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经典名言有哪些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其主张”仁爱”.”诚信”、“中庸”.“克己复礼”等思想精髓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更启迪着今天的企业管理。
本文主要探讨了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绵延数千年,代表着中华灿烂文化.在春秋“百家争鸣”的时代,经过“焚书坑儒”的洗礼.而后居于独尊地位并非偶然.这同儒家思想本身丰富的内涵所具有的综合’陛,感召力分不开的.因而儒学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及中国社会。
1.“仁学”——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
儒家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即”仁.义、礼、智“。
其中,“仁“为核心与基础,它强调一个人只有在与他人关系中才能定义自己,只有通过”二人”才能定义“一人”,仁即“二人”的意思,故”仁者.人也”。
儒家认为,人首先要有一颗温暖、亲爱、感恩、谦让.善良的心.即仁心。
在基本的人际关系里,在亲人与朋友的相处中,尤其应该体现这种态度。
其次要将仁爱之心推延出去,并充实个人.尽力让世界和谐。
有仁心恩慈才是人生意义的核心。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过去数千年之中,为无数识字与不识字的人所接受.成为其核心价值信仰,正在于它指点出人性的根本需要。
社会文明尽管快速演变.若不能掌握人生的核心价值.生命终究不免空虑失落。
而儒家所重者,正在于如何认识并满足人性中最核心而深邃的需求。
儒家所提倡的核心价值.属于价值性义理,其重点在于以仁心爱人、敬天惜物,这种价值提炼是任何社会所需要的。
2儒家思想的大众性、生活性、感召力儒家思想之所以具有大众性、生活性.感召力,在于这种思想同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基础相适应。
农业文明对土地的依赖不仅没能割断同氏族血缘关系的联系,反而将其继承、延续下来。
由于血缘关系具有先验性和等级性.因而由血缘关系所结威的集体(家族)是一种立体状的等级结构式.父对子.长对幼均有着绝对的支配权,之间不存在着任何平等。
加之血缘关系是先验的.超个体.超意愿的关系.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摆脱和超越。
个人只能是认可.服从、顺从这种关系,才能获得自己的位置和利益。
这就是中国家庭本位制建立的基础。
儒家强调“孝悌”为”仁”之本.这既是对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制度的反映,又是对这种宗法制度的维系:坚持“人禽之辨”.进行道德教化,有利于敦化社会风气,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肯定尊君和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合理性.是对皇权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认同:同时.又坚持“大一统“思想满足了人们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在思维路径上以”中庸”为至德,要求“叩其两端而执其中”,颇具有善于守成的优势。
最后.它主张内圣外王。
既希望用自己的理论来教化并转化社会,齐家。
治国、平天下.主张积极入世:同时又主张正人先要正己.坚持自身的身体力行。
儒学内涵具有大众性、生活’陛,感号力的特点.能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利益集团的需要,因而易为社会认同。
二.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主要有:以人为本、以义统利、以德服人,以信取仁、勤劳节俭,严于律己、重才尚贤。
1以人为本 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民为帮本,本固帮矣”。
人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够安宁。
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一些人往往只注重财富的增长,忽视了创造财富的人.不懂得人是目的。
在企业管理中,也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2以义统利 孔子日:“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苟子日:”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
儒家以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不取不义之财.反对为富不仁。
如何认识”义利”的关系,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
有人极力批判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认为它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儒家倡导的“义”指整体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
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
孔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而是主张正当致富。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天,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每个企业也都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是积极的因素,必须肯定。
但对于任何事物不应强调过分,若只讲功利主义,甚至一切向钱看,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既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行。
儒家强调”义”恰好可弥补这一不足。
在经营管理中,一些企业家汲取了儒家的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经营宗旨.强调把追求利润与服务人民结合起来.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3以德服人 儒家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
在家庭中要“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谓之人义也”,形成一种融洽温馨的亲情关系。
就整个社会来说,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增进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些企业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作为重要的经营准则,并且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讲求具有人情味的管理.这正是东方管理的一大特色。
现代企业管理主要强调制度与法律,这是十分必要的。
不过,儒家更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尚.使人们高米地按照道德准则去做应做之事。
如孔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又日:“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
显然.制度、法妻律.规范应是相辅相成,同时并重.不可或缺的关系。
道德规范垂作为~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
4以信取仁i 诚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的一项基本原;则。
儒家认为“诚信者.天下之竭也”.“求财须有道,不义害自;己”。
主张真诚待人、诚实敬业、恪守信用、讲求信誉。
”言必信,耄行必果”,”苟逊不羁.蒙无异也”。
诚信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历:代经商之道。
过去,我国许多小商号都挂着”货真价实.童叟无i欺”的牌子,作为其的经营信条。
弄虚作假,欺骗顾客、不履行;契约的企业,是难以长久存在的。
被称为世界船王的包玉刚先生;的成功之道就是”以信誉成交.借信誉发展”。
事实上”诚信为;本.信誉第一”已成为许多企业家的座右铭。
同时,诚实信也是;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精神支柱 5勤劳节俭: 儒家历来都主张勤劳治国.勤俭持家。
中华民族勤俭这一美i德.在世界上是很有影响的。
每一炎黄子孙。
不论读书治学,还墨是经商称贾,共同的特点是十分勤奋刻苦.发奋图强.吃苦耐劳,:并且也是比较简朴,处处提倡节约。
儒家认为勤俭是心灵净化的妻因子和快乐因子.它不仅让人舒展筋骨,更让人舒展心情。
经常劳动、喜欢劳动之人.多豁达开朗,快乐常在。
勤俭的价值观念耋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任何企业都应精打细算.降低成本以提:高效益。
; 6严于律己 儒家主张正人先正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能自制,后可以治人;能治人,然后能为之用”。
在严以律己方面.儒家还提出“慎独”的修养方法。
这些强调的是,要管理好别人,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正人先要正己。
作为一管理者.应在才学.能力.品德.气质、作风等各方面率先垂范,严以律己。
这也是现代企业经营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7.重才尚贤 儒家主张”师道尊严”,尊师重教,重人才.尚贤能。
”国之盛衰系于人才.功于才成,业由才广”,充分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
用人之道强调”许士之风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才”:”选士用能不拘长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如器,各取其长”等。
这些阐述了重才尚贤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
总之,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是互为独立、又互为影响的,在猛进如潮的2 1世纪.儒家文化必将在世界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论语 座右铭
中国是个泱泱大国,他有高山、有大川、有平湖、有翰海,山川之壮丽、文物之瑰奇,非笔墨所能形容,谓之为一幅锦绣河山,实可当之而无愧
