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关于教学座右铭

关于教学座右铭

时间:2015-04-16 00:01

《师说》的主要观点

《师说》中所论述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韩愈在阐述教师问题时,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含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因素。

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提出了既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又要学生以能者为师,提倡教学相长,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而且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职责、政治与业务、教书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均具有启发意义。

4、关于教学的论述 韩愈自己勤奋求学,曾几度做大学教授,招收过很多学生,成为当时大批青年的导师,所以,在自学和教学方面均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见解。

在《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责,师生关系的论述已是教学客观规律的很有价值的概括了。

关于学生如何“进学”的问题,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的第一句名言就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是他治学多年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先人治学经验的总结。

在这里他要求学生在业务方面要“精”,在德行方面在“成”,而达到精和成的惟一方法,就是“勤”和“思”;反之,如果嬉游终日,不勤奋用功,那么学业就会荒废,如果随随便便,不认真思考,那么德行就会毁堕。

这些虽然都是平凡的道理,但是,它却是学习成败的规律。

韩愈用明确、形象的语言固定下来了,对后来人们的学习和思想修养,起了极为有益的影响,成为人们的座右铭。

自古以来,在学业上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勤奋和独到。

韩愈在文学方面高深的造诣,就是靠这两条得来的。

韩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生动活泼。

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明。

”教学是一种感情艺术,韩愈“抗颜为师”“以师自任”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正是他教学生动活泼、不拘俗套的原因所在。

在写作教学上韩愈是更有见地的。

从“文以载道”观点出发,“以道弘文”。

他认为“道盛则气盛,气盛则文昌,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这是写作的基本特点。

他还认为写文章要奇雄简约,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他的文章自成体系,形成所谓“韩文”派,影响深远。

总之,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

他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已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似乎从来也没有甘心“穷则独善其身”的地位。

所以,他虽然遭到被贬山阳令和潮州刺史等几次重大打击,然而并不灰心颓废,报国之志不减,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伟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

如谏迎佛骨,说服王庭凑之举,均为彪炳千秋史册的伟业。

韩愈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韩愈的政治品德,是儒家师徒的基本内容,使其成为一代师表,他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及才华使其教育思想大放异彩,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前导。

他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研讨与借鉴。

在吉林大学唐敖庆班就读是怎样一种体验

很累,但是条件,资源比别的班好得多

叶圣陶的资料

一、关于叶老的人介如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名有叶陶、 圣陶、桂山等,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及出版人。

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

叶圣陶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二、叶老的文学贡献如下:  1、现实主义: 生活的镜子。

  现实主义是叶圣陶最为鲜明的特点。

叶圣陶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先驱之一。

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

  因为是一名教育家,在叶圣陶的作品中,他记述了许多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剥削者,是没有能力反抗的社会底层的人。

叶圣陶在他的作品中一贯反映着真相与现实。

他在自己的小说如《火灾》、《线下》和《稻草人》中表达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

这些文章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

他的广受赞誉的小说《倪焕之》就记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悲情生活。

  叶圣陶发现新中国的很多人是自私、冷淡、伪善和保守的。

人们为了安稳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叶圣陶在作品中讽刺了这些人。

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希望唤醒人们的知觉并正视这些社会顽疾。

叶圣陶不仅写故事,而且报道社会的谬误。

他的作品不是用来消遣,而是用认知和对现实的思考来连填充人们的余暇。

“……写作的基础是一双有洞察力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我的眼睛却不怎么拥有洞察力……当然,没有必要以写作为目的训练而一个人的眼睛,对于眼睛的训练,是为了洞察现实,丰富生活。

”(摘自—叶圣陶,《过去随谈》46页)  2、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 培养年轻的心灵  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

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

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

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叶圣陶的学生丁玲曾经称赞他的童话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更多的思考。

叶圣陶的童话是简单的,但是却拥有着深刻的内涵。

他相信儿童对周围环境拥有个人看法,所以应当提高他们的批判能力。

通过叶圣陶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逐渐获得这个社会与他们之间关系的清晰认识。

  三、作品列表:  1、小说类:  《春宴琐谭》第一部白话小说1918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8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34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2、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3

怎样做一个好大学生

学习好

工作好

在新的学期开始的时候,我赠给大家两个座右铭,从我成为一个大学生以来,我一直以这两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 只有那些在埼岖的小道上勇于攀登不畏疲劳的人, 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 ——马克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_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做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有理想,有抱负,不要虚度年华,不要碌碌无为

努力

奋斗

1、关于早读和英语学习 英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职称考试,林毅夫与舒尔茨我的英语。

