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座右铭孙作文言文

座右铭孙作文言文

时间:2018-03-12 08:51

崔瑶的文言文《座右铭》怎么翻译

《座右铭》 汉 崔瑷  原文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翻译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审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

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

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

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

老子曾经告诫过:柔弱是有生命力的表现,而刚强和死亡接近。

庸鄙的人有刚强之志,时间久远,他的祸更重。

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上面提到的),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座右铭形式    右铭一般包括三种形式:   ①自题;   ②笔录经典言论或名人格言;   ③请人题。

座右铭多置于人们能常见的地方,以时刻提醒自己。

  较常见的或贴在屋里显眼的墙上或写在笔记本扉页上,有的则贴在桌上。

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

意思是:你热爱别人,别人就会热爱你,你为别人的幸福出过力,别人就会为你的幸福创造条件。

见于(唐)魏徵《群书治要·贾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意思是:你热爱别人,别人也会热爱你;你尊敬别人,别人也同样会尊敬你。

出自《孟子·离娄下》。

砥砺岂必多,一壁胜万珉。

意思是:比喻交朋友不在多,而贵交挚友,贵在朋友间互相帮助。

出自(清)吴嘉记《慎交图》。

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

意思是:一个树枝成不了树木,一棵树成不了森林。

比喻不依靠众人的力量,不能成大事。

见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紫骝马歌》。

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万可加。

意思是:将帅必须和士兵同甘苦,共安危,才可以进攻敌人。

出自(汉)黄石公《三略》。

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

意思是:夫妇本来是有恩情的,但如果不彼此忠诚,就要分手了;交朋友也是这样,要是感情不真挚。

很快地就要绝交了。

出自(唐)魏徵《群书治要·体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如近邻似的并不很远。

出自(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花无叶不妍。

意思是:花朵没有绿叶相扶,就显得不美了。

比喻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支持。

出自《太平广记·长须国》。

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意思是:应尽力结交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经常互相批评,彼此激励。

出自(唐)白居易《代书一百韵寄微之》。

良友结则辅仁之道弘矣。

意思是:交了高尚的朋友,就可以大力互相帮助而提高彼此的品德。

出自《抱朴子·交际》。

邻并须来往,借取共交通。

急缓相凭仗,人生莫不从。

意思是:邻居应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出自《全唐诗补逸》卷二。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意思是。

人生下来就是兄弟,又何必一定是同胞骨肉才算是最亲的呢

出自(晋)陶潜《人生无根蒂》。

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

意思是:比喻无论怎样聪明的人,如果没有众人的支持,就什么事惰也干不好。

出自《红楼梦》第—一O回。

内得爱焉,所以守也。

意思是:一个国家内部友爱团结,国家的守备就能坚固。

出自《司马法》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

意思是:家庭内部和睦的,家庭就昌盛;与外边的人和睦相处的,事情就能成功。

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

意思是:一个人没有其他人帮助,就不能成功;一匹马没有别的马一齐拉车,车辆就不能急趋。

出自《曾子·制言》。

人聚则强,人散则弱。

意思是:人民团结国家就强大,人心离散国力就弱。

出自(清)魏源《默觚·治篇》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

意思是:别人对我好,我也对他好。

别人对我不好,我就引导他,同他接近或疏远他罢了。

出自《韩诗外传》卷九。

人有急难,倾财救之。

意思是;别人有急难时,应拿出全部钱财去救助。

出自(唐)李肇《唐国史补》。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辨,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意思是:别人诽谤自己,与其辩解,不如能够宽容;别人侮辱自己,与其随时提防,不如感化对方。

