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用笔,要通俗的答案,谢谢。
(一).两种用笔:任何字体都存在两种用笔,中锋和侧锋。
如二王的书法,是中锋用笔的代表,侧锋用笔,是很难表现出二王的风采;金农的隶书,是侧锋用笔的代表,中锋用笔,同样表现不出金农的味道。
因此,学习用笔、研究用笔,是学习书法的关键和捷径。
古人有学书“用笔为上”的说法,说明了用笔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学书的捷径中的捷径。
用笔就如同行走,会走了,想到那里去就可以到那里去,就可以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否则只是一句空话。
1.中锋用笔:应该理解为使笔垂直于纸面,这样,可以很自如地向任何一个方向运动,也就是所谓的“八面出锋”的用笔方法。
怎么才能做到“八面出锋”呢
这首先要求笔一定要拿直,只有笔直才可以向“八面”(上、下、左、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任何一个方向进行)运动。
二要学会用笔锋。
笔锋是什么
笔锋就是笔毫最有弹性的地方,在笔毫的尖部三分之一处。
这样运动最灵活,写出的线条也最有弹性。
当一个线条、一个字写完时,毛笔又恢复初始之状态,挥洒自如。
这如同行走时大腿带动小腿自由向前摆动,左右交替进行,显得轻松自如。
如果身体往下蹲,腿成弯曲的状态,行走时就显得费劲、吃力且不好看。
这和中锋用笔是同一道理,但特殊的用笔就另当别论了。
2.侧锋用笔:顾名思义,笔锋是侧着的,也就是说笔不垂直于纸面。
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掌握侧锋用笔是很必要的。
此向技术是在“中锋用笔”中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掌握好“中锋用笔”后,再去学习、研究“侧锋用笔”,可以说“侧锋用笔”的技术更高一些、难度更大一些,运用的好,可以增姿添彩,用的不好败笔一个,反而弄巧成拙。
根据侧锋用笔的形态,可分为:(一).笔斜的用笔,笔杆向身体内侧倾斜(写横画);笔杆向右侧倾斜(写竖画)。
(二).“笔直的用笔”,笔用到笔肚或笔跟处,也是侧锋之态,古人称之“刷笔”。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有问题欢迎您的求助。
谁知道商博良,不是小说,是那个法国人,要详细资料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出生于法国南部的洛特省,年轻时已表现出出色的语言天赋。
就读于格勒诺布尔大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
通晓希腊文 、拉丁文并研究埃及文等6种东方语言。
1822年根据罗塞塔石碑成功地释读出古埃及象形文字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
后赴埃及考察,收集文物,抄录碑铭。
归国后主持卢浮宫博物馆埃及部的工作,并在法兰西学院开设埃及学讲座。
20岁时就已经掌握除法语以外的拉丁语、希腊语和许多古代东方语言,包括希伯来语、伊索比亚(应该是埃塞俄比亚,也可称为阿比西尼亚)的阿姆哈拉语、古印度梵文、古代伊朗的阿维斯坦语和帕拉维语、阿拉伯语、古叙利亚语、古代小亚细亚半岛流行的迦勒底语,波斯语和汉语。
1809年商博良19岁就已经成为勒诺布尔公学的历史学教授。
商博良对东方语言,尤其是古代埃及的科普特语深感兴趣,因此开始系统地研究罗塞塔石碑。
1799年7月15日,拿破仑侵略埃及的军队一名上尉在埃及港口城市罗塞塔附近发现该石碑。
石碑是公元前196年托勒密王朝时代刻制的,上面有希腊字母、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通俗文字三种对照雕成的。
石碑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法国科学家开始进行研究。
1801年,法国战败投降,英国军队要将全部研究成果没收,法国科学家威胁要全部烧掉,最后达成妥协,允许法国科学家保留研究成果和石碑拓片,但石碑被英国军队运往大英博物馆保藏,目前埃及政府正在要求英国归还石碑。
罗塞塔石碑商博良从1822年到1824年完全投入到对罗塞塔石碑的研究,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成功地译解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这些符号有些是字母,有些是音节文字,有些则是义符,一个符号代表一整个事物。
他编制出完整的埃及文字元号和希腊字母的对照表,为后来解读大量的古埃及遗留下的纸草文书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
