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用的大洋是现在人民币的多少
卢家驹从德国留学回来,卢老太太要给儿子做点好吃的,拿出一毛钱,吩咐翡翠去买2斤花肉。
按现在的行情,一斤猪肉10元钱,一块大洋能买20斤猪肉,相当于现在的200元钱。
陈寿亭的儿子福庆到街上游行,临走前周采芹给了他1分钱,嘱咐中午买两个烧饼吃,按现在的市价,一个烧饼1元钱,折合起来,一块大洋也相当于现在的200元。
我对象给我买棉布做西服,需要2.7米,大约要200多元。
陈寿亭的棉布卖价是1毛5一尺,我这样的身材做一套衣服需要8尺,就需要花1个大洋另2毛,相当于说1.2个大洋约合人民币也是200多元。
由此,可以粗略的认识到,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约合现在的人民币200元,至多不少。
这样,我对民国时期的物价就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周村、张店的土地,好一点的地的价格在每亩12元,差地每亩8元,既现在的1600——2400元之间。
陈寿亭初到青岛时,在马路上溜达,遇到一个拉洋车的,拉洋车的说他送一个客人要二分钱,第一天刚干,一分钱也行,陈寿亭给了他一毛钱,那一天他又挣了一毛二。
他一个月的收入应该是三块大洋,在今天他每月的收入是600元,朋友前几天到北京,摩的的价格是3元\\\/次,一天若拉8-10次客人,一个月的收入也就600-800左右。
与古代的车夫收入差不多。
上海的高级技工每个月5块大洋,即现在的1000元,确实不太尊重人才。
陈寿亭把他们挖到济南后,给他们的工资是每人30个大洋,约合现在的6000元。
巴黎和谈后,学生们反对将青岛割让给德国,陈寿亭借机做了一次广告,宴请记者时花了5块大洋,按今天的市价,吃一顿高档次的的饭局,十个八个人,需要1000元左右。
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其他高档商品的价格。
沈远宜从沈阳到青岛寻找霍长鹤将军,当时身上穿的衣服是花了300元大洋买的,价值6万元,确实价格不菲,却被车夫以1.5个大洋,即300元当了。
陈寿亭的宏巨染厂在济南开业时,青红帮头领白志生每个月要300块大洋的保护费,即6万元,不愧为民间税务局,怪不得陈寿亭要跟他拼命呢
当然,有些东西的价值与现在相比,有很大的出入。
陈寿亭为了掌握染布时水的温度,买了6根温度计,每个花了3块大洋,即现在的600元左右。
物以稀为贵,温度计在那时是稀罕的物品,只有德国才能制造。
后来陈寿亭每天买一篓子鱿鱼放在车间,根据鱿鱼打卷的程度来判断水温,一篓子鱿鱼估计要30斤左右,需要花一毛钱。
现在如果要买20斤鱿鱼,价格应在150元左右,看来现在海产品的价格比以前上涨了许多。
估计那时候的海鲜一是很多,二是基本没人吃。
还有一些东西的价格就有点离谱,比如有人到地痞白志生的药房买感冒药,一盒感冒药要价6个大洋,我们什么时候见过1200元一包的感冒药
沈远宜的叙情馆,一个小时收费50块大洋,相当于10000元人民币,这着实高得离谱了,现在到练歌房去唱歌,好一点的也就200元. 陈寿亭到底挣了多少钱
我们不妨大约计算一下。
卢老爷子花了一万块大洋买下了大华染厂,包括一台全新的海德堡印花机和新建的厂房,折合成现在的价格,应该是200万元。
卢老爷子说,陈寿亭一年挣了三个厂子,又准备买新机器。
陈寿亭购买的新机器,日本人报价是4万大洋,这样看来,陈寿亭第一年赚了7万元,相当于人民币1400万元。
后来,日本人买他的厂子时,陈寿亭使诈,欺骗了一下藤井,藤井花了14万大洋,即现在的2800万元水平。
陈寿亭发家在日本人的一船布上,由于日军占领东三省,要用青岛的商船运输军粮,加上学生抵制日货,藤井原值每件77元的一万五千件布被陈寿亭以35元吃掉,转手以56元卖给济南三元一万件,净赚21万,折合现在四千二百万。
陈寿亭空手套白狼,由此发了大财。
陈寿亭迁址济南时,给了卢家驹一张支票,卢家驹说,他这些年拿了八、九十万了,当初合伙时,双方之间有约定,陈寿亭拿6成,卢家驹拿4成,算起来,陈寿亭的财产有150万,折合到现在就是3亿人民币。
陈寿亭是九一八事变后一年迁址济南,应是1932年,至日军1937年占领济南,经营年限是5个年头,书中没有具体记载他的财产总量。