我国不仅有着辽阔的土地以及众多的人口,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被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早期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中华文化就有着光辉灿烂并为世人所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黄帝和尧、舜、禹引人入胜的古老传说到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三个朝代的不断更替,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和帝制,就是在这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得以在时间的历练中形成、发展并至今延续。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
从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以前,我国处在封建社会时期,从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封建制度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有着巨大变革的社会历史时期,这种变革促进了当时科学文化的同步繁荣。
人们一提起中国的历史文明,大多数人的第一反映就是盛赞汉唐文明和明清文化,因为这是我国历史上两段最为昌盛繁荣的历史时期。
殊不知,正是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传承,才有了后来值得自豪和称颂的秦汉文化以及历朝历代的历史文明。
从春秋时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说起,不难发现其实道家学派所具有的对立统一思想,就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早的发展雏形。
它与后来孔子所持有的儒家思想相比较,具有更加朴素的辨证思想,它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有和无、生和死、贵和贱、男和女、天和地、阴和阳等等,并且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所以在老子的名言中就说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现已发现的老子的所有可考学说,都记录在只有短短五千字、思想却博大精深无所不包的《道德经》一书里。
老子的学识渊博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是有史可考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师徒一行人等就曾特意赶到周朝的京城洛邑,向老子请教学问。
当时老子对孔子的启发中仅说到一句:“我听说,道德高尚的人,往往都很朴实。
骄傲、贪婪、狂妄,对你都没有好处。
”孔子后来就从此番谈话中总结到:“老子道德高深,真是能上天入海的龙一般的人物。
” 从道家思想消极遁世的“无为而治”到儒家学说中积极入世的“学而优则仕”,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跨越,更是在当时战乱纷繁、思想混杂的年代中一次传统文化的质的飞跃。
从此以后,孔子的儒家学说被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几经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不仅对后世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是现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大小,都一丝不苟地努力做好:当管理牛羊的小官时,他说:“叫我管牛羊,我就得把牛羊养得肥胖强壮。
”后来管理仓库,他又说:“我要把仓库的帐目计算得一清二楚。
”这与我们现代人平时常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的立志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理名言也仿佛是永恒的真理一般,至今都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座右铭。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提出“仁”的学说,坚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孔子主张让人民有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征派徭役不应妨碍农民的正常劳动,反对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
有一次,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见一个妇人在墓边痛哭。
他叫学生子路去询问,才得知原来是苛政逼得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这儿又遭虎难,却不愿回去。
孔子不禁感叹道:“苛政猛于虎也
”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国后世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以人为本”人本思想不仅是两千年前的惊世之说,更是我国现代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治世精髓。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
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在孔子以前,文化被奴隶主贵族垄断,只有他们的子弟才能接受正规的传统教育。
然而孔子办学,从不过问出身何门,他一生先后培养的学生超过3000多人,据可考史料记载其中最有出息的有72人。
孔子因材施教: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就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都要抓紧时机,马上行动、大胆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等请教父兄以后,三思过后再去做。
这与我们现代教育界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口号不谋而合,这在当时看来也是联系实际极富创意的一种教育方式。
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提供了良好的历史依据和成功的教育范例。
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等,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
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然而孔子所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传统文化理念,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鄙视生产劳动的观点。
有学生问到如何耕田种菜,他认为问这些事是很没有出息的。
这一思想不仅影响到当时人们的“择途”标准,使得持有“万般皆下品,为有读书高”这一观点的无数青春少年从青丝最终熬到白发,终其一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事无成;而且也深深的影响到现如今的亿万家庭、无数父母,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一代又一代的强加在子女的学业方向和事业选择上,甚至是择偶标准。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一样,孟子长期从事私人讲学的教育工作,带着众多学生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后世把孔子和孟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认为人民潜藏的巨大力量是不可轻视的,他在当时提出“民贵君轻”的治国思想,主张减轻赋税,实行“仁政”,反对战国时期统治阶级之间的不义战争,说“杀人盈城”是残忍的行为。
这种思想在当时也许并不为各国诸侯所接受和认可,然而它的现实意义在今天看来,则极具“和平主义”的强烈色彩,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也在于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以和为贵,以福为高”的“平和修为”。
孟子死后,他的学生将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
但孟子所宣扬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更加的深远。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他的教育思想是极其片面的,因为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都是同样重要的,缺一不可。
“劳动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却人为的划分等级,强行分出三六九等,形成一种全民“轻体力、重脑力”的不平衡现象,这本身就是几千年来封建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在作祟。
这与当前最为火暴的“高考热”、“考研热”、“考公务员热”可以说是不无关系。
综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变迁与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就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核心与理论基石。
当然,任何一种历史文明的传承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一帆风顺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
在几千年的发展变迁中,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历练,早已饱经风雨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并经过四季的更替而日益强壮。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坚信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会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以及时改正 不会骄傲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