学好英语的必由之路,搞好早读。

2、关于教学纪律 严肃教学纪律不准无故迟到,缺课,不准在课堂里面吃东西…… 3、关于大学生活的一些建议 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吃得起艰苦,经得起风浪,具有坚强意志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又是非常优秀的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的学生。

有关教育的座右铭

爱自己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座:、细心、恒心。

打动童心的最法是诚恳而慷慨地赞扬他们每次进步。

坚持、包容。

喜欢孩子,善待孩子。

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

踏踏实实地做,心中也踏踏实实。

多一份赏识,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

座右铭:努力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

座右铭:以人为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我要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天道酬勤 九层之塔,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人要正直,做事重责任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孩子的笑脸是校园里最灿烂的阳光。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充满爱心的人,就会是成功的人。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爱心献给孩子,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唯有对外界事物抱有兴趣才能保持精神上的健康。

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意识是成功教育的基础。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为学生的一切,一切为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做人是做学问的前提。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不求闻达,但得心安 天空不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远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探索与进取 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儿女 满足是停滞的开始 宁与人共醉,不要我独醒 知足常乐 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灿烂 及时易自勉,岁月不得人 爱心、决心、专心、耐心、恒心、信心+努力+坚强 水行舟、不进则退. 世界上没有陌生人,只有未认识的朋友 一切尽力就好,活得开心就好 文能换骨余无法,学到寻源自不疑 每天吃一颗糖,然后告诉自己:“今天的生活果然是甜的。

经济学与教育学,金融学,该怎么选择

以本人国内某师范院校教育学五年求学经历来说点关于教育学专业的想法。

教育学,真的算是一个最清贫、最需要长远时间得见效益的的学科。

你问教育学学什么

我会告诉你只要是联系人和社会的学问教育学都会涉及,因为教育是横贯于人的一生的,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系统内的教育、大学及以后的研究生精英教育、职前职后教育等等。

学的科目涉及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历史(中外教育史)、计算机技术(电化教学)、课程与教学论、大学英语、普通话、教研方法、统计学(教育测量与统计)、大学体育、大学语文、社会学(教育现象学、教育哲学)等等,如果你是学前教育,你真的会发现这门专业真是培养“全才”的学科,因为舞蹈音乐吹拉弹唱不在话下。

那么我为什么要说教育学是一个最清贫的学科呢(敲黑板画横线)记得我们在上第一节教育学基础课的时候,我们亲爱的老师就是这么跟在座的我们这么说的。

的确,高风亮节为人师表就是如教育学这一行的座右铭了~学了几年后你的人生观都会有所改变,你想想你的腹中有太多太多“孔孟之学孝悌之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教育上更要扬长避短,变不可能为可能。

”你还会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说实话,学这门科目可以陶冶性情,真的非常不错。

你变得渐渐会思考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为人处世方面多了分宽容(因为你学过现象学和哲学),对学习其他方面知识也有了更好的方法(因为你懂得学习以及心理)。

那为什么这门科目又是需要长远时间才得见效益的呢

因为大学本科教育不会教你太多理论性和专业性过强的知识,大学教育就是所谓的‘博雅教育“,又可译为通识教育、文科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

况且如果你不到更高一层读研读博,本科的教育学或许够你去小学、低级中学去应试老师,教学实践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小学和中学大家都知道是分学科的教育,教育学专业毕业你想做哪门学科的教师都不如学数学的去考一个中学的数学教师资格证来的容易,因为没有强大的学科理论做支撑,你或许高中数学、理科等学得多么优秀,但是大学里的教育学数学和理科方面学的几乎为零。

毕业找工作考编考教师资格证都是尴尬的。

教育学最好的出路就是往上读

往上读

往上读

读研究生后继续读博,现在国家有新政策是提高高校教师的工资。

你如果读完教育学博士去师范院校做辅导员、助教、教授等工资还都是很可观的,况且一年拿13个月工资休寒暑假和周六日,工作属于那种桃李满天下受人尊敬型的。

最重要的如果你真的喜欢和有耐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韩愈教育思想的特点

韩愈是我国唐名的文学思想家,号称“文人之雄”,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唐宋八大家之首。

同时,韩愈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县)人,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

其郡望昌黎,故自称韩昌黎。

韩愈官至吏部侍郎,故后人也称他韩吏部。

  韩愈的一生,曾从事过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项:  一是“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

这是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他一生经历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个皇帝的执政年代。

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统治阶级认识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形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巩固其统治地位。

韩愈自幼学六经百家之书,《旧唐书

韩愈传》记载:“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收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说明韩愈的世界观自幼就是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形成的,成为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

