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具备哪些条件
参考资料:1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手术室护士应热爱自己的职业,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对手术病人认真护理,干好本职工作。
(2)高尚的慎独精神。
护理工作绝大多数是个体的单独工作,如术前、术中、术后在护理中,无菌操作是否规范,他人很难监督,病人也不知道。
无菌敷料、器械、缝针等术中用物,要严格执行查对清点制度,否则将影响手术顺利完成。
急救病人的抢救,术中出入量的记录,生命体征的观察,术毕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尤其是颅内引流管的护理,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可能引起颅内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颈胸部手术引流不畅,可引起病人截瘫。
要做到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
我们要有高尚的慎独精神。
(3)和谐的人际关系、手术室的抢救工作是群体工作,要做到医护、护护的配合及各临床科室、化验室等科室的合作。
在抢救病人时,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不计较个人得失。
与外科人员互学互尊、互相谅解、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4)积极的情绪。
我们应做到坦诚豁达,悲喜有节,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挫折和委屈,应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手术时护士面对的大多数是紧张、焦虑、恐惧、绝望的病人,决不能态度绝望生硬,牢骚满腹,应和蔼可亲,使他们有安全感。
(5)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心。
2 护理专业技术 护士不仅要加强专业学习、技术操作和抢救技术的训练,还要加强边缘科学的学习:如社会心理学、人文学和民俗学等,做到真正的满足患者的需要,值夜班时,接诊到因车祸或打架斗殴而休克的病人,应忙而不乱地护理病人,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抽血交叉等,手术室护士都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
3 健康的身心护理 工作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昼夜值班,生活无规律、急诊多、病情重,护理工作量大,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无法胜任工作。
应加强营养和休息,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急求100字以内的手术室的护理实习小结
起止时间,实习指导教师(学校医院都可),做了那一些工作,主要的工作可以写得详细一点,例如如何操作、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你感觉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提高,还需要学习提高的地方。
(基督教)到底是信圣经,耶稣,还是信上帝
一般这文都比较好我.擅.长.给你出了150个题目 你可选的1、循证护理在预防化疗期白血者口腔溃疡中的应用2、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性护理3、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对策4、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5、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6、护理干预对糖尿病遵医行为影响的研究7、医院专职陪护人员压力因素的分析8、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护理查房9、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应用ISO9001标准的实践探讨10、医院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11、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分析与对策12、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与对策13、对早产儿家属实施系统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14、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与职业防护15、老年患者腹部手术近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16、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17、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18、外科术后病人镇痛满意度调查及护理对策19、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分析20、护士长非权力影响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21、影响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22、影响产妇泌乳不足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23、产妇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24、陪护人员的负性心理对癌症患者的影响25、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26、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27、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28、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29、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30、肿瘤病人化疗后并发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31、运用人性排班法提高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32、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33、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34、PBL教学法在护理查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35、手术室护理记录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36、术中应用气压止血带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37、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及护理38、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及护理对策39、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40、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致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41、外伤性截瘫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42、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43、产科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应对方式调查44、大面积烧伤患者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45、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体会46、手术室护理带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7、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48、严重烧伤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体会49、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50、护理干预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51、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52、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的不良心理及护理干预53、沐舒坦雾化吸入防治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护理观察54、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调查及干预55、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56、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57、GCS评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护理中的应用58、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影响59、中医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影响60、