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岳母刺字——精忠报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庄的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的父母想: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
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
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
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
岳飞想到母亲平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
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
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
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正如他的诗中所讲: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陶姓的详细来历
陶源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祁姓,出自尧帝繁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上远古时期的尧帝,初居于陶(今河南孟南或山东定陶西南部),以制陶为业,官名“陶正”。
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
他的子孙有以居地为姓者,相传姓陶。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唐尧之后,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以前,曾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一带地方居住,以市面上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
尧的后裔,有的以祖上职业命姓,遂形成陶姓。
第三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商朝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记载,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
陶冶即热指陶工与铸工。
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的低级贵族。
春秋之后,从事制陶业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称为陶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舜之裔孙虞阏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篡》记载,相传舜把部落首领禅位给禹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把禹的后裔封于虞,故舜之后为虞姓。
西周初年有人名虞阏,是舜的裔孙,其父名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
虞阏继承父职,仍为陶正,其子孙遂以官职名命姓,称为陶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唐姓,出自宋朝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
原姓唐,为避晋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
其子孙遂相传姓陶,形成陶氏的一支。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巴尔虎旗蒙古陶国浑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巴尔虎旗蒙古陶国浑氏原居内蒙古喀尔喀地区,因不堪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
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朝庭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
后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陶”为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以及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改为陶氏。
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民族均有陶姓。
得姓始祖:唐尧。
上古圣帝。
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
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
尧开创了禅让制,逝世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
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
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
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
二.各支始祖: 陶河清:字涟漪,号景山。
宋开宝时授应天巡捕,从曹彬破贼有功擢滇州刺史,宋建隆元年庚申八月十五子时生,宋明道元年壬申七月初九已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对岸山喻氏屋后子山午向碑墓记。
配:陈氏,宋开宝八年乙亥二月初一未时生,宋天圣三年乙丑十二月二十午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后山丙寅山申向。
子一:岳降 三.迁徙分布: 陶姓的起源已有四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
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
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今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今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
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
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朝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
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
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
周朝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
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
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
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
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人(今安徽宣城)。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
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人(今江西波阳)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
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
宋朝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
宋朝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
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
明朝初期,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
清朝时期,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
故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三省陶姓约占全国汉族陶姓人口的23%。
陶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六位的姓氏,人口约两百五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6%。
郡望堂号{ 晋置济阳郡,现在山东省定陶县。
《姓苑》记载:“陶姓,陶唐氏之后”。
望出丹阳、浔阳。
历史名人 陶侃——(259-334)字士行。
晋朝浔阳人。
从军40余年,果毅善断。
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以励志勤力。
竹头木屑,皆储以备用。
溢号恒 陶渊明——(365-427)东晋文学家、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为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后任彭泽令。
因不满当时官员的腐败而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
其诗以《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为代表,今存《陶渊明集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
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学家。
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从事教育事业,推进平民教育运动,发表。
中华教育改进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
并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
民国35年(1946年)病逝于上海。
终年55岁。
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姓氏排名 百家姓排名31位
你们知道陶氏祖宗是谁吗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为南宋抗金名将。
二十岁应募从军,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因力主北伐、反对和议,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而死,年仅三十九岁。
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
有《岳武穆集》,为后人所编。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⑴此调又名《念良游》、《伤春曲》。
格调沉郁激昂,宜于抒发怀抱,故为苏、辛派词人所爱用。
双调,九十三字,仄韵(南宋后始见于平韵体)。
⑵怒发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⑶抬望眼:抬头纵目远望。
⑷尘与土:谓功名犹如尘土,指报国壮志未能实现而言。
⑸八千里路:作者从军以来,转战南北,征程约有八千里。
“八千”与前句中的“三十”都是举其成数而言。
云和月:指披星戴月,日夜兼程。
⑹等闲:轻易,随便。
⑺靖康:宁钦宗赵桓年号。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掳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北去,北宋灭亡。
“靖康耻”指此而言。
⑻雪:洗雪。
⑼灭:平息,了结。
⑽长车:战车。
贺兰山:在今宁夏西,当时为西夏统治区。
此处借为金人所在地。
缺:指险隘的关口。
⑾从头:重新。
收拾:整顿。
⑿天阙:宫门。
朝天阙:指回京献捷。
【品评】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
绍兴十年(1140),岳飞 挥师北伐,大破金兵于偃城。
进抵距汴京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后, 他对 部下说:“直抵黄龙(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与诸公痛饮耳。
”这是以 恢复为己任的岳飞的素志。
此词即抒发他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 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
全词声 情激越,气势磅礴。
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 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 潮。
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 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人、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 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
“莫等头”二句既是激励自已,也是鞭策部 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
耿耿之心,拳拳之意, 尽见于字里行间。
它和《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水努力,老大徒伤 悲”一样,是被后人奉为箴铭的警策之句。
下片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 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
“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
“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
“驾 长车”句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
“壮志”二句是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 齿痛恨。
结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 再回京献捷。
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
近人余嘉锡先生 《四库全书提要辩证·岳武穆遗文》考证出此词为明人所作而托名于岳 飞。
夏承焘先生进一步证成其说。
但持异议者也不乏其人。
仰天按剑发长啸---岳飞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
19岁时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
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
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
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
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
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
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
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
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
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
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
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
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
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
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
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
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
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
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
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升为太尉。
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
绍兴九年(113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
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
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
岳飞奉命出兵反击。
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
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仙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
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所得州郡,一朝全休
社稷江山,难以中兴
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
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
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
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初),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
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
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
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
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左宗棠的事迹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
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
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
为抓住展示才能的时机,他经常为一件小事而与人大吵大闹;在当上巡抚,官及三品时,脾气却越来越小。
“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这句著名的话就是他说的。
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
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
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
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
1862年(同治元年),组成中法混合军 ,称常捷军 ,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
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 。
论功,封一等恪靖伯。
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 1866 年2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
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 。
1865年升任闽浙总督。
1866 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 ,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又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
旋改任陕甘总督 ,推 荐 原 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 大臣。
一年后,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1867年n,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并助胡雪岩拿到了象征着慈禧太后近臣的黄马褂。
却终因胡雪岩被革职查抄而身败名裂,也因李鸿章的镇压而无能为力。
但他还是为晚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句爱国名言 20首爱国诗
1 .人をよ、しかしその百倍もを信じよ。
——手冢治虫 相信别人,一百倍地相信自己。
(精锐五角场)2.人生はいつもいつも第一志望ばかりを歩けるものではありません。
そして、必ずしも、第一志望の道を歩くことだけが、自分にとって最良と言えないことだってあるのです。
——渡辺和子 人并不总能按第一志愿行走。
而且,第一志愿并不一定是自己的最佳路线。
3.人间が人间として生きていくのに一番大切なのは、头の良し悪しではなく、心の良し悪しだ。
——中村天风 人作为人存在时,最重要的不是头脑的好坏,而是心地的好坏。
4.人间っていうのは、いい时にはみんないい人なんだよ。
最悪の状态の时にその人の本质が问われるんだ。
——前原滋子 人,在境况好时都是好人,在境况恶劣时才能考验人的本质。
5.人间の优劣は、他者との比较で决めるものではなく、自分自身の中で决定されるもの。
——伊东浩司 人的优劣,不是通过和他人比较获得的,而是由自身决定的。
陶姓的起源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
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於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
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
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
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
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
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
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
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
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
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
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
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
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
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
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具体参见中国家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