出自《格言联壁·接物》。

人之交,多取知其不贪。

奔财知其不怯,闻流言不信,才可善终。

意思是:和人交朋友,尽管朋方多拿了,但知道他并不贪心;即使他失败逃跑了,但知道他不怯懦,听到有关他的流言而不相信,这样友谊才能善始善终。

出自(清)宋纁《古今药石·续自警编》。

善人者,人亦善之。

意思是:你对人好,别人对你也好。

出自《管子·霸形》损友敬而远,益友宜相亲。

意思是:不好的朋友要敬而远之,有益的朋友应当亲密相处。

出自《逊志斋集·朋友》。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意思是:水太清就没有鱼;人过于苛刻,对别人求全责备,就不会有朋友。

出自《汉书·东方朔传》。

同胞共气,家国所凭。

意思是:全体同胞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这是国家兴旺的凭据。

出自《北齐书·孝昭纪》。

同心合意,庶几有成。

意思是:齐心协力,事情就能成功。

出自《汉书·匡衡传》。

惟当同心人,可与论金铁。

意思是: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友谊。

出自(清)顾图河《息交》。

惟宽可以客人,惟厚可以载物。

意思是:惟有自己心胸开阔,才能对人宽容;惟有自己忠厚,才能容纳别人。

出自《薛文清公读书录·器量》。

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

意思是:在小利上不和别人相争,不随便对人发火,就能跟人搞好团结。

出自《钱公良测语上·繇庚》。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意思是:兄弟之间应该和睦,朋友之间应该讲诚信。

出自(唐)陈子昂《座右铭》。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意思是;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能保全友谊。

B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意思是。

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众口一词,足能熔化金属。

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就无比强大;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出自《国语·周语》。

.

求十篇30字以内的文言文翻译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句解:写出董宣的机智与刚直不阿]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日: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 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句解:体现出董宣的勇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袍鼓不鸣董少平. 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在今河南杞县)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 董宣说: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臣下我不等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 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当即命令:硬脖子县令出去!赏赐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段解: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文章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接着介绍事件的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紧接着写事件的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最后叙述事件的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文章虽然不长,但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句解:极写董宣的廉洁]帝伤之,日: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译文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段解:如果说第一段(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是正面写董宣,为课文的重点内容,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则是侧面写董宣,为课文的次要内容.由此不难看出,课文虽然不长,但很注意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 【注释】 (1)讷:迟钝。

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 【评析】“讷于言”,“讷”音nè,是言语迟钝,结结巴巴,不善表达。

“敏于行”,正好相反,敏是敏捷,手脚勤快,反应迅速。

孔子慎言,唯恐说了做不到,所以这样强调。

他讨厌巧言令色的人,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

  孔门当中,有资格入德行门,受老师夸奖的道德先生,尽是不爱说话的人,如闵损、冉雍。

(说话要迟钝,行动要敏捷)【简评】这与“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一致的。

“讷”并不是真的迟钝,而是一种接人待物的态度。

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做了再说,或者不说,那事情都已经成功地摆在面前了,事实总是胜于雄辩的。

做为君子来讲,第一位的应该是勇于实践的精神,而不是高谈阔论,实际上无所事事。

集解包曰:“讷,迟钝也。

言欲迟钝,而行欲敏也。

”言语迟钝者,不抢先说,不利口,言语似乎甚难。

此是君子言语谨慎之故。

注意欲字,言语慎重,办事必须敏捷,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此皆难能而欲能之也。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 【评析】 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

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

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子曰:“为命(1),裨谌(2)草创之,世叔(3)讨论之,行人(4)子羽(5)修饰之,东里(6)子产润色之。

” 【注释】 (1)命:指国家的政令。

(2)裨谌:音bì chén,人名,郑国的大夫。

(3)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

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

(4)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即外交事务。

(5)子羽:郑国大夫公孙挥的字。

(6)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 【评析】 为命,集解孔注“作盟会之辞”,皇疏“作盟会之书”,依左传,即作外交辞令。