他最后一次从上海进坯布,总数是3万件,恰逢青岛陷落,车至徐州,林祥荣害怕坯布落到了日人手里,通过关系将货物截住。
林祥荣给陈寿亭的坯布价格是每件67元,这一车坯布总价是200多万大洋,合现在4个亿,怪不得林祥荣后怕得说:这一车货如果落到日本人手里,六哥一辈子的心血就全完了。
而这应该是陈寿亭的三分之二的家底,做企业,除了留下少数流动资金,发放工资外,一般都会倾其所有来购买原材料,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总的看来,陈寿亭的全部资产应该在300万大洋左右,折合现在的物价水平,如果在今天,陈寿亭的资产总量是6亿元人民币。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民国时期普通工人工资一日多少
(麻烦使用当时货币单位)
南昌起义前后,老百姓究竟苦到什么程度
刚好我手边有几本书,其中两本是中共早期革齤命家的回忆录,一位是张金保,另一位是包惠僧,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可看出当时的生活状况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水深火热 。
武汉的纺织女工一月30多块大洋 这两本回忆录对大革齤命时代的记述,主要是工人运动,那我们便沿着他们的记述往下看吧:张金保曾经担任过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妇委书记。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她从鄂城乡下来汉口第一纱厂做工,一个月后,“领到半个月的工资——七块大洋,另外半个月的工资被厂里当作押金扣下了。
我拿着钱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我每个月可以挣十四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
”第二年,张金保一人看管两台织布机,月薪30多块钱。
“这样,我的生活好些了,开始有了点积蓄。
” 或许是不能淡化万恶的旧社会,否则怎么要起来闹革齤命呢
所以张金保才这样说“十四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
而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则毫无顾忌地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五块钱。
” 如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齤安局,巡齤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
有趣的是,这种连纺织女工都不如的工资水平,居然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淞沪警齤察厅还要高1至2元钱。
《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你相信吗
一个纺纱女工的工资,竟然高过巡长和科长
而在当时,物价低廉: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 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 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 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
原文中的“石”,应为两百斤;1包面粉,应为44斤。
《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担3到4个银元,老刀牌烟一包3个铜板,剃头8个铜板,绍兴酒1斤1角钱,臭豆腐干1 个铜板买两块。
