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的好词好句
关情的好词好句描写心情的好词:悲喜 悲愤填膺 百感交集 感人 动人心弦 情不自禁 心潮澎湃 激昂慷慨慷慨激昂 感激涕零 感恩戴德 谢天谢地 没齿不忘 感同身受 垂头丧气 灰心丧气心灰意冷 心灰意懒 万念俱灰 自暴自弃 黯然销魂 大失所望 心如刀割 切肤之痛哀毁骨立 悲天悯人 怒不可遏 怒形于色 怒火中烧 忍无可忍 欢天喜地 欢欣鼓舞喜从天降 大喜过望 兴高采烈 兴致勃勃 乐不可支 心花怒放 手舞足蹈 拍手称快皆大欢喜 愁眉不展 愁眉苦脸 愁眉紧缩 忧心忡忡 忧心如焚 心急如火 郁郁寡欢坐立不安 局促不安 忐忑不安 方寸大乱 心烦意乱 六神无主 七上八下 神魂颠倒心乱如麻 若有所失 惘然若失 长吁短叹 度日如年 如坐针毡 火烧火燎 抓耳挠腮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暴跳如雷 心有余悸 惊魂未定 心安理得 心如刀割 心如死灰心驰神往 心旷神怡 心乱如麻 心胆俱裂 心神不定 心神恍惚 心悦诚服 心惊肉跳心花怒放 心慌意乱 心烦意乱 心惊胆战 心猿意马 心潮澎湃 乐不可支 乐以忘忧百感交集 感慨万端 欢天喜地 欢欣鼓舞 悲痛欲绝 忧心如焚 忧心忡忡 闷闷不乐欣喜若狂 怏怏不乐 胆战心惊 柔肠寸断 悔恨交加 惊集 喜不自胜 喜出望外愤愤不平 悲喜交集 提心吊胆 悲不自胜 悲愤填膺 痛不欲生 痛心疾首 痛快淋漓义愤填膺 胸有成竹 得意洋洋 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 七上八下 心急如焚 心惊肉跳眉开眼笑 心花怒放 哀思如潮 百念皆灰 百感交集 自鸣得意 自惭形秽 自愧不如惴惴不安 战战兢兢 怨气冲天 欲得而甘心 郁郁不乐 忧心如捣 忧心如焚 忧心忡忡怏怏不乐 心灰意懒 心花怒放。
心胆俱裂。
心不在焉。
喜逐颜开。
喜不自胜。
描写心情的好句:1、他听出这声音的发源地就是南邻,身上一下像通了电,小眼睛立刻闪起了亮光儿。
2、我一听见那细细脆脆的声儿,就像吃了蟠桃,喝了烧酒,嚼了花椒,那美劲,嗨
3、尚南像服了一帖清凉剂,满腔的燥热和烦闷都消逝了。
4、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5、我穿过思念齐眉的年代,手指苍白。
多情而悲伤的句子,是时光腰身的流年,像水一样蔓过四季。
你仍像是没有归航的船
6、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浪花,我的心情也像浪花一样欢腾。
7、湖上泛着一片青烟似的薄雾,远望微山,只隐约辨出灰色的山影。
8、英语测验得了100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像小鸟一样飞进了家门。
9、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
10、我不知不觉进入梦境,梦见自己长出了五色翅膀,在蓝天里飞呀飞,真是快乐无比。
求关于气节的议论文
对于一只蚌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珍珠。
失去了珍珠,蚌活着就失去了意义。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气节。
失去气节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
失去气节的人,往往被人们痛斥为“软骨头”和“汉奸”、“卖国贼”。
气节是一个灵魂的外在表现。
许多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就是为保持自己冰雪般的节操。
古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有啮雪吞毡、牧羊北海的苏武;有文天祥列举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等人。
他们表现出的“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都永垂青史,成为后世的楷模。
更有无数平民百姓,深知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渴不饮盗泉水,饿不吃嗟来食。
这与那些奴颜卑膝、卖国求荣的叛徒相比,真是判若云泥
古人的气节深深感染了近、现代的人们。
革命先烈面对高官厚禄毫不动摇、慨然赴死,因为他们懂得气节比生命更宝贵。
普法战争期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退还了柏林大学寄来的学位证书,因为他知道“科学虽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抗日战争期间,京剧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出,因为他明白,浩然正气比什么都重要,生死又安足论
前两年珠海经济特区的韩国女老板命令中国员工向她下跪时,不是也有几位热血青年昂首而立吗
有人想不就是一个“屈膝”的动作吗
值得因为不下跪而丢了饭碗吗
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面子”问题。
在这几位热血青年身上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
“男儿膝下有黄金”,轻易下跪,就会在瞬间失去了自尊,失去了人格,失去了气节,失去了灵魂。
这就好像蚌失去了最宝贵的珍珠一样。
“取义成仁”体现了气节。
“蓄须明志”和“决不下跪”也一样体现了气节。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一生仕途坎坷,到了不惑之年才出任彭泽县令。
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差役告诉陶渊明要穿戴整齐、恭恭敬敬迎接。
陶渊明怒道:“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说完便辞官归隐,总共上任不到八十天。
陶渊明不愿因名利而向别人低声下气、阿谀奉迎,这种淡泊名利却使他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缺少像陶渊明这样的人呢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俗话说:“钱财乃是身外之物。
”那么名利难道不是这样的么
名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
倒不如像平常人一样释怀名利,过着安闲的生活来得自在。
陶渊明虽然辞官归隐,从此断绝了自己飞黄腾达的仕途,可是他却归隐田园,创作了不少万古流芳的诗句,“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
