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孙中山的座右铭的含义

孙中山的座右铭的含义

时间:2015-07-02 02:23

孙中山的座右铭是“天下为公”,《国事遗嘱》概括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些还有现实意义

的天下为公: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人,必知中华文化的精华不是受封建统治,污染了的治世思想,而是这些前人留下的真性情的字词,诗赋,而就算当时封建思想者用的字词,很多后来的人都想借以诉说自己的观点,如后来我们搞的合作社又以“公社”为名,公社出自,但我们知道现代的,本质上已经颠倒,不同.同样我们的资本主义民主先驱,就曾借用了儒家这句“天下为公”来表达自己的民主理念,想改换成他本人的理念,然而当今不了解历史与社会发展史的一些人,却误以为是说“天下为公”是儒家提的“天下为公”.儒家的提倡的“公”只是继承了统治者与奴隶主贵族的一种上等人的共和、和谐,它的富足与安定是建立在如何驾驭,完全榨取农民、奴隶劳力的理论,其公天下与家天下是相通的,本质是不变的,如此得以在往后封建制社会借其“公”伪各自贪婪的私,因为后来的封建制统治者也知那是无法实现的梦,只是只要给儒士们仕途之希望,他们就会成为为你麻痹万民的吹鼓手,你吹成什么又如何呢

封建制两千多载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儒家与封建制统治者的一种交易,儒家人士死死守护着封建制、封建帝王.而我们知道,自小体会了几千载受尽儒家封建统治者小看的农民之苦,受源自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孙中山,走的是一条是完全反儒家所谓上等人的路,他的政治主张其中的“民权”反的就儒家主张只有上等和谐,实行的是政治权与下民共享,再其中的“民生”中主张民与地主均田,更是违反封建王朝等级,儒家的贵贱有序.而孙中山更对儒家形成儒教宗教式文化的东西批判说:“宗教的感觉,专是服从古人的经传。

古人所说的话,不管他是对不对,总是服从,所以说是迷信。

就宗教和科学比较起来,科学自然较优”形成反儒家的腐朽思想,直指了儒家要害,也因此,要重树孔孟,又要借这帮吹鼓手来帮他重立帝位,孙中山痛恨至极,不得不主张武力讨伐;然而孙中山民国间之均田,恰恰是因为被儒化了的地主坚持了等级观念,不肯放弃长期占有的土地而失败,也因此使广东一带农民失望,认为孙中山讲空话,“”外号由此而来.基于国内各届人士儒教式文化思想根深蒂固,虽已经无帝,但封建守护思想的守护者还在,温和改良无法撼动儒化了几千年的中国统治阶级,在孙的最后几年,终于要举起坚定彻底的反封建大旗,1922年孙山与要彻底铲除封建剥削的走到了一起,开始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读“三民主义”,融合新的革命思想,要以一种强势抑制儒化了的封建思想,只可惜孙中山未能活下去。

由此我就知儒家一个是守护封建者,孙中山一个推倒封建者,从他的理念与政策,可以看出他后来提的“天下为公”的“公”,完全是民主化的全民之“公”,而与儒家的“公“是敌对的东西,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把两“公”混化,是一种没文化的表现。

孙中山先生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我的座右铭,你们的座右铭是什么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

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你对孙中山的见解认识不少于一千字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

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

孙中山先生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孙中山先生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三大政策是孙中山先生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孙中山先生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充满着曲折和艰辛,经历过许多风险和挫折。

但是,为了“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孙中山先生掷地有声地表示,革命应“勇往直前,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

孙中山先生关心民众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

他说“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革命“就是要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

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坚守他所认定的革命理想和事业,抱定为民众利益而奋斗牺牲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各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势力展开坚决斗争,一往无前,愈挫愈勇,百折不挠。

直到卧病弥留之际,孙中山先生念念不忘的仍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

孙中山先生说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充分体现了一位真正爱国主义者的伟大情怀。

孙中山先生100多年前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和中国的民主统一,并通过中国人民自己的奋斗,改变中国的贫弱处境,将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

孙中山先生在从事革命事业的同时,以广阔的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主张实行“开放主义”,“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

孙中山先生亲手规划设计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蓝图,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远见卓识。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孙中山有哪些名言,简介,作品,名称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1]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2]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

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

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3]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4]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5]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孙中山出生。

他成长于一个贫困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

1875年(清光绪元年),孙中山得以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

当时,村中有个太平天国遗兵冯爽观,时常向孩子们讲述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孙中山对此很感兴趣,对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7] 投身民主革命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

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满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

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孙中山生平图片 (17张)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为誓词。

[8] 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

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

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康德黎等营救脱险。

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即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

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

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

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即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

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

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

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

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

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3] 推翻封建帝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替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结束了中国长达276年的满清异族统治,建立了共和国。

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满清殖民者的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

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

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其10万英里的铁路规划也远非当时国力所能负荷,孙中山的设想并未成为现实。

[9]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

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武士英暗杀,孙中山认为是袁世凯所为,主张武力讨袁。

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

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

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

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3] 接受共产国际帮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

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

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

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

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

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

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

1922年6月,因政见不合与陈炯明决裂,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

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

[1]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

1923年1月,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

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

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

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3]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

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

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3] 中国革命的旗帜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

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

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

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

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

孙中山逝世 (14张) 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

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

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

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

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

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

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

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诗 挽刘道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这是孙中山唯一流传下来的完整的诗。

诗中祭奠和追思的是萍浏醴起义烈士刘道一。

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2、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3、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

4、政治良否,视人与法。

[19] 5、顺天意,应潮流,合人情。

6、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

7、感化人最要紧的就是诚。

[20] 8、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当有能力为千万人服务时,就要为千万人服务,只有能力为一二人服务,就尽力为一二人服务。

9、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10、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21] 与日本友人 (5张)11、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12、不断地奋斗,就是走上成功之路。

13、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22] 14、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15、努力向学,尉为国用。

16、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17、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

[23] 18、驱除鞑虏,振兴中华。

19、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

[24] 20、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我眼中的孙中山

仁而勇毅,有匡扶中华之心,博爱众生,但为人太善良,易被人诓骗

孙中山的性格和品质

孙中山的性格他正直善良、善于交际、忧国忧民、天下为公,独立自主等等,孙中山的品质是多彩多姿的,他具有政治家的政治品质,行为和能力方式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