他还发现了一份记载著从拉美西斯二世以来所有埃及法老名录的纸草书的重要性。
商博良于1826年担任卢浮宫埃及文物馆馆长,1828年率领考古工作队去埃及考察,1831年担任法兰西学院专为他开设的埃及学讲座教授。
主要著作《古埃及象形文字体系》(Precis du systeme hieroglyphique des anciens Egyptiens) 於1824年出版,另外两本钜著《古埃及文法》(Grammaire egyptienne)及《古埃及象形文字典》(Dictionnaire egyptien en ecriture hieroglyphique)则在他死後出版。
主要著作 1、象形文字语音初阶 L’alphabet des hieroglyphs phonetiques 2、古埃及俗体文字论 Traite sur l’ecriture demotique 3、象形文字体系概论 Precis du systeme hieroglyphique 4、埃及和努比亚的古迹 Monuments de l’Egypte et de la Nubie 5、埃及语法(未完成) Grammaire egyptienne 6、埃及语词典 Dictionnaire egyptien 破解象形文字 商博良精通希腊语和科普特语。
罗塞塔碑最上面一部分也是最不完整的部分是象形文字写的,中间是一种名为Demotic(意为通俗)的埃及文字,底部是古希腊文。
根据希腊文,学者们初步断定碑上写的是王室的法令。
开始学者们集中力量研究通俗体(Demotic),因为它比象形文字更完整,而且也更像字母。
这是一种象形文字的速写体,是在埃及一种叫Heiratic的速写体基础上发展的。
对通俗体(Demotic)有所认识是从一位法国语言学家De Sacy开始的,他辨认出了代表“托勒密”和“亚历山大”的符号,将符号和发音建立起了联系。
作过瑞典外交家的Johann Akerblad研究罗塞塔碑时用到了科普特语(Coptic)的知识,科普特人是埃及早期的基督教徒,最早4世纪开始使用科普特语,在他们修建的教堂中使用了科普特语。
科普特语使用希腊字母,另外有7个来自通俗体(Demotic)的字母。
靠着科普特语的帮助,Johann Akerblad 辨认出了“爱”、“教堂”和“希腊”。
至此证明通俗体(Demotic)不仅是注音符号,而且能够翻译。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他证明了光是波动的)决心解读出罗塞塔碑上的象形文字。
他认为,外国人名不可能用象形符号来表示,因为象形符号是基于已定的语言,因此外国人名只能用拼音的方法表示。
象形文字中有一种漩涡状的符号,他认为这就是非埃及人的正确名字,像托勒密、亚历山大之类。
他关于此事的看法影响很大,杨正确地找出了代表托勒密的符号。
De Sacy的一位学生法国人商博良(Champollion)于1819年阅读了杨的观点。
他很年轻就掌握了很多种东方语言,而且编撰过一本科普特语字典。
商博良意识到杨证明的是所有的象形文字符号是有语音的,而不仅是漩涡状符号。
经过研究,商博良辨认出了“克拉奥帕特拉”和“亚历山大”,并证明杨辨认的“托勒密”是正确的。
商博良发表了自己的结果,并继续研究。
1822年,从尼罗河的一座庙中发现的一块新的碑铭送到欧洲,商博良认出了修建庙的法老的名字拉美西斯(Ramses)。
借助科普特语的知识,商博良翻译出了象形文字,使得人们可以阅读和理解这种古老的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 埃及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分构成。
1、表意符号是用图形表示词语的意义,特点是图形和词义有密切关系。
例如:表示水就画了条波形线≈,画一个五角星 ★表示星的概念。
2、表音符号是了把词语的发音表示出来,取得了音值。
例如:猫头鹰的图形用作音符时,读[m]音,已失掉猫头鹰的含义。
表示门闩的图形符号,代表[s]音。
3、限定符号是在表音符号外加上一个新的纯属表意的图形符号,置于词尾,以表明这个词是属于哪个事物范畴的。
限定符号本身不发音。
例如:通常一个人的名字后面跟随下列一个字符,表明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把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便可构成完整的句子。
埃及象形文与英文关系 事实上,埃及象形文字与英文字母没有任何历史上的对应关系。
埃及学家们为了研究方便,为每一个象形文字用国际音标标注了发音,同时给出了与之相近的英文近似发音。
因此,我们给出的象形文字对照表完全是音译的,从意义上没有丝毫的关联,这一点请大家勿必注意。
