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座右铭独善其身

座右铭独善其身

时间:2015-10-22 17:48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释义】1.哪能依照他人愿,只求不愧对自己的内心。

2.如何到尽善尽美,称心如意呢

不过是在扪心自问的时候,没有什么惭愧之处。

【出处】刘伯温自勉:“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近义词】问心无愧3.诠释:“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人生在世,岂能事事如意

我们不能把过往和过失拉住,时光不能重来,坦然面对,扪心自问“我有没有做,我有没有做好,我有没有做错?”。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威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人生在世,美在尽力。

“穷则独善其身”什么意思

后半句是什么

出自哪里

人,该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

孟子给出答案,12个字。

最近多位熟悉的名人相继离世,才发现自己已经到了一个逐渐失去的年纪。

手头又正好翻阅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文中提到一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更是让我唏嘘岁月蹉跎。

从而再一次想到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轻易就能给出答案的,或者说它也许根本就没有答案。

因为人人生而不同,每一人的成长经历,生存环境都不相同,所以未必能有一个标准答案。

以我个人的浅薄理解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我认为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给了答案。

简单的十二个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讲的这句话,从古至今都备受推崇。

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也就是不给社会添乱。

得志时就要努力使天下都能得到好处,也就是造福社会。

这样,也就很好地诠释了每一个该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

最近看的两本书,刚好诠释了孟子的这句话。

倪萍写的《姥姥语录》记录了朴实无华的姥姥一生,诠释出“穷则独善其身”的意义。

书中记录的是倪萍的善良、智慧、平凡、普通而又“鬼精鬼精”的姥姥。

姥姥一生都没有出去打过工,挣过钱。

都是在家守着一亩三分地,种田耕地带小孩。

虽然没能大富大贵,但是姥姥一辈子也不动大气,平静如水,她冷暖分明,不烫谁也不冻谁。

心和身子都是富有余地的,怎么着都行,没什么不可以。

最后,姥姥带出来的每一个孩子,都在各自的领域散发着自己的光芒,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南一鹏著作的《父亲南怀瑾》,记录了他父亲的一生,诠释出“达则兼济天下”的内涵。

南公怀瑾精通儒、释、道,他的人生观点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洞察生死,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化度众生为己任,一辈子都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南怀瑾从青年时期开始,就一直有国民党政要邀请他出任各种要职,乃至蒋介石都曾亲邀其主持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工作,但是都被南怀瑾婉言谢绝了。

因为南怀瑾心怀天下,他怕加入各种组织,出任各种职务,会因此被别人约束,或许会有碍于自己实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宏愿。

所以他一生不参加任何组织,不与任何人合伙或合作。

倪萍的姥姥平凡的人有着不平凡的思想觉悟以及属于她的成就,穷则独善其身。

南怀瑾一生志向远大,为民造福,达则兼济天下。

大师兄的座右铭是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

每一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智慧,不盲从、不偏激、不妄自菲薄,用它来指导眼前的生活,对自己的内心真诚,这样的人生足矣。

人活着,我们如果能做到放平心态,认清自己;把握现在,活在当下,便是不虚此行的一生

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看出诸葛亮是个怎么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是要像他们一样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韩愈有什么养的美誉,被后人称为什么??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的一生,曾从事过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项: 一是“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

这是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他一生经历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个皇帝的执政年代。

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统治阶级认识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形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巩固其统治地位。

韩愈自幼学六经百家之书,《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收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说明韩愈的世界观自幼就是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形成的,成为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

欧阳修说:“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苏轼谓:韩氏“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

(《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自认为在“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复兴儒学方面有“回狂澜于既倒”之功劳。

韩愈的政治观点反映在他的《原道》、《原人》、《谈荀》、《州孔子庙碑》等文章中,文中表达的是他的忠君、清政、兼礼法、重传统的一整套新儒学的思想。

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

他在反佛斗争中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二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

韩愈提倡古文,是为了“文以载道”。

古文运动在意识形态方面主张儒家思想。

古文运动在文体上排队自魏晋以来盛行的淫靡空泛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给古代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学风。

古文运动名为复古实则是革新。

三是与以上两项活动相济相成的教育教学活动。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

提携后生,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是有着很好的影响的,对形成我国古代优良教育传统,起着积极的作用。

韩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亲自执教之外,还表现在对科举制度和传统教育的批判上,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指出当时科举制度的流弊是:“有司者,好恶出于真心。

”他认识到靠科举考试是选不到人才的。

同时他还提出了识别人才、培养人才的有见地的学说,如他在《杂说四?马说》一文中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这就是说,他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只要善于鉴别又培养得当,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批评。

他做四门博士时,请求恢复国子监生徒,要用学校来培养人才;做国子博士时,作《师说》、《进学解》,倡导尊师重道,指出成才之道;做国子祭酒时,奏请严选儒生为学官,整顿国学。

韩愈作《子产不毁乡学颂》,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地方教育的现象,歌颂郑子产的不毁乡学。

他重视地方教育,在潮州做刺史时,拿出自己的薪俸兴办州学,发展地方教育。

二 韩愈的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学说;与其人性论观点相联系的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尊师重道的“师说”;在《进学解》里及其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关于教学思想方面的理论。

1、关于教育目的的学说 教育目的主要指培养目标,即人才的规格。

教育家的政治主张规定着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政治主张往往就是他的教育目的。

韩愈的政治主张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及“三纲”“六纪”之说。

他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忠君、清政、兼理法、继传统几个要点。

为此,韩愈阐发了《大学》“修齐治平”的观点,进一步将培养目标标准化。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自韩愈起《大学》的地位被提高了。

韩愈在《原道》里引用了《大学》里的纲领段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其意者,将以有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将修心养性看成是万事之本。

