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拖延症的唯美句子
对付拖延症,千千万万种办法都归结为一个办法:当下去做。
不是要等到拖延症治好了才能行动,而是只有行动才能治好拖延症。
——学诚法师做事想法很多,行动力不足,有很多懒惰的借口怎么破
网友学诚法师拖延症越拖越厉害,对治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马上去落实。
不要管那些借口,马上去做,一旦迈出第一步,后面就没那么难了。
“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讷于言,敏于行”,行动要敏捷,不能拖。
任何事情都成于精进,败于懒惰。
每次重大决定后要行动时,尤其涉及拜会领导总是非常怯懦、紧张、害怕和犹豫,一拖再拖,有时错过了最佳时机。
这是什么造成的
有办法破解吗
网友学诚法师人潜意识里对自我的保护,导致我们害怕别人生气,害怕被人否定,这种心理比较严重的话,投射到行为上就是拖延、怯弱,慢慢就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迷失了自我。
这个障碍只有靠自己去突破,在每一次境界中仔细观照内心,看透烦恼的把戏,聚焦于该做的事情。
请教学诚法师,我做事情总拖到最后期限才做,前期总沉不下心来。
如何能高效工作
请法师开示。
网友学诚法师拖延症有很多原因:畏难情绪、侥幸心理等等,归根到底是习惯问题。
《弟子规》上教导:“宽为限,紧用功。
”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现在就会领受苦恼。
要改变一个坏习惯,光靠说道理是没有用的,只有努力去建立一个好习惯。
学会把一件事情分解为若干具体小目标,去做。
法师早安,我有个缺点对不愿意做的工作有拖延症。
拖久了便引发更复杂的情况,我该如何改正
网友学诚法师做事不是看喜不喜欢、愿不愿意,而是看该不该做。
师父早
我总是没办法坚持,比如每天诵一部经。
我总是拖延,别的事情也一样,该怎么办
网友学诚法师吃饭睡觉一定是能够坚持的,说自己不能坚持,只是没有认识到这件事情的意义。
顶礼师父
我常下定决心做事,然而不过一两周就难以坚持。
当工作和考试迫在眉睫时,才感慨荒废时间。
总担忧未来会重复相同的循环,不知道该怎么做。
网友学诚法师与其担忧未来,不若把握当下。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拖延症的一大特征就是容易陷入幻想,心力高的时候把计划安排得过满,心力低的时候又把困难看得太大,缺乏踏踏实实、点点滴滴努力的平常心。
放低期待,减少妄想,真正做起来。
师父好,我总是因为拖延把自己逼到焦虑和抑郁的边缘。
8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没有开始做最重要的事情。
我该怎么办
网友学诚法师去做。
不是等到情绪变好了才能去做事,而是只有去做事才能让焦虑停止。
我拖延的特别厉害,自己也讨厌这一点,但不知道怎么克服。
求法师教导
网友学诚法师不管用多少理由去分析,用多少方法去辅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马上去做。
“等我找到办法克服了拖延症就好了”,这个想法本身就是拖延的一个借口。
这种坏毛病是在无数念头的累积中养成的,已经个果相,改善唯一的方法就是种正确的因,哪怕一时做不到,也要一点点培养,就从现在开始。
不想打开的文档,立刻去打开,逼着自己做下去;当自己有“过一会儿再说”的想法时,立即去做计划中的事。
只要开始去做了,就是在打破拖延症的魔咒。
要去做才能够改变,而不是等到改变了才去做。
缺乏动力老是拖延怎么办呢
网友学诚法师对付拖延症,千千万万种办法都归结为一个办法:当下去做。
不是要等到拖延症治好了才能行动,而是只有行动才能治好拖延症。
师父,我经常天马行空地乱想,难于付之行动,我该读哪部佛经呢
网友学诚法师很多人把佛法当做解决现实困难的工具,读哪部经能长寿,读哪部经能健康,读哪部经能得财富,读哪部经能增强记忆力,读哪部经能治拖延症……这种心理顶多算方便的修行,不是真实的修行。
佛法对于我们身心命运的改变并非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而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停止妄想,去行动。
精选自学诚法师微博
最适合“拖延症患者”的几句名言
拖延症的危害危害一:怀疑自己当自己不能按时完成某项工作的时候,长期如此,你会觉得自己有身体方面的疾病,长期这样也会给内心造成影响,变得不自信,怀疑自己的人生。
危害二:精神萎靡没精神,怀疑自己是植物人,或者还有点心脏病的意思
都不是,你干不动活很多时候是因为你不去做,出现上面的情况你的身体95%的可能是健康的,一点病都没有,除了做事拖延外。
危害三:心理扭曲如果你的家人朋友说你太懒了,别不爱听,这是真的,这是一种心理上厌倦的情绪,不管是生气、嫉妒还是嫌恶等都可能引起拖延症的出现。
危害四: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因为你的拖延,会让自己的事情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活动总是被拖延,好事总是不能成圆。
危害五:变得自我因为你不会对所有的事情都拖延,而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拖延,不要认为自己只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对的,实际上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还是应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只有做好了必要的事情,才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危害六:出现焦虑因为他们工作和学习的不突出,拖延成了恐慌,他们开始否定自己,贬低自己,从而产生焦虑,甚至会厌世情绪。
拒绝拖延 议论文
有一位爸爸是这样教孩子有条理地做事的:这位爸爸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做事非常没有条理,常常是乱放东西,用的时候又拼命地找。
