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名人读书座右铭及由来

名人读书座右铭及由来

时间:2018-03-06 07:12

五年级《国学启蒙》的教案谁有啊

急用,谢了

备间授课时间:泉南教学目的:让学生对省会济南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一、学习顾炎武的《济南(节选)》。

1、背诵这首诗。

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二、仔细阅读温馨点击,了解这首诗成诗的原因。

三、活动广角1、把你知道的济南的著名景点小组内交流一下。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济南名胜的资料整理交流。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备课时间:授课时间:佛教名山——千佛山教学目的:让学生对千佛山定的了解,能说出它的著名景点。

教学过程:一、学习翁方纲的《千佛山(节选)》。

1、背诵这首诗。

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二、仔细阅读温馨点击,了解这首诗成诗的原因。

三、活动广角把你知道的有关千佛山的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名泉之冠——趵突泉教学目的:让学生对趵突泉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一、学习《趵突泉》这首诗。

1、背诵这首诗。

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3、谈谈你对趵突泉的认识。

二、仔细阅读温馨点击,了解这首诗成诗的原因。

三、活动广角1、背一下你另外找到的有关趵突泉的诗。

2、你知道下面这副对联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吗

读一读并讲一讲对联的意思。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泉城明珠——大明湖教学目的:让学生对省会济南的大明湖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一、学习曾巩的《西湖二首(其二)》。

1、背诵这首诗。

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二、仔细阅读温馨点击,了解这首诗成诗的原因。

三、活动广角1、根据这首诗想象一下宋朝时的大明湖是什么样子的。

2、现在的大明湖又是什么样子的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海上名山教学目的:让学生对崂山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一、学习丘处机的《鳌山》。

1、背诵这首诗。

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二、仔细阅读温馨点击,了解崂山为名山的原因。

三、活动广角1、把你搜集的有关崂山的资料小组内交流一下。

2、通过崂山实地旅游或搜集相关资料,把你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说给大家听。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崂山名瀑——龙潭瀑教学目的:让学生对崂山有名的龙潭瀑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一、学习蓝祯之的《八水河玉龙瀑》。

1、背诵这首诗。

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二、仔细阅读温馨点击,了解龙潭瀑名字的由来。

三、活动广角1、你还知道哪些瀑布

把龙潭瀑与你知道的其他瀑布比较一下,你觉得龙潭瀑有哪些特点

2、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请你为崂山风景区设计几条环保广告吧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妙联集锦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对联的由来及妙趣。

教学过程:一、学生阅读艺海拾贝,体会对联的妙趣。

交流你喜欢的对联,并说出它妙在什么地方。

二、品读温馨点击,对对联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活动广角:1、把这些对联读几遍,同桌试着对一对,一定很有趣。

2、讲出下面对联中包含的七个人物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

如果讲不出就去请教别人或查找资料。

四、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备课时间:授课时间:读书名联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古往今来有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联。

教学过程:一、学生阅读艺海拾贝,体会这些读书名联。

交流你喜欢的对联,并说出它妙在什么地方。

二、品读温馨点击,对读书名联的来历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活动广角:1、同桌比一比,看谁能先把这组名人读书联背下来。

2、自己动手把这些对联做成书签。

3、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副作为座右铭。

4、你能看出以下两副对联是哪种商店的吗

请你也去抄录所在社区、街道商店的对联,和同学们评一评哪副写得最好,也可以试着写一副。

四、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成语探源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各种来源。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学艺海拾贝,对照书边的注释体会文章的意思。

读后你有何感想

快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二、阅读温馨点击,知道什么是成语

它的来源有哪些

阅读成语故事有什么好处

三、活动广角1、把“指鹿为马”这个历史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试着用一用这个成语。

2、下面这些成语都来源于史书上有记载的历史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

不清楚的你去查阅一下资料。

3、下面这些唐宋诗句,都与成语有关,你能写出这些成语吗

四、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成语诗画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根据成语故事来为成语配上图画。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学艺海拾贝,体会书上为成语配画的方法。

