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乡的名人名言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四光 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苏步青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归去来兮。
—— 华罗庚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
——巴金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 冼星海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 彭德怀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
——丰子恺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 傅雷
思乡的名人名言
1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3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句读书名言给我的启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我记忆的心扉里,有着许多方面的名言:道德方面的、思乡方面的,读书方面的.....在这些名言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句。
小时候,我不会写作文,老师一部置作文我就犯难抓耳挠腮不知道怎么写。
有一次我去问妈妈,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妈妈笑着对我说:“妈妈先给你讲个故事吧,在以前有一个秀才平时不喜欢多读书,一到写文章时就写不出来,他的妻子就说你怎么写文章比女人生孩子还要难,秀才苦丧着脸说:我写文章就是比你们女人生孩子还要难,因为你们肚里有东西,我肚里没有东西所以就非常难。
”妈妈说完看看了我又说:“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说只有平时多看书多积累,到写作时仿佛就有神仙帮助你一样简单。
所以,你要多读书才行哟,可不要像那个秀才那样到写文章的时候才知道难。
”我恍然大悟,似乎想到了什么,跑到书房就开始读书,从此我就和书交起了朋友开始大量阅读书籍。
我的作文成绩也突飞猛进,常常夺得班里作文的贵冠。
我终于体会到了读书给我带来的乐趣和好处。
还有一次,当我拿着一份写的不错的作文给妈妈看时,她说:“你这篇作文运用了许多名句、名言、名段,但是,又有哪一个作家是抄出来的呢
“抄”对于你以前不会定作文时的确是一条不错的捷竟,但是,真正能打动别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呀
所以,你应该在你“抄”的基础上再加深些,让它彻彻底底的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从妈妈的话中,我再次悟出了一点道理,光抄是没有用处的,它只不过是提高自己作文的一种方法罢了
我只有把好的语法、好的词语运用到我自己的文章里去才行。
从此,我的作文逐渐的有抄到在抄的基础上进行改,又逐渐到自己写。
渐渐地,我的作文也写出了我自己的风采。
这些当然是那些书给我的馈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使我受益不浅,它现在已经成为了我的座右铭,它激励着我怎样写作,我非常喜欢这句名言,它将伴着一直到永远。
求一篇以自己座右铭和校园海文化的演讲稿
红 红烛啊
这样红的 诗人啊
吐出你的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
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
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底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
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
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底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诗人、思想家。
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
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学习,同时创作了大量爱国思乡的诗歌。
1924年,诗人的诗集《红烛》出版,奠定了诗人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1925年诗人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曾参与创办《大江》杂志,同时与徐志摩等在北京《晨报》上开设副刊《诗镌》。
1927年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工作,同年任南京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参与创建“新月社”,和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同年出版诗集《死水》。
此后诗人放弃诗歌创作,埋头钻研学术,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抗战期间,诗人带领最后从北京离开的学生徒步前往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4年加入民盟。
1946年7月15日,诗人抗议国民党暗杀民盟党员李公仆,在李的追悼会上演说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回家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枪杀。
名作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
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
冲突
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
不误”。
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
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
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
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