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恩将仇报的诗句

恩将仇报的诗句

时间:2018-03-11 05:55

关于“恩将仇报”的诗句有哪些

《咏针》  清·文映江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

  眼晴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于谦写的诗

岳忠武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出塞  健儿马上吹胡笳,旌旗五色如云霞。

  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剌家。

  瓦剌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

  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

  将军出塞整戎行,十万戈矛映雪霜。

  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

  羽书捷奏上神州,喜动天颜宠数优。

  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

  入京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上太行  西风落日草斑斑,  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  马蹄又上太行山。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荒村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除夜宿太原寒甚  寄语天涯客,  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  只在屋东头。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

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

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

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

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1459年5月,义子于康将于谦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通过《石灰吟》,谈谈你的感受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  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1]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2]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于谦像  [2]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6日)号节庵,字廷益,浙江钱塘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他是永乐年间进士。

  于谦少年时十分仰慕文天祥,除了习读八股制艺,还努力研讨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于谦相貌英伟,善谈吐,声音宏亮,每次奏对,极有条理,引起了明宣宗的注意。

他又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性格刚强,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又看不起怯懦无能之辈,在朝中颇遭忌妒。

但很受英宗器重,大小事情均按于谦意思办理。

主持兵部工作时,正值明朝四面内忧外困之时,他采取正确方针,号令严明,化解了危机。

  他任监察御史巡按江西的时侯,曾为数百蒙受冤狱的人平反。

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深入里巷访问父老,赈济灾荒,筑堤植树,将镇将私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以补助边境经费。

前后在任十九年,威信很高。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

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

英宗也后悔了。

  于谦死后一年,外敌又侵边,朝中无不怀念于谦。

  成化初年,将于谦之子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

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

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

  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

  万历中,改谥为忠肃。

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简要生平:   1398年5月13日,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

  1405年,一和尚为他相面,预言他为宰相之才。

  1414年十六岁入府学为诸生。

  1421年永乐十九年,二十三岁时考中进士,原为会试第一名,却因“策语伤时”被置于三甲第九十二名。

  不久执行公务,初步显示了他那廉正的   风骨   1426年随英宗征汉王朱高煦,历数高煦之罪行,宣宗对于谦的表现十分满意。

  1430年(宣德五年),明廷设立巡抚。

宣宗亲点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二省,一下子把于谦从七品升至三品。

于谦任两省巡抚九年,威惠流行,百姓呼之为“于龙图”   1442年(正统七年),张太后病逝。

此后内阁“三杨”也相继老死。

宦官王振专权,于谦写诗一首自勉传为佳话。

  1446年(正统十一年),于谦入京奏事,被王振陷害,河南、山西两省百姓闻知,纷纷入京上书,身在两省的宗室周王、晋王也提出相同的请求。

王振无奈,只得将于谦官复原职。

  1448年(正统十三年),明朝边防日益吃紧,于谦奉命入京,任兵部左侍郎。

  1449年(正统十四年)七月,王振挟明英宗亲征瓦剌,于谦被命留守京师。

  1449年8月,英宗被俘,于谦力主抵抗,反对南迁。

其后担负守京重任,救明廷于危急之中。

  1457年(景泰八年)正月,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英宗复位,即日于朝班中逮捕了于谦和王文。

于谦被诬陷处死。

  抄没于谦家产时,家中无值钱之物,只有正室关锁甚固。

打开看时,里面除去景帝所赐的莽衣、剑器,别无他物。

  据说于谦被杀时,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人们对明廷这种恩将仇报的做法非常愤慨,用不同的方式来纪念于谦。

  于谦死后,继任的兵部尚书陈汝言攀附石亨,贪污纳贿,使于谦整顿国防之前功俱废,英宗则忧形于色。

  后来西北有警,恭顺侯吴瑾对英宗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

”英宗听罢,默默无语。

  1466年(成化二年)八月,遇赦回乡的于冕,上疏为父讼冤,明宪宗这才亲自为于谦昭雪,将崇文门内西裱褙胡同的于谦故宅,改为“忠节祠”,遣官祭奠英魂。

  1489年(弘治二年),明廷赠于谦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

从此于谦与岳飞并卧于风光秀丽的西子湖畔,后人才有“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诗句。

  相关作品:   明史·于谦传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