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61、手术患者发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及护理对策62、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63、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64、CCU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65、不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效果观察66、胃癌术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67、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理护理68、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分析69、护理干预对前列腺切除术后病人舒适的影响70、护理干预对初诊肺癌患者的睡眠质量的影响71、护理干预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7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医行为的护理干预73、肺癌患者知情程度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护理干预74、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影响75、舒适护理在自然分娩待产过程中的应用76、脑卒中病人急性期抑郁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77、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78、术前清洁肠道方法的观察和探讨79、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80、GCS评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护理中的应用81、临床护士对基础护理认识和实施现状的调查82、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83、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必然性和存在的问题84、肝性脑病患者的预见性观察与护理85、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高压氧治疗的舱内外护理86、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依赖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87、护理干预对初诊肝癌患者的睡眠质量的影响88、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评估89、分级护理质量对护患纠纷的影响与护理干预90、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护理91、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92、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93、中年脑卒中患者抑郁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94、胃癌患者知情程度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护理干预95、护理干预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96、行为干预在腹部手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97、护理干预对初诊乳腺癌患者的睡眠质量的影响98、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99、康复体位护理及肠内营养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影响100、腹部手术停留置导尿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与护理101、腹式深呼吸和人性化护理对减轻分娩疼痛的效果观察102、临床护士对基础生活护理认知情况的调查103、门诊护理投诉原因的思考及对策104、护理干预对初诊胃癌患者的睡眠质量的影响105、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106、尿激酶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107、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中间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108、护理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服用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109、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心理问题与护理干预模式探讨110、早期人工通便在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中的应用111、卒中性昏迷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112、人工流产疼痛干预的效果观察及护理113、急诊科护生实习带教方法的探讨114、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115、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早期体位护理效果观察116、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自我防护及自我保健117、心理危机干预在急诊自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118、在手术室护理中运用舒适护理的体会119、高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康复护理120、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121、手术室护士压力源分析与对策122、性传播疾病患者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123、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干预124、产妇产后实施健康教育程序的效果与体会125、精神分裂症再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126、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床时间探讨127、护理干预对消化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影响128、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观察与护理129、妇科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泵的应用及护理130、胸腹部手术后病人早期活动的心理护理131、影响中上腹部手术后病人舒适度的因素及护理132、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133、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及护理体会134、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135、护理干预对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136、乙肝患儿父母焦虑及应对方式的调查与护理对策137、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常见安全问题及护理对策138、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康复期患者呼吸肌功能锻炼的护理139、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140、舒适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早期康复的效果观察141、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142、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观察及护理143、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湿化不同护理方法效果观察144、病例查房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145、护理干预对社区糖尿病病人遵医行为效果的观察146、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塞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147、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及护理148、ICU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149、心理护理干预减轻肿瘤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效果观察150、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如何开展医学人文关怀教育
20世纪医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
现代医学已成为囊括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人类在享受现代医学技术提供日益增多的保健服务的同时,人们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产生疑惑并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呼唤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期盼医学人文关怀传统的复兴。