埃及象形文字的读法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正确读法可由左到右,右到左,上到下,因此基本上可由文中的人物或动物来判断,一般是用脸部所朝的方向为主。
如左图右上的人物及中央的老鹰是面朝向右的,所以本文应由右向左读。
因此文字的排列是没有定向的,为了美观,可以有不同排列。
人物生平:早年 在埃及,那些世界上最具魅力、富有传奇色彩的考古遗址自昔以来默默无语,虽则到处都是铭文,可是谁能读懂
解开这千古愁结,要待天降奇才――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商博良于1790年出生在法国南方阿基坦盆地的菲贾克地区。
1797年,当他还是个年仅七岁的早熟少年,他就对古埃及文化深深痴迷。
父亲是个书商,对儿子的学术兴趣大为鼓励。
对于父亲找来的每一本与古埃及有关的书,小弗朗索瓦都如饥似渴地阅读。
这些零零散散的参考资料,只局限于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著述,再就是在其中东鳞西爪提到过那些强大的埃及法老的《圣经》了。
具有讽剌意味的是,埃及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史记,已经不可辨读和译解。
埃及的象形文字,随着古代埃及人皈依基督教,在公元一世纪后就废弃不用。
埃及本土古老宗教的最后一批抄录员谢世,使得象形文字的写读技法亦被人们遗忘。
尽管那些庙宇和金字塔作为一个伟大文明的见证屹立在尼罗河谷,但用象形文字写下的那段漫长的文明史,对于现代世界来说仿佛是遥不可及地缺失了。
1798年,小弗朗索瓦在父亲的书店里阅读着报纸上激动人心的消息。
拿破仑.波拿巴将军率领一?0000人的部队侵入了埃及。
少年商博良成了《埃及信使报》的一名贪婪的读者,这份报纸正是拿破仑为向法国公众报道前方战况而创办的。
次年,商博良从报上读到发现罗塞塔石碑的消息。
法国士兵因为要在尼罗河支流入海口处的一个叫罗塞塔的小村(今为拉希德市)修建要塞――朱利安要塞,就到附近开采石头,于是在废石堆中发现了这块刻有文字的玄武石。
石上铭文用三种文字刻成:一种是古典埃及象形字,一种是不可识读的类似象形字,一种是希腊文。
九岁的商博良分享着法国人的发现的喜悦和自豪,他觉得,如将埃及文铭文直接与可译的希腊文铭文相对照,破译前者似乎不是难事。
他从希腊文铭文看出,罗塞塔碑是埃及僧侣们于公元前196年刻制,内容是对公元前205-180年在位统治埃及的希腊王托勒密五世减免僧侣税款的举措表示感谢。
之所以用三种文字刻写,是为了让祭司、政府官员和统治者都能读到它。
人物生平:青年与中年 1801年,法军在埃及被英军战败,罗塞塔碑落入英国人手中。
幸运的是,随军的法国学者复制了碑文,并带回国内。
这一年,十一岁的商博良进入格列诺布公学,研读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叙利亚文、波斯文、梵文、中文和希伯莱文。
他学习语言时的轻松和悟性,使得他的老师们感到惊奇。
他还开始自学被称为“科普特语”的近代埃及语。
尽管科普特语包含着许多希腊语素,但它与古埃及语有着渊源派生的关系。
在校园里,商博良得到了一个著名的绰号:“埃及人”。
当他在格列诺布潜心钻研古语和古史的六年间,许多学者正在试图破译罗塞塔碑文。
最初的进展是在相应的希腊文和埃及文铭文中看到国王的名字“托勒密”频繁出现,从而理解了象形文本中的星星点点;对另一些常见字,如“庙宇”、“埃及”、“希腊”,也相应作出了确定。
但在这些孤立的字词之间,则有大段大段的象形字看上去与希腊文没有吻合之处。
就在破译工作陷入困境之际,商博良决定投身致力于破解这神秘的埃及象形文字之谜了。
他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个人代价。
当他离开学校前往巴黎时,他还只有十七岁。
由于太年轻,由于极端专业化的技能和兴趣,他竟找不到工作。
尽管对事业的追求使得他与当时巴黎的许多伟人建立了联系,可他依然穷困潦倒,勉强度日。
“我快要疯了,简直走投无路”,他在绝望中写信给哥哥说,“我的鞋子穿帮了,衬衣破烂了。
我羞于在公共场所露面,我的形像是如此衣衫褴褛。
” 在巴黎各个图书馆里,商博良继续钻研科普特语。
他被允许对保存在卢浮宫博物馆中的罗塞塔碑文副本原件进行研究。
他力求从象形文字的图形中读出科普特的文义,并逐步学会按古埃及人的理解方式来读解微妙的象形字符。
例如,在一段象形文字中,一只鹰的图形可能明显地代表“鹰”字,但在某些上下文的联系中,同样的符号同时也可能只代表字母“A”――埃及字“鹰”的第一个字母。
还有一种情况,同样的象形符号可以读作埃及词“迅疾”――这是鹰的特征之一。
再如,埃及人有时不用“王”字,而是刻下一系列象形符号,其严格的字面意义是“芦苇和蜜蜂的他”――这是国王的正式称号之一;在另外的地方,“法老”的含义是“伟大宫室的他”,这也可用来描述国王。
商博良开始逐步把这些不同的含义与许多其它科普特埃及字词和短语编织成一个可以理解的体系。