欧阳修说:“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苏轼谓:韩氏“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

(《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自认为在“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复兴儒学方面有“回狂澜于既倒”之功劳。

  韩愈的政治观点反映在他的《原道》、《原人》、《谈荀》、《州孔子庙碑》等文章中,文中表达的是他的忠君、清政、兼礼法、重传统的一整套新儒学的思想。

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

他的反佛斗争中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二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

韩愈提倡古文,是为了“文以载道”。

古文运动与复兴儒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对我国古代教育是有好的影响的。

古文运动在意识形态方面主张儒家思想。

古文运动在文体上排队自魏晋以来盛行的淫靡空泛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给古代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学风。

古文运动名为复古实则是革新。

  三是与以上两项活动相济相成的教育教学活动。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

提携后生,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是有着很好的影响的,对形成我国古代优良教育传统,起着积极的作用。

  韩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亲自执教之外,还表现在对科举制度和传统教育的批判上,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指出当时科举制度的流弊是:“有司者,好恶出于真心。

”他认识到靠科举考试是选不到人才的。

同时他还提出了识别人才、培养人才的有见地的学说,如他在《杂说四马说》一文中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这就是说,他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只要善于鉴别又培养得当,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批评。

他做四门博士时,请求恢复国子鉴生徒,要用学校来培养人才;做国子博士时,作《师说》、《进学解》,倡导尊师重道,指出成才之道;做国子祭酒时,奏请严选儒生为学官,整顿国学。

  韩愈作《子产不毁乡学颂》,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地方教育的现象,歌颂郑子产的不毁乡学。

他重视地方教育,在潮州做刺史时,拿出自己的薪俸兴办州学,发展地方教育。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学说;与其人性论观点相联系的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尊师重道的“师说”;在《进学解》里及其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关于教学思想方面的理论。

  1、关于教育目的的学说  教育目的主要指培养目标,即人才的规格。

教育家的政治主张规定着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政治主张往往就是他的教育目的。

  韩愈的政治主张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及“三纲”“六纪”之说。

他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忠君、清政、兼理法、继传统几个要点。

为此,韩愈阐发了《大学》的“修齐治平”的观点,进一步将培养目标标准化。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自韩愈起《大学》的地位被提高了。

韩愈在《原道》里引用了《大学》里的一段重要的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其意者,将以有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将修心养性看成是万事之本。

强调:“诚意”、“正心”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朝以后,《大学》成为独立的儒家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韩愈所说的“清政”,是指为官要廉政,政治要清明,要能除弊抑暴,目的是巩固封建国家的政权。

  关于兼礼法,这里的礼指的是封建等级制度。

“仁”与“礼”是儒家思想中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两个方面。

韩愈将礼乐刑政并提,做为治国之方。

他奉“六经”又通百家,是文人又兼官僚,修文事也治军事,因此,在治国问题上,他主张儒经与法律兼顾,刑政与教化并重。

  礼乐是指思想文化、行为举止方面,刑政是指政治法律方面,两者不可或缺。

  韩愈说的“传统”就是儒家的“道”,也就是体现“三纲”、“六纪”的封建等级制度,伦常道德和行为礼仪。

  在上述诸标准中,忠君是核心内容,清政、兼礼法、重传统都是培养忠君,实行忠群思想的必然要求,儒生具备了这些品德,就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按着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内容基本上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一是道德教育,包括仁义道德的整套儒家论理; 二是知识教育,包括书、易、春秋; 三是政治教育,包括礼乐刑政。

  2、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  这里所说的教育作用是指教育在发迹人性上的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谈关于人性的问题,就儒家而言,在韩愈之前就有“性善”、“性恶 ”“性三品”等学说。

他们谈论“人性”的目的,是说明统治阶级均受命于天,生来就是“治人者”,劳苦大众生来就是“愚”的、“恶”的,是“治于人者”。

  韩愈是“性三品”论者。

他写了《原性》一文,表达了他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人性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性”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的人“善焉”,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则是“恶焉”;他认为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它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种。

情也是分上中下三品的,他认为具有上品性的人,七情的表现都能“适中”;具有中品性的人,要求七情适中,但往往“有所甚”“有所亡”,即过与不及,而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性的人,“直情而行”,毫不控制。