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也才花去20多个铜板。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则提到: 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
其他城市,大抵如此。
三十年代的北平,1银元可买6斤好猪肉,40个猪肉饺子、两碗小米粥、外加一盘白糖,两毛二分钱。
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钱。
甘肃农村,抗战前7年,百斤小麦5至3元。
汉口方面,1930年,每百斤麻油和鸡蛋的价格约为20元,每斤棉花和猪肉约为3角钱,1斤鲤鱼不到5分钱,1斤煤油的零售价则长期保持在0.10~0.15元之间。
再看金价——汉口的价格是:1920年,每两38元,1927年65元;上海可能便宜些:1920年,每两21元,1927年37元。
至于地价和住房,除租界和商业区以外都不算昂贵。
1928年,上海近郊的高行、陈行、江湾和杨行的每亩地售价分别为150-100、100-60、1000-70、100-300元。
1933年,汉口第六区的最低地价为84元1亩,第七区的最低地价为90元1亩。
房租价格:上海的石库门一层楼,有电灯、自来水,月租10块钱;住客栈,每一铺位3角5至6角;纱厂宿舍,月租2到5元不等,两层楼可住10 人,自来水由厂方提供,有的还供电,带家眷者,两家分租一层,费用不过1元多;最好的宿舍,为砖瓦结构,铺地板,长宽500立方尺,容积5000立方尺,有厨房、路灯和下水道,月租6至9元;此外,工人也可租地,结庐而住,半亩地年租金200元,21户人家分摊,平均下来每户每月8毛钱,当然,环境极差。
又如在北齤京:“四合院,房租每月仅20圆左右;一间20平米的单身宿舍,月租金4—5圆……鲁迅所购买的西三条胡同21号四合院有好几间房屋和一个小花园,售价国币1000圆。
” 从二十年代中期一直到三十年代末,全国物价大体平稳,因粮食丰收,部分农产品还有所下降。
工业品方面,由于欧、美、日展开商品竞争,棉布和石油等洋货还降价促销。
如在汉口市场上,1934和1935年,100斤麻油分别只有17.90和14.50元,1斤猪肉分别只有0.29和0.198元,鸡蛋跌幅最大,几乎跌了一半,而100斤大米也从1926年的7.55元跌倒1933年的4.66元,100斤煤球的零售价,1936年也从过去的1块钱跌到8毛钱左右。
如此同时,地价也随之回落。
抗战前,江苏镇海县亩产400斤的农田,售价从1928年的140元跌到70元,亩产300斤的农田则从100 元跌到40元。
包惠僧是湖北黄冈人,参与领导过二七大罢工。
他在回忆录中写到:北洋军阀“用一套福利设施的办法笼络员司、麻痹工人,在交齤通部内设有铁路员工福利委员会及职工教育委员会,在铁路上也组织了一个员工联谊会,福利机构遍布在各段各厂各站,大的车站,都设有扶轮学校,主办中小学教育,专收员工子弟,一律免费,每年年终发双薪,季节发奖金,这些小恩小惠从局长员司到工匠为限,小工却沾不到边。
” “初提升的工匠,每月工资不过二十多元,工龄长、技术好的每月可得四、五十元……至于小工和临时工,那就苦极了,从八九元到十一二元不等,工作的时间除正规的十小时而外,还要给员司和师傅服役。
” “工匠的生活和工作时间与一般政府机关的中下级职员差不多,比人力车工人、码头工人、纺织工人高得多。
小工的工作情况与生活情况就比较苦,他们的工作时间长,收入少,工作还没有保障。
” 具体的福利制度,除免费的扶轮学校外,包惠僧没有多谈,但另一本《中国近代史通鉴》则透露了一些:在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之下,京汉铁路的工人也取得一些胜利,如“每年有十五天官假休息,一年有两身工作服,六十岁退休,工资照发”。
综合张金保和包惠僧的记述来看,大同小异,即二十年代前期和中期,无论是铁路上还是纱厂,工资都不低;不同之处是,张金保没有谈到小工,包惠僧则多次提到。
然而,即使按小工最低工资8块钱,也完全吃得饱饭。
在上海当见习医生的陈存仁,同样的月薪,吃了用了,还剩下5块钱呢。
包惠僧自己也在书中提到,只要3个银元,就可以在旅馆包吃包住1个月。
再对比当时物价,你相信吗
