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学生发言稿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有这样一句训言: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前是最早的时候
阐述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古之名商 儒商鼻祖端木赐 富甲陶朱公范蠡 智慧商祖白圭 营国巨商吕不韦 农商奇才桑弘羊 富可敌国沈万三 第一富翁伍秉鉴 商业巨族乔致庸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一代钱王王炽 五金大王叶澄衷 晋商薛氏三兄弟 开明富商渠本翘 由商而官展玉泉 独辟蹊径范世逵 盐商祭酒杨继美 崇尚仁德李明性 远见卓识李宏龄 票号始祖雷履泰 雄才大略王海峰 徽商张小泉 在百度上搜素他们的名字可以得到他们的事迹 记载有商人商事的书有《史记。
货殖列传》《郁离子》《燕京京杂记》《智囊》等书上都有古商的记载。
古商经商十诀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
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
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
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
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
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三、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
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
苦心人,天不负。
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
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
《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
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四、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
《郁离子》中记载: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一起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一人降低价格销售,买者甚众,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人不肯降价销售,结果获的利远不及前者。
汉高祖刘帮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
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五、雕红刻翠,留连顾客 《燕京杂记》中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
有的店铺招牌高悬,入夜家家门口点起了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昼。
有的店铺摆挂商品宣传字画,张挂名人书画,附庸风雅。
以此来升华店铺的品位与提高顾客的回头率。
还有些茶肆、饭馆、酒店中特意安排有乐器演奏和评书为客人助兴。
宋代京都杭州的面食店里,只要顾客一进店坐下,伙计立刻前来问顾客所需,尽合诸客呼索指挥,不致错误。
经营者们深深懂得豪华的装饰,反映一个店铺的实力,于是店堂设计画柱雕梁,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迎合达官巨贾、贵妇名媛以求高雅的消费心理。
在服务上进门笑脸相迎,出门点头送行。
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贵典雅的装饰,使众多顾客如坐春风,一见钟情,从而留连忘返、百顾不厌。
六、以义为利,趋义避财 清朝年间,有一商人名舒遵刚,精榷算,善权衡。
经商之暇,喜读《四书》、《五经》,把书中的义理运用于经商之中,他曾说:钱,泉也,如流泉然。
他还说:对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此,况身家乎。
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诫他的继承者说:财自道生,利缘义龋以此严于律己,做到视不义富贵若浮云。
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丧失了义也得不到利,为商者应深以诫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如果一个经营者有长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会用恶劣、卑鄙之手段去获利;用恶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终将会失去已获的利润。
七、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韩非子·五蠢》中说: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这里强调了一个善字。
资金不足,必须善于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获利,唯有资金与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润滚滚而来。
对待商品要做到务完物,即贮藏的货物要完好,腐败而食之货勿留;处理资金要做到无息币,即指货币不能滞压,货币欲其行如流水,货币和商品流通了,买卖就活了。
宋代的沈括举例说:十万元资金倘不周转,虽百岁故十万也,如果贸而流通,加快周转,则利百万矣。
八、奇计胜兵,奇谋生财 兵家常说: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
书中还列举了卖油脂的雍伯、卖肉制品的浊氏等商人,他们都是掌握一技之长,经营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
后世的张小泉剪刀铺亦然。
清代山西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梁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
于是,他连夜安排大量收购高梁。
当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库存高梁大量出手。
结果高梁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高梁。
九、居安思危,处盈虑方 《书经》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汉书·息夫躬传》有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商人李祖理精理精勤,竹头木屑之微,无不名当于用,业以日起, 而家遂烧。