  韩愈认为,“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不能互相转化。

在“品”的内部,可用教化和刑罚,使人发生一定的改变。

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既定的品格之内使性移动。

韩愈的性三品说,坚持上下品不可移,教育的作用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局限。

但是,他提出的“性情”之说,对宋明理学是有影响的。

3、对教师问题的论述  韩愈在教育史上的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师道”的论述。

唐德宗贞元18年(公元802年),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耻学于师“的风气,而且,这种风气已从魏晋始流传几百年了,“师道之不闻也久矣”,当时韩愈刚进国子监当四门博士,面对这种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并做《师说》,对师道作了精辟的论述。

当时柳宗元评论说:在“师道不存的情况下,唯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的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重”的思想是一致的。

《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

它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有创见的,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

《师说》这篇文章虽然只有456个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中珍贵的教育文献。

是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

  《师说》中所论述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和“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是阐述教师标准的,意识是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道”是师存在的基础,是师存在的前提条件,师道不可分离。

我们将“道”理解为一种主义、信仰和理想,那么它就是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教育思想。

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是离不开政治信仰和理想的。

离开政治信仰的教师是不存在的。

  (2)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对教师的职责进行了论述。

这个论述从韩愈作《师说》起至今一直在启示着教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这个论断的生命力就在于韩愈的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师的职责这一客观真理。

韩愈所说的“传道”当然指的是传儒家之道,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评天下之道。

授业是指讲古文六艺之类的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

解惑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答学生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

他认为上述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的,但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传道是目的,是方向,授业解惑是进行传道的过程和手段。

三是有主有次前后有序,职责分明地论述了教师的工作,在当时起到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开创一代师风的作用。

  (3)圣人无常师。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观点在师生关系上的一种论述。

他认为,人不分“贵”、“长少”,只要有传道授业的本领,就具备了做教师的条件。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吾师”是韩愈“圣人无常师”的思想渊源。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这精辟的论断,使《师说》放出异彩。

韩愈在阐述教师问题时,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含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因素。

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提出了既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又要学生以能者为师,提倡教学相长,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而且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职责、政治与业务、教书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均具有启发意义。

  4、关于教学的论述  韩愈自己勤奋求学,曾几度做大学教授,招收过很多学生,成为当时大批青年的导师,所以,在自学和教学方面均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见解。

  在《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责,师生关系的论述已是教学客观规律的很有价值的概括了。

关于学生如何“进”的问题,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的第一句名言就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是他治学多年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先人治学经验的总结。

在这里他要求学生在业务方面要“精”,在德行方面在“成”,而达到精和成的惟一方法,就是“勤”和“思”;反之,如果嬉游终日,不勤奋用功,那么学业就会荒废,如果随随便便,不认真思考,那么德行就会毁堕。

这些虽然都是平凡的道理,但是,它却是学习成败的规律。

韩愈用明确、形象的语言固定下来了,对后来人们的学习和思想修养,起了极为有益的影响,成为人们的座右铭。

自古以来,在学业上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勤奋和独到。

韩愈在文学方面高深的造诣,就是靠这两条得来的。

  韩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生动活泼。

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明。

”教学是一种感情艺术,韩愈“抗颜为师”“以师自任”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正是他教学生动活泼、不拘俗套的原因所在。

  在写作教学上韩愈是更有见地的。

从“文以载道”观点出发,“以道弘文”。

他认为“道盛则气盛,气盛则文昌,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这是写作的基本特点。

他还认为写文章要奇雄简约,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他的文章自成体系,形成所谓“韩文”派,影响深远。

  总之,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

他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已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似乎从来也没有甘心“穷则独善其身”的地位。

所以,他虽然遭到被贬山阳令和潮州刺史等几次重大打击,然而并不灰心颓废,报国之志不流,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伟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

如谏迎佛骨,说服王庭凑之举,均为彪炳千秋史册的伟业。

韩愈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韩愈的政治品德,是儒家师徒的基本内容,使其成为一代师表,他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及才华使其教育思想大放异彩,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前导。

他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研讨与借鉴。

韩愈的理论是什么

韩愈的渊源于儒家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教育思想  一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的一生,曾从事过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项:  一是“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

这是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他一生经历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个皇帝的执政年代。

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统治阶级认识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形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巩固其统治地位。

韩愈自幼学六经百家之书,《旧唐书

韩愈传》记载:“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收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说明韩愈的世界观自幼就是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形成的,成为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

欧阳修说:“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苏轼谓:韩氏“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

(《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自认为在“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复兴儒学方面有“回狂澜于既倒”之功劳。

  韩愈的政治观点反映在他的《原道》、《原人》、《谈荀》、《州孔子庙碑》等文章中,文中表达的是他的忠君、清政、兼礼法、重传统的一整套新儒学的思想。

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

他的反佛斗争中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二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