  孔注,裨谌是郑大夫,姓裨名谌。

马注,世叔是郑大夫游吉。

左传称子大叔。

行人是掌外交事务之官,子羽是郑大夫公孙挥的字。

子产是郑大夫公孙侨的字。

东里是子产所居的地名,因以为子产之号。

  郑国在子产执政时期,要作外交文书时,先请大夫裨谌起草稿,再请大夫游吉去讨论要义,然后由了解外交事务的大夫公孙挥修饰文句,最后由子产润色辞藻。

  办一件外交文书,经过四道手续,由四位大夫各尽所长,始告完成,足见如何慎重其事,更可见子产能够知人用人,而不自用。

  邢疏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事,可以参考。

那是卫国的北宫文子告诉卫侯的话。

他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

子大叔美秀而文。

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

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於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

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

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

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读解】      这几句话说来都很好理解。

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 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 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

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

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 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

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 仁德。

  这里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

它成了后 世说“文人无行”的理论依据。

一个文人,一个著名作家,他当然是非常“有言”的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却并不一定 有好的道德修养。

这就是所谓“文人无行”的现象。

  当然,说“文人无行’”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没有德行。

这 正如说“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样。

不一定有德,也就不一定没有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况。

  勇与仁的关系也是这样,“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 有仁的情况存在。

  从愿望来说,我们当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 【评析】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

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

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巧言乱德也就是《学而》篇里所说的“巧言乱色,鲜矣仁。

”  小不忍则乱大谋却很有些阴谋哲学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个 “忍”字。

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

”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

”忍什么

  “忍小忿面就大谋。

”(苏轼《留侯论》)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

忍小利而图大业。

这是“毋见小利。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忍辱负重。

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

韩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

甚至也包括忍“妇人之仁。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是叹

”(陆龟蒙《别离》)舍不了孩子打不了狼。

没有螫手断腕的勇气,儿女情长,成不了大事业。

  好一个忍字功夫了得

可惜一般人多停留在“忍小忿”的初级层次上,未能深入理解“忍”字的多层次内涵。

不过,就连楚霸王项羽尚且过不了“妇人之仁”一关。

又有几人能真正参透呢

 【原文】 子曰:“辞达而已矣。

”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 【评析】 集解孔安国注:“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  辞,包括说话作文,只要适切的表达意思即可。

【读解】      就一般情况说,“辞达而已矣”是针对“巧言令色,鲜矣仁” 而言的。

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反对雕琢浮夸的花言巧语,反对开口就是一大篇的夸夸其谈。

  就写文章而言,“辞达而已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真正的好文章其实就是“辞达而已矣”,而不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这方面的问题,在写作学上研究得很多,而其基本精神,还是来源于孔子这句精辟的名言。

   “辞达而已矣。

”我们也就没有必要饶舌了。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孟子·滕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

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

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原文】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 【评析】孔子厌恶紫色之夺朱色,厌恶郑声之乱雅乐,厌恶利口之人倾覆邦家。