看后你有何感想

快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二、阅读温馨点击,知道“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来源及有关它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1、读一读、演一演“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故事,并查阅一下它的来源。

2、你知道下列成语故事吗

能从中选一两个给它配上诗或画吗

3、搞一个成语大接龙的比赛,看谁的龙最长

四、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十个数学家的小故事

1、苏步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阳县的一个山村里。

虽境清贫,可他父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

可是,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

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

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

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

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

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

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

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2.陈景润 (1933—1996)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

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

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

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

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

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

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

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

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

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

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

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

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

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

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

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

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

图书馆里静悄俏的,没有一点儿声音。

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

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

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

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

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

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

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

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来。

  3.华罗庚   华罗庚出生在一个摆杂货店的家庭,从小体弱多病,但他凭借自己一股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终于成为一代数学宗师.   少年时期的华罗庚就特别爱好数学,但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岁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惊动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从此在熊庆来先生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晚年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把纯粹数学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终生!华爷爷悉心栽培年轻一代,让青年数学家茁壮成儿使他们脱颖而出,工作之余还不忘给青多年朋友写一些科普读物.下面就是华罗庚爷爷曾经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   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聪明的小读者,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帽子颜色的呢?“ 为了解决上面的伺题,我们先考虑“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   这样,“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看到这里。

同学们可能会拍手称妙吧.后来,华爷爷还将原来的问题复杂化,“n个人,n-1顶黑帽子,若干(不少于n)顶白帽子”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窃.   4.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5.陈省身   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

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

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

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陈省身9岁考入秀州中学预科一年级。

这时他已能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并且读完了《封神榜》、《说岳全传》等书。

1922年秋,父亲到天津法院任职,陈省身全家迁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宙纬路。

第二年,他进入离家较近的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

陈省身在班上年纪虽小,却充分显露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

陈省身考入南开大学理科那一年还不满15岁。

他是全校闻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学遇到问题都要向他请教,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

一年级时有国文课,老师出题做作文,陈省身写得很快,一个题目往往能写出好几篇内容不同的文章。

同学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余的都送人。

到发作文时他才发现,给别人的那些得的分数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爱运动,喜欢打桥牌,且牌技极佳。

图书馆是陈省身最爱去的地方,常常在书库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

他看书的门类很杂,历史、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都一一涉猎,无所不读。

入学时,陈省身和他父亲都认为物理比较切实,所以打算到二年级分系时选物理系。

但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既不能读化学系,也不能读物理系,只有一条路——进数学系。

  数学系主任姜立夫,对陈省身的影响很大。

数学系1926级学生只有5名,陈省身和吴大任是全班最优秀的。

吴大任是广东人,毕业于南开中学,被保送到南开大学。

他原先进物理系,后来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转到了数学系,和陈省身非常要好,成为终生知己。

姜立夫为拥有两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兴,开了许多门在当时看来是很高深的课,如线性代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等。

二年级时,姜立夫让陈省身给自己当助手,任务是帮老师改卷子。

起初只改一年级的,后来连二年级的都让他改,另一位数学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报酬10元。

第一次拿到钱时,陈省身不无得意,这是他第一次的劳动报酬啊!   考入南开后,陈省身住进八里台校舍。

每逢星期日,他从学校回家都要经过海光寺,那里是日本军营。

看到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扬威的模样,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开。

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个乌烟瘴气的地方,令他万分厌恶。

从家返回学校时,又要经过南市、海光寺,直到走进八里台校园,他才感到松了口气。

6.丘成桐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

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

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

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

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

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很差,差一点落榜。

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

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

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

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

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

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

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

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

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

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

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

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

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

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

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要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