为了使女儿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这位爸爸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有一天,爸爸对女儿说:“一个人如果爱好收藏,他就会感到很快乐。
”女儿有些怀疑地看着爸爸,说:“是吗
那应该收藏一些什么呢
”爸爸说:“什么都可以,比如你喜欢画画,那就可以收藏各种美术作品。
”女儿说:“那很容易,我会收集好多好多画片的。
”谁知,爸爸却说:“‘收’容易,‘藏’就不容易了。
”女儿有些纳闷了:“怎么不容易
”爸爸说:“‘藏’就是会分门别类,就是要学会条理化。
”然后,爸爸就给女儿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藏书条理化的“资料十进分类法”。
这个分类法就是把所有的资料由粗到细分成类、纲、项、目四个层次,每一层次以0到9为记号分成10等份。
于是,全部资料便可分为10类、100纲、1000项、10000目。
爸爸告诉女儿,“类”代表知识体系,“纲”代表专门知识,“项”代表专业,“目”代表形式。
如,知识可分成10类:A.哲学;B.历史;C.社会科学;D.自然科学;E.工程、技术;F.产业;G.艺术;H.语言学;I.文学;J.总类(即不包含在以上九类之内者)……在爸爸的指导下,女儿把自己的图书分门别类地整理了一下,而且把经常要使用的书放在比较醒目的地方,把暂时不看的书放在其他地方。
这样,她就做到心中有数,在寻找图书的时候非常方便。
更重要的是,女儿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会了做事有条理,她开始注重自己安排事情,比如,书包整理得非常有条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都是按顺序摆放的,只要把手伸进书包摸到第几本书就知道是什么,再也不用拼命翻书包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做事一定要有条理、有计划。
比如,家里要整理得井井有条,东西不要乱放,看完的书要放回原处,衣柜里的衣服要分类摆放等,这些细小的行为都可以影响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当然,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恒心,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适时引导。
建议二:引导孩子向做事有条理的人学习。
许多孩子做事没有条理,当父母跟他强调需要有条理地做事时,他往往无法接受父母的意见。
事实上,孩子需要身边的榜样来引导。
有一位妈妈正为女儿做事没条理而烦恼。
她的女儿英英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却是经常东西乱放,自己的房间一团糟。
有一次,这位妈妈跟同事说起了这件事情。
同事对这位妈妈说:“我女儿婉儿以前也是这样,有一次,我家里来了个小客人,她做事非常有条理,每次都帮助我女儿整理东西,教她怎么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东西,结果,我女儿现在做事很有条理。
要不,你带你女儿到我家住两天,让我女儿教教你女儿好了。
”于是,这位妈妈就把英英带到了同事家。
两个女孩玩得很高兴,一起玩拼图、玩棋类游戏等。
两人玩得差不多了,婉儿便很自觉地收拾东西,并放回了原来的地方。
英英看着婉儿收拾,也帮忙收拾了。
第二天,英英学会了主动去收拾东西。
英英从婉儿家回来后,就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再也不会乱放东西了。
建议三:教孩子做计划。
要让孩子做事有计划,父母可以向孩子示范自己的计划。
即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帮着计划。
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今天我想好好安排我们的生活,吃完早饭后,我们到公园去看花展,然后回来吃午饭,午饭后你小睡一会,一点钟我们去少年宫学画画,三点我带你去海洋馆,回来后,你要写一篇一天的见闻,你觉得这样安排好不好
”这种示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计划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够学着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计划提出了疑问或者孩子有了计划的意识后,那么,父母就可以让孩子来安排、计划一下了。
比如,一家人有老有小,在周末的时候去公园游玩,孩子往往会喜欢玩一些新奇刺激的活动,像碰碰车什么的。
于是,可以让孩子将一些活动,如划船、拍照、玩碰碰车、钓鱼,按一次的次序和时间来安排,既要照顾大家,也要考虑个人的喜好。
如果孩子安排得合理,就按照孩子的安排去做。
如果安排得不合理,就要跟孩子讲清为什么。
这种实践性的锻炼最能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
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更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安排和计划,这样孩子能够更好地遵守自己的计划。
有一位聪明的妈妈,发现孩子在学习弹琴的时候总是没有计划,刚想弹琴,不一会又去看动画片了。
有一天,妈妈对孩子说:“你每天得弹半小时的钢琴,刚回家的时候弹也行,吃完晚饭弹也行,但是,弹的时候你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弹足半小时。
”孩子考虑了一下,因为晚饭前有一个他喜欢看的动画片要播放,于是他选择了吃完晚饭再弹。
结果,他确定自己的计划后,居然一直执行得非常好。
建议四:让孩子按计划办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的各项行为制定一些计划。
