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名人的座右铭小故事

名人的座右铭小故事

时间:2014-02-19 02:48

求名人座右铭故事

墓前纪念亭题名“未厌”,用的是他自己的座右铭。

圣陶先生曾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未厌居”,还解释说,他在任何情况下,对人世总抱着希望,决不“厌世”,而对工作则永不“厌足”,所以取了这个意义双关的斋名。

纪念亭以“未厌”为名,概括了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意义深长。

按照中国学者给自己书斋起个斋名的习惯,作家称自己的书斋为“有不为斋”。

在一篇小品文里他自己解释说:“我厌恶费体力的事,永远不骑墙而坐;我不翻跟头,体能上的也罢,精神上的也罢,政治上的也罢。

我甚至不知道怎样趋时尚,看风头。

”奉行“有不为”,决不是消极的。

常言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看为什么、不为什么。

表示“不翻跟头”、“不骑墙”、“不趋时尚,看风头”,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傲骨,这在当时那种中是很可贵的。

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给自己的书斋起名为“饮冰室”。

他从 1899年开始用“饮冰室”这个名称。

当时在日本横滨办,从第25期时用笔名“任公”开辟专栏。

1901年自号“饮冰子”,1902年出版的第一本文集题名“饮冰室”,并称自己为饮冰室主人。

“饮冰”一词始见于:“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焉

”变法维新,内心焦灼,因此他要饮冰来解内热,积极宣传变法强国。

“饮冰”表达了梁启超的爱国热情。

著名画家命名自己的画室为“雨石居”。

他说:“我就是实实在在的一块石头,不会讲什么话。

”“雨石”实为“语实”之谐音。

从“雨石居”这个斋名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朴实为人。

把自己的斋名命名为“雨石”,大概还有另一层含义:石质坚硬,雨洗后的石头增添了洁净。

洁而坚是雨石的品质,也暗喻了人品,表达了艺术家的人品追求。

几十年埋头苦干,勤奋不辍,成为著名的话剧艺术家。

“苦干”是他一辈子的座右铭。

喜欢书画艺术,客厅四壁挂满了林风眠、关山月、程十发等国画大师的佳作,卧室里则挂着一幅书写有“常乐”二字的条幅。

黄老说:这条幅是书法家沈重题写的。

当时黄佐临希望他题写“苦干”两字,可沈重却说,您“苦干”了一辈子,这么大岁数了,还是“常乐”吧。

黄老一想,“常乐”也不错,只有“苦干”,才能“常乐”。

关于名人名言的名人的小故事

名人读书的故事1、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

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

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

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

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

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设法坚持学习的精神。

   名人读书的故事2、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

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

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名人读书的故事3、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

”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

”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名人读书的故事4、映雪夜读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

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

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

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

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

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

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

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

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

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名人读书的故事5、素龙圩的创建人黄世臣   素龙圩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创建人为黄世臣。

   黄世臣,字起白,号觉虚,素龙镇上池冈人。

世臣家贫嗜学,少年时养鸭为生,在田里放鸭期间,经常手不释卷,边放鸭,边读书。

由于勤奋好学,明万历三十五年,考进“岁贡”,并被委任为江南婺源县县丞。

由于政绩显著,以后世臣又先后被提为云南易门县知县、寻摄昆阳州篆、云南通安州知州。

名人名言的故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名人与座右铭的故事作文素材

你们如果问我,我的座右铭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我的座右铭是:书,是人类的灵魂。

”  为什么这样说呢

那就从一件事开始说。

读三年级时,我非常讨厌看书,妈妈知道了真件事以后,他就把我叫到跟前,对我说:“孩子,你是不是长大以后想让自己非常有用呢

”我点点头,妈妈接着说:“那就要多看书,妈妈能当上园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妈妈看了很多书,每个人的知识的一半来自书上,不相信的话,可以问老师、同学……书就像你的灵魂,所以,你以后不想看书的时候,你就对自己说,书,是人类的灵魂。

”  我爱我的座右铭,因为它一直陪伴着我,一直鼓励着我。

关于名人珍惜时间小故事的名字

铁杆磨成针 在父亲指导下,李白从小立志成才 李白(701-762)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之所以能开口成文,挥翰霞散,写出数以千计为人民传诵的诗篇,主要是他长期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结果。

当然,与家教也是不无关系的。

李白的父亲是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人。

李白刚刚懂事的时候,有一次听到父亲在书房里朗读《子虚赋》,那优美动听的文词,使李白人迷人神。

开始,父亲以为他听不懂,后来父亲发现每当他朗读诗文的时候,李白便到父亲跟前,眼睛盯着父亲,认真聆听。

有时竟随着父亲感情的起落表示悲欢。

于是,父亲便留他在书房里一块学习,一块朗诵。

幼时的李白几乎每天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

在父亲的教育下,李白五岁诵六甲(指推算生辰年月的六十甲子),十岁观百家(指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十五岁开始学写文章和诗歌。

他最早写的《惜余春赋》、《明堂赋》、《大猎赋》都曾受到文豪的重视。

李白的进取精神特别强,他甚至有超过司马相如的抱负。

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下了很大决心,同一位好朋友住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里去,专心攻读,博览群书,钻研诗文书法。