”表明了他安逸自得的生活乐趣。
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代田园著名诗人,受后人敬仰。
其实,放弃了名利而选择了淡泊的生活态度,往往也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选择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早就看厌了充满名利的社会,大人之间的事情,虽然孩子们并不完全懂得。
可谁又能说不会对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呢
试问:如果所有的孩子都看着父母在“收礼”、“送礼”中长大,那么又怎能期望他们长大后做个正直的人呢
因此,我们何尝不妄想着社会中没有名利,没有上级与下属的关系,断绝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恶习
真正的拥有自己,就不用顾虑说的话是否对上级的“贵耳”,也不必考虑自己的做法是否干扰上级的“贵眼”……这才是真正的自己、自己内心的言语、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
从放弃名利的那一刻,也就同时彻底地把自己从阿谀奉承的恶习中松释了出来,生活自当会合自己的意愿,摘下了伪装的面具,迎接生活的也便只是盎然的情趣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选择自尊与自爱的表现。
如果“为五斗米折腰”,那么就是对别人以“卑躬屈膝,点头称是”的贬低自己的行为。
相反的,选择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在无形中同时选择了自尊与自在,在人格上不再会低人一等。
虽然俗话说“人在屋檐下,谁能不低头”可我认为这里指的应该是对待“上级”的态度,而不是指对自己精神的贬低,并非要在上级面前表现得“卑躬屈膝”不可。
常言道:“男儿膝下有黄金。
”膝虽不能跪,难道就能容得贬低自己的精神么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是选择怡然的生活情趣;同时又是自尊与自爱的表现。
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的正是刚直不阿的真正君子,他们不会为名利而放弃自己,不会“为五斗米折腰”,他们会将这种品质构筑成生活中的道德准则。
以“低头”为题的议论文
低头也是一种智慧.风雨兼程中,莫要只顾昂首前行,适时地低头也是一种智慧,或许在颔首低眉的一瞬,隐匿在路旁的美丽宝藏就会焕发出迷人的光芒。
——题记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在古希腊充满哲思的土地上,一位年轻人向苏格拉底发问:“天与地的距离有多高
”苏格拉底答道:“三尺。
”年轻人不解:“可我们许多人身高都在五尺以上啊。
”话音刚落,这位西方的孔子就笑笑说:“所以人要学会低头啊。
”就这样,伴随着一句看似普通的话语,伟大的先哲便将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注入了人类的血液,数千年来依然散发着智慧之光。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君子自当傲立于天地之间,决不可低下倔强的头颅,殊不知,低头却也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一种大智慧,大境界。
低头不是妥协,不是退缩,也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暂时的退让,是巧妙的迂回,等待的是新的崛起。
曾经,越王勾践低下了头,失去了一个领袖的尊严,在受尽屈辱,卧薪尝胆之后,终得天下;曾经,大将韩信低下了头,在市井百姓刺耳的讥讽声中忍受胯下之辱,但终在旌旗飘扬的战场上一洒豪情,奠定了盛极一时的大汉王朝;曾经,少年玄烨低下了头,任凭奸臣呼风唤雨,但在数年的历练与成长后毅然智擒鳌拜,开创了钟鸣鼎食的康乾盛世。
他们虽一时忍辱低头,却都在低头的那一刻坚信自己有高昂头颅的一天,最终换来了万古流芳。
于是低头便成了一个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缓冲。
而如果不计后果地一味坚持,做无谓的牺牲,结果只会消磨意志,迷失自我,甚至失去再次抬头的机会和勇气。
低头不是自卑,是一种谦逊踏实的风范。
正如民间一句脍炙人口的俗语所说:低头的稻穗,昂头的稗子。
纵观历史,刘皇叔曾屈尊而三顾茅庐,在孔明的一番高谈阔论中放低了姿态,虚心请教,一时的低头换来了贤人相助,造就了巴蜀之地的繁荣鼎盛;而伟大的革命战士鲁迅先生也发出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誓言,一生勤勤恳恳,以笔为枪,救贫苦的大众于水火之中。
他们没有高挺头颅,却依然彪炳史册,传递了一种谦虚谨慎,默默无闻的实干精神。
而面对错误,面对诱惑,我们更须低头。
低头就像一剂镇静剂,让我们静心反思,审视自我,不再茫然地横冲直撞,不再焦急地大步前行,从低姿态中求得清晰的头脑,求得平和的心态,一身轻装重新上路。
当我们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上被现实鞭打地遍体鳞伤之时,我们不妨也低下头,不要担忧前方的漫漫长路,而是稍作休整,感受身旁宜人的美景,收获亲情与友情带来的丝丝暖意,重新抬头赶路时,你会发现,就在低头的一瞬,自己已经收获了一份宝贵的乐观与坚韧。
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在他看来,做人不可无傲骨,但更不能总仰着高贵的头。
如果做人只追求一味的方正,不会变通,不会一时的委曲求全,那么必然会在残酷的现实中陷入被动。
只有硬度而没有弹性和韧性的钢材称不上精品,而如果将负重的车轮改作矩形,也会寸步难行,生活中无数的细节都向我们昭示着: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申;能柔者,方能刚;能推者,方能进,而这也是人生永恒的真谛,是自然亘古不变的辩证法。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里,唯有那些懂得弯曲枝干的雪松才能抖落掉沉甸甸的积雪,傲立于冰雪之中;在遍布石砾的戈壁滩上,唯有那些学会低头,沿着巨石一侧发芽生长的小草,才能享受到和煦的阳光,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这一切的一切与智者苏格拉底的那句劝勉遥相呼应,我们便知道了低头的智慧:低头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低头不是怯懦,而是谦虚谨慎的一种表现;低头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强的站立。