当然,这些计划的制定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与父母一起来制定计划。
当计划制定了以后,孩子必须按计划办事,不能半途而废。
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父母应该要求他们在玩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对小学生来说,就要要求他们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要认真,写完以后才能去玩;对于中学生来说,应该要求做事有责任心,自己把握做事的进度。
一位小学生做事非常磨蹭,本来没有多少作业,却非要拖到很晚,熬得妈妈又气又急。
有一次,妈妈想了一个办法。
她跟儿子约定,做作业的时间只有半小时。
然后,妈妈把闹钟上好,同时,儿子开始做作业。
半小时一到,闹钟就响起来,儿子还差两道题目没做完。
儿子向妈妈投来求助的眼神,但是,妈妈毫不犹豫地说:“时间到了,你不要做了,睡觉吧。
”第二天,妈妈把儿子没做完作业的原因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支持妈妈的方法。
这天晚上,妈妈又上好了闹钟,儿子一开始做作业就很抓紧时间,效率明显提高,居然顺利地在半小时内做完了作业。
从这以后,儿子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提高了。
而且,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他都会有意识地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限,有计划地去做了。
建议五:教孩子按规律做事。
引导孩子计划周密,学会有条理、有理智地生活,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
也就是说,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冲动蛮干乱计划。
威尔逊和同学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
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生活用品。
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威尔逊说自己能够照顾自己。
在他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威尔逊忽视了这一点。
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
威尔逊高兴地走了。
过了两天。
等他回来时,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
”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
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不会的,因为佛罗里达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作决定。
那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
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在妈妈和威尔逊的一问一答中,妈妈帮助威尔逊总结了计划不周的教训。
其实,这位妈妈完全可以在事先提醒孩子,但她认为,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此,她没有提醒孩子,而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尝到自然惩罚的后果,从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安排一切事情。
另一位爸爸也用相似的方法使儿子改掉了做事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这位爸爸是这样说的:“一次,我发现儿子又忘戴红领巾了,为了让孩子尝尝丢三落四的后果,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次,我没有给他送红领巾。
儿子放学回来沮丧地说,因为他没戴红领巾,他们班被扣了1分,同学们都责怪他。
于是,我趁热打铁说:‘以后你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整理好
’儿子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从这以后,儿子做完作业总是认真地收拾书包,嘴里还念念有词:‘钢笔、尺子、语文书、默写本、文具盒、红领巾……’做事有条理多了。
”建议六:教孩子做事之前定计划。
德国人非常注意做事的计划性,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他们也是十分注重引导孩子做事讲究计划。
如果一个孩子对爸爸说:“爸爸,我周末想去郊游。
”他的爸爸不会直接说“好”或者“不好”。
他会问孩子:“你的计划呢
你想跟谁一起去
到什么地方去
怎么去
要带什么东西去
”如果孩子说:“我还没想好。
”爸爸就会对他说:“没想好的事情就不要说。
如果你要去,就要先做计划。
”这样,德国孩子做事一般都比较严谨,做事之前往往会有周密的计划。
当孩子提出某项请求时,父母可以问孩子:“你的计划呢
”当你的孩子逐步习惯了在行动之前做计划后,他就会养成先计划后办事的好习惯。
作为父母,你可以耐心地与孩子讨论他的计划,并使计划趋于可行,那么,孩子也就悄悄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怎样拒绝拖延症
我发现我拖延症很严重,明明规划好的计划都不能照常实施,该怎么办
之前看过罗辑思维讲过一期关于拖延症的,我也有,看过以后有了改变和心得。
真心想改变就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