他在青城山,一连苦读了好几个年头,都不曾进城去闲逛一次。

但是,少年时的李白,在学业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动摇的。

他在四川眉州象耳山读书的时候,一度对学习的艰苦和紧张适应不了,曾想中途放弃学业,做一个自由自在、随意飘游的浪子。

一天,他离开象耳山,正走到山下小河边时,遇见一位头发花白姓武的老大娘蹲在河边磨铁杵。

李白好生奇怪,走上前去问大娘干什么。

武大娘指着铁柞说:我要把它磨成针。

李白以为老大娘在拿他开心,不相信老大娘的话,问道;这么粗的一根铁杵,能把它磨成针吗

老大娘意味深长地对李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听了心里不觉一怔,顿时感慨万分,独自一人在河边沉思了很久,从中得到极大的启发。

于是,他又坚定地往山里走去,决心继续归山终业。

从此,铁杵磨成针成了李白的座右铭。

他始终以这种精神来要求自己读破万卷书。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后来做的诗,都能达到有如信手拈来、妙语天成的程度。

苦读的故事三则王羲之贾岛张溥等古人认真刻苦的故事三则 1;王羲之墨池王羲之东晋人,他创造了一种美观流利的书法字体,被人们称为“书圣”,他从七岁开始练书法。

王羲之的家门口有一个水池,他每次练完书法都会在此洗毛笔。

过了二十年,天天如此,他把门前原本清澈的水池都洗成了黑色。

之后人们便把那水池成为“墨池”了。

“墨池”的典故了。

2;贾岛苦吟诗句贾岛之所以成名,却并非由于他的英雄气概,而是由于他的苦吟。

人们最熟悉的“推敲”的典故,便是出于此公身上。

毫无疑问,写“僧敲月下门”当然比“僧推月下门”的句子要好得多。

这几乎已经成了讲究炼字的一个最寻常的例证。

可是,懂得这样一些起码的文字“推敲”的技巧,难道就可以称得起是一位苦吟的诗人了吗

问题当然不是这么简单。

否则,成为一个大诗人也太容易了。

贾岛的苦吟,实际上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

而这些又都是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性分不开的。

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蜡,叫人读了兴趣索然,那就不如无诗。

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

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

但是到了他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

由此可见,所谓苦吟只能是从作者用功的方面说的,至于从读者欣赏的方面说,却不应该看出作者的苦来。

贾岛有许多作品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例如《渡桑干河》的诗写道:“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于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首诗的意思很曲折,而字句却很平易。

这样就显得诗意含蓄,使读者可以反复地咀嚼它的意味。

如果多用一两倍的字句,把它的意思全都写尽,读起来就反而没有意思了。

在贾岛的作品中,象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3;张溥七录七焚张溥字天如,号西铭,太仓人,生于明朝末年,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

张溥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完后朗读一遍,然后焚化烧掉。

接着再抄、再读、再焚,一篇经典文章非得如此六、七次后,才肯罢休。

因为每一篇文章张溥都要抄七遍,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头手掌都结成厚茧了。

冬天气候寒冷干燥时,手指皮受冻干燥而裂开,他就用温水暖一下手再抄,一天总要用温水暖好几次。

后来他就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一生的著作也称为《七录斋集》。

名人为理想而奋斗的小故事

林肯奋斗的故事 公元一八○九年,在一个荒凉的肯德基州农场里,诞生了一位叫 亚伯拉罕.林肯 的小婴儿,他就是末来第十六任的美国总统。

林肯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哩的森林小路到校求学。

他买不起算术书,特地向别人借,再用信纸大小的纸片抄下来,然后用麻线缝合,做成一本自制的算术书。

他以不定期上课的方式在校求学,知识都是一点一点学的。

他所受的正规教育,总计起来上学的日子不过十二个月左右。

林肯能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奋读书,是林肯不向命运屈服的表现,也是我们应该向林肯学习的地方。

林肯下田工作的时候,也将书本带在身边,一有空闲就看书。

中午吃饭时,也是一手拿著玉米饼,一手捧书。

他在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以后,曾说:「我能够达到这一点小成果,完全是日后应各种需要,时时自修取得的知识。

」林肯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统率美国的政治家的历程,深深地打动著我,他成功的关键在於奋发向上,努力不懈,迎接生活的挑战。

林肯做到了,成功了。

「没有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林肯不屈服命运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一同向困难挑战,创造出佳绩 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

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

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

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曼德拉:从小就追求正义和理想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几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

因此,有人说,曼德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出生在一个小村庄,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

从小曼德拉就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他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

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领导同学抗议学校的白人法规,甚至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除名。

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曼德拉逐渐立下志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

莫扎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

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

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

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

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

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

”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卡莉·菲奥里纳:从母亲那里受益匪浅 惠普前任女掌门卡莉。

菲奥里纳曾是男性主导的硅谷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精明强干、坚忍不拔的卡莉曾两度荣登《财富》“最有权威的女企业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卡莉从小就受母亲影响,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坚强、博学和热爱生活,并受益一生。

卡莉出生于美国得州一个带有欧洲血统的家庭。

父亲是联邦法院的法官,母亲则是一位艺术家。

在童年的卡莉心中,母亲一直是她最崇敬的人。

母亲热爱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卡莉童年时代随父母游历了不少国家,不仅开拓了眼界,更培养了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对她成为一个有勇气、有魄力、自信并热爱生活的人也不无影响 。

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

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

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 希望 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

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

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

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

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

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山东大学动物系主任兼教授等职。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

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 知识 ,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

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

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

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

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

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 工作 。

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

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解放以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