朱色是五种正色中的赤色。

以黑加赤而为紫,名为闲色。

紫色中有赤色的成分,所以能乱朱色,又能予人以美好之感,令人喜好,此即夺朱。

以紫夺朱,即是以邪夺正。

  郑声是郑国的音乐,包注:“郑声,淫声之哀者。

”雅乐是先王的雅正之乐,中正和平,能调和性情。

郑声淫哀,不得性情之正,与雅乐相违。

当时有很多人喜好郑声,不知雅乐,即是以淫乱雅。

  利口就是口才锐利,无理能辩为有理,且能取悦于人。

孔安国注:“利口之人,多言少实,苟能说媚时君,倾覆国家。

”  紫色夺朱色,郑声乱雅乐,利口覆邦家,都是因为开始时不以规矩,不辨是非,终致以邪夺正,以淫乱雅,以利口覆邦家。

圣人恶紫、恶郑声、恶利口,即是教人要严守规矩,防微杜渐。

  孔安国注:“朱,正色。

紫,闲色之好者。

”邢昺疏:“云朱正色紫闲色者,皇氏云,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不正谓五方闲色。

”  乡党篇“红紫不以为亵服”,皇疏:“侃案,五方正色:青赤白黑黄。

五方闲色:绿为青之闲,红为赤之闲,碧为白之闲,紫为黑之闲,缁为黄之闲也。

所以为闲色者,颖子严云:东方木,木色青。

木克土,土色黄,以青加黄,故为绿,绿为东方之闲也。

又南方火,火色赤。

火克金,金色白,以赤加白,故为红,红为南方闲也。

又西方金,金色白。

金克木,木色青,以白加青,故为碧,碧为西方闲也。

又北方水,水色黑。

水克火,火色赤,以黑加赤,故为紫,紫为北方闲也。

又中央土,土色黄。

土克水,水色黑,以黄加黑,故为缁黄,缁黄为中央闲也。

缁黄,黄黑之色也。

”刘氏正义引周礼冬官考工记,谓画缋之事,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

”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

”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

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

天说了什么话呢

” 【评析】“予欲无言。

”孔子说:“我不想说什么话了。

”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师作之,弟子述之。

述字作传述讲。

夫子如果不把道理说出来,则弟子们何由传述呢

孔子答复子贡:“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天何尝说话,天以四时不停的运行,百物因而生生不息。

天办了一切事,有何言哉。

  此章是孔子提示弟子,学道必须离言而求。

言能诠道,而不是道,道在默而识之。

学道传道都要离言。

故说:“予欲无言。

”又一再的说:“天何言哉。

”何晏注:“言之为益少,故欲无言。

”李中孚四书反身录:“夫子惧学者徒以言语文字求道,故欲无言。

”【评析】孔子这样说,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孔子的主张都像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正确明白,为什么人们就都不明白呢

”这反映了孔子因为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当时主流社会的认可而表达出的一种焦虑、失望、不满的情绪。

许多道理还是要说,不说理解的人会更少。

【原文】 孺悲(1)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1)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

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孺悲求见孔子,孔子推辞有病。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

”一俟传话的人出户传话时,孔子就取瑟来弹奏,而且歌唱。

“使之闻之。

”孔子使孺悲闻知孔子在瑟歌,不是真的有病,而是不愿接见他。

【评析】  何晏注:“孺悲,鲁人也。

”礼记杂记下篇:“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

士丧礼于是乎书。

”孺悲从孔子学礼,即是孔子的弟子。

古人初见尊长,应先由人介绍,否则失礼。

但弟子见师,不须介绍。

孔子何以不见孺悲,朱子集注以为:“当是时必有以得罪者,故辞以疾。

”刘恭冕正义说:“此欲见是始来见,尚未受学时也。

”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孔子辞以疾,或别有故。

”孔子不见孺悲,究竟是何原因,古注之说不一,难有定解,只得阙疑。

【评析】孔子这样做是非常失礼的错误做法。

不管孺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不愿意见他,可以堂堂正正地告诉他,你不愿意见他,为什么要编造一个生病的谎言来拒绝呢

如果是由于恐惧对方的势力,不得已而编制了一个谎言,为什么又故意自己打破自己的谎言来羞辱对方呢

其实这样做的本身并不一定能达到羞辱对方的目的,但却肯定暴露了孔子本身的无礼行为,是不足取的。

回想起孔子曾经那么委曲求全而又谦卑地回绝他不想见的阳货,现在却又用如此傲慢无礼的方式回绝儒悲,对权力者和非权力者的态度居然相差如此悬殊,实在让人不得不感受到连伟大如孔子这样的人也一样难免的人格缺陷。

找些关于经商的文言文

古之名商  儒商鼻祖端木赐  富甲陶朱公范蠡  智慧商祖白圭  营国巨商吕不韦  农商奇才桑弘羊  富可敌国沈万三  第一富翁伍秉鉴  商业巨族乔致庸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一代钱王王炽  五金大王叶澄衷  晋商薛氏三兄弟  开明富商渠本翘  由商而官展玉泉  独辟蹊径范世逵  盐商祭酒杨继美  崇尚仁德李明性  远见卓识李宏龄  票号始祖雷履泰  雄才大略王海峰  徽商张小泉  在百度上搜素他们的名字可以得到他们的事迹  记载有商人商事的书有《史记。

