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简介
聂荣臻1899-1992) 中国军事家,政治家。
中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华人民国元帅。
1899年12月29日生于四川江津。
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次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10月到苏联学习。
1925年8月回国后,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成员、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
后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与向北伐军派遣中共党员等工作。
1927年7月中旬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
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1928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1930年初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同年5月后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军委工作,先后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坚持秘密斗争。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治委员,曾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同年4月,作为红军东路军政治委员参与指挥漳州战役。
1932年冬以后,与军团长林彪率部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
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支持的主张。
过金沙江后,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
曾率部参加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
1936年11月,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型关战斗,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
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晋察冀3省边界地区创建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1939年冬指挥雁宿崖、黄土岭战斗,击毙被日军称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旅团长。
1940年8月,在百团大战中,组织指挥部队在正太、津浦、平汉、北宁等铁路线进行破击战。
1943年秋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1945年部署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日反攻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北平(今北京)市市长等职。
先后参与指挥正太、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战役。
1950年初任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协助中央军委领导人部署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岛屿,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的部署、训练、运输、供应、轮换等工作。
曾参与组建各军兵种领导机构和一批军事院校,并组织制定军事条令、条例等。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8年兼任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59年兼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领导科技攻关,组织全国大协作,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成功多种导弹和原子弹,不久又研制成功氢弹。
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斗争。
1983~1988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著有《聂荣臻回忆录》。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形容篆刻的词语
荷-花中仙子 学名Nelumbo mucifera 英名:Hindu Lotus 别名:莲花、芙蕖、水水芙蓉、莲 科名:睡莲科 形征:多年生水生植物。
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
叶盾状圆 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
叶柄圆柱形,密生倒 刺。
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 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
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
果熟期9月-10月。
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荷花作为滋补药用在中国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
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秆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自古中国人民就视莲子为珍贵食品,如今仍然是高级滋补营养品,众多地方专营莲子生产。
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
莲叶、莲花、莲蕊等也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
可见荷花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传统的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等举不胜举。
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是最优美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
荷花不愧为中国的传统名花。
荷花的种球由圆球状至圆锥状的球茎( 或称根茎),及著生于球茎基部的贮藏根( 或称营养球) 所组成,一个球茎可著生1-6 个不等的贮藏根。
球茎上有二排对生的芽,但春季种植后一球茎通常仅萌一个第一代芽;新芽萌芽后,叶片展开3-5片时,开始抽出花序,随后花序发育,花梗抽长并开花。
在露天栽培下,切花长度约40-60 公分,遮阴处理则可达70 公分以上。
荷花的叶片为长椭圆形,中肋紫红色,在露天栽培下,平均叶片长度约为30公分宽度约5 公分,一般比花茎短。
但在遮阴栽培下,叶片较为狭长,长宽可达45公分,有时甚或比花茎还长。
在田间栽培时,上午10 时以后,因日照强度增加,温度升高,叶片常会因失水而有反卷现象。
荷花的花序为穗状花序,花梗上端有7-9 片半圆状绿色苞片,接著为9-12片彩鲜明的阔卵形粉红色苞片,这些粉红色的苞片形状似荷花的花冠,是主要观赏的部位。
目前栽培品种的粉红色苞片尖端带有绿色斑点,是其特色也是他的缺点。
荷花真正的小花着生在花序下半部苞片内,每片苞片着生4 朵小花。
小花为唇状花冠,具3 片外花瓣,及3 片内花瓣;其中一枚内花瓣为紫色唇瓣,而且唇瓣中央漏斗状的部位为黄色。
荷花新芽在顶芽花芽分化、开花的同时,茎基部逐渐肥大,形成圆球状至圆锥状的新球茎。
