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生活工作学习都不顺利的古诗词
李白的古风(其三十) 原文:登 高 望 四 海。
天 地 何 漫 漫。
霜 被 群 物 秋。
风 飘 大 荒 寒。
荣 华 东 流 水。
万 事 皆 波 澜。
白 日 掩 徂 辉。
浮 云 无 定 端。
梧 桐 巢 燕 雀。
枳 棘 栖 鸳 鸾。
且 复 归 去 来。
剑 歌 行 路 难。
【译文】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万物被严霜覆盖着,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
我感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那一江水,无情的流逝;人间的诸事都像江水波澜起伏不过在一瞬间。
天上的浮云飘浮不定,掩蔽了太阳,掩盖了它的光辉。
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贵\\\/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高贵的鸳鸯栖息在多刺的枳棘里。
我还是离开这里,回去隐逸吧
我边走边弹剑边高歌《行路难》。
本诗风格“雍容和缓”,属于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之三十九。
《古风》并非同期所写,但多具批判精神,此诗亦然。
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
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
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
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
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
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
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
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
“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
“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
“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
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
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
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
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
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
《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
《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
《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
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
关于“不顺心”的诗句有哪些
忘了那些不高兴的事吧!连上帝都认为忧伤和烦恼是不属于你的。
努力让自己走出来,你会看到明天的太阳比今天更温暖!明天的天空比今天更蔚蓝!
求,工作不顺心,同事关系很复杂之类的诗句
虽然没句但有句话送给你:如果你不善,请时常保持微笑当你的梦想和现实强烈反差时,就会埋怨人生
生活本无趣,在于自己如何看待
感情,社会,事业,太多太多压力
人活着就是为了生存,更好的生存,所以你必须努力
逃避不是办法,要敢于面对
每当你烦恼时你要告诉自己: 活着不是为了痛苦
你更不是为了别人而活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凡事想开些
有什么诗是形容自己现在工作不顺利的
我的工作顺利吗
哦,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