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1、桃花流水肥唐和 《渔歌子塞山前白鹭飞》2、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 《杂歌谣辞父歌》3、桃花流水鳜鱼肥宋苏轼 《浣溪沙》4、桃花流水鳜鱼肥宋黄庭坚 《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5、鳜鱼肥宋贺铸 《钓船归\\\/添声杨柳枝》6、鳜鱼吹起桃花浪宋晁冲之 《渔家傲·浦口潮来沙尾涨》7、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徐俯 《浣溪沙》8、桃花柳水鳜鱼肥宋徐俯 《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9、桃花流水鳜鱼肥宋朱敦儒 《浣溪沙》10、桃花流水鳜鱼肥宋李祁 《鹊桥仙·春阴淡淡》11、桃花春水鳜鱼肥宋王楙 《望江南\\\/忆江南》12、更不向庐山索鳜鱼宋葛长庚 《沁园春·渭水秋深》13、明日鳜鱼何处钓唐许浑 《湖州韦长史山居》14、更扁舟孤负鳜鱼肥元许有壬 《木兰花慢 和陈彦章暮春即事韵》15、桃花流水鳜鱼肥元刘秉忠 《太常引·桃花流水鳜鱼肥》16、更扁舟孤负鳜鱼肥元许有壬 《木兰花慢 和陈彦章暮春即事韵》17、买得钓船双鳜鱼宋陆游 《柯桥客亭》18、新钓紫鳜鱼宋陆游 《思故山》19、小船旋网鳜鱼肥宋文天祥 《山中谩成柬刘方斋》20、鳜鱼猎猎穿蒲稗宋艾性夫 《赠画鱼李生》21、桃花流水鳜鱼肥宋程公许 《虚舟相逐至现阳录示旧日避风诗和韵纪事》22、且食鳜鱼肥宋戴复古 《松江舟中四首荷叶浦时有不测末句故及之》23、钓艇鳜鱼肥宋范成大 《次韵章秀才北城新圃》24、桃花水肥钓鳜鱼宋方回 《送赵子昂提调写金经》25、自钓鳜鱼西塞雨宋方岳 《次韵费司法》26、春江鳜鱼肥宋郭印 《再和》27、绿波萍藻鳜鱼多宋李弥逊 《和董端明大野渔父图》28、受玄真子鳜鱼肥宋刘克庄 《诸公载酒贺余休致水村农卿有诗次韵》29、始得午桥双鳜鱼宋梅尧臣 《许待制遗双鳜鱼因怀顷在西京於午桥石濑中得》30、平生不问鳜鱼肥宋汪莘 《访曾侍郎》31、春深水暖鳜鱼肥宋王镃 《溪村即事二首》32、一江春水鳜鱼肥宋姚勉 《清江曲》33、香粳甜輭鳜鱼肥宋喻良能 《偶成》34、鳜鱼清梦落沧洲宋张镃 《渔父词》35、逐水残香忆鳜鱼明等慈润公 《落花得疏字》36、溪上鳜鱼肥宋黄甲 《夏日山斋》37、江南鳜鱼大如掌明李东阳 《鳜鱼图为掌教谢先生作》38、淮盐换得鳜鱼肥明刘炳 《过南湖觜》39、船头浪暖鳜鱼肥元倪瓒 《寄卢士行》
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
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
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
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文人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文人蒋介石、等。
“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西北距中国特大城市武汉200千米,南至江西省省会南昌100千米,东及东北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汉阳峰为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
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
“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
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
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
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
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
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
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
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
《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
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
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
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
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
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
庐山耸峙于长江南岸和鄱阳湖畔,西侧山麓为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
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千米,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
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山顶牯岭一带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风光秀丽。
山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山间经常云雾弥漫,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这种景象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与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庐山先后归属楚国境内的庐子国、庐邑,六国统一后,属九江郡。
公元前201年,归属豫章郡,汉文帝时再属庐江国。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山,他在《史记》中记述:“余南登庐山,现禹疏九江”,“庐山”一名始有文字记载。
公元前122年的汉武帝时,庐山属豫章郡柴桑县,221年孙权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后属武昌郡,至291年西晋惠帝置江州时又属江州浔阳郡柴桑县。
367年,西林寺建成,慧远任寺院住持。
405年,陶渊明于山中隐居,作《归去来兮辞》。
412年,高僧慧远于山中逝世。
467年,陆修静上山修道,住太虚观。
483年,祥符观于紫霄峰麓建成,之后,栖贤寺和先天观(景德观)也分别于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兴盛。
