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一共几篇
《鬼谷子》我有内容有捭阖,反内揵、飞钳、忤合……你读的《本经阴符注》里丸、胠乱。
现在的《鬼谷子》把《鬼谷子》和《阴符》整理在同一本书内。
阴符的作者是西周吕尚(姜子牙),人称“太公阴符”(史记、战国策里都有“苏秦刺股苦读太公阴符一说),“鬼谷先生”是给它做注释,当然还有苏秦、诸葛亮、张良、魏征、纪昀等人注释的一些版本。
《鬼谷子》失传了一些内容,谁让狗日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把其他学派包括“纵横家”的一些经典给弄没了呢
没办法。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是什么意思
达斡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
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
上述达斡尔族分布区域是17世纪中叶以后形成的。
在此以前,达斡尔人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吉雅河)河谷与东起牛满江(今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
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江北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人民受到野蛮的掠夺与屠杀,被迫内迁。
达斡尔族最初多数迁至嫩江流域,后来,由于清政府征调该族青壮年驻防东北及西北边境城镇,才有一部分达斡尔人徙居呼伦贝尔、爱辉,以至远徙新疆塔城。
关于达斡尔族的来源,学术界尚无定说。
主要分歧意见可分为土著说与契丹遗裔说。
持土著说者认为,达斡尔人最初分布的黑龙江及精奇里江河谷,隋、唐时是室韦各部的分布地,当时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贡。
以后辽、金、元各代都在这些地区行使管辖权,明代曾于达斡尔族在江北的旧居地带建立托木河、卜鲁丹河等卫所,故达斡尔族应是黑龙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后裔,与隋、唐时室韦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渊源。
另一些人还根据达斡尔族关于其祖先曾建“黑水国”的传说,认为其族源和隋、唐黑水部某些部落有关。
持契丹遗裔说者主要是根据语言、历史传说及某些习俗与辽代契丹人有相同的特点,认为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于金灭辽时北迁至黑龙江以北,发展为达斡尔族。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次年即征服黑龙江中游萨哈连部,取其11寨,以后相继征服自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以东全部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原属明朝奴儿干都司各卫所全改属努尔哈赤后金政权。
当时达斡尔或以地区被称为萨哈连(满语对黑龙江的称呼),或以贡物特点称为萨哈尔察(满语译音意为黑貂)部,或与鄂温克等泛称为索伦部。
至康熙仞年,才出现“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达斡尔意即“长宫”、“原来长座位置”、契丹人对先人建立的“辽国”和“长国”的宫廷生活时常怀念。
所以,自称“达斡尔”或“达古尔”。
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山海关后,无力顾及入侵的沙俄殖民者,达斡尔与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人民陆续从江北内迁。
清廷把迁至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居民编为杜博浅、莫尔丁、讷莫尔3个“扎兰”(队),由理藩院管辖。
雍正九年(1731),清廷又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按姓氏为布特哈八旗,设副都统衔总管管辖,其中达斡尔原来的3个“扎兰”,分别编为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
为便于统治达斡尔族人民,清朝统治者任命该族一些上层人物为佐领,其中少数还擢升为将军、都统、办事大臣等,逐渐使他们形成为本族内部的统治阶级。
清末废布特哈总管,管辖制度稍有改革。
达斡尔族人民素以勇敢善战著称。
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黑龙江流域时,达斡尔族人民进行了顽强抵抗。
受到清廷的赞赏。
清朝统治者在200多年间,多次征调达斡尔人民戍边,远达新疆,使该族人口和生产发展受到影响。
八旗的建立,加速了达斡尔族社会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物资上的交流,密切了达斡尔族同汉族、满族人民的联系。
社会经济 17世纪以前,达斡尔族在黑龙江北岸时,已结成村落,聚族而居,有雅克萨、多金、铎阵、阿萨金、兀库尔、吴鲁苏穆丹等坚固设防的木城,是当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
从嘲龙江北部南迁后,达斡尔族人民开拓嫩江流域的土地,为开发祖国东北边疆作出了贡献。
。
他似纛用4牛牵引的木架铁铧犁(达木嘎)耕地,种植燕麦、大麦、荞麦、稷子、谷子、黑豆等大田作物和饕苏子、胡麻等油料作物,在宅旁园田种植白菜、萝卜和瓜果。
达斡尔族人民栽培的黄烟,为“关东烟”之首。
1914年丈量土地,移民垦荒,大批汉族农民迁入达斡尔族地区。
在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商品市场的刺激下,达斡尔族农业迅速发展。
渔猎业是达斡尔族传统的生产活动.他们生产的貂、狐、猞狸、灰鼠等细毛皮张和鹿茸、麝香等贵重药材,畅销国内市场,尤其是所声‘紫貂闻名中外。
清代,达斡尔族成年男子岁贡貂皮一张,故兴安岭南麓由达斡尔、鄂温克人组成的八旗称作布特哈八旗,意为渔猎八旗。
达斡尔人熟悉许多种鱼的习性,捕鱼方法多,凿冰为洞,用网或钩捕鱼,尤具特色。
他们还善于饲养牲畜,居住于呼伦贝尔地区的达斡尔人向以牧业为主,定居放牧。
他们善制木质大轮车,轮高轻便,亦称“糯车”,便于在山谷沟壑和沼泽地里穿行,畅销呼伦贝尔牧区和附近汉族农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达斡尔族中阶级分化不断加深,地主经济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贫困破产,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达斡尔族同东北各族人民一道获得解放。
至20世纪初,达斡尔族中还保留着氏族组织残余。
他们分敖拉、鄂嫩、孟尔登、郭贝勒、讷迪、沃热、吴然、乌力斯、德都勒、索多尔、金奇里、苏都尔、阿尔丹、胡尔拉斯、何音、毕力扬、陶木、何斯尔、鄂尔特、卜克图20个哈拉(即氏族)。
上述各种哈拉分别汉译为敖、鄂、孟、莫、郭、讷、沃、吴、德、索、金、苏、安、胡、康、何、扬、陶、于、杜、卜、乔、单、张、王、李、赵、陈、刘、梁、白、徐、田等姓。
每个哈拉分化为若干莫昆(即新氏族)。
莫昆有共同的族谱,每隔数年,全莫昆的成年男子即集会缮修族谱。
他们选举年高望重者为莫昆达,管理莫昆事务,其内部重大事件需由莫昆会议议决处理。
莫昆有育林山、柳条林、草场等公共土地。
每年春秋季聚族众祭敖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牲畜兴旺,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赛曲棍球等体育活动。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莫昆达逐渐成为氏族贵族,氏族民主制度不复存在,莫昆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剥削人民的工具。
达斡尔族于1945年解放后,1947年在农业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在牧区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
从1952年开始,先后在达斡尔族聚居区建立卧牛吐(齐齐哈尔市郊)、瓜尔本设尔(新疆塔城县)等7个达斡尔民族乡。
1958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进一步实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达斡尔族人民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达斡尔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机械、农业用电,以及机修、榨油、化肥等小型工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很快。