秦末有位任氏商人折节为俭,要求家人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古人关于经商理财的记载中还有: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由此可见,经商者居安思危,勤俭为尚。
处乎其安,不忘乎其危。
少一些安乐,多一份忧患,将使经商者进入佳境。
欠收。
而曹氏商人却奇计获利。
十、择人任势,用人以诚 孙子曰: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故善战者,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势。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齐国的商人叫刀闲。
当时的商人一般都不愿雇用头脑灵活的人做事,惟独刀氏专门使用这种人,并给以丰厚的报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去干,这些雇工干得十分卖力,也非常出色。
明代苏州有个叫孙春阳的杂货店,其店分为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
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
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
像苏州这个店铺林立之地,孙春阳的杂货房生意竟然能兴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奥秘当得益于用人以诚,店规之严。
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以诚待人,童叟无欺,名声大著,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实,何籍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的美德。
影响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有两种说法一,1马迁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老乡亲的影响.(黄河养2、司马父亲的影响,努力读书的影响(英雄启迪)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父亲遗嘱)二,1、出身文史世家,对于文史有一份执着热爱.2、生命阅历的苦痛,在史记创作中寻找生命的价值.3、古人对于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的执着追求. 司马迁《 史记》的最后一篇是《 太史公自序》介绍 了史记 ,写作的缘起和主要内容 。
《 报任安书》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 是二者历来是研究《史记》司马迁生平思想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
拟从司马迁创作《 史记》的主客观原 因来探 寻 司马迁的创作心态。
司马迁所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著《 史记 》借此来消减肉体与精神的痛苦 。
3,人格理想 。
马迁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写成的 , 他写文章不是为了“ 苟合取容” 而是为了“ , 成一家之言” 所 以立论不苟 。
司马迁, 很注重史德 与个人的品格 , 对于历史的真 实, 不论天子庶民, 都会秉笔直书 , 不隐讳。
“ 左氏《 国语》; 决据《采世本》《战国策》; 《楚汉 春秋》, 成述《 终 史记》 一百三十篇 ,始于黄帝 , 中述陶唐 , 而至武帝获白麟止 , 自谓其书盖以继《 春秋》《 史记 》内容涵盖天文、 理 、地 ,政治 , 经济…… , 书共一百三十篇 , 括本纪十二篇 , 家三十全包世篇, 列传七十篇 , 表十篇 , 书八篇 ,2 5 0字 。
5 60 司马迁创作《 史记》 的主观原因司马迁在《 记史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关于自己做。
一在《 报任安书》中有 : 修身者 ,“ 智之府也 ; 爱施者 , 仁之端也 ; 取与者 , 义之表也 ; 耻辱者 , 勇之决也 ; 立名者 , 行之极也 。
士有此五者 , 然后可以托于世 , 而列于君子之林也 。
” 这句话很清楚地表达了司马迁的人格理想 , 他立是身于世的座右铭 , 司马迁这种远大的人格理想为他的奋起著书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 肉体使受损 , 是 君子的精虽但神、 君子所拥有的刻苦自励 、 积极进取 、 守尊严 、 保不被摧毁的这种信念促使司马迁以修史著书来实现他生命的价值 。
司马迁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坚定了著书的信念 , 坚定了人生的理念 , 了活下去的信心 。
有史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方 面, 而这几个方面也正是司马迁创作 《 史记》的主观原因。
1,父亲之托 。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终时祝福司马迁做太史 , 完成他打算要写的著作 , 继承祖业 , 扬名后世 。
,2, 司马迁创作《 史记》 的客观原因。
司马迁作为史官 , 身上肩负着史官之责 , 他所具有的这种史官意识与史官之责是千百年来社会发展的产物 。
再者 , 经历 了秦始皇的“ 焚书坑儒 ” 汉初的休养生息 , 与社会各方面都需要发展 , 汉兴至武帝百年之间 , 社会发展稳定 , 文化事业有进一 步的发展 , 有这些 “ 所 都使得两汉的史学比之先秦有了很大的进步” 。
1, 史官意识 。
在汉代,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先是规模的扩史首,咐司马迁 :余先周室之史 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 ,“ 典天官事 。
后世中衰 , 绝于予乎
汝复为太史 , 则续吾祖矣。
余死 , 必为太史 ; 太史 , 忘吾所欲论著…‘ 汝为无矣 。
司马迁便许下诺言:小子不敏 , 悉论先人所。
“ 请次旧闻 , 弗敢阙 ” 。
司马迁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 下定决心修著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巨著 , 在其父司马谈辞世三年后担任了太史令 , 迫史 记石室金匮之书”潜心完 成“ , 修史这一重大的任务 。
2,命运之舛 。
《 太史公自序》: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 , 于缧“ 幽大; 其次是史官已有了专职 。
近代学者章太炎曾说:国“ 之有史久远 , 则亡灭必难 。
(《太炎别录》 历史的延续同 ”) 国家的兴亡有着密切的联系 , 如果汉初没有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 没有看到历代社会发展的情况 , 又怎么能采取当下的政策呢
从历史观念上来说 , 历史之所以为司马迁因为李陵投降匈奴事件为其辩护 , 帝认为, 司马迁攻击贰师将军李广利 , 愤怒之下 , 司马迁以宫处刑。
这件事司马迁在《 报任安书 》 中也有详细说明 , 他卫灵公与宦官同乘一 车 、 商鞅靠宦官举荐 、 太监赵同子与汉文帝通车的这些例子诉说宫刑者自古来偶是 一种耻辱的象征 , 出了“ 发祸莫僭于欲利 , 悲莫痛于伤心 , 莫丑行于辱先 , 而诟莫大于官刑 ” 的悲叹 , 他深知自古至今 “ 。