这一年的年底,他着手翻译罗塞塔碑文中一行完整的象形文字,并对十多种各别的象形字符的不同意义有了自信的把握。
意识到提前向外界公布破译成功要冒风险,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秘而不宣。
人物生平:晚年 不久,商博良被任命为格列诺布公学的古史教授,使他走出了赤贫的生活困境。
1814年,24岁的商博良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是《法老统治下的埃及》分两册出版,为他带来了一笔必需的版权收入。
又经过七年的研究,他才将他对象形文字的译释成果全部公之于世。
1822年,他将成果概括为“埃及象形文字译解体系”,提交给法兰西科学院。
一开始,他的观点受到其他学者的质疑,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象形文字按照他的方法翻译出来,人们都承认他打破了象形文字1800年来的沉默。
这一年,标志着“埃及学”的正式诞生。
商博良在埃及研究方面的精深造诣,使得法国国王查理十世出资为他在意大利都灵博物馆购置了住宅,以便他可以在那里破译更多的埃及文本。
1828-1829年,商博良率一支法意联合考察队来到埃及,他在那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受到明星般的礼遇。
他常常站在古代遗址前,把上边的铭文向人们大声宣读。
他实地复制和收集了大量的象形铭文和文件。
他回到法国后,被任命为巴黎卢浮宫埃及博物馆馆长。
1831年,法兰西学院为向商博良表示敬意,专门创设并给他任命了一个特殊的职位 ――埃及学主席。
次年,商博良死于中风,年仅四十一岁。
他被后人称为“埃及学之父”。
曾一度有人怀疑商博良的死与法老的咒语有一定联系,如菲利普·范登堡《法老的咒语》。
文艺复兴谁写的《幼儿教育》
伊拉斯莫斯.达尔文是个有名的医主兼博物学家,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祖父,1466年10月26日生于荷兰的鹿特丹一个神甫家庭。
是一名天主教的神父计拉德(Roger Gerard),与一个医生的女儿,私生了这个孩子。
他成为中古世代到现代转接的人物。
青年时代入修道院。
伊拉谟斯幼年丧母,在大座堂学校受教育,聪颖过人,十二岁的时候,即精通古典文学。
1486年,他的监护人送他入鹿特丹附近的修院。
虽然他不喜欢那里的生活方式,但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1492年,坎柏里(Cambrai)主教按立伊拉斯谟受任教职。
不过,他始终未作教堂神甫,而作主教秘书。
1495年,伊拉斯谟进入巴黎大学,进修神学之外,于古典文学喜爱西塞禄(Cicero),于教父中爱耶柔米(Jerome),论著为华拉(Laurentius Valla);华拉从据语言学,揭穿教廷所谓的康士坦丁献让罗马诏书(Donation of Constantine),不过是第八世纪的伪造品,而动摇罗马历来声称优越的根基。
1499年,伊拉斯谟访问英国,结识了当时的政教要人,包括黎泰谟(William Latimer),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和圣保罗大座堂的首牧寇勒(John Colet),并经引介给英王亨利七世(Henry VII),和王子,后来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
是寇勒教导他,神学必须从枯燥的经院学派回到圣经,从教条进到实践的智慧。
因此,他在牛津大学修读希腊文,但没有像拉丁文那样的登峰造极。
1506至1509年,伊拉斯谟到意大利,深受文艺复兴的薰沐;获土伦大学(University of Turin)神学博士。
1509年,他再到英国,住在莫尔家中。
撰写《愚人颂》(Encomium Moriae 英译本为 The Praise of Folly)。
此书在他有生之年,至少再版二十七次。
书是以讽刺文体写成,通俗诙谐,而不涉低级。
教皇利欧十世(Leo X),非常喜爱。
他受邀在剑桥大学作讲座教授,教希腊文和耶柔米。
1514年,任修院主持的老朋友,要他复作修士生涯。
他连忙写信表示,自己着意文学,敬谢不敏。
是教皇利欧十世作成好事,下诏准伊拉斯谟在院外过世界的生活,并不必穿修士的衣服。
到1517年四月,更特准解除他修道士的誓愿。
1520年六月十五日,教皇利欧十世,开除路德的教籍。
显然有人把他给路德的信给了教皇看。
九月十三日,伊拉斯谟写信给教皇,仍然说路德的好话,也为他自己立场辩护。
1520年十二月五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选侯腓德烈(Frederick),问起他对路德的意见,伊拉斯谟说:“路德犯了两样罪:他冲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们的肚腹。