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

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

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

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

大家如果学数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著述等身,得奖无数。

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

因为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至极。

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

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

陈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

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

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

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

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刘禹锡《陋室铭》写作背景

刘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的佳作,这一名篇的艺术性倍受中学语文教师的青睐和推崇。

但其思想性却被定为“安贫乐道、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教学时往往要学生“批判的接收”。

可是,如果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就会发现,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是不够正确的,我们误把他“清政廉洁”的主题思想理解成了“自命清高”,并抹杀了它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斗争锋芒,贬低了它的实际价值。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

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我们之所以酷爱《陋室铭》,首先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思想境界的高超,其次才是表现这种高超思想境界的艺术形式的高超。

刘禹锡若没有迸发的思想火花,焉能有含蓄警策的语句

如果我们说《陋室铭》是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的话,那么清正廉洁就是它的主旋律。

刘禹锡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极力强调他的陋室不陋。

全文分四层意思: 第一层:陋室不陋,唯吾德馨。

既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居室的陋与不陋就不取决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取决于它的主人之德。

“唯吾德馨”,所以陋室不陋。

即使“斯是陋室”,可我的品德高尚,不追名,不逐利;虽身在陋室,却胸怀天下,志在报国,根本不觉其陋。

对于德,不同的阶级、不同社会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刘禹锡“唯吾德馨”的德是什么内容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句做了形象化具体化的解释,他所指的德就是诸葛亮、扬子云清正廉洁、为官不贪的美德。

第二层:陋室不陋,唯吾情调高雅。

刘禹锡从陋室铭周围的景色、往来人物、生活内容等三个方面强调陋室不陋:苔痕上了石阶,苍翠碧绿,草色映入竹帘,郁郁青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弹弹素琴,读读诗经……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其情调高雅,潇潇洒洒,乐趣无穷。

这里没有贪欲,没有物质享受;只有凛凛清风,浩燃正气。

这段是对陋室的热情赞美,也是对清廉的由衷歌颂。

第三层:陋室更显英雄本色,英雄所见略同。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列举了两位古代名贤居陋室的例子证明陋室不陋,同时照应上文“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不都那么简陋吗

可有谁能说它是陋室呢

人们往往把他们并非富丽堂皇的居室和他们清正廉洁的美德一起称颂。

陋室更显英雄本色,我刘禹锡对陋室的态度与名贤们不谋而合,有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意思。

俗话说“人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人以人为镜以正品德”,刘禹锡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写入铭文,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显然是以诸葛亮、扬子云作为座右铭,当作效法学习的榜样,而没有把自己和诸葛亮、扬子云相提并论,以名贤自居自傲或以名贤来抬高自己的意思。

第四层:君子之居,何陋之有

作者借用孔子“君子之居,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作为全文的总结,同时作为证据,证明陋室不陋。

孔圣人都说君子的居室没什么陋的,这就把“陋室”之“陋”彻底的翻了过来。

《陋室铭》以陋室为题材,以清正廉洁为主题思想,以铭文为武器,给恶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刘禹锡托物抒怀言志,通过对陋室的礼赞,达到对陋室主人那种不追名不逐利的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的礼赞;通过对陋室的礼赞,去实现对当时的世俗观念的严正声讨和批判。

它对势力小人是无情的蔑视和讽刺,它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炉,真不愧为一首愤世疾俗的清廉诗,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再从文学史来看,刘禹锡本身也就不属于“安贫乐道”之人,他推崇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百折不挠。

这从他的《游玄都观》、《再游玄都观》都可以得到证实。

由此我想到,我们在教古文时,首先应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特色以及他当时的写作风格。

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对其文章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才能有正确的理解。

陶姓的详细来历

陶源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祁姓,出自尧帝繁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上远古时期的尧帝,初居于陶(今河南孟南或山东定陶西南部),以制陶为业,官名“陶正”。

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

他的子孙有以居地为姓者,相传姓陶。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唐尧之后,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以前,曾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一带地方居住,以市面上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