历史就是因为它记录着历朝历代的兴衰荣辱 , 史本来历就是一个前后相继 、 延不绝的过程 。
《 论语; 为政 》:“ 殷商因于夏礼 , 所损益可知也。
《 系辞》: 神以知 易来 , 以藏往 智 ”。
《 论语 ; 八佾》记载孔子之言 : 夏礼吾能“ 言之 , 杞不足征也 ; 礼吾能言之 , 不足征也。
文献不殷宋足故也 , 足则吾能征之矣 。
及时记载历史, ” 不能使历史空白在孔子那里是很重要的 。
3,史官文化 。
余之人 , 无所此数 ”更加之“ , 家贫 , 财赂不足以自赎 , 交游莫救 , 左右亲近不为壹言 ” 一时间看透了人情冷暖 、 态世炎凉。
司马迁后来在 《 士不遇赋 》 悲中队现实做了强烈的抨击 :悲夫
士生之不辰 ,“ 愧顾影而独存 。
… …虽有形而不彰 , 徒有能而不陈。
何穷达之易惑 , 美恶之难信分 。
时悠悠而荡荡 , 遂将屈而不伸 ” 司马迁为此而发愤,所谓“ 史官文化 ” 是先秦时期以史官为代 表的早就期知识人士所继承 、 展和创造出来的那种文化形态的发总称 。
它是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而概括出来的一种文化 现象。
这种文化的基本特点就是求实与明德 , 而其主要精神则在于对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传承 ” 。
汉代之前 , 夏商周时期的时期史官 , 并不像汉代专以著史 。
有人知道包拯是怎么死的吗?
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
天圣朝进士。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
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
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之语。
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
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
”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
”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
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
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
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
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不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当时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和包拯一齐对此进行辩论,话语十分恳切。
又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
”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铜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
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让典礼官对包拯说:“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以刺探边疆情报呀
”包拯说:“涿州城也曾经开过便门,刺探边境情报何必用开便门的方式呢
”那人于是无言以对。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任京东转运使,改授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移任陕西,又移任河北,进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
秦陇斜谷专门置办造船用的木材,随意向老百姓摊派征取,而且这里的七个州负责提供造河桥用的竹索,常常多达几十万,包拯都上奏朝廷,停止了这些摊派。
契丹在边境附近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
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氵名、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都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
”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
解州盐法往往给百姓造成负担,包拯前往经营治理,请求朝廷全部进行通商贸易。
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多次议论和斥责受宠信的权臣,请求朝廷废止所有内授官职等不正当的恩宠。
又罗列上陈唐代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和借鉴。
又上章陈述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借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一共是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
包拯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曾建议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到内地,但没有得到答复。
现在,包拯请求:“罢除河北的屯兵,将他们分别安置在黄河以南的兖、郓、齐、濮、曹、济各州,即使边境告急,也无需担心来不及调遣。
如果说边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减少,那么就请求朝廷训练义勇,减少干粮,每年的花费,比不上屯兵一个月的费用,一州的财赋就很充足了。
” 没有得到答复。
移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
因为儿子去世,包拯请求在方便的州郡任职,做扬州知州,又移任庐州5升为刑部郎中。
因为保荐官员有失而获罪,被降为兵部员外郎、池州知州。
官复原职,移任江宁府知府,朝廷召任权知开封府,升为右司郎中。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
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
”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
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
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
”仁宗说:“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
”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