一个“苦极了“的小工,年薪竟然可以在汉口买1亩地
至于那些“工作时间长”、“要给员司和师傅服役”的问题,自古皆有,这是小工、学徒入门后的传统陋习,如今仍未绝迹。
工人的温饱生活,不是个别现象。
二十年代初期,开滦煤矿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最后劳资双方达成协议,日工资由原来的0.90元增至1.26 元,即月薪从27元涨到37元以上。
即使是未涨工资前,矿工的薪水也大大超过警齤察。
铁路工人、煤矿工人、纺织工人,都是人数较多、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工人,他们的收入状况,对于全国工人阶级而言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当然,张金宝是个例,尚不足以说明整个纺织行业。
那么,我们再借鉴《青岛党史资料》第二辑的两个数据:1925年,中国女工平均日工资0.45 元;1928年,青岛纱厂女工日工资最高0.73元,最低0.18元,平均0.455元。
这两个数据完全吻合。
而1929年,山东各省一等警齤察队巡长的工资是12元。
另据1934年7月1日出版的《劳工月刊》载文指出:目前武汉一般工人的月工资平均15元。
大多数是女工的第一、裕华、震寰三大纱厂,工人 1.5万,工资平均20元。
我们再看看其他劳动阶层的收入水平: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筹措教育经费,将小学教师的月薪增至20个银元以上。
1933年,湖北省立第一小学的月薪为39至56元;省立第一、二、三中学的月薪多在60—80元之间,可买1两黄金。
1935年,汉口的金价最高90 元、最低76元,上海最高96元、最低77元。
说完教师,再说店员。
汉口过去有家悦昌新绸缎局,营业员工资最低10元,最高40元,一日三餐的伙食由店方提供,早上馒头、稀饭、油条,中午和晚上四菜一汤,八人一桌,节假日加菜。
每年还有两个月例假(学徒除外),下江籍的回家,报销车费。
穿衣有津贴,每年多发一个月的本人工资。
年终如有盈余,则按16股分红,店东 12股,经理1股,全体职工3股。
老武汉的叶开泰,待遇也不错:学徒三年期满后,月薪10个银元,第二年15个,第三年20个,全体店员每月发“月费钱”,作为剃头、洗澡、洗衣的费用。
每年带薪休假72天,如果没请假,则多发72天的薪水。
端午、中秋有奖金,到年终再以各人薪水为基数进行分红,一般年景,1元薪水可分红四到五毛钱。
药店还有基金会,分期存入4个月薪水,切药老师傅吴硕卿告老回乡时,取回本息500多元。
推荐中医典籍
中医典籍可分为医经、医论、本草、医方、医案、医话等,比较有名的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名医类案等等。
其中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被并称为四大医书。
如果你的古汉语基础很好的话,建议你看看中医古书专写走方医秘籍绝活的《串雅内外编》,就能明白很多知识,学到很多本事で。
我国第一部综合性中医药辞典《说文解字》《尔雅》等我国古代的字典、辞典,虽有某些中医药的词目,但毕竟不是专业的中医药辞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中医药类书,虽将某些内容的文献资料按照时代先后编排在一起,但体例规范都不符合辞典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我国第一部综合性中医药辞典的桂冠,当属谢观主持编纂的《中国医学大辞典》。
谢观,字利恒,是近代中医界的风云人物,当时的中医学校、学会、杂志等机构都争相延聘,其“美髯公”的照片也频频登载于各种报纸杂志,但都没有关于其早年学习与工作经历的介绍。
综观其同乡吕思勉于1935年4月1日撰写的《谢利恒先生传》及其弟子陈存仁于1951年3月所作的《谢利恒先生传记》,谢观在1917年出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长之前的大致履历是:谢观的父亲谢钟英为地理学大家,少年时代的谢观聪颖好学,承继家学,12岁便读完了四书五经,并对中国古今山川情况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15岁入常州致用精舍,致力于经史舆地之学。