货殖列传》《郁离子》《燕京京杂记》《智囊》等书上都有古商的记载。

  古商经商十诀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

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

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

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

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

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三、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

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

苦心人,天不负。

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

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

《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

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四、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

《郁离子》中记载: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一起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一人降低价格销售,买者甚众,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人不肯降价销售,结果获的利远不及前者。

汉高祖刘帮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

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五、雕红刻翠,留连顾客  《燕京杂记》中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

有的店铺招牌高悬,入夜家家门口点起了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昼。

有的店铺摆挂商品宣传字画,张挂名人书画,附庸风雅。

以此来升华店铺的品位与提高顾客的回头率。

还有些茶肆、饭馆、酒店中特意安排有乐器演奏和评书为客人助兴。

宋代京都杭州的面食店里,只要顾客一进店坐下,伙计立刻前来问顾客所需,尽合诸客呼索指挥,不致错误。

经营者们深深懂得豪华的装饰,反映一个店铺的实力,于是店堂设计画柱雕梁,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迎合达官巨贾、贵妇名媛以求高雅的消费心理。

在服务上进门笑脸相迎,出门点头送行。

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贵典雅的装饰,使众多顾客如坐春风,一见钟情,从而留连忘返、百顾不厌。

  六、以义为利,趋义避财  清朝年间,有一商人名舒遵刚,精榷算,善权衡。

经商之暇,喜读《四书》、《五经》,把书中的义理运用于经商之中,他曾说:钱,泉也,如流泉然。

他还说:对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此,况身家乎。

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诫他的继承者说:财自道生,利缘义龋以此严于律己,做到视不义富贵若浮云。

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丧失了义也得不到利,为商者应深以诫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如果一个经营者有长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会用恶劣、卑鄙之手段去获利;用恶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终将会失去已获的利润。

  七、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韩非子·五蠢》中说: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这里强调了一个善字。

资金不足,必须善于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获利,唯有资金与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润滚滚而来。

对待商品要做到务完物,即贮藏的货物要完好,腐败而食之货勿留;处理资金要做到无息币,即指货币不能滞压,货币欲其行如流水,货币和商品流通了,买卖就活了。

宋代的沈括举例说:十万元资金倘不周转,虽百岁故十万也,如果贸而流通,加快周转,则利百万矣。

  八、奇计胜兵,奇谋生财  兵家常说: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

书中还列举了卖油脂的雍伯、卖肉制品的浊氏等商人,他们都是掌握一技之长,经营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

后世的张小泉剪刀铺亦然。

清代山西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梁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

于是,他连夜安排大量收购高梁。

当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库存高梁大量出手。

结果高梁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高梁。

  九、居安思危,处盈虑方  《书经》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汉书·息夫躬传》有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商人李祖理精理精勤,竹头木屑之微,无不名当于用,业以日起, 而家遂烧。

秦末有位任氏商人折节为俭,要求家人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古人关于经商理财的记载中还有: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由此可见,经商者居安思危,勤俭为尚。

处乎其安,不忘乎其危。

少一些安乐,多一份忧患,将使经商者进入佳境。

欠收。

而曹氏商人却奇计获利。

  十、择人任势,用人以诚  孙子曰: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故善战者,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势。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齐国的商人叫刀闲。

当时的商人一般都不愿雇用头脑灵活的人做事,惟独刀氏专门使用这种人,并给以丰厚的报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去干,这些雇工干得十分卖力,也非常出色。

明代苏州有个叫孙春阳的杂货店,其店分为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

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

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

像苏州这个店铺林立之地,孙春阳的杂货房生意竟然能兴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奥秘当得益于用人以诚,店规之严。

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以诚待人,童叟无欺,名声大著,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实,何籍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的美德。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