1008年,白鹿洞书院扩建,师生总数空前壮大,并改白鹤观为承天观。
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先后游山。
1070年,《庐山记》及《续庐山记》问世。
1072年,周敦颐隐居莲花峰,于自己居所内著书讲学。
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大文豪苏辙、苏东坡和黄庭坚陆续于山中停留、观光。
1129年,金兵进犯南宋,庐山遭焚掠。
1170年和1178年,陆游两度到访庐山。
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
1181年,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
1182年,朱熹拨钱三十万建白鹿洞书院之礼坚殿。
1191年,山上的三叠泉开始为世人所知。
1208年,扩建濂溪书院,《庐山列传》及《庐山旧志》先后问世。
1324年,《庐山人物艺文志》二卷问世。
1351年,白鹿洞书院遭兵火毁坏。
1352年,西林寺、天池寺等均焚于兵火。
1360年,陈友谅称帝江州,与朱元璋在山麓的鄱阳湖地区长期对峙。
明洪武年间,庐山获封为“岳”,遂与五岳并列。
1411年起,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经至讲经台,被设为禁山,清朝沿用。
1436年,白鹿洞书院获重建,至1497年书院诸生逾500人。
1573年后,黄龙寺、千佛寺、云中寺、青莲寺等建成启用。
1579年,明神宗下诏毁天下书院,白鹿洞书院也未能幸免,但数年后得以复办。
1645年,南明左良玉率军焚掠江州,庐山同遭破坏。
1668年,吴炜撰所撰的《庐山志》十五卷问世。
1980年,电影《庐山恋》在全国的公映,庐山旅游迅速发展。
1982年,中国国务院审定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1984年,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并修筑锦绣谷游览便道。
1994年,庐山被中国建设部评为“卫生管理达标风景名胜区”。
1996初,景区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登山路经辟为“霞衢”游览山道。
1996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核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区旅游业进一步升温;2002年2月13日,该组织又将庐山核定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使其在旅游界的知名度再度攀升。
2006年11月,景区管理局决定大幅提高进山门票价格,引发激烈辩论。
2009年9月,发起召开“世界名山大会”和成立“世界名山协会”,向全世界推介旅游资源。
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东林寺首创净土宗,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庐山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场所就是东林寺,该寺于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和高僧慧远联手兴建。
东林寺建成后,山中的佛教影响力逐步提高,并发展成全国八大道场之一,曾一度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第二中心。
中国古代的著名文人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等,都曾慕名到访东林寺,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佛教文化也因此名声大振,出现“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昌盛景象。
太平天国战争以前,庐山一直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鼎盛时寺庙多达三百多处。
时至今日,东林寺内的“唐经幢”、“护法力士”、“柳公权东林寺残碑”、“李北海东林寺残碑”、“王阳明游东林寺碑”等寺庙设施仍有留存。
据《庐山记》载:传说有一位在叫匡俗的人结茅庐于鄱阳湖边的大山上修道,后来匡俗仙去,其修炼之所被人们称为“仙之庐”。
正是基于这种传说,庐山成为后人修道的理想场所。
南唐时期,著名道士陆修静到庐山布道,庐山道教发展迅速,呈现佛、道共荣的现象。
唐咸通年间,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剑术,又游归宗寺与九天使者庙。
有《题归宗寺壁》诗:“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后隐居庐山仙人洞修炼成仙。
公元1071年,周敦颐知南康军,后隐居庐山莲花峰下,得陈抟《无极图》,推演而成《太极图说》。
仙人洞是庐山道教的核心场所,留存的道教遗迹十分明显,成为游客游览庐山的必到景点之一。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在中国文化史、宗教史和政治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独特地位,因而在中国众多名山中显得非常特别,自古以来受众多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自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山名写进《史记》后,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都曾来此登山,留下了4000多首诗词、400多处摩崖题刻和难以计数的书画作品,享有“文国诗山”的雅号,成为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真正的山水画,是其画作之“传神说”在中国画理论上的一次突破,而此说也是受到了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思的影响。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所绘的《匡庐图》对山上美景作了尽情渲染,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精品。
《匡庐图》画法精湛,将山中的崇山峻岭和群峰显现出环抱之势,很有动感。
画中山峦入云,瀑布飞泻,山体的完美形象跃然纸上。
《匡庐图》现已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家极佳的研习范本。
明代画家沈周绘制的《庐山高图》,以缜密细秀、黑白虚实、墨色浓淡相宜的绘画技法,描绘出山峦层叠、草木繁茂的传神意境,是中国的国宝级文物,现藏台北故宫。
除古代画家对庐山的青睐外,也有中国近现代画家以此山为创作背景,出品了许多传世佳品,如张大千的《仿沈周庐山高图》、《庐山图》等。
庐山堪称诗人荟萃之山,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咏山诗篇,数量达四千首之巨。