21岁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05年以地理之学应邀赴广州府中学任教,成为名藻南粤的地理名师。
1908年因母亲不服岭南水土,辞归上海,入商务印书馆就职,编纂地理图书;不久即被上海澄衷学堂聘为校长。
1911年后,回故里武进主管教育,两年之间便使全县教育成绩名列全国第二。
1914年“仍入商务印书馆,主纂地理书籍”。
很明显,35岁之前的谢观既无学医经历,更不以医为业,何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编辑完成收罗宏富、剖析详明、体例新颖的中医药辞书呢
《中国医学大辞典》“谢润”条云:“字葆初,清武进县附生……著有《医学经纬》五十卷,未及刊行。
其孙观,因其原稿而分析扩充之,成《中国医学大辞典》。
”我们从此可以很容易地知道,谢观是以其祖父没有刊行的《医学经纬》原稿为蓝本,“更以历代学说制为条释”,“证以新说,决其取舍”,扩编而成《中国医学大辞典》的。
全书“搜集之名词,以中国原有医书所载者为限,故定名为《中国医学大辞典》”。
所辑词目,包括病名、药名、方名、身体、医家、医书、医学七大类,共三万七千余条目,约计三百五十余万字。
排列方法以首字笔画为序,首字相同者则以次字笔画为序。
为方便检索,还编有《辞头索引》《辞条索引》。
《中国医学大辞典》于1921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1926年7月修订再版,1933年8月再次出版,并注明为“国难后第一版”。
1951年陈存仁说:“出版迄今,凡经三十二版,达百万余部,行销地区,几遍及通商各国。
”新中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为了配合中央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分别于1954年12月、1955年4月与8月三次重印发行。
毋庸讳言,《中国医学大辞典》某些词条的注释确实存在着错讹之处,早在1928年余择明即在《卫生报》撰文指出将树脂的音译名“拔尔撒摩”误为药物实名(《中国医学大辞典订误一则》),1933年杨彦和在《医界春秋》上更是明确提议应全面进行补充修正(《中国医学大辞典有补正之必要》)。
若以现今通行辞书体例来衡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至今仍不失为嘉惠医林、启迪后学的重要工具书。
关于编写缘起,吕思勉在《谢利恒先生传》中说:“治中国医学者,谋编辞典,以谂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以属君。
”而谢菊曾《涵芬楼往事》却说:“谢观……初在国文部编辑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后调至字典部参加编纂《中国医学大辞典》和《中国名人大辞典》。
”究竟是中医学界要求商务印书馆组织编写,还是商务印书馆自行发起编撰,已难以知晓。
对于编撰起止时间,谢观在《中国医学大辞典》1921年版的“序言”中说:“民国初元,不佞忝长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即有志补救此弊,而事体既大,措注为难。
继念举要删繁,莫如辞典。
乃合全校员生,互相考校,凡典籍所载……莫不条分缕析,博采兼搜,删其复重,裁其空论,约辨难攻讦之旨,省浮泛藻饰之词,程功至六七年……民十之春,初版竣事。
”由此看来,开始编撰的时间在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成立之后,完成于1921年春天,历时四年之久。
但却又说“程功至六七年”,时间上就不能吻合了。
不过,若从谢观第二次入职商务印书馆的1914年算起,到1921年出版,倒正好是“六七年”的时间。
至于参加编写的人员,陈存仁在《谢利恒先生传记》一文中说:“辅助《辞典》工作者得十二人,焚膏继晷,日夜辛勤,屡删屡增,数易其稿,历时八载,书乃告成。