强调:“诚意”、“正心”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朝以后,《大学》成为独立的儒家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韩愈所说的“清政”,是指为官要廉政,政治要清明,要能除弊抑暴,目的是巩固封建国家的政权。

关于兼礼法,这里的礼指的是封建等级制度。

“仁”与“礼”是儒家思想中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两个方面。

韩愈将礼乐刑政并提,做为治国之方。

他奉“六经”又通百家,是文人又兼官僚,修文事也治军事,因此,在治国问题上,他主张儒经与法律兼顾,刑政与教化并重。

礼乐是指思想文化、行为举止方面,刑政是指政治法律方面,两者不可或缺。

韩愈说的“传统”就是儒家的“道”,也就是体现“三纲”、“六纪”的封建等级制度,伦常道德和行为礼仪。

在上述诸标准中,忠君是核心内容,清政、兼礼法、重传统都是培养忠君,实行忠君思想的必然要求 ,儒生具备了这些品德,就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按着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内容基本上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即一是道德教育,包括仁义道德的整套儒家论理;二是知识教育,包括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括礼乐刑政。

2、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 这里所说的教育作用是指教育在发掘人性上的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谈关于人性的问题,就儒家而言,在韩愈之前就有“性善”、“性恶 ”“性三品”等学说。

他们谈论“人性”的目的,是说明统治阶级均受命于天,生来就是“治人者”,劳苦大众生来就是“愚”的、“恶”的,是“治于人者”。

韩愈是“性三品”论者。

他写了《原性》一文,表达了他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人性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性”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的人“善焉”,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则是“恶焉”;他认为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它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种。

情也是分上中下三品的,他认为具有上品性的人,七情的表现都能“适中”;具有中品性的人,要求七情适中,但往往“有所甚”“有所亡”,即过与不及,而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性的人,“直情而行”,毫不控制。

韩愈认为,“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不能互相转化。

在“品”的内部,可用教化和刑罚,使人发生一定的改变。

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既定的品格之内使性移动。

韩愈的性三品说,坚持上下品不可移,教育的作用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局限。

但是,他提出的“性情”之说,对宋明理学是有影响的。

3、对教师问题的论述 韩愈在教育史上的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师道”的论述。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耻学于师”的风气,而且,这种风气已从魏晋始流传几百年了,“师道之不闻也久矣”,当时韩愈刚进国子监当四门博士,面对这种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并做《师说》,对师道作了精辟的论述。

当时柳宗元评论说:在“师道不存的情况下,唯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的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是一致的。

《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

它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有创见的,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

《师说》这篇文章虽然只有四百五十六个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中珍贵的教育文献。

是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

《师说》中所论述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和“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是阐述教师标准的,意识是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道”是师存在的基础,是师存在的前提条件,师道不可分离。

我们将“道”理解为一种主义、信仰和理想,那么它就是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教育思想。

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是离不开政治信仰和理想的。

离开政治信仰的教师是不存在的。

(2)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对教师的职责进行了论述。

这个论述从韩愈作《师说》起至今一直在启示着教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这个论断的生命力就在于韩愈在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师的职责这一客观真理。

韩愈所说的“传道”当然指的是传儒家之道,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授业是指讲古文六艺之类的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

解惑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答学生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问。

他认为上述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的,但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传道是目的,是方向,授业解惑是进行传道的过程和手段。

三是有主有次前后有序,职责分明地论述了教师的工作,在当时起到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开创一代师风的作用。

(3)“圣人无常师”。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观点在师生关系上的一种论述。

他认为,人不分“贵贱、长少”,只要有传道授业的本领,就具备了做教师的条件。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吾师”是韩愈“圣人无常师”的思想渊源。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这精辟的论断,使《师说》放出异彩。

韩愈在阐述教师问题时,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含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因素。

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提出了既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又要学生以能者为师,提倡教学相长,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而且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职责、政治与业务、教书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均具有启发意义。

4、关于教学的论述 韩愈自己勤奋求学,曾几度做大学教授,招收过很多学生,成为当时大批青年的导师,所以,在自学和教学方面均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见解。

在《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责,师生关系的论述已是教学客观规律的很有价值的概括了。

关于学生如何“进学”的问题,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的第一句名言就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是他治学多年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先人治学经验的总结。

在这里他要求学生在业务方面要“精”,在德行方面在“成”,而达到精和成的惟一方法,就是“勤”和“思”;反之,如果嬉游终日,不勤奋用功,那么学业就会荒废,如果随随便便,不认真思考,那么德行就会毁堕。

这些虽然都是平凡的道理,但是,它却是学习成败的规律。

韩愈用明确、形象的语言固定下来了,对后来人们的学习和思想修养,起了极为有益的影响,成为人们的座右铭。

自古以来,在学业上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勤奋和独到。

韩愈在文学方面高深的造诣,就是靠这两条得来的。

韩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生动活泼。

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明。

”教学是一种感情艺术,韩愈“抗颜为师”“以师自任”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正是他教学生动活泼、不拘俗套的原因所在。

在写作教学上韩愈是更有见地的。

从“文以载道”观点出发,“以道弘文”。

他认为“道盛则气盛,气盛则文昌,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这是写作的基本特点。

他还认为写文章要奇雄简约,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他的文章自成体系,形成所谓“韩文”派,影响深远。

总之,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

他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似乎从来也没有甘心“穷则独善其身”的地位。

所以,他虽然遭到被贬山阳令和潮州刺史等几次重大打击,然而并不灰心颓废,报国之志不减,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伟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

如谏迎佛骨,说服王庭凑之举,均为彪炳千秋史册的伟业。

韩愈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韩愈的政治品德,是儒家师徒的基本内容,使其成为一代师表,他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及才华使其教育思想大放异彩,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前导。

他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研讨与借鉴。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