”伊拉斯谟看到局势的发展,趋向极端;仍然劝告教皇亚得霖六世(Adrian VI),避免使用激烈手段,宽免过去的错误,改革教会的腐败,召集中和的人开总议会。
他的建议不被接纳。
1524年九月,伊拉斯谟出版了论自由意志,主张人有自由意志,才有道德上的责任;但要靠神的恩典。
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也越趋疏远。
伊拉斯谟成为主张改革,却不参与改革运动。
此后,他继续写作,编订古教父的著作,并写教义问答,论十诫,论主祷文等。
1536年七月十二日,伊拉斯谟离世,年七十岁。
临终前,有福洛本等三个朋友同去看他,他还幽默的以约伯自比,把他们当作三个安慰者,要他撕裂的衣服,在他头上撒炉灰。
他最后的话:“噢,主耶稣,施恩;主,拯救我;主啊,结束吧;主,向我施恩典
”人人文主义伊拉斯谟是个人文主义者,他的人生目的是回归真理的源泉,在他那个时代这首先是要把几个世纪曲了解的《圣经》复其原貌,还其本意,并以他对真理探索的精神把智慧之不传给世人。
所以,他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为路德的宗教改革准备土教育界的;然而事情常常不是按常情常理发展的;当新事物在大喊大叫以排山倒海之势而至的时候,那些细水长流的、时而是默默的、然而是锲而不舍地具有开拓前景之功的工作,往往是人们不容易看到的。
霍尔拜因用银尖笔和粉笔对伊拉斯谟双手的写生。
伊拉斯谟1509年以后,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神学和希腊文,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传播新学的教师,对于激发英国人文主义思想起了不少的作用。
伊拉斯谟的代表作是《愚人颂》(1511年)。
他论及教育问题的著作还有:《论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儿童的文雅教育》、《论少年早期的文雅教育》等。
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批判与提倡批判陈腐的经院主义教育,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早在巴黎大学上学期间,伊拉斯谟就对校内迂腐的学风、无聊的说教,感到失望和深恶痛绝。
后来,他在他的名著《愚人颂》中,对这种已失去“启蒙”作用的学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他通过“愚人”登台演说的形式,以大量事实,以犀利的笔触,对教皇、僧侣和经院派哲学家,一一进行了讽刺和嘲弄。
他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教会的愚民行径,嘲讽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抨击经院哲学的迷妄以及中世纪教育的种种弊端。
指出人类进步的主要障碍是“愚蠢”,而经院学者挂着“哲学家”的招牌,实则是一些“蠢学家”。
那些文学家“表面上被认为是学问最渊博的那些人”,实际上“他们可能是一些最可怜、最有奴性、最可恨的人”。
伊拉斯谟在抵制陈腐的经院教育的同时,对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他认为人性本善,坚信自然是仁慈的、博爱的。
如果以古典文学陶冶人性,其发展必定是向善的。
他并不反对宗教,但他反对宗教的“原罪说”,认为宗教信仰绝非是情绪的、神秘的,宗教乃是人类的理智作用。
为此,他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和教学。
提倡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发展,认为只有自由和快乐、知识和理性才能构成道德和良心的重要因素。
他所理想的是一个治理有序、和平相处的国家。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极为重视教育、教学的巨大功能。
他说:“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
”强调后天培养主张培养明达善良之人,强调后天教育与学习的作用伊拉斯谟认为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明达善良之人。
他说:“人不是生而为人,而是教养之人始为人……是理性使其为人。
”道德规范约束教育的发展,教育的目的融于道德的目的之中。
他主张儿童的教育要从早期开始,甚至从襁褓时期,就要趁儿童思想尚未形成之机,使他们的心灵充满有益的思想,因为“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像在早年学习的东西那样根深蒂固”。