40多年来,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自治旗已创办50多所中学,数百名青年上了大学,已培养出一批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建立了100多个医疗卫生单位,过去发病率很高的“克山病”得到根治,疾病丛生、瘟疫蔓延的灾难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代之以人丁兴旺、共同繁荣的新景象。
文化艺术 达斡尔是农业民族,其农业文化起自唐末,并且是逐步向汉族学习,接受汉族农业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
从此开始了定居生活,创造本民族的农业文明。
表现在语言方面的特点是:词汇中细腻地反映了谷物、蔬菜、野兽、野禽、家畜、家禽、鱼类、树种名称。
从细腻的味觉名称可以看出,达斡尔人在饮食上的丰富多彩。
表现在文字方面的特点是:远在辽国时就创制过契丹大小字,后因使用面窄而失传。
达斡尔人并没有因文字失传而停止对文化的追求,他们致力于学习满文、汉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在清代,就设有满文学堂。
同时,从本世纪初起,就努力于创制文字的活动,这种努力,今天还在继续。
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是:既反映农业生活,又反映牧猎渔业生活,还保留萨满教的祷词歌词。
表现在哲学思想方面的特点是:崇高勤劳智慧,齐心协力、崇尚不平则鸣,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
表现在价值观念方面的特点是:做保家卫国的英雄有价值,好好劳动,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有价值。
达斡尔族在其先人——契丹时代,其科学技术就很有发展,主要表现在物候、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据《辽代史话》记载:“阿拉伯的古算书中所谓‘契丹算法,这个算法,很快传入欧洲11世纪初期,意大利人斐波拿类所写的书里,就有了“契丹算法”。
“他们能辨认某种植物的花、茎、果实或块根是否有毒,能不能供人畜食用,他也熟习各种野兽的习性。
”在医学领域,出现了能铖治膏盲里面游血的知名医生迭里特(阿保机族弟),查形色即知病源的医道出色的耶律故鲁,并继承了温泉疗法,广用动物药材,推广内服麻醉剂“鬼代丹”。
他们那时启用的牙刷,比欧洲牙刷史早六百多年,在防病治病上,达斡尔人早已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达斡尔族民间文艺丰富多采。
已搜集的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
叙事诗“鸟春”、“民歌”扎恩达勒”和民间歌舞“鲁日格勒”(亦称“哈库麦”),真实反映了达斡尔族的生产和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世代相传的民间美术、剪纸、刺绣、玩具等,是妇女们的手工艺品。
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运动,近年来获得很大发展,该族曲棍球队员成为国家队主力之一,该族所在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 生活习俗 达斡尔实行一夫一妻婚制,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
结婚分订婚、送彩礼、迎亲等步骤。
死者土葬于氏族或家族墓地,长者葬礼隆重,族众和娘亲参加吊唁和祭奠。
达斡尔族的村庄具有独特风格,多依山傍水,院落整齐。
高大的“介”字形草房都朝南。
内壁和天棚多有装饰,房外围着用红柳条编织的各种花样的篱笆。
达斡尔食为加牛奶的稷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的制作以晒肉f和煮烤肉为主。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足踏“奇卡米”(皮靴);妇女穿长袍,以蓝色为主,夏日喜穿白袜、花鞋。
他们最大的节日是春节,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
宗教信仰 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供天神、山神、火神、河神、财畜神、祖神等。
原来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主持宗教活动。
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明朝那些事
史书读得不多,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
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只是书中没有引经据典,也未注明出处,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咱也就没法考证了。
好在它说的事儿,跟我这些年东鳞西爪地积攒起来的明史都对得上,我也就认为它是真的了。
的第一部从出生写起,直到登基为止。
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传。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
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
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
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的腐败。
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
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
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
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而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书写的,因此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我们以前面对的事枯燥的叙述和总结,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阅读欲望。
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有哲理的话。
“我相信我是对的”。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
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
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
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
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胜利者只有一个。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
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
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罢了,但问题在于,在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忘记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则断送了他的一生。
这条原则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其城府可见一斑。
而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
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为了自己的信念,杨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是说什么
“仁山,智者乐水”,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话。
这句话出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所以,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
