然是统治者所不喜欢的。
相传,玄宗在便殿召见李自时,李白曾让高力士为他脱靴。
高力士是最有权势的一个大宦官,为解“脱靴”之恨,他挑拨杨贵妃说,李白《清平调》词中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二句,“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
”使杨贵妃由此深恨李自。
他们都是玄宗最宠的人,在玄宗面前进谗言,自然会影响玄宗对李白的看法,何况对他进行中伤的,还有驸马张*等人。
权臣贵成的谗毁,玄宗的疏远,使李白很苦闷,发出“行路难”的感叹。
天宝三载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长安已不能再有所作为,于是上疏,“恳求归山”。
玄宗没有挽留他,而是“赐金放还”。
李白在长安实际上只有一年半时间。
这期间,他亲眼看到朝政的黑暗腐败,以满腔忧愤写下了许多揭露和批判现实的诗篇,如《古风》第十五首,谴责统治阶级“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
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与李白意气相投。
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和杜甫分别后,李白又在漫游中度过了1O年。
这时,他因夫人许氏早已去世,又在广州梁国(在今河南开封)与相门之女宗氏结婚,并常住于此,所以他说:“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国”。
以梁园为中心,李白往南到过越中,往北去过幽州,有不少地方,如金陵等地,则是旧地重游。
他的漫游,一是求仙访道,一是欣赏大自然的美。
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
”此外也是寻求为国效力的机会。
他在《梁园吟》中说:“东山高卧时走来,欲济苍生应未晚。
” 这个时期,朝政更加黑暗,把持朝政大权的宰相李林甫,大兴冤狱,打击迫害正直贤能的官员。
目睹国是日非,李白内心的痛苦也与日俱增。
但他决不向权贵屈膝,在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他写道:“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他的高尚人格。
他还写了许多揭露和鞭挞黑暗现实的诗篇。
《远离别》对玄宗宠信李林甫等奸臣,大权旁落,提出警告:“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北风行》批判了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而挑起的对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战争。
在长期的漫游中,李白和劳动人民有较多接触,写了一些反映他们的诗篇。
《宿五松山下苟媪家》对“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深表同情。
《秋浦歌》第14首歌颂冶炼工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对酿酒老头也充满感情,{哭宣城善酿纪叟》写道:“纪英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 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这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一个主要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例如对黄河的描写,就有不少名句:“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独坐敬亭山》一首;“众鸟高飞尽,孤云独会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则把山写活了。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
当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胡人安禄山,率所部兵15万,认范阳(今北京大兴)出发.进攻中原。
仅30多天,洛阳就陷于乱军之手。
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自号大燕皇帝。
六月,京都屏障憧关失守。
玄宗仓皇西选,于是京都长安也为乱军所据。
安史之乱初,梁园沦陷,李白带着夫人到江南避难。
他写了许多诗篇,表达他对乱军的痛恨,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
《古风》第十九首中写道:“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诗人这时渴望报国杀敌,《赠张相镐》诗云:“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澄清洛阳水。
” 天宝十五载,玄宗西逃成都,太子李亨于七月在灵武即帝位,是为肃宗,改年号为至德。
永王李*奉玄宗之命,以抗敌为号召,在江陵起兵。
次年正月,永王经过寻阳,知道李白在庐山隐居,派谋士韦子春三次上山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
李白的《永王东巡歌》第二首写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他以东晋名臣谢安自比,表示要辅佐永王,平定叛乱。
但没想到,永王与肃宗发生矛盾,不久,永王即被肃宗的军队所消灭。
李白也因此获罪,被捕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
他这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二月,在经历15个月的流放,行至巫山时,遇到朝廷大赦,李白才重新获得自由。
他随即雇船东归,名作《早发白帝城》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笔调明朗轻快,反映了李白遇赦获释的欢快情绪。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从江夏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与夫人重聚。
李白在一生的最后几年中,穷愁潦倒,生活十分凄凉。
但他对时局的变化还是始终关心的。
上元二年,当东南地区又告吃紧,朝廷派李光弼出镇临淮(今安徽泅县)时,61岁高龄的李白,仍不肯放弃这最后的报国机会,打算赶往临淮,参加李光弼的军队。
可惜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未能如愿。
第二年,李白在安徽当涂与世长辞。
李白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在贫病中死去,但他以杰出的诗歌创作,为自己树起了一座丰碑。
他继承了屈原和庄子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反对齐梁柔靡诗风,在诗歌革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的诗留传下来的近千首,各体皆备,都有脍炙人口的名篇,尤以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成就最大。
其诗气象宏大,格调雄浑,感情豪迈,境界开阔,清新自然,余味无穷。
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把中国诗歌艺术推向顶峰,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