新球茎的基部直根状的营养根的根尖,则在入秋后逐渐肥大形成球状的贮藏根,而形成新的种球。
学名:Nelumbo mucifera 英名:Hindu Lotus 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 科名:睡莲科 形态特征:多年生水生植物。
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
叶盾状圆 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
叶柄圆柱形,密生倒 刺。
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 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
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
果熟期9月-10月。
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荷花作为滋补药用在中国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
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秆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自古中国人民就视莲子为珍贵食品,如今仍然是高级滋补营养品,众多地方专营莲子生产。
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
莲叶、莲花、莲蕊等也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
可见荷花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传统的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等举不胜举。
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是最优美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
荷花不愧为中国的传统名花。
荷花简介 荷花的种球由圆球状至圆锥状的球茎( 或称根茎),及著生于球茎基部的贮藏根( 或称营养球) 所组成,一个球茎可著生1-6 个不等的贮藏根。
球茎上有二排对生的芽,但春季种植后一球茎通常仅萌一个第一代芽;新芽萌芽后,叶片展开3-5片时,开始抽出花序,随后花序发育,花梗抽长并开花。
在露天栽培下,切花长度约40-60 公分,遮阴处理则可达70 公分以上。
荷花的叶片为长椭圆形,中肋紫红色,在露天栽培下,平均叶片长度约为30公分宽度约5 公分,一般比花茎短。
但在遮阴栽培下,叶片较为狭长,长宽可达45公分,有时甚或比花茎还长。
在田间栽培时,上午10 时以后,因日照强度增加,温度升高,叶片常会因失水而有反卷现象。
荷花的花序为穗状花序,花梗上端有7-9 片半圆状绿色苞片,接著为9-12片彩鲜明的阔卵形粉红色苞片,这些粉红色的苞片形状似荷花的花冠,是主要观赏的部位。
目前栽培品种的粉红色苞片尖端带有绿色斑点,是其特色也是他的缺点。
荷花真正的小花着生在花序下半部苞片内,每片苞片着生4 朵小花。
小花为唇状花冠,具3 片外花瓣,及3 片内花瓣;其中一枚内花瓣为紫色唇瓣,而且唇瓣中央漏斗状的部位为黄色。
荷花新芽在顶芽花芽分化、开花的同时,茎基部逐渐肥大,形成圆球状至圆锥状的新球茎。
新球茎的基部直根状的营养根的根尖,则在入秋后逐渐肥大形成球状的贮藏根,而形成新的种球。
◆
刘禹锡《陋室铭》写作背景
刘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的佳作,这一名篇的艺术性倍受中学语文教师的青睐和推崇。
但其思想性却被定为“安贫乐道、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教学时往往要学生“批判的接收”。
可是,如果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就会发现,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是不够正确的,我们误把他“清政廉洁”的主题思想理解成了“自命清高”,并抹杀了它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斗争锋芒,贬低了它的实际价值。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
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我们之所以酷爱《陋室铭》,首先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思想境界的高超,其次才是表现这种高超思想境界的艺术形式的高超。
刘禹锡若没有迸发的思想火花,焉能有含蓄警策的语句
如果我们说《陋室铭》是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的话,那么清正廉洁就是它的主旋律。
刘禹锡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极力强调他的陋室不陋。
全文分四层意思: 第一层:陋室不陋,唯吾德馨。
既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居室的陋与不陋就不取决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取决于它的主人之德。
“唯吾德馨”,所以陋室不陋。
即使“斯是陋室”,可我的品德高尚,不追名,不逐利;虽身在陋室,却胸怀天下,志在报国,根本不觉其陋。
对于德,不同的阶级、不同社会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刘禹锡“唯吾德馨”的德是什么内容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句做了形象化具体化的解释,他所指的德就是诸葛亮、扬子云清正廉洁、为官不贪的美德。
第二层:陋室不陋,唯吾情调高雅。
刘禹锡从陋室铭周围的景色、往来人物、生活内容等三个方面强调陋室不陋:苔痕上了石阶,苍翠碧绿,草色映入竹帘,郁郁青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弹弹素琴,读读诗经……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其情调高雅,潇潇洒洒,乐趣无穷。
这里没有贪欲,没有物质享受;只有凛凛清风,浩燃正气。
这段是对陋室的热情赞美,也是对清廉的由衷歌颂。
第三层:陋室更显英雄本色,英雄所见略同。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列举了两位古代名贤居陋室的例子证明陋室不陋,同时照应上文“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不都那么简陋吗
可有谁能说它是陋室呢
人们往往把他们并非富丽堂皇的居室和他们清正廉洁的美德一起称颂。
陋室更显英雄本色,我刘禹锡对陋室的态度与名贤们不谋而合,有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意思。
俗话说“人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人以人为镜以正品德”,刘禹锡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写入铭文,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显然是以诸葛亮、扬子云作为座右铭,当作效法学习的榜样,而没有把自己和诸葛亮、扬子云相提并论,以名贤自居自傲或以名贤来抬高自己的意思。
第四层:君子之居,何陋之有
作者借用孔子“君子之居,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作为全文的总结,同时作为证据,证明陋室不陋。
孔圣人都说君子的居室没什么陋的,这就把“陋室”之“陋”彻底的翻了过来。
《陋室铭》以陋室为题材,以清正廉洁为主题思想,以铭文为武器,给恶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刘禹锡托物抒怀言志,通过对陋室的礼赞,达到对陋室主人那种不追名不逐利的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的礼赞;通过对陋室的礼赞,去实现对当时的世俗观念的严正声讨和批判。