韩愈提倡古文,是为了“文以载道”。

古文运动在意识形态方面主张儒家思想。

古文运动在文体上排队自魏晋以来盛行的淫靡空泛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给古代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学风。

古文运动名为复古实则是革新。

  三是与以上两项活动相济相成的教育教学活动。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

提携后生,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是有着很好的影响的,对形成我国古代优良教育传统,起着积极的作用。

  韩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亲自执教之外,还表现在对科举制度和传统教育的批判上,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指出当时科举制度的流弊是:“有司者,好恶出于真心。

”他认识到靠科举考试是选不到人才的。

同时他还提出了识别人才、培养人才的有见地的学说,如他在《杂说四•马说》一文中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这就是说,他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只要善于鉴别又培养得当,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批评。

他做四门博士时,请求恢复国子鉴生徒,要用学校来培养人才;做国子博士时,作《师说》、《进学解》,倡导尊师重道,指出成才之道;做国子祭酒时,奏请严选儒生为学官,整顿国学。

  韩愈作《子产不毁乡学颂》,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地方教育的现象,歌颂郑子产的不毁乡学。

他重视地方教育,在潮州做刺史时,拿出自己的薪俸兴办州学,发展地方教育。

  二  韩愈的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学说;与其人性论观点相联系的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尊师重道的“师说”;在《进学解》里及其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关于教学思想方面的理论。

  1、关于教育目的的学说  教育目的主要指培养目标,即人才的规格。

教育家的政治主张规定着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政治主张往往就是他的教育目的。

  韩愈的政治主张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及“三纲”“六纪”之说。

他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忠君、清政、兼理法、继传统几个要点。

为此,韩愈阐发了《大学》的“修齐治平”的观点,进一步将培养目标标准化。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自韩愈起《大学》的地位被提高了。

韩愈在《原道》里引用了《大学》里的一段重要的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其意者,将以有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将修心养性看成是万事之本。

强调:“诚意”、“正心”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朝以后,《大学》成为独立的儒家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韩愈所说的“清政”,是指为官要廉政,政治要清明,要能除弊抑暴,目的是巩固封建国家的政权。

  关于兼礼法,这里的礼指的是封建等级制度。

“仁”与“礼”是儒家思想中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两个方面。

韩愈将礼乐刑政并提,做为治国之方。

他奉“六经”又通百家,是文人又兼官僚,修文事也治军事,因此,在治国问题上,他主张儒经与法律兼顾,刑政与教化并重。

  礼乐是指思想文化、行为举止方面,刑政是指政治法律方面,两者不可或缺。

  韩愈说的“传统”就是儒家的“道”,也就是体现“三纲”、“六纪”的封建等级制度,伦常道德和行为礼仪。

  在上述诸标准中,忠群是核心内容,清政、兼礼法、重传统都是培养忠君,实行忠群思想的必然要求 ,儒生具备了这些品德,就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按着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内容基本上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即一是道德教育,包括仁义道德的整套儒家论理;二是知识教育,包括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括礼乐刑政。

  2、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  这里所说的教育作用是指教育在发迹人性上的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谈关于人性的问题,就儒家而言,在韩愈之前就有“性善”、“性恶 ”“性三品”等学说。

他们谈论“人性”的目的,是说明统治阶级均受命于天,生来就是“治人者”,劳苦大众生来就是“愚”的、“恶”的,是“治于人者”。

  韩愈是“性三品”论者。

他写了《原性》一文,表达了他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人性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性”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的人“善焉”,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则是“恶焉”;他认为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它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种。

情也是分上中下三品的,他认为具有上品性的人,七情的表现都能“适中”;具有中品性的人,要求七情适中,但往往“有所甚”“有所亡”,即过与不及,而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性的人,“直情而行”,毫不控制。

  韩愈认为,“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不能互相转化。

在“品”的内部,可用教化和刑罚,使人发生一定的改变。

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既定的品格之内使性移动。

韩愈的性三品说,坚持上下品不可移,教育的作用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局限。

但是,他提出的“性情”之说,对宋明理学是有影响的。

  3、对教师问题的论述  韩愈在教育史上的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师道”的论述。

唐德宗贞元18年(公元802年),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耻学于师”的风气,而且,这种风气已从魏晋始流传几百年了,“师道之不闻也久矣”,当时韩愈刚进国子监当四门博士,面对这种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并做《师说》,对师道作了精辟的论述。

当时柳宗元评论说:在“师道不存的情况下,唯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的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重”的思想是一致的。

《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

它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有创见的,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

《师说》这篇文章虽然只有456个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中珍贵的教育文献。

是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

  《师说》中所论述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和“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是阐述教师标准的,意识是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道”是师存在的基础,是师存在的前提条件,师道不可分离。