尧的后裔,有的以祖上职业命姓,遂形成陶姓。

  第三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商朝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记载,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

陶冶即热指陶工与铸工。

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的低级贵族。

春秋之后,从事制陶业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称为陶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舜之裔孙虞阏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篡》记载,相传舜把部落首领禅位给禹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把禹的后裔封于虞,故舜之后为虞姓。

西周初年有人名虞阏,是舜的裔孙,其父名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

虞阏继承父职,仍为陶正,其子孙遂以官职名命姓,称为陶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唐姓,出自宋朝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

原姓唐,为避晋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

其子孙遂相传姓陶,形成陶氏的一支。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巴尔虎旗蒙古陶国浑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巴尔虎旗蒙古陶国浑氏原居内蒙古喀尔喀地区,因不堪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

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朝庭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

后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陶”为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以及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改为陶氏。

  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民族均有陶姓。

  得姓始祖:唐尧。

  上古圣帝。

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

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

尧开创了禅让制,逝世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

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

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

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

  二.各支始祖:  陶河清:字涟漪,号景山。

宋开宝时授应天巡捕,从曹彬破贼有功擢滇州刺史,宋建隆元年庚申八月十五子时生,宋明道元年壬申七月初九已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对岸山喻氏屋后子山午向碑墓记。

配:陈氏,宋开宝八年乙亥二月初一未时生,宋天圣三年乙丑十二月二十午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后山丙寅山申向。

子一:岳降  三.迁徙分布:  陶姓的起源已有四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

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

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今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今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

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

  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朝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

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

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

  周朝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

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

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

  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

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人(今安徽宣城)。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

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人(今江西波阳)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

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

  宋朝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

宋朝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

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

  明朝初期,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

  清朝时期,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

故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三省陶姓约占全国汉族陶姓人口的23%。

陶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六位的姓氏,人口约两百五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6%。

  郡望堂号{  晋置济阳郡,现在山东省定陶县。

《姓苑》记载:“陶姓,陶唐氏之后”。

望出丹阳、浔阳。

  历史名人  陶侃——(259-334)字士行。

晋朝浔阳人。

从军40余年,果毅善断。

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以励志勤力。

竹头木屑,皆储以备用。

溢号恒  陶渊明——(365-427)东晋文学家、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为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后任彭泽令。

因不满当时官员的腐败而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

其诗以《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为代表,今存《陶渊明集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

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学家。

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从事教育事业,推进平民教育运动,发表。

中华教育改进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

并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

民国35年(1946年)病逝于上海。

终年55岁。

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姓氏排名  百家姓排名31位

座右铭这个称呼的由来?

我找到的有两种说法,这些也不好考证,所以也不必放在心上,毕竟年代久远。

东汉书法家崔瑗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瑗自知因一时鲁莽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座右铭是恪守这一原则的较常见的形式.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座右铭一般包括三种形式:一是自题;一是笔录经典言论或名人格言;一是请人题.座右铭多置于人们能常见的地方,以时刻提醒自己.较常见的或贴在屋里显眼的墙上或写在笔记本扉页上,有的则贴在桌上.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 著名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造者的座右铭是:老老实实,简单明白. 我国著名数学家的座右铭是:今天能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去做. 很少有人知道,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称为歌器的酒具,并且和春秋五霸之一的有关。

歌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

这种歌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

春秋五霸之一的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歌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歌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人庙堂之中供人祭祖。

有一次,率弟子朝拜齐桓公庙堂,见到这种器皿,不知是何物,便间庙中看管香火的人,方知是歌器。

知道歌器的来历,便给弟子讲述当年齐桓公置歌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并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骄傲自满必然会招来损失。

回去之后,也请人做了一个,放在座右警戒自己。

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也曾为的儿子做过一个歌器,非常成功。

可能是后来这种歌器失传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改用铭文代替歌器放在座右了。

这使成了名符其实的警戒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