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所以,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所以,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终于铸就中华文明的独秀天下
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
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
水滴石穿,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水磨平、被水击穿。
水含有了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
所以,“智者乐水”。
你看那水,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激发人的雄心,荡涤人的思绪,教人创新,教人自由,教人忍耐,教人解放思想,放眼世界。
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因此说“仁者乐山”。
你看那山,顶天立地,巍然屹立,壮阔人的心胸,开拓人的视野,教人自信,教人勇敢,教人坚定,教人接受磨难,成就伟业。
《太公兵法》是谁写的
《六韬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周朝的姜尚(姜太公)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评价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的始祖。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
皆宗太公为本谋。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
《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版本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残本。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残本。
敦煌遗书残本。
《群书治要》摘要本。
《四库全书》本。
《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本。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体例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
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 武韬——讲用兵的韬略 龙韬——论军事组织 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 豹韬——论战术 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六韬》一书,相传为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所以又称《太公兵法》。
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
■字与韬同也。
”《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
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六韬》虽为真书,但作者到底是什么人,它产生于什么年代则是值得研究的。
此书旧题姜太公撰,这个说法令人难以苟同,因为《六韬》的思想、语言、名物制度等,均与西周的时代不符。
现在,人们一般都认为,此书大概成书在春秋战国时期。
《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万字。
卷一《文韬》内分《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傅》、《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作战前如何充实国家的实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作好战争准备。
如对内先要富国强民,对人民进行教育训练,使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对外要掌握敌方的情况,注意保守自己的秘密,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卷二《武韬》内分《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五篇,有的版本把“《兵道》”列于《三疑》前。
这一卷主要论述取得政权及对敌斗争的策略,强调在作战前必须先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进行比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才能制胜。
卷三《龙韬》内分《王翼》、《论将》、《选将》、《主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主要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部署的艺术,指出在战争中要调动对方,选择将帅、严明纪律,然后确定如何发号令、通信息。
还指出要注意天时地利、武器装备和物质供应等。
卷四《虎韬》内分《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主要论述在宽阔地区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卷五《豹略》内分《林战》、《突战》、《帮强》、《敌武》、《山兵》、《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主要论述在各种特殊的地形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卷六《犬韬》内分《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骑》、《战车》、《战步》等十篇,主要论述教练与编选士卒以及各种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等问题。
《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许多方面,其中又以战略和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它的权谋家思想也很突出。
《六韬》的军事思想比较复杂,差不多先秦各家的军事思想在书中都有反映。
书中最突出的是阴谋权术思想。
《六韬》一开头就说:“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
故以饵取鱼,鱼可杀。
以禄取人,人可竭。
以家取国,国可拔。
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文师》)这就是说,国君统治百姓,就要像渔人钓鱼,以钓饵来诱使人们上钩,听从驱使。
权谋可以表现在多方面:第一,“予之为取”。
就是欲将取之,必先与之。
《文师》说:“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
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 《国务》说:“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瘳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
此爱民之道也。
“在感情、道义、物质上付出这么多,对人又仁既爱,其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欲使主尊人安”(《国务》),“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发启》)。
第二,“攻强必先养强”。
《三疑》说:“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
太强必折,大张必缺。
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
”这就是说,要攻打强大的敌人时,不妨采用让敌人骄傲自大的策略,敌人骄傲自大了,自然就容易对付了。
第三,“文伐”。
《文伐》中列举了十二条属于文伐,不属于武攻的阴谋诡计。
一是投其所好,让敌人产生骄傲之心;二是“亲其所爱,以分其威。
一人两心,其中心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三是“阴赂左右,得情甚深。
身内情外,国将生害”;四是用珠玉、美人来腐蚀麻痹敌人;五是挑拨敌方忠臣与君主的关系;六是收买敌人的内臣,离间其外臣;七是送给敌人大量财物,使其轻视生产,因而导致蓄积空虚;八是与敌国伪结亲谊以麻痹敌人,使其为我所用;九、十是表面上尊崇敌国,示之卑微顺从,使其骄怠自毙;十一、十二是要收买敌国大臣,堵塞敌之耳目。