学会低头,就是拥有了面对厄运的一种灿烂的态度;学会低头,就是懂得了在更高的境界审视人间的沧桑。
低头,无疑成为了一门精彩绝伦的艺术。
在充满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当许多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前方的道路时,我们不妨低下头,以一种更加智慧的方式整理心情去面对挑战,或许猛然间你会发现:原来一直苦苦追寻的宝藏就在脚下熠熠闪光!
关于读书的对联
古今联语中,有不少是谈论读书的,特别是名人写的用以自勉或勉励别人的读书对联,既具欣赏价值,又有教育作用。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清代学者包世臣:“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都无做官志,惟有读书声。
”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周恩来:“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暴十日寒。
”现代作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好事流传千古, 良书惠播九州。
”文人雅士的读书联在中国楹联艺苑中,古今文人雅士的读书联,独树一帜,争妍吐芳,赏心悦目。
读书联语不仅是古今名人读书成才的真实写照,而且是我们读书成才的座右铭。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撰写的一副读书联,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巧用“十”与“半”数字,凸现出范老勤奋刻苦、严谨治学的精神。
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是的一副读书联,此联正是刻苦攻读,持之以恒,并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经验总结。
此副蕴涵人生哲理的格言联,被人们广泛用于自勉或馈赠,激励人们读书立志成才。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撰写的读书联,为表达他读书创作《聊斋志异》不达目的不甘休的意志与决心,用项羽大破秦兵和勾践天吴雪耻的史事来激励自己,鼓舞自己。
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 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此副读书联是笔者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为全班同学讲解的劝学联语,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此联构思行文多用数字,巧用成语典故,且文意自然,对仗工稳,蕴涵深邃,堪为读书联语中上乘之作。
“三上”典出欧阳修《归田录:二》:“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修先贤堪为惜时的典范,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治学,从而成为北宋文坛领袖,风范文章千古墨,万古流芳。
“三余”是三国魏国学者董遇先贤读书治学的经验总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董先贤的“三余”,就是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
“五车”即成语“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读书多,学问渊博。
此典出于《庄子·天下》:“惠施多方,甚书五车。
”原指惠施方术甚多,而读的书要用五车来拉。
“八斗”即成语“才高八斗”,形容一个人的才华出众。
此成语典出《释常谈》记载:“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此语原是谢灵运给曹植的高度评价,称赞曹植是个奇才。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它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经典之书。
“四史”指司马迁《史记》、范晔《后汉书》、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
“千户”即官名,金代设置,为世袭军职,隶属万户。
统兵七百以上为千户所,五百以上为中千户所,三百以上为下千户所。
“万钟”即优厚的俸禄。
典见《孟子·告子》:“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朱熹为白鹿书院题)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明 郑成功)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清 石韫玉) 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其书 (清 包世臣) 世间唯有读书好 天下无如吃饭难 (清 包世臣) 读古人书友天下士 (清 包世臣)少年说剑气横斗 长夜读书声满天(清 李文田)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清姚文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传为明代 顾宪成作)有打瞌睡豪杰无不读书神仙有奇书读无他好与古人游何所期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多读书文要醒人方为贵论当济世始称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清 袁枚)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清 袁枚)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金圣叹自题书斋联)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鲁迅 三味书屋木刻对联)都无做官意唯有读书声(蔡元培自撰联)闭户读书真得计当官持廉且不烦(清增国荃)读书身健即为福种树华开亦是缘 (清 吴廷康) 读书对联拾萃在书斋学室,常见“学不知足;业精于勤”、“苦读有恒;好学无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的读书对联,使人自警自勉。