将付剞劂,不意此十二人中,积劳而病殁者二人,撄疾而获治者四人。
”这应该说的是1921年“初版”时的情况。
到1926年“再版”时,参加修订的人员达66人之多,“门人参订”名单见于1954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是目前为止所有的《中国医学大辞典》版本中,唯一保留有编写人员名单者。
此外,1952年吕思勉在《自述——三反及思想改造学习总结》一文中说:“一九一九年,入商务印书馆,助谢利恒君编辑《中国医学词典》。
予于医学,本无所知,而先外王父程柚谷先生、先舅氏均甫先生、先从舅少农先生,皆治汉学而兼知医,故予于中国医书之源流派别,略有所知。
谢君本旧友,此时此书亟欲观成,乃将此一部分属予襄理。
至暑假中事讫。
”由此可知,吕思勉也曾经参加过《中国医学大辞典》的编撰工作。
“至暑假中事讫”,是说吕思勉负责的部分于1919年暑假完成,还是整部《辞典》编撰告竣,我们已很难考证清楚了。
古代对食太监如何折磨宫女
炒鳝鱼 类别:江西菜 糖尿病食谱 补虚养身食谱 子宫脱垂食谱 益智补脑食谱 工艺:抓炒 口味:麻辣味 食用:中餐|晚餐 口感:此菜鲜香麻辣,汤汁浓厚,色泽红亮。
主料:鳝鱼750克 辅料:洋葱(白皮)50克 调料:猪油(炼制)40克 酱油50克 大蒜(白皮)5克 料酒25克 辣椒(红、尖、干)5克 淀粉(蚕豆)25克 姜5克 香油5克 胡椒粉5克 烹饪方法 1. 将鳝鱼头部用钉子钉住,用小刀从头至尾剖开,取出内脏和脊骨,然后将鳝鱼片成2.4 厘米长片; 2. 洋葱去老皮,洗净,切成片; 3. 干红椒切成小片; 4. 生姜大蒜洗净,均切成末; 5. 炒锅上火烧热,用油稍烫一下,再放入猪油烧热,将鳝片入锅爆炒; 6. 将鳝鱼爆炒起卷时,放入酱油、生姜、洋葱、干椒、料酒,加盖焖; 7. 焖片刻后,放入鲜汤适量再焖; 8. 焖片刻用淀粉勾芡,撒上蒜末,淋入香油装盘,撒上胡椒粉即成。
制作提示 1. 鳝鱼要用活的,死鳝鱼,身体分解出有毒的物质,食后中毒; 2. 如鳝鱼不好钉住,可先将其摔晕; 3. 用大火,淋入法勾芡。
1. 鳝鱼宜现杀现烹,鳝鱼体内含组氨酸较多,味很鲜美,死后的鳝鱼体内的组氨酸会转变为有毒物质,故所加工的鳝鱼必须是活的。
2. 黄鳝肉味鲜美,骨少肉多,可炒、可爆、可炸、可烧,如与鸡、鸭、猪等肉类清炖,其味更加鲜美,还可做为火锅原料之一。
黄鳝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 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强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传统医学认为,黄鳝为温补强壮剂,适用内痔出血、气虚脱肛、产后瘦弱、妇女劳伤、子宫脱垂、肾虚腰痛、四肢无力、风湿麻痹、口眼歪斜等症。
(注意:鳝鱼一旦死亡,就和蟹与鳖一样,体内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故以食用鲜活黄鳝为宜) 鳝科动物黄鳝的肉。
黄鳝又称鳝鱼。
除西北外,我国各地江河、湖塘、稻田中均有分布。
获得后,除去内脏和头、尾,或剔去骨,洗净鲜用。
[性能]味甘,性温。
能补气益血,强筋骨,除风湿、止血。
[参考]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和烟酸等成分。
[用途]用于气血不足,虚羸瘦弱;产后恶露不尽,或出血而气虚血亏者;风寒湿痹,肢体酸痛,腰脚无力。
[用法]入菜肴,研末等。
[附方] 1,黄芪鳝鱼羹:黄鳝500g,切丝;黄芪30g,纱布包。
共加水煮熟。
取出药包,加食盐、生姜调味服食。
源于近人陈存仁方。
黄芪为补气生血要药,与黄鳝同用,药食并举,补气益血之功尤大。
用于气血不足,体倦无力等。
若属气虚不能摄血的出血证也可应用。
2,大力丸:熊筋、虎骨、当归、人参各等分,研细末;酒蒸大黄鳝,取肉捣烂,与药末共为丸。
每日空腹酒下约30g。
源于《本经逢原》。
本方以黄鳝、当归、人参补气益血,以熊筋、虎骨(如无熊筋、虎骨,可改用猪蹄筋、狗胫骨),黄鳝强筋健骨。
取其气血足、筋骨健则气力自大之意。