使其豪杰智士为我所用,用乱臣美女迷惑其主。
一般兵书大都重视战场上的战略战术,对阴谋手段论述得较少。
把阴谋论述得如此详细的,《六韬》是最突出的。
在战略战术上,《六韬》有其独到之处。
《兵道》说:“凡兵之道,莫过乎一。
一者能独往独来。
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
’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
”这是说,用兵的原则在于“一”。
所谓“一”,就是事权要专一,兵力要集中,行动要统一,这样才能独往独来,机动灵活,不受牵制,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军势》载:“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太公曰:‘势因敌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
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
且事之至者,其言不是听也。
兵之用者,其状不定见也。
倏而往,忽而来,能独专不制者,兵也。
’”这里强调的是“因敌之动”,“倏而和主,忽而来”,核心是突出机动灵活,不为敌人所牵制。
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就可以战无不胜。
《六韬》还强调了用兵要见机而作,以谋略取胜,而不以力战。
“故善战者,不待张军。
善除患者,理于未生。
善胜敌者,胜于无形。
上战与无战。
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
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
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
”在《六韬》中,还论述到了步、车、骑三种兵种配合作战的战术问题。
《均兵》指出了车、骑的地位及其不同作用:“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陈(阵),要(邀击)强敌,遮走北(败军)也。
骑者,军之伺侯也,所以踵败军。
绝粮道,击便寇也。
”如果步兵与车、骑作战,那么,“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发弩居后,更发更止。
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战步》)。
如果是平地作战,方法是“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
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
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
”(《战骑》)对车、骑、步的协同作战及如何运用步兵对付敌人车、骑兵的办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对于军队的建设,《六韬》认为首先应注意将领的选拔与培养。
因为“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
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论将》)“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主将》)所以,对于将领的选拔、考察就不能不认真细致。
它认为:“将有五材十过。
……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
……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
”(《论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长处与短处,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它还提出了选择考察将领的各种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六韬》还提出了建立参谋部的问题。
《王翼》载:“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
命在通达,不守一术。
因能授职,各取所和工,随时变化,以为纪钢。
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
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
”这是说,国君率领军队,必须要有得力的辅佐。
全军的生命掌握在将帅的手中,但是将帅的职责是全面领导,不能局限在其一个局部,因此就应该建立一个由七十二人组成的参谋部,并根据各人的才能授予职务,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这七十二人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六韬》的安排是腹心一人,谋士五人,天文三人,地利三人,兵法九人,通粮四人,奋威四人,旗鼓三人,股肱四人,通才二人,权士三人,耳目七人,爪牙五人,羽翼四人,游士八人,术士二人,方士三人,法算二人等等。
这是我国军事史上最早的见于明文规定的参谋部组织法,是《六韬》的一大创造。
《六韬》还系统地论述了将领的自主权问题。
《立将》明确记述了国君于太庙誓师,以斧钺授将,将受命出征的具体仪式,而且还郑重其事地论述了将帅应有的统率三军,独断专行的权利。
“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苦驰鹜,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
”这里的核心是“军不可从中御”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意思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军队不能由国君在中枢机构中具体指挥,而应完全由将领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来指挥,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将领有自主权,就有了主动权。
对于士卒,《六韬》也很重视其选拔与训练。
《练士》说:“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为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阵)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披距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取秋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志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廉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伟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
”这里强调的是对士卒的因材施用与组织方法。
士卒的才能、性格等是千差万别的,把这些人按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潜能,取得胜利。
对于军队的治理,《六韬》提出了刑赏并重和“杀贵大,赏贵小”的原则。
《将威》中写武王问太公怎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树立将帅的威信,太公说:“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
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
杀贵大,赏贵小,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
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杀和赏都是将帅建立威信的手段,这一点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中提到过,但明确地提出“杀大赏小”原则的以《六韬》为最早。
所谓“杀大赏小”,就是杀位高者以震慑他人,赏位卑者以激励众干。
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六韬》虽然从总体水平来说赶不上《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但也有其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