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头脑里播下虔诚的种子,使青年人热爱并认真学习自由学科,习惯于基本礼仪,为生活做好准备。
伊拉斯谟很重视儿童成长中后天教育和学习的作用。
他指出个人发展应依赖于三个因素:第一,自然,即“部分是先天接受教育的能力,部分是对美德的天生爱好”,这种天性、禀赋,显然是遗传因素;第二,教导,即“教育和指导的熟练的应用”;第三,练习,即“放手运用我们自己方面的能动性,亦即自然赋予的能动性,并借训练促进这种能动性”。
他认为此三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自然”强而有力,辅之以“教导”和“练习”则更为有力。
重视文雅的价值重视文雅学科的陶冶价值,注重语文内容的教学伊拉斯谟重视古典学术和人文学科,尤以拉丁文和希腊文为主;认为古典语文和古典文献中包括了人类各种重要的知识。
因此,他积极提倡研究古代文化,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他认为古代希腊、罗马是人类的黄金时代,欧洲的社会、政治、宗教的改良都应以希腊、罗马为楷模。
他相信研究古代希腊、罗马人的著作有助于人类摆脱愚昧,有助于人类道德的提高,甚至可以改良社会,净化基督教。
他强调古典文学对教导和练习的价值,要求学生孜孜不倦,陶冶其间,日久天长,就会改变气质,成为完美的人。
由于珍爱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伊拉斯谟因而也很重视儿童古典语言的学习。
他认为教学始于语言。
而学习语言首先要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因此,他主张大量阅读优秀作品;其次,才是学习文法和表达技巧。
他反对死记语法规则。
努力与兴趣认为学习既需勤奋努力,又需培养浓厚兴趣在学习方面,伊拉斯谟更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习既需勤奋努力,又需要培养浓厚的兴趣。
首先学习态度要勤奋刻苦。
他说:“在我而言,我所知道的学习方法,不外是艰辛的一项工作,献身于学习的精神,端赖于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已
”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勤奋刻苦。
其次,伊拉斯谟非常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他认为儿童对事物的兴趣不可摧残,儿童的学习若缺乏兴趣的伴随,是难以坚持的。
所以他奉劝教师要研究儿童,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大人一样的行为举止。
他指出,有些人根本不考虑儿童的年龄,总想让他们一下子变成大人。
他们总爱以自己的能力去衡量和要求孩子们幼小的智能。
他告诫教师要记住,你的学生眼下还只是一个孩子,而你自己从前也曾经是个孩子(这一思想对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很深)。
因此,他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用使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把所学知识在学生面前。
重视教学过程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师生友爱和睦伊拉斯谟很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优秀教师对教学工作至关重要,要选择优秀教师任教。
为此他主张,国家和教会应提供充足的、合格的教师,来促进教育事业。
认为整顿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其重要性决不次于整顿一支军队”。
进而,他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他主张教师对儿童“首先要爱”,决不能使他们感到畏惧,要以一个自由人可以接受的指导性或批评性的话作为我们的棍棒,我们的纪律要温和的而不是惩罚的,即使使用惩罚也要以尊重学生的方式进行,他坚决反对对儿童进行恐吓和体罚。
主要著作《愚人颂》,强烈指责教会和贵族的腐败,嘲笑经验哲学家和僧侣们愚昧无知的空谈。
《愚人颂》[1] :《愚人颂》是文学史上最为精彩的讽刺体篇章 作者伊拉斯谟为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是当时荷兰思想界的主帅,被誉为“16世纪的伏尔泰”。