许多名人学者也撰有不少读书对联。
虽篇幅短小,却意味隽永,给人以启迪。
人们置之座右,奉为圭臬。
南宋大诗人陆游,自幼酷爱读书,他在自已的书房题了这样一副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此联正是他夜以继日、常年不辍的读书创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少年时代家境贫寒,曾在书房里挂了一副自题对联:“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
反映出他矢志苦读,自强不息的精神。
革命老人徐特立一九三八年为王汉秋等青年工人题联道:“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强调要常读“有关家国”大事的书。
历史学家范文澜治学严谨,著述精采。
当年有人向他求教如何作学问,他便指着挂于书房用于自勉的对联代替回答。
联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曾写联自励。
联云:“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这种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一九六二年郭沫若在普陀遇到一高考失意青年,便借用清人蒲松龄的自勉联赠她,以资鼓励,联曰:“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运用了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这两个历史故事,表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对联,看似简单,行则不易。
非有一定的学识、修养是莫能为之的。
而学识、修养的获得还必须以勇气、抱负为前提。
这里有一副孙中山先生的对联,可为我们的座右铭:“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伟强)
以但丁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为主,写三分钟的演讲稿
谢谢了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曾几何时,多少志士仁人将但丁的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奉若金科玉律,成功的不二法门,如今更是多少人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激励自己勇往直前。
如今的我们是开拓创新的一代,我们理应走自己的路,但是是否一味的如但丁所云:“让别人说去吧”而心如止水、不闻不动
回眸滚滚历史红尘,多少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风流人物为人唾骂,身死名陷千古非议与叹息声中而不能拔。
商纣王贪婪酒色,骄奢淫欲,弃忠臣,乱朝政,滥杀无辜,万千黎庶深陷水深火热,他视而不见;比干等忠义以死强谏,他充耳不闻,反而剖其七窍玲珑心以观之。
可怜成汤江山四百载,终于凤鸣西岐毁一旦,凡此种种,皆因商纣亲小人,远君子,两耳不闻他人言,一心只走自己的路啊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生的道路总是在不断的选择当中,那么,面对错综复杂的未知路口,我们是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哪怕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还是学着适时听听身边的人建议再谨慎做出选择
唐太宗李世民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魏征对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太宗深以为然,于是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
“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于是在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于是唐王朝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于是唐文化万古流芳,唐装在千年后的今天仍出现在大街小巷。
依然记得上初中时,曾学到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至今日,已十五六年之久,依然清晰记得文中的许多名句。
邹忌问妻:我孰与徐公美
疼爱丈夫的妻子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地位低微、拘谨害怕的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逢迎应酬的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在亲自见过徐公后,齐威王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他反思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后来又通过邹忌入朝后对“比美”这件生活小事直言分析,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进行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
明智的齐王决心纳谏,行“三赏”使朝廷内外得以“三变”,并最终国家昌盛,四国“皆朝于齐”。
臧克家老先生在1980年撰写的《纳谏与止谤》一文中写到:“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
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
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相信这篇文章同样会带给我们很多感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