我们将“道”理解为一种主义、信仰和理想,那么它就是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教育思想。

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是离不开政治信仰和理想的。

离开政治信仰的教师是不存在的。

  (2)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对教师的职责进行了论述。

这个论述从韩愈作《师说》起至今一直在启示着教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这个论断的生命力就在于韩愈的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师的职责这一客观真理。

韩愈所说的“传道”当然指的是传儒家之道,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评天下之道。

授业是指讲古文六艺之类的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

解惑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答学生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

他认为上述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的,但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传道是目的,是方向,授业解惑是进行传道的过程和手段。

三是有主有次前后有序,职责分明地论述了教师的工作,在当时起到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开创一代师风的作用。

  (3)“圣人无常师”。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观点在师生关系上的一种论述。

他认为,人不分“贵贱、长少”,只要有传道授业的本领,就具备了做教师的条件。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吾师”是韩愈“圣人无常师”的思想渊源。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这精辟的论断,使《师说》放出异彩。

  韩愈在阐述教师问题时,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含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因素。

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提出了既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又要学生以能者为师,提倡教学相长,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而且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职责、政治与业务、教书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均具有启发意义。

  4、关于教学的论述  韩愈自己勤奋求学,曾几度做大学教授,招收过很多学生,成为当时大批青年的导师,所以,在自学和教学方面均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见解。

  在《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责,师生关系的论述已是教学客观规律的很有价值的概括了。

关于学生如何“进学”的问题,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的第一句名言就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是他治学多年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先人治学经验的总结。

在这里他要求学生在业务方面要“精”,在德行方面在“成”,而达到精和成的惟一方法,就是“勤”和“思”;反之,如果嬉游终日,不勤奋用功,那么学业就会荒废,如果随随便便,不认真思考,那么德行就会毁堕。

这些虽然都是平凡的道理,但是,它却是学习成败的规律。

韩愈用明确、形象的语言固定下来了,对后来人们的学习和思想修养,起了极为有益的影响,成为人们的座右铭。

自古以来,在学业上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勤奋和独到。

韩愈在文学方面高深的造诣,就是靠这两条得来的。

  韩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生动活泼。

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明。

”教学是一种感情艺术,韩愈“抗颜为师”“以师自任”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正是他教学生动活泼、不拘俗套的原因所在。

  在写作教学上韩愈是更有见地的。

从“文以载道”观点出发,“以道弘文”。

他认为“道盛则气盛,气盛则文昌,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这是写作的基本特点。

他还认为写文章要奇雄简约,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他的文章自成体系,形成所谓“韩文”派,影响深远。

  总之,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

他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已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似乎从来也没有甘心“穷则独善其身”的地位。

所以,他虽然遭到被贬山阳令和潮州刺史等几次重大打击,然而并不灰心颓废,报国之志不减,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伟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

如谏迎佛骨,说服王庭凑之举,均为彪炳千秋史册的伟业。

韩愈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韩愈的政治品德,是儒家师徒的基本内容,使其成为一代师表,他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及才华使其教育思想大放异彩,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前导。

他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研讨与借鉴。

谁能告诉我,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意思……

——《教育领导学》个人课堂作业(十分钟陈述) 一、溯源——《荀子 宥坐》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①。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

”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②。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③。

”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④!”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⑤。

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⑥!”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⑦

”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⑧;功被天下,守之以让⑨;勇力抚世,守之以怯⑩;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译文〕:孔子带领弟子到鲁桓公祠瞻仰时,见到倾斜的器皿。

孔子向守庙人问道:“这是什么器皿

”守庙者答道:“这是专放在座右的器具。

”孔子说道:“我听说这种座右的器皿,空着时就倾斜,盛水适中就端正,盛满了水便整个倒翻过来。

”孔子回头对学生们说:“往里灌水!”学生们舀水灌了进去。

果然水适中时便端正地立起,全盛满时,它便整个倒翻过来;水流尽时,它又像开始那样倾斜着。

孔子看了,叹息说道:「唉

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子路疑惑,进一步向夫子问道:「要保持满而不覆的状态,有什么办法吗

」孔子借题发挥,告诫他的学生说:「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保持以小心,富有而不夸显,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

这是所说的谦抑再加谦抑的方法啊

」相类似的问题有当代也有人问过答过(黄炎培-,窑洞对)。

〔注释〕①鲁桓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名允,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