用于体虚乏力。
若改丸剂而作羹汤更好。
3,烧鳝鱼:黄鳝500g,切丝,放锅中煸炒去涎液,起锅后再用油、食盐同炒,并加入大蒜、酱油、醋以水煮熟。
畏腥气者,可于起锅前放入适量酒、葱或芹菜。
本方有补血止血作用。
用于产后血虚、久痢、痔疮出血。
民国时代一块大洋能买什么
1912年的北京,一块大洋能买60斤普通大米(孟天培、甘博《二十五年来北京之物价、工资及生活程度》,北京大学出版部1926年版),也可以供6个人去东来顺吃一顿羊肉火锅(据《吴虞日记》下册,四川人民1986年版)。
- 60*3=180块<\\\/ul>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能买44斤大米,也可以供5个人去中档的西餐厅吃一顿西餐(据香港名医陈存仁回忆录《银元时代生活史》)。
- 44*3=132块<\\\/ul>1931年春天的广州近郊,一块大洋能买25斤大米或者20斤豆角(玉昆《广州近郊的生活》,收录于《农村生活丛谈》,申报馆1937年版)。
- 25*3=75块<\\\/ul>1937年夏天的成都市区,一块大洋能买16斤大米,或者17斤面粉,或者5斤猪肉,或者40个鸡蛋,或者45斤大葱,或者47斤包菜,或者5斤白糖(魏树东《成都地价与房租之研究》下编表1《成都市二十七年六月及七月出售物价表》,收录于《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77册,台湾成文1977年影印版)。
- 16*3=48块<\\\/ul>
- 1911年相对稳定,粮食价格不是很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银元购买价格,14年以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粮食价格一直在涨,所以1块银元约等于现在200块RMB<\\\/ul>*从地域上看,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粮价较高,大洋的购买力相对低一些,比如说鲁迅在北京定居时,一块大洋能买五六十斤大米,后来去了上海,一块大洋只能买20斤大米(据鲁迅日记)。
从时间上看,粮食价格越到后来越贵,大洋的购买力也就跟着越来越低。
例如同样在北京,1915年一块大洋能买20斤面粉,到了1925年,就只能买12斤面粉了(据孟天培、甘博的调查报告《二十五年来北京之物价、工资及生活程度》)。
虽然大洋的购买力随着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终归属于“值钱”的硬通货,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点,不管是谁,只要几十块大洋花出去,一定能买到一大堆好东西。
以五四时期曾经跟鲁迅齐名的反礼教斗士吴虞为例,他有妻有妾,有几个女儿,有四个仆人和一个老妈子,一家十几口人,在成都市区过小康生活,一个月下来全家买肉买菜只花22块大洋就够了(据吴虞1914年6月20号日记)。
后来他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做教授,请蔡元培、、周作人、顾颉刚、钱稻孙等同事吃饭,在王府井大街东华饭店大摆宴席,鱼翅、鲍鱼等名贵菜品应有尽有,一顿饭也只花了25块大洋(据吴虞1922年2月26号日记)。
再后来吴虞去上海旅游,晚上入住英租界最豪华的酒店“远东饭店”,要了一所高档套房,每天房费才5块大洋(据吴虞1924年6月24号日记)。
民国前期,北大的教授生活优裕,家家都雇听差、雇保姆,甚至还雇厨子、雇车夫,全部算下来,一个月无非只要花上30块大洋的工钱(仍据吴虞日记)。
鲁迅在北京阜成门西三条胡同买下第二所四合院以后,把母亲和原配夫人朱安都接过去住,并雇了三个老妈子侍候她们,每个老妈子除管吃管住以外,每个月的工钱只花两块大洋(详见拙著《民国房地产战争》第三章,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这说明大洋的购买力确实很强,也说明那时候老妈子的收入确实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