一、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的断裂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
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
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是主张机体的整体性康复。
他们相信“人体是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着的知觉环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袭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
……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伤,全身就感到疼痛,因为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 所以,医生不仅应当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疗,而且也应当关爱病人。
病人躯体上的不适往往也导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况疾病有时被视为上苍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戒,病人从而遭受到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医生舒缓病人的精神压力也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
古代医生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病人的热爱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医术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减轻病人的痛苦。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缺乏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于是他们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不仅在医生的治疗活动中延续,也凝结成稳固地体现慈善、博爱精神的医学建制——医院。
在医学史上,无论中外,医院的兴起无不与仁爱、照顾和关怀相关。
古罗马时期的一位慈善家,为护理贫病交加的患者,变卖了自己的财产,创办了第一家医院。
我国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疫病流行期间,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创办了“安乐病坊”。
还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
20世纪以前的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医院,也只不过是一种规范化的照顾程序。
在20世纪,医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化医院里装备了各种诊断仪器和设备:从X射线、心电图、电镜、内窥镜、示踪仪、超声诊断仪,到自动生化分析仪、CT扫描、正电子摄影(PET)、核磁共振成象(MRI)。
医生们凭借这些仪器设备能准确、动态、自动地诊断、分析疾病原因和机体的功能变化。
肾透析机、心肺机、起搏器、人工脏器等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药物、器官移植、生殖技术、介入性治疗等提供了多种有效治疗手段。
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将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偏离正常值的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
为了更准确、有效地诊治疾病,按疾病的不同位置或类型分类的临床专科和亚专科纷纷建立,在此病人被简化为因机体的某一部位损伤或功能失常需要修理和更换零件的生命机器。
为了便于现代化医院的管理,病人的姓名也被半军事化的番号所取代,病人的个性化被疾病分类的统一化所溶解。
医学专业化的发展导致了医疗保健程序的分解,在现代医学的词汇中病人一词被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的词素,病人的痛苦被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各类影像图片。
于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病人就这样逐渐地在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被逐渐消解了。
尽管对病人的关照依然被提及,但那已是现代医学技术范畴之外的事情了。
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科学技术洪流的冲刷下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二、 技术至善主义:医学的异化20世纪以前,医学技术的进展是相当缓慢的,医生们凭借有限的药物和实践中摸索的经验,为病人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在20世纪,这种局面发生了更本性的变化,医学不仅获得了消灭、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还掌握了操纵生命的密码。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形成的“技术至善论”将人们锁定在医学“能做,必须做”的雄心勃勃的幻想中:人类可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所有器官都象机器的零件一样损坏后可以更换。
新技术对医生的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不断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了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而不是在病人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和与病人交谈。
医生更加关注的躯体问题而忽视病人的情感,因为躯体问题能被测量,情感问题则不能,而且医生们相信如果躯体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简而言之,现代医学试图以技术去消解医学的非技术维度。
现代化医院的环境也似乎很难有助于重视精神的价值。
日常工作由机械性的拨号、按钮和计算机统治着,所有操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诊断治疗的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使医生远离病人的非技术接触,导致了医疗程序的非人格化、装配线化、超市化。
死亡被看作是分子的瓦解,疾病被看作是细胞或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医院的操作程序很少关注病人的感觉,这或许应归结为尚未发明出对恐惧、苦恼和不悦检验的有效仪器。
由于时间就是金钱,那么,在提高效率的名义下,给予病人个人的时间被压缩到最少。
在强大时间压力下,面对候诊室外排满病人而感到精疲力竭的医务人员不可能是同情的来源。
此外,还有医学发展本身未料到的后果: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由于药物或诊断治疗过程而导致的疾病的增加。
重视药物治疗,轻视其它控制疾病环节的管理,导致人们把全部信赖寄托在依靠药物和手术治疗上,以致于造成以药物保障健康的现代迷信。
美国有人报道,有30~40%的手术是不该做的。
在成千上万种药物中,确切有效的仅占10%,可有可无的占30%,根本无效的占60%。
英国的类似研究表明确实有效的药物只占15%。
盲目地依靠诊断仪器数据而不全面询问、检查病人也导致了临床误诊率的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张扬技术至善主义背后的潜在动力是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毫无疑问,高技术将带来高利润,在此医学界与药厂和生物技术公司分享共同的喜悦。
自从十年前开始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以来,基因治疗的功效被广泛鼓吹,但在数百个基因治疗试验中,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例毫不含糊地证明具有临床疗效。
尽管我们必须承认科学探索并非坦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失败的代价,然而也应当警惕高技术的负面影响,警惕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会对所有关注这一领域的人们产生的消极作用,并导致做出有悖于科学、患者和社会最好利益的决策。
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因利益冲突而导致的客观性缺乏,不仅牵涉到个人,也牵涉到学术机构。
例如在2000年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基因治疗者们,先治治自己》的社论。
社论的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医学教授、前任美国人类基因学会(ASHG)主席Leon E.Rosenberg。
他对于最近广为报道的几起基因治疗试验中患者死亡的事故极为关注,并且对于基因治疗中的急功近利,以及诱导公众对基因治疗产生过高期望的倾向提出警告。
虽然我们不能由此全盘否定基因治疗这一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但它提醒我们应当以更严格的科学态度来审视它。
我们还应当看到,目前某些倍受推崇的“高技术”其实既不高明也不高效,或许只是费用高额而已。