据说,《愚人颂》是他在去英国拜访莫逆之交托马斯·莫尔爵士的短短7天时间内完成的。
该书的拉丁文原名“Encomium Moriae”还与莫尔的名字谐音双关。
在伊拉斯谟众多的著作中,惟有《愚人颂》通俗易读而未被人遗忘。
观点一向保守的著名美国史学家史密斯称这本小册子的特点为“诙谐的训诫,善意的讽刺和伦理性的讥笑”。
伊拉斯谟在说明此书的写作目的时,给出了冷嘲热讽的基调:既然人类一味的要疯疯癫癫,既然世上每个人——上至教皇下至唯唯诺诺的乡村牧师;从腰缠万贯的富翁到沿街乞讨的乞丐;从身着锦缎的窈窕淑女到布衣裹身的村妇,整个世界横下心来不用上帝赐予的大脑,而一味的受贪婪、虚荣和无知的奴役,那么,神明在上,真正有才智的少数几位为何还要费如此多时间,花如此大的气力,去使人类变成他们自己从未想要变成的那个样子
任他们去沉溺于愚笨吧,别去剥夺最能令他们自得其乐的东西——能够自我愚弄的大权。
在《愚人颂》里,伊拉斯谟首先认为,推动世界运动的是非理性的、愚蠢的欲望。
接着,他假想了这样一个场景:拟人化了的愚笨(“愚人”),身着学者的长袍,但头上却戴着顶愚人的帽子,在自恋、遗忘、懒惰、享乐、肉欲、酣睡、娇纵和疯狂等侍从的簇拥下登上讲台,面对一批假想的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听众侃侃而谈。
在接下来横扫一切的讽刺中,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嘲讽了他那个时代所有的制度、风俗、人和信念,矛头还涉及婚姻、战争、国家主义、律师、科学家、学者、神学家、国王和教皇们。
最为尖酸刻薄的嘲讽,还是被伊拉斯谟“赠与”了学者或文法学家:当有人考证了安喀塞思(希腊神话中特洛伊城王子)的生母是谁,或者重新沿用一些冷字怪词、废字偏词,或是绞尽脑汁拼凑出破石烂碑上的文字时,上帝啊,他是何等地欢欣,何等地喜悦,多少声祝福,好像是征服了非洲或占领了巴比伦
在伊拉斯谟看来,试图揭开大自然奥秘,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家也是同等滑稽可笑的:当他们为自己建立了无数个领域时,当他们好像手拿皮尺,一寸寸的测量太阳、月亮、星星和其他天体时,当他们解释雷电、风雨、日月食和其他神秘现象成因时,他们毫不犹豫,似乎他们是赋予创造力的大自然的私人秘书,是上帝的议会代表下凡人间。
当他们大吹大擂时,大自然却洋洋洒洒地嘲笑他们,笑他们臆断。
由此可见,人类的每一次追求都受到了愚人的“关照”。
类似的还有捞钱的商人、追求永恒的诗人、好大喜功的武士、一听到骰子滚动声便“心跳加速”的赌徒,这些人及其他人的命运都受到过愚人主宰。
《愚人颂》有较大篇幅是愚人对教会和基督教教义的论述。
那些神圣的名字和经典、教皇和主教们的显赫地位和世俗观念都未能逃过伊拉斯谟的辛辣利笔:他们把目不识丁看作是一种圣绩。
他们在教堂里像公驴般叫喊着赞美诗。
他们对其含义丝毫不知,却还以为那种声音对神圣人们悦耳。
托钵僧们沿街嚎叫……是一群肮脏、无知、厚颜无耻的无赖。
伊拉斯谟的同时代人对《愚人颂》有的乐于称道,有的则愤而指责。
但不管怎样,这本书广受关注,仅作者在世时就出版了43版。
《愚人颂》的伟大之处在于文艺复兴初期,它就拉开了人文主义的序幕。
它对时代的针砭虽是微妙而间接的,但它不失其强大的效力。
正如20世纪伟大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指出的:“《愚人颂》除去其狂欢节的面具,便是当时最危险的书之一。
在我们看来,它仿佛是诙谐的烟花,其实却是一颗轰开通向德国宗教改革之路的炸弹。
”《希腊语圣经新约批注》,对当时的宗教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论死亡之准备》(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一文中,他声明了自己的观点——永久生命的保证不在于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仅在于对基督赎罪的信念。
《基督教骑士手册》(Handbook of a Christian Knight)《论儿童的教养》(On Civility in Children)《圣经·新约全书》新拉丁文版和希腊文版。
伊拉斯谟整理翻译。
伊拉斯谟的作品很多,而最重要的却非其作品,而是他编的希腊文新约圣经。
可是由于他只是为了抢在西班牙主教之先,因此并没有做详细考据,只是把手上的希腊文手卷排出来,如有异文便选看来最流畅的。
而由于他找不到启示录之最后一部分,因此便用三世纪时甘大武拉丁文圣经倒译出来。
此圣经后来被马丁·路德译为德文,成为基督教世界的第一本圣经。
人物评价中世纪的结束,有个辉煌巨星出现,是最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他天才极高,学问丰富,通晓古典文学和圣经,机智而笔锋锐利,受到全欧洲文化和宗教界的赞仰,可说是空前绝后,没有人达到他那样的声誉。