在位十八年,卒谥桓。

欹(qī)器:一种盛水的器皿,不太容易放平。

②盖:句首语气助词。

宥:通“右”。

宥坐之器: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皿,用来警戒自己。

其作用和“座右铭”相似。

③指注入的水达到欹器中间的部位。

覆:翻倒过来。

④顾:回过头来。

⑤挹(yì):舀。

⑥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吁:叹词。

恶(wù):疑问代词。

相当于“怎么”,“哪里”。

⑦子路:见《子路受教》注释。

敢:表敬副词。

持满:保持富有地位。

⑧知:通“智”。

守之以愚:保持愚拙的样子。

⑨被:通“披”,覆盖。

⑩抚世:盖世。

四海:整个天下。

“此所谓”句,意思是:这就是尽力抑制自己,以保持永远富足和长远不衰。

挹:通“抑”。

损:减少。

这则故事,在《韩诗外传》《淮南子 道应训》《说苑 敬慎》《孔子家语 三恕》等中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为什么古人对这则故事这么重视呢

二、哲理与启示 哲理与启示之一:“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的品质对人的发展尤为重要。

谦虚谨慎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美德,这种美德不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都有好处。

一个人如果自满自足,就不会再接受新的知识和事物,更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自然也就不会再进步再提高了。

不仅如此,自满自足就必然骄傲,目空一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这样,与别人相处,就难以融洽和谐,或往往因小事缺乏宽容而发生矛盾。

这样,不仅不利于工作,而且还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事业,最终走向失败。

自古以来,先贤圣哲,莫不这样认为。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阳明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 谭嗣同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 孟德斯鸠 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

—— 雨果 贵之而不骄者,义也(六韬,六守)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 斯宾塞 满盈者,不损何为

慎之

慎之

—— 朱舜水 昂着头出征,夹着尾巴回家,是庸驽而又好战的人的常态。

—— 冯雪峰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

—— 培根 切忌浮夸铺张。

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 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 莎士比亚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老舍 国民的感情中最难克服的要数骄傲了,随你如何把它改头换面,与之斗争,使之败阵,扑而灭之,羞而辱之,它还会探出头来,显示自己。

—— 富兰克林 历史上无数的成功与失败事实,也证明了“满招损,谦受益”。

如果秦始皇能将欹器置于座右常怀忧惧之心,以其横扫六合、一匡天下的雄才伟略,秦朝至于那么短命吗

唐玄宗能将欹器置于座右常怀忧惧之心,还会有“安史之乱”吗

如果……有太多的“如果”了,但是历史是从来不能用“如果”来加以改写的。

关羽就是因为自高自大,轻视了自己的对手,以至败走麦城的。

谦卦:《易经》中有六十四卦,独一「谦卦」六爻皆吉。

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谦抑上更加谦抑,才是真正保持满而不覆的道理啊

《谦》卦,艮上坤下,《周易集解》:“郑曰:‘艮为山,坤为地。

山体高,今在地下,其于人道,高能下,下谦之象。

’”再看爻辞,提出“谦谦君子”的概念,告诫人不光要谦虚,还要有声望、勤劳,发而谦虚这样的谦虚才大有作为。

《彖传》也用天道、人道、地道来讲,说明地位愈高愈要卑下的道理。

晚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谦道用得最好,为清代文治武功第一人。

曾氏深明这个道理并循循善诱自己的家人;谦光逼人,是他克敌制胜的法宝。

故百余年来各路英雄豪杰和市井百姓均把他引为人格楷模,也由衷地感叹:“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 哲理与启示之二:蕴含“中庸”思想 如果将“中则正”作为核心内容,寓意事应适中、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不偏不欹,“不满则不覆,不空亦不攲”。

《中庸章句》称:《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

完全一致,异曲同工。

追根求源,不难得知,攲器乃《中庸》之根,《荀子?宥坐篇》本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渊源。

简言之,就是让弟子们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这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缘起。

欹器适中时便端正,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生活方方面面。

如与领导或下属人相处,过于疏远或是亲近过头,皆难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凡事皆需有度,过犹不及,确实如此。

哲理与启示之三:蕴含阴阳变化之理——周期律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盛则衰;水满则溢,月圆则缺;乾卦:上九,亢龙有悔。

福兮祸所伏。

当福来临时,祸患可能也隐藏在其中了。

拥有名利地位人皆欢喜,殊不知,身居高位、名声显赫,此亦是福。

因为任何事物若过分突显、暴露或张扬,便易招来妒忌、诽谤、陷害等不祥之事,祸患也常起于此。

历代总有“满则覆”的警句和名言。

同样“虚则攲”亦可告诫世人,空空如也,难以“自正其身”

