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体现止于至善座右铭

体现止于至善座右铭

时间:2019-11-22 23:51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

古代的士大夫,我们效法天道强不息”的精神去努力,好好做人,将来到社去做事才能担当起家国天下的责任,这在古人叫做“发乾德之幽光”。

另外,儒家讲“天人合一”,我们每个人效法天道“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做人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儒家说的“上达天德”,而“自强不息”就是“天德”。

所以,夏大“自强不息”的校训对夏大的同学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是“天道”“天德”的要求,如果在我们的生命中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实现了“天道”“天德”的要求,我们的生命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获得了超越神圣的价值。

这需要大家努力。

\ 下面解释夏大校训的第二句话:“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大学》“三纲领”中的第三条纲领,《大学》里面的“三纲领”是《大学》开头的那几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第一条纲领,“亲民”是第二条纲领,而“止于至善”是第三条纲领。

按照传统儒学的研究术语这段话叫《大学》的“三纲领”,在《大学》中“三纲领”统摄“八条目”,“八条目”在这里我们就不说了。

总之,“纲领”非常重要,体现了《大学》最重要的思想,《大学》讲的是儒家生命形态中的“内圣外王”之道,第三条纲领又是“三纲领”中最重要的纲领,所以,“止于至善”这条纲领最集中地概括了《大学》的根本思想。

那么,“止于至善”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理念呢

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止于至善”表达的是一个人做人的最高人格境界或者说最高人格理想。

《大学》的第一个纲领“明明德”,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包含了光明的德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充满了善的神圣的本性,这种光明的善的神圣本性就是我们生命的“明德”。

但是,虽然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包含了光明的德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生命的这种德性,更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一生中把这个光明的德性彰显出来,或者说充分实现出来,所以《大学》的第一条纲领要求我们要“明明德”。

第一个“明”是动词,使动用法,意思是指要使“明德”“明”,即要使我们生命中光明的德性彰显出来、实现出来,使它能够明显显现。

这是第一条纲领“明明德”。

第二条纲领是“亲民”。

古代儒家对这个“亲”字有不同的解释,朱子说是“新”, 王阳明 先生说是“亲”,这虽然是辞语上的考证,但涉及到对《大学》根本精神的理解,我觉得 王阳明 先生的解释比朱子的解释好,我采纳的是 王阳明 先生的解释,是“亲民”,而不是“新民”。

那么,“亲民”是什么意思呢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爱民”,就是为民众谋福利,就是要亲近、亲爱老百姓,亲近、亲爱社会与众人,就是要做出实际的事功来为民众服务,这是第二条纲领“亲民”。

从《大学》的思想系统来看,“明明德”、“亲民”合在一起就是儒家追求的“内圣外王”的人格风范或者说人格理想。

我们知道,儒家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与人格理想就是“内圣外王”,“内圣”就是要在我们自己的内在生命中达到圣人的生命境界与精神信仰,用现在的话来说,“内圣”就是要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达到或者说体现出超越神圣的永恒生命意义与存在价值,实现我们生命中最光辉的德性——“明德”。

“外王”就是说我们要在社会上建立“博施广济”的事功,最大限度地为民众谋取福利。

我们不光是使我们内在的生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完事了;你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还不够,这只是“内圣”,你还要“外王”,你还必须在你的内在生命之外去创建伟大的功业,去为广大民众的福利做出你最大的贡献,这个叫“外王”。

当然,这个“外王”事业每个人都不一样了,因为每个人的社会分工不一样,社会角色不一样,他所从事的事业也就不一样,但只要能在自己的社会分工中做到孔子所说的 “博施广济”的事功,就做到了“外王”。

比如,你是学法律的,你做个公正严明的好法官;你是搞政治的,你做个民众爱戴的好官员;你是搞科研的,你做个按照自己良心从事发明创造的好科学家;你是教书的,你做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等等,这些都是 “外王”。

这样,按照《大学》的“三纲领”,“明明德”是“内圣”,“亲民”是“外王”,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做到了“内圣”和“外王”这两个方面,就是“止于至善”。

什么叫“至善”

“内圣外王”合一就是“至善”,“明德”“亲民”合一就是“至善”;什么叫“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内圣外王”合一的最高生命境界,实现“明德”“亲民”合一的最高人格理想。

