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邓稼先先生的座右铭

邓稼先先生的座右铭

时间:2017-03-12 18:34

杨振宁先生引用出师表中的哪一句来高度赞扬邓稼先先生的一生

杨振宁先生引用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高度赞扬邓稼先先生的一生.《邓稼先》原文摘录......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

邓稼先的名言

邓的名言1、研制核武器国人民的利益所在。

国外对我们封锁,也撤走了,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了。

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还要吃苦担风险。

但是,我们的工作,能振我国威,振我军威

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

2、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3、未来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做好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4、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5、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用几个词语概括你心中的邓稼先先生

邓稼先是一位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科学家。

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关于邓稼先的颁奖词

稼先》:1、在他心中,事事,人民最重。

他,人民是一切。

民,他奋战28年;为人民,他奉献自己的一生。

2、辐射的尖刀往肉里扣,他横竖不说一句话

“科学巨人”,两弹功臣,他一笑而过;忠厚平实,至死不懈,他坚持一生。

开创祖国核武器,他是先头人;研制中国核导弹,他是探路者。

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3、他,一位具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一位身为先卒,不怕牺牲的英雄;他开拓了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让中华民族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升腾在空中的蘑菇云,是他奉献一生的回报,是他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成果。

他,邓稼先,我国国防事业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4、默默无闻是他的性格,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是他的品质。

一个坚强的开拓者,不会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退缩;一个无私的奠基人,不会起一点私心;一个坚定的工作者,不会在工作、生活中彷徨。

在核武器事业上,他是一个领跑者,是一个大写的人

他便是邓稼先。

致邓稼先先生600字以书信格式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

———题记这是对他的优秀品质与精彩一生的最好诠释,他只是平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万千中国人民中的一名。

只因他有满腔热血与拳拳的报国之心和他高深的学识,他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犹如浩瀚的大海上卷起的一朵美丽的浪花,但是他却留下了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他使我们的中国母亲站起来了。

他,就是中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我的心中。

他从小跟随母亲到北平,在哲学教授父亲的身边长大。

他年仅26岁就考到了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的生活极其安逸,但他一心挂念着祖国,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

一心想着为祖国做出贡献。

他开始研究核武器。

他在而立之际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时,向家人隐瞒实情,谎称自己出去旅行,独自投身进入戈壁滩。

面对戈壁滩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

他与同事们都把自己的名字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藏在心灵最深处,发散到艰难的工作中。

终于,天道酬勤。

他成功了,他终于研制并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人。

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他是伟大的祖国人民伟大坚强的儿子,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我将永远铭记这个祖国的功臣,人民的崇拜者,大人们的敬仰者,我们的偶像

邓稼先的赞美词

“”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 年,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我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你能概括邓稼先先生的形象吗?

邓稼先,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邓稼先,领导开展爆 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邓稼先(1924—1986),怀宁(今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12届中共中央委员。

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研制、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出生于家乡,数月后随父到北京,5岁开始读书。

1941年考取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毕业,翌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曾任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1948年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攻读原子核物理专业。

1950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一周便踏上了归国旅程。

回国后分配在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由钱三强推荐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任理论部主任,负责核武器的理论设计,从此开始长达2 8 年的秘密生涯,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迈出了中国独立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

他生前参与了中国进行的32次核试验,其中亲自去罗布泊指挥试验队达15次。

1972年后,邓稼先先后任核武器研究设计院(即第九研制院)副院长、院长。

1982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6年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同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在他逝世后13年,被追授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于1967年领导亲自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同志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邓稼先同志在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最后一丝智慧和力气,与于敏合著并共同署名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真诚。

该建议书的内容至今仍然保密。

3人物生平[2]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

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

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清代的大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大姐邓仲先(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邓槜先。

他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北平,邓稼先父亲邓以蛰任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

两家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里又成为邻居。

邓稼先和杨振宁从小结下了深厚友情,后来,二人先后进了北平崇德中学。

求学报国欢乐的少年时光并不长远,邓稼先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端着长枪和刺刀的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

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校园里空荡荡的。

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

七·七事变以后的十个月间,日寇铁蹄踩踏了从北到南的大片国土。

亡国恨,民族仇,都结在邓稼先心头。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

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 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毅然回国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

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其父许德珩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6年,邓稼先加入中国共产党。

奇迹诞生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

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研制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

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

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

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

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

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

这同法国用 8年零6个月 、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鞠躬尽瘁1972 年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同志离开人世。

他,是个把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颁奖词

邓稼先颁奖词1、当大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国的上空。

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

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2、(邓稼先)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

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

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邓稼先)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

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愿以身许国,因为他心中怀有梅风傲骨,是龙的传人,这是不可动摇的内心、血液。

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却又在众人面前不动声色,默默无闻。

他,是忠义之大者

4、为了祖国,他默默无闻,隐姓埋名31年,壮大的蘑菇云见证了他的伟大,他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就算在临死前,他也面不改色,始终想着祖国,他是真正的中国男儿。

大哉邓稼先5、(邓稼先)他是黑暗里的一支火把,将中国引向繁荣;他让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如一把利剑,吼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他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领向安全地带10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