晋代陶渊明(陶潜)一生以此山为背景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身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南朝时期《庐山二女》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来此游山,留下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望庐山瀑布》等14首诗歌,其中的《望庐山瀑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
诗人白居易在山上筑有“庐山草堂”,所撰《庐山草堂记》被后世评为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
宋代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而另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则是对山体地貌的形象描述。
现代中国政治家、诗人所作的《七律-登庐山》中的名句“跃上葱茏四百旋”,描绘出山势的高耸和山道的崎岖。
现在的庐山不时也会举办诗词大赛,营造和传承山中的文化氛围。
庐山重要的理学中心有两处,一处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讲学的莲花洞,另一处为白鹿洞书院。
1072年,周敦颐退休后移居莲花洞,创办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并以莲之高洁自律,其所著《爱莲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中的“出污泥而不染”被誉为经典名句。
周敦颐的学生程颢、程颐对他的学说再加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
南宋时期,朱熹以白鹿洞书院为中心,将周敦颐及其弟子的理学思想继续发扬、完善,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政治、社会影响深远。
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进行扩充,使得庐山的理学地位空间提高,代表着中国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学大趋势,白鹿洞书院也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庐山云雾是庐山一大奇特景观,闻名中外。
余邵诗云:“庐山云雾景观奇,变幻无常千万姿;刚作浪涛腾汉海,又成瀑布泻天池”。
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耸立,南依鄱阳湖,北傍浩瀚的长江。
大江大湖蒸腾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因为这襟江带湖的关系,庐山的湿气很盛,因此山中云气出没无常,诸峰忽隐忽现。
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
庐山云雾,四季皆有。
夏季最多,秋季较少。
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气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
春夏之交,由于水气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变幻莫测,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
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日为190多天。
真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关于庐山的诗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宋·苏轼·《题西林壁》)2、欲买庐山(宋·晁补之·《满庭芳》)3、银山堆里庐山对(宋·向子諲·《虞美人》)4、庐山秀出南斗傍(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5、兴因庐山发(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6、应念社结庐山(宋·吴潜·《念奴娇》)7、心羡庐山下版僧(宋·陆游·《晨起》)8、庐山佳致(宋·姚述尧2·《念奴娇》)9、闻道庐山横广泽(宋·吕渭老·《渔家傲》)10、路入庐山风细细(宋·吕渭老·《渔家傲》)11、做庐山隐逸(宋·曹勋·《沁园春》)12、不识庐山真面目(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13、烧著庐山罗汉院裹王和尚脚指头(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4、庐山归宗和尚无端拭坏一双眼睛(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5、借问庐山三峡(宋·倪偁·《水调歌头》)16、庐山瑶草四时春(宋·晁补之·《少年游》)17、东林、西林寺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8、大姑、小姑在庐山南彭蠡湖中(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9、莲花峰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20、庐山政接柴桑路(宋·戴复古·《琵琶行》)
形容别墅古诗词大全
杭州春望【唐】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杭州回舫【唐】白居易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余杭形胜【唐】白居易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
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唐】白居易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蹋随游骑心长惜,折赠佳人手亦香。
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成狂。
薛刘相次埋新垄,沈谢双飞出故乡。
歌伴酒徒零散尽,唯残头白老萧郎。
经杭州【唐】顾非熊郡郭绕江濆,人家近白云。
晚涛临槛看,夜橹隔城闻。
浦转山初尽,虹斜雨未分。
有谁知我意,心绪逐鸥群。
宿杭州虚白堂【唐】李郢秋月斜明虚白堂,寒蛩唧唧树苍苍。
江风彻晓不得睡,二十五声秋点长。
登杭州秦望山【唐】马湘太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
九天日月移朝暮,万里山川换古今。
风动水光吞远峤,雨添岚气没高林。
秦皇谩作驱山计,沧海茫茫转更深。
杭州江亭留题登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