也就是说,既“明明德”又“亲民”就是“止于至善”。

在一个人的生命中,个体生命实现了“明德”这个“内圣”的最高的价值,同时又给社会、人类作出了“博施广济”的“外王”事功和贡献,就达到了“至善”,即就是“止于至善”。

所以,“止于至善”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人格理想,或者说是中国人、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生命形态。

我想当初 陈嘉庚 先生把“止于至善”作为厦大校训应该和我的理解差不多,他是要求厦大的学生除了自己的品德、自己的内在生命要达到很高的“明德”“内圣”境界外,大家在学校中刻苦学习完成学业后还要到社会上去做“亲民”的“外王”事功,为中国的富强和中国民众的福利服务。

如果夏大的学生达到了“内”“外”这两个标准的话,就做到“止于至善”了。

当然,“止于至善”不仅仅是对我们厦大同学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要求,我们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在“明德”与“亲民”的合一中实现“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达到“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不过,这是相当艰难的,这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

我愿与在座的同学们共勉

\ 以上我简单解释了夏大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两句话八个字的含义,夏大校训可以说概括地体现了儒学的真精神与真价值,与我们今天的讲题正好相合。

夏大校训的八个字可以说是儒学千古不灭的“八字真言”,具有非常博大精深的学理内涵,我们今天不可能在这里详细说明,大家以后可以去细读《易经》、《大学》等儒家经典,一定会获得更深刻的生命体会。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夏大校训的两段话不是平列的关系,“自强不息”是我们生命源

止于至善内涵和要求是什么

至善,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止:停止,克制。

止于至善,是一种越为核心要义的境界的追求。

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善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大善,有小善,也有大恶,有小恶。

所谓至善乃是善的极致,实则它更接近于恶,追求“至善”,可能就是满足自己的私欲。

所以能力小者追求小善,能力大则追求大善,但不是至善。

如果真的有至善,懂得停止和克制,也许就是真的至善。

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

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止于至善”出《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大学”,当时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

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

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对“止于至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义,第二要结合三纲来理解,第三要结合八目来理解。

也就是说,要结合整个《大学》来理解,这才能完整反映此训的原初意义,才能在此意义上开出时代性的新释。

[4]论述首先要明了“止于至善”本身的含义。

“止于至善”,孔颖达释为“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

”(《礼记正义》)朱熹释“止”为“必止于是而不迁”,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再改变,释“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事情的最高原则,即最高的善。

止于至善意思

〖解释〗止:达到;至:极。

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意为:修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追求。

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怎样才能做到止于至善

如果要翻译,那就默默地做你以善的事情了,不用说出来。

注:这四个字《大学》里的第一句。

很多人把“止”翻译成“达到,处于”,着实是后人牵强附会的结果。

世间的善与恶本来就相对存在,要说所谓的“至善”,我觉得往往更接近于恶,善就是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没有什么大善,至善的说法。

就像很多人做慈善,你捐1万,我就要捐5万,下一个人就要捐10万,100万,估且不论他们的钱从哪里来,这样盲目的比拼,你以为就是“善”了吗

这种社会风气已经让“慈善”这个词变得有些贬义。

这样的慈善远远不如一个人默默地做自己以为是善事情。

儒家讲“诗,书,礼,易,春秋,乐”,其中“易”就是易经,是孔子极为推崇的经典。

他的后人没有理由不知道“亢龙有悔”,没有理由不顾事情的两面性而推崇“至善”。

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后人太一厢情愿,其实“止”的意思就是“停止”。

意思是一个人应该默默地做你你以为善的事情,如果你想追求善的最高境界的时候,及时停止。

单说“止”,他是一种对自己私欲的一种克制,为什么要去跟他们比较,非要去做“至善”的事情呢

分享《大学》里的这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一句话道出了“止”的意思,不知止(克制自己的私欲)的人,那就是本末倒置,终将悔之晚矣。

请列举两条关于止于至善的名言警句。

止于至善-名言警句之四1、干中学,学的学习理念——易春雨2、三星的5天4夜的培训内容:第一天:心态;第二天:形象塑造;第三天:掌握顾客需求;第四天:为顾客量身定做建议;第五天;演练3、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快鱼吃慢鱼,慢鱼吃更慢的4、以简驭繁,以静制动。

5、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6、一流的人才,不分专业,放到那里都能亮。

7、内涵就是做什么都是最好的。

8、借船出海,借势,合理让步,真诚合作,踏雪无痕。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