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
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
”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
”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责成各路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
张方平任三司使,因购买豪民的财产而获罪、包拯上奏弹劾,罢免了张的官职;但宋祁取代张方平,包拯又加以指责;宋祁被罢免后,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权兼三司使。
欧阳修说道:“包拯真是《左传》中所说的‘牵牛踩了别人的地而地的主人把牛抢夺过来’,这种惩罚已经过重了,又贪恋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过分了吗
”包拯因此呆在家里回避,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
他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
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
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
升给事中,担任三司使。
几天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
随即又升为礼部侍郎,包拯推辞不受。
很快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朝廷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
b包拯是怎么死的
包拯(包青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
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
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
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
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
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
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
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
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
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
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
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
」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求:《好了歌》读后感
。
《好了歌》表面上是说世人眷恋世俗的一切,其实是劝人及早忘却世俗的牵挂,以免徒增无谓的困扰和痛苦。
但是如今能够看透的又有几个呢。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功名谁不想追求,说不想也多是失意之叹,无可奈何。
自古以来,云云众生把个仕途挤得水泄不通,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可见,功名的吸引力是不可小觐的。
仕途有正道有斜道,正道走来踏实但很艰苦,斜道走来容易,但常有打滑之处,一路走着还得提心吊胆,一旦没人扶持,你就栽跟斗。
不管你是正道也好邪道也好,到头来也是喧嚣一时,最后一切都付之黄土,留给后人的只是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几年过后又有谁还记得你呢。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钱是个好东西,多了不扎手,少了怪难受,所以没有钱的读书人就说了一句:“知足常乐”的话来安慰自己。
而能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来对待的,头脑还算清醒。
如果想钱想歪了脑子,做出些龌龊的事来,也是害国害民害自己。
古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要想得到财富,你就努力正正当当地去挣,这样花起来也心安理得。
去贪去抢去受贿,得来的终是不义之财,最后的下场也是该死。
正当挣来的,挣得多了你不善花,不做点善事回报社会,这和你没挣一样,体现不了你存在的价值。
眼睛一闭,对于你来说什么都毫无意义了。
不正当挣来的也只是给自己徒增负担,到死那一天心里也得不到一丝安宁。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又何苦呢。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 。
姣妻是每一个男人最为追求向往的生活伴侣,是家的另一半。
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也是世人的最高理想。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人生不如愿者十有六七,前后对比,多少透出一丝无奈,也说明世事的多变,劝君于事不必过于执着,一切顺其自然,莫要计较太多。
从“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一句,也折射了当时社会对妇女的相对尊重。
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中国妇女一直是被轻视的群体,“从一而终”和“一女不嫁二夫”的思想是压迫在妇女身上的一座大山。
在清朝末年能够“君死又随人去了”,这是妇女解放的一大进步,所以我们不必对此大惊小怪。
女人也是人,她们也应该享有同男人一样的权利。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天下做父母的那个不疼儿孙,尤其是中国的父母,他们都把儿孙作为生活中的最大利益,为儿孙苦,为儿孙累,为儿孙可以奉献一切,这也就是中国父母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国父母最痴情最傻之处。
儒家很重孝悌,为父母者养儿防老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孝顺,把自己最后阶段的幸福都寄托在儿女的身上,这是因为他们的付出太大了,希望能够获得回报。
但是往往得到回报的也并非全部,儿孙满堂的老人景况凄苦的也不在少数。
从这方面看,既突显了人性的弱点,也突显了教育的缺失,另一个方面,国家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也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解决好了,老百姓才能无后顾之忧,社会才能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