它对势力小人是无情的蔑视和讽刺,它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炉,真不愧为一首愤世疾俗的清廉诗,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再从文学史来看,刘禹锡本身也就不属于“安贫乐道”之人,他推崇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百折不挠。
这从他的《游玄都观》、《再游玄都观》都可以得到证实。
由此我想到,我们在教古文时,首先应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特色以及他当时的写作风格。
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对其文章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才能有正确的理解。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这篇作文怎么写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翻开历史的前一页,世界上有许多伟人,有的早已过世,有的还活在世上,但是,他们的精神却都活在我们的心中,我最喜欢的伟人是用笔和敌人战斗的鲁迅先生。
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总是穿在身上,短短的长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像一个隶书的“一”字,这就是大文豪鲁迅先生。
别人都说鲁迅是天才,但他却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他还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他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常常是夜里不睡觉,一直写文章到天亮。
虽然他多病,但还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他认为,靠在轮椅上看书就是一次很好的休息了。
之所以鲁迅先生这样珍惜时间,是因为他觉得时间是等于生命的,不珍惜时间,就是不珍惜生命。
就算在逝世前不久到逝世前一天,他都抓紧时间,努力工作,拿着一支笔,同敌人做战到底。
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浪费过一点时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会有的。
时间对于任何人都是公正的。
聪明的人,善于去挣、去挤,他就会拥有时间;笨的人,不去挣、不去挤,他就没有时间。
而鲁迅先生正是善于挤时间,才是时间的支配者。
这就是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一个把时间看成生命的大文豪。
一个用笔战斗的大文豪。
推荐一本有意义的《草房子》书籍作文860字
同学们,听说过曹文轩叔叔吗
曹文轩叔叔是大部分孩子们最喜欢的儿童作家,他的一系列纯美小说深受我们小读者喜爱。
你瞧,这段时间我就在细细地品读他写的一本好书——《草房子》。
今天我就和大家走进曹文轩叔叔为我们搭建的这座充满着古朴、温馨、浪漫与清新气息的草房子。
现在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草房子
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
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来就是这个样子。
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
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
而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这如诗如画的草房子可是油麻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呢
让我们把这份美收藏在心中吧
在这座美丽的草房子里,生活着一批像我们这样可爱的同龄人。
大家都认真听听看你最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呢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桑桑:桑桑的调皮捣蛋、异想天开在油麻地可是出了名的, 特别是“他在夏天里想到城里卖冰棍的人总将冰棍包在棉套里,就突发奇想地在大热天里穿上棉衣棉裤……”这太有趣了,我每一次读到它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我想,这个桑桑真是够绝
这么异想天开的事情也恐怕只有他才能做得出来了,的确是一个调皮捣蛋鬼
桑桑很调皮又贪玩,可是他却赢得了油麻地人的喜爱,因为他善良、热心、有爱心、仗义、坚强…… n 书中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杜小康,看过这本书的很多同学都喜欢杜小康,但是我觉得好像用“喜欢”一词来表述对杜小康的情感还不够,他让我钦佩
当看完书中《红门二》这个章节,尤其看到“杜小康他为了给父亲治病,在学校门口摆摊”,这句话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书中还有一个人他叫秃鹤,他最被大家瞧不起,书中有一段话把秃鹤的外貌描写得特别传神,“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顶着这么一颗打了蜡一般亮的光头确实也太让大家接受不了……”是的,尽管一开始秃鹤在这个集体里面没有得到任何的温暖,很多人都在嘲笑他,把他当作一个玩偶,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用自己的一份特长,为油麻地小学争得了荣誉
最后,让大家都接受了他。
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战胜自我的勇者,就是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草房子》这本书文字如诗,读后不禁使人潸然泪下,作者虽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
《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想起美丽的童话。
谢谢曹文轩叔叔,让我从书中认识了这样一群活泼可爱、从坚强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同学。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挫折往往就是我们人生当中最珍贵的财富
”看完后我将这名话写在我制作的书签上,让它成为我今后人生道路上座右铭,激励自己成长
望采纳,谢谢~
求一段2、3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片段,最好是一段的,不要分段的。
要求初三到高中水平。
“xx中学校”几个大字高悬于铁质大门上,平添几分威严,跨过门栏,就这样走进了这个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学校。
正对着的是绿树掩映下的一栋古朴大楼?—— —教楼,那些历史的痕迹,似是在悠悠道来那些他所经历的岁月,总是充满着敬意的,尤是对那些经过岁月涤荡却依然屹立于世的建筑,对于我们的x中敬意自是更不屑多说的。
大门的左面是最具纪念意义的地方,在喷泉的掩映下,x中百年校庆所立《xx中学赋》碑文斜立于湖面彰显着它的光荣,一湖之隔的是肌肤古典色彩的飞凤亭以及中国复古漆彩。
山水石亭,俨然一副布局雅致的泼墨山水,顿觉疑似是在山水间。
回过神来,让我们继续今天的行程,大门的右面是一栋现代气息浓厚的建筑——科创楼,立于树影花丛中确也如此协调,似是彰显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它的旁边是我最喜欢的X中纪念碑,那些曾经的悠久就这样镌刻在上面。
X中办学建校座右铭,办学理念,铜中精神,还有历代校歌都镌刻其上,流传至今。
“少云故乡凤山之巅,集合一群少年……”似乎听到了那每周一准时响起的校歌声,让我多么的羡慕。
无论多少年过后,X中人都有着这样同一首歌的记忆。
这样一首穿梭于时空中的旋律,这样一首浸灌X中的精神的乐曲,无论多少年后,无论分散于多少地方X中人也终将被她召唤回一起。
以前写学校的,不知道是否会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