附:相关知识——欹器的研究 1.历史文物角度 欹器的出现大约始自西周初期,《物原》说:“周公作欹器”。

古代鲁国视为国宝的“欹器”,到汉代已经失传了。

魏、晋之际,杜预曾于公元260年时把它重制出来,又失传了。

晋代曾最早推算出圆周率为3.1416的刘徽又进一步作了《鲁史欹器图》并加以说明。

可惜以后欹器的仿制品和图样又都失传。

到南北朝及隋唐时又有人把它重制成功。

其中,北朝的西魏文帝也把改制后的欹器放在前殿,用来提醒自己。

可是,这些后来接着又都失传。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对欹器,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由造办处呈做。

不久之前,在西安半坡村等处距今5600年至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一种口小、腹大的尖底陶罐。

罐腹两侧有两个可以系以绳索的“耳环”,这尖底陶罐在力学上有极其巧妙的设计,是重心可在支轴或支点上下变化而稳度也随之变化的装置。

当空罐的两耳系于井绳上未汲水时,它的重心略高于两耳环联线所形成的支轴,于是罐口就向下倾斜,符合“虚则欹”的要求。

2.力学角度 巧妙地利用了重心位置与稳度相关的力学知识。

高云峰(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 欹器的原理及设计,《力学与实践》1999年第21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10月举办“解开国宝之谜,复现古人欹器”力学设计制作竞赛。

中学物理课演示重心,“欹器”——录像片。

这种翻斗式的容器有很广泛的用途,例如矿山的矿车,某些厕所里一种定时冲洗的翻斗,以及气象观测雨量计内的计量容器等等,都是根据这种构思设计的。

3. 教育角度:以物寓理,寓教于物 我们从故事中看到了一个“以物寓理,寓教于物”的成功的现场教学案例。

这则故事主要是通过“欹器”所表现的特性,“虚则欹,中而正,满而覆”这一关于重心与稳度的物理现象,从物理中抽象出哲理。

孔子利用它“现身说法”、现场教学,对学生进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教育。

以物寓事、寓事于物、警世育人的哲理蕴含在相关的事物中,名言其物,实寓于理,再现于人,这种寓教于物的教育方法形象、直观、生动,针对性强、很具说服力。

所以有从古到今,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不少人把欹器作为宥器,成为工作与生活中的座右铭,随时警示自己从吸取教训,完善人格。

(04\\\/05\\\/2010)

<师说>作为文言经典,其价值和魅力在于韩愈。

阐述观点。

至今也有现实

《师说》中所论述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韩愈在阐述教师问题时,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含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因素.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提出了既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又要学生以能者为师,提倡教学相长,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而且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职责、政治与业务、教书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均具有启发意义.4、关于教学的论述 韩愈自己勤奋求学,曾几度做大学教授,招收过很多学生,成为当时大批青年的导师,所以,在自学和教学方面均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见解.在《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责,师生关系的论述已是教学客观规律的很有价值的概括了.关于学生如何“进学”的问题,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的第一句名言就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他治学多年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先人治学经验的总结.在这里他要求学生在业务方面要“精”,在德行方面在“成”,而达到精和成的惟一方法,就是“勤”和“思”;反之,如果嬉游终日,不勤奋用功,那么学业就会荒废,如果随随便便,不认真思考,那么德行就会毁堕.这些虽然都是平凡的道理,但是,它却是学习成败的规律.韩愈用明确、形象的语言固定下来了,对后来人们的学习和思想修养,起了极为有益的影响,成为人们的座右铭.自古以来,在学业上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勤奋和独到.韩愈在文学方面高深的造诣,就是靠这两条得来的.韩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生动活泼.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明.”教学是一种感情艺术,韩愈“抗颜为师”“以师自任”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正是他教学生动活泼、不拘俗套的原因所在.在写作教学上韩愈是更有见地的.从“文以载道”观点出发,“以道弘文”.他认为“道盛则气盛,气盛则文昌,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这是写作的基本特点.他还认为写文章要奇雄简约,浩浩荡荡,势不可挡.他的文章自成体系,形成所谓“韩文”派,影响深远.总之,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他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已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似乎从来也没有甘心“穷则独善其身”的地位.所以,他虽然遭到被贬山阳令和潮州刺史等几次重大打击,然而并不灰心颓废,报国之志不减,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伟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如谏迎佛骨,说服王庭凑之举,均为彪炳千秋史册的伟业.韩愈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韩愈的政治品德,是儒家师徒的基本内容,使其成为一代师表,他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及才华使其教育思想大放异彩,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前导.他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研讨与借鉴.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