当时著名的人文学者,都对他赞美有加。
有的称他为“神圣的人”;有的特地步行,远道去看他,以表示朝圣一般的崇敬。
当每到一大城市,受到正式欢迎,待他如同王者。
欧洲各国的君王,请他为顾问;历任教皇都请教对时事的意见;有的还风示要他作枢机主教,他谢绝了。
许多的贵族,都以同他结交为荣,送他礼物。
马丁路德知道伊拉斯谟的好处,自己坦白承认,在文学上望尘莫及。
早在1516年,路德即观察到他的弱点,恐怕对恩典认识不够。
路德为真理勇往直前,虽万死不辞;伊拉斯谟则认为求取和平,不妨稍微牺牲真理,也许为了自己的舒适。
1524年四月,路德写信给伊拉斯谟说:全世界可以见证,你在文学上的成就,使我们对圣经有真正的了解;神的恩赐在你身上奇妙的彰显出来,叫我们感激。
在《愚人颂》完成500周年之际,比利时发行一枚精制银币来纪念这一伟大学者,该枚银币同时也是“欧洲著名人物”系列之一。
该银币成色为92.5%,重量为18.75克,直径为33毫米面额为10欧元,发行量为15000枚。
背面为伊拉斯谟肖像,上边缘为伊拉斯谟姓名;正面为尼德兰版图,上方为面额和年号,边缘从左到右分别用荷兰语、法语和德语表示的比利时国名,以及象征欧盟的12颗星星。
赫伊津哈称伊拉斯谟为“圣贤”,说他那精致婉转的灵魂源于对友爱与和睦的渴望和对争斗的反感。
自古“圣贤 ”必当如是,其必须给世界带来爱多于恨,带来和谐多于争执,带来更多超越国界、民族、宗派的思路,哪怕经常被现实中人目为虚渺天真。
中
师德的意思是什么
经典人生格言一、幸福、其它与人生1.人生成绩好像是清道夫,怎么做都看不出来,可是一不做就看出来。
2.经营自己的长处等于存一笔利率最高的存款,它能使你的人生不断增值。
经营自己的短处等于贷了一笔利率最高的贷款,它会不断削弱你的人生。
3.旅行的长度由钱包决定,旅行的宽度由目光决定,旅行的深度由心灵决定。
4.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
5.可以敷衍他人,敷衍工作,敷衍一切,最终却发现:敷衍了自己。
6.心里常存感激,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7.智慧的河流,越深越无声。
8.你要赶路,就不要带得太多;你要休息,就不要想的太多。
9.人生,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瓦,是与风浪搏斗的一支浆,是耕耘大自然的一头牛,是帮助别人攀登的一道梯。
亲爱的朋友,你愿意你的人生是什么呢
10.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
11.上帝给每个人都是24小时,给这24小时赋予价值的,是你自己。
12.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可以改变人生观。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
13.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脑袋,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思想。
14.人生重要的是选择。
15.机遇总是钟情于准备好的人。
16.命运就像自己的掌纹,虽然弯弯曲曲,却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17.有了机会不要放过,没有机会不要放松。
18.诚实是一
坐席有什么讲究
坐席有以下几点讲究1、的原则。
在有血缘或同宗人中,一般辈分高者为尊辈人中,排行前的人为尊,无法排行的按年龄区分,长者为尊。
有血缘宗亲关系的人中,尽管某人须发尽白,而另一人乳臭未干,只要后者辈分高,他(她)也为尊。
2、 社会地位的原则。
在没有亲戚关系的人中,一般以社会地位高者为尊,老师为尊,官吏为尊,贤达、知名人士为尊,恩人为尊。
3、主客的原则。
客为尊,远客为尊,稀客为尊,男客为尊。
姻亲关系中,若在男方父母家,则女方客人为尊;若在女方父母家,则男方客人为尊。
在各种正式场合中就餐,尊者未入席,不能就餐,或应将尊位留着虚席以待,即使坐后也只能喝茶聊天,不能动筷菜,不能举杯饮酒。
尊者到来时,大家起立谦让,待尊者坐定,大家方可重新落座。
然后,尊者捉箸举杯说声“请”,众人才可开始就餐。
尊者座位通常是“上席”。
确定上席的原则是房屋及大门的朝向,往往正对大门,顺着房屋朝向的一方即为“上席”。
例如,坐北朝南的房屋,北方即为“上席”。
酒足饭饱之后,常礼是不能独自个儿随便离席而去,尤其是主人和晚辈。
吃完之后,主人须陪客人坐,待其下席时方可一同离席,谓之“陪席”;晚辈或者陪长辈坐到其吃完,或恭敬地招呼一声,嘱其“慢慢吃”,方可下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