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边青年是什么
[1]拼音:zhī biān 释义:支援边疆建设。
示例:1983.12.26:“支边人员在帮助当地企业解决具体技术、管理问题的同时,注意培训人才,保证支边人员离开后,他们的工作仍将继续发挥作用。
” 1984.7.4:“开拓边疆,,十名毕业生主动支边。
” [编辑本段]相关政策 [2]几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援藏、援疆和支边干部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主要包括: 1.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
1986年7月,中规定:鼓励科技人员到边远地区工作;边远省、自治区可以在国家规定的政策范围内给予一定优惠待遇。
1995年3月和1996年10月,、分别下发了《关于做好为西藏、新疆选派干部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定期轮换进藏、进疆的干部,除和派出单位同类同级干部一样享受在内地的住房、工资福利等各项待遇外,还可享受一次性的补贴。
他们在藏、在疆工作期间,享受所在地区同类人员的地区津贴和其他各项待遇。
休假和探亲,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可合并使用,一年一次,往返路费由派出单位承担。
医疗费用的报销,采取在西藏、新疆治疗的,由西藏、新疆所在单位报销;在内地治疗的,由派出单位承担,等等。
2.规定服务年限并加强管理。
(1)从沿海内地省市、中央部门分配、调往西藏、地区的、科技人员(不包括按协议支援的人),服务期限为8年。
(2)90年代以来选派进藏、进疆的干部只转组织关系和行政关系,不转户口和工资关系,实行双重管理,以西藏、新疆地方党委管理为主。
(3)90年代选派进藏的干部,定期轮换的时间原则上定为5年。
根据实际情况和西藏的工作需要,以及进藏干部所担任的职务,分片负责的省(市)和的部委,在10年之内,可以分2批或3批轮换进藏干部。
选派到新疆工作的干部,在新疆工作时间为:党政干部5年,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年。
3.表彰先进。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表彰支援边远地区的模范、先进科技人员工作者,肯定他们的业绩和贡献,也鼓励更多的人到民族地区建功立业。
4.返回内地安置。
(1)从沿海内地省市、中央部门分配、调往西藏、地区工作的、科技人员(不包括按协议支援的人),工作满8年后,除自愿留下者外,可以调回沿海、内地。
对已在西藏、地区工作满20年,要求回沿海或内地的科技人员,可以有计划地将他们分期分批调回原派出单位或地区,也可以调回原籍或配偶、子女所在地区工作。
50年代支援边远地区(不包括西藏、青海高原地区)年满55岁的科技人员,可先回内地落户。
体弱多病,身体不能适应边远地区工作的,可提前退休、离休。
过去从沿海内地省市、中央部门支援边远地区的科技人员,达到退休、离休年龄时,允许他们回到原籍或配偶、子女所在地。
除京、津、沪从严控制外,其他地区应准予落户并给予方便。
(2)选派到西藏、新疆工作的干部和工人期满后,由西藏、组织门按照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安排他们回内地,由内地派出省市和部委的组织门按照干部在西藏、新疆所担任的职务和表现情况,妥善安排工作。
内调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平职安排,职数已满的,可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解决。
如原为正职干部安排正职确有困难,可安排为副职,保留原正职待遇。
专业技术干部要安排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岗位,并按其在藏、在疆的技术职务予以聘任。
对在西藏、新疆表现优秀的,可提拔使用。
凡是自愿延长在西藏、新疆工作时间或要求长期留在西藏、新疆工作的干部,应大力提倡和鼓励。
60年代 支边青年 建设大西北 小人物小故事
合阳,八百里秦川最北端,平原与山区过渡带上一个千年小县。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像西北其它地方一样,贫瘠荒芜,封闭落后。
残缺的城墙,裹着不足万人的县城里,无一个十字路口,四条街道既窄又不对称,拌有炉渣的土路坑坑洼洼,无一段平直。
黄土旱塬上的城池,北高南低,两面临坡,两面临沟,可一遇大雨,就洪水四溢,半城遭灾。
屈指可数的商家店铺,也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天刚擦黑,街道就几无行人,只有衙门前(也是新县政府)嘶哑的叫卖声,在夜空中回荡:“炒凉粉喽”、“鸡丝馄饨”……不知道那时南方的县城是否也如此,但我敢肯定,那儿绝不会半夜三更,有野狼出没。
何况我要说的这些人,他们大都来自苏杭、上海。
从山清水秀的南方都市,来到穷山恶水的西北小城,他们有无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不得而知,但反差之大,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
没有银行,没有电话,没有现代社会的起码设施,虽然解放多年了,小城的人们,延袭的依然是传统的生活方式。
老棉袄,大档裤,纺手靸鞋,见了面就是一句:吃了莫?存钱贷款、电报电话、吊液打针等等这些新鲜玩意,人老几辈辈,别说见过,连听也没听说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响应国家的号召,一大批科技人员千里迢迢来到了大西北,支援大西北的建设。
援合的人中,有些来自上海、苏杭等大城市。
北上的列车途经安徽、山东、河南,要走三天三夜,到西安后,再转乘公共汽车(嘎斯卡车),经渭河摆渡,颠簸十多个小时,天漆黑才到合阳。
其实旅程的艰辛只是一时的,接下来的时日,面对的将是长时期的、难以想象的难和苦,水土、气候、饮食、风俗等,完全另一个世界。
我17岁的时候,正赶上上山下乡,于是我就去了新疆当支边青年。
那时离开家也有10多年了。
现在我还想回
岁月匆匆-----这样的话,你现在应该是60多了-----,出远门-----路途遥远,最好是找个伴,同行。
过去那个年代的生产建设兵团都在的,现在去看看,当年住过的房屋或者是地窝子(可能已经换代几次了),可能已经没有了。
回忆过去、看看现在已经大不相同的-----很有意义。
希望你旅途愉快---------
新疆支边青年为什么称呼上海人为“上海鸭子”
因为当时知青下水田干活多打赤脚,而上海知青爱穿上插秧靴下田,形状象鸭子的脚掌,因而得名。
60年代如果有青年不愿前往边疆支边会有什么后果
钉子户
支边是算什么性质的工作
和三支一扶有什么不同呢
都是干些什么工作
能回答的越详细越好啊
我就那么多
在蒙古的不知道,在西藏的有天 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