美国著名医学家刘易斯称之为“半吊子技术”(halfway technology),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常出现再狭窄,病人的生活质量也不高,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ICA)也是如此,此外还有重症监护病房(ICU)中那躺在病床上戴着人工呼吸器、身上插满各种管道的濒死病人。
美国学者报告,他们的卫生经费有一半用于挽救仅存活半年的病人身上,而目前尚有4000万人,特别是其中一半以上是儿童,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
由此可见,医疗费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与生命存活时间成正比,但并不一定能有效地改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
临床医学强调广泛而昂贵的治疗虽然挽救了某些危重病人的生命,延缓了死亡的进程,但并不能根本解决健康问题。
随着时间的进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无条件地依靠医疗技术来保护和延长生命是有欠缺的,这种脱离了病人去治疗疾病,将病人视为“肉体物质”或“生命机器”的倾向,可能导致医疗保健的畸形发展,给病人和社会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
医学的异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专科化消解了整体性的人,技术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人的情感。
如何解决发展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之间的矛盾;协调关心病人与治疗疾病之间的矛盾成为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医学人文关怀:急切的呼唤尽管医学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当下人们对医学技术进步的回应却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坏”。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不再盲目乐观地为医学技术的成功而摇旗呐喊。
人们开始关注人工肾、心脏移植等高技术应用带来的稀有卫生资源分配的公正问题,开始担忧试管婴儿、脑死亡标准产生的负面效应,开始对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不良后果出现恐惧,对医疗保健非人格化倾向的表示不满,对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和卫生资源分配不公提出批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通过发展医学技术来提高和改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承诺感到失望,对于现代医疗保健制度的效益和公正性提出怀疑。
有学者指出:“医学有时似乎由主要对发展它的技术能力感兴趣的精英领导,而他们很少考虑它的社会目的和价值,更不用说病人个体的痛苦。
” 也有学者感到,“正如我们不相信军火工业的目的是保卫国家安全一样,我们也难以相信医药保健产业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健康。
” 他们批评现代医疗保健体系已演变成为“医疗产业复合体”(medical-industrial complex),批评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高技术—高费用—高利益”已成为“医疗产业复合体”的目标。
因此,毫不奇怪,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众日益增加对“医疗产业复合体”的反感,而乐于接受更人道地对待他们的传统医学或自然疗法。
为此,医学界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急切地呼唤医学需要新的转向,需要重新定义医学的目的,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注。
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病人权利运动、自我保健运动、自然疗法运动、整体医学运动,生命伦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以及70年代后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都充分地显示出医学已开始出现新的转向,即从在生物学因素方面探寻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倾向,向立体化、网络化、多维度地审视健康和疾病问题转向。
与此同时,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机械论的局限性和人的整体有机联系。
医学界涌动着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强调医学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只是对疾病的治疗(cure),而且更需要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care)。
然而,要扭转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并非易事。
即使到目前,许多医生并未充分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不理解医学本质和价值。
在技术社会中,人们强调硬科学的定量资料,回避模糊性和多元化,对生命的价值和疾病的意义等哲学问题感到窘迫。
但就医学而言,由于它经常面对病痛与死亡,若医生忽视病人的价值、不探求生命的意义和医学的目的,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好医生是承诺对病人实施最好的保健的医生。
现代医生面临的挑战是在科技知识和人文素养之间保持平衡。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重要一步是强调成为一个医生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说,你对待人的最好方式是你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事情感兴趣。
美国著名医学家、人文主义者奥斯勒(W. Osler)指出,“作为医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在看病人时,应当坐下来,哪怕只是30秒钟,病人会因此放松,更容易交流思想,至少感到医生愿意花时间对他的病人有兴趣。
这是医生的基本哲学。
” 目前,欧美各国已深刻认识到加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必要性,许多大学的医学院和临床医院都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和实践训练,以促进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我国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
如它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
这些宝贵的医学人文精神遗产在现代社会闪耀出诱人的光芒。
遗憾的是,在西方医学技术的影响下,我国医学界也表现出类似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甚至在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中也出现了忽视人文关怀的倾向。
如何在现代社会重建科学的医学与人文的医学的平衡也是中国医学界面临的难题。
为什么医学中人文问题的重要性说的多而变化的少呢
可能是因为缺乏适当的检验医学人文教育的标准。
“软学科”性质是难以测量的,尤其是培养一个既有科学头脑又满怀人文精神的医生需要经历长期的实践、并非象学习专业技术那样能立即见效,更何况人文精神并非是简单地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而主要是从生活的经验和临床过程中感悟和体验的。
四、 医学人文关怀:科学的回应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医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整体联系,更加明确医学的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朗克所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性。
实际上存在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在机械唯物论影响下,近代医学从交谈的艺术变成了沉默的技术。
许多医生认为在诊断疾病上,客观指征,如找到病灶、发现异常比病人的主观感受更为重要,X线、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激素、化疗、抗抑郁、CT是高度有效的工具,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医生们认为语言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价值不大,已习惯了不使用语言作为治疗工具。
普通公众也相信那些技术设备。
虽然有些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也认识到他们的话语对某些病人有治疗作用,但他们决没有想过这是科学的事情,也没有想将语言作为治疗手段。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话语的治疗价值,尤其是诊断治疗中与病人的交谈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临床医生应当了解使用语言作为治疗工具的价值,避免其副作用,有时甚至是毒性作用。
早在荷马时期就有关于语言有益于病人的应用:如祝愿语,讲话者鼓励病人,提供人道支持;祈祷上帝恳求干预病痛;魔咒,以驱赶恶魔。
亚里士多德认为,宣泄压抑的情绪是治疗性的。
在我国古代医学经典《灵枢•师传》对语言的治疗作用也有精辟的论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随着现代神经科学、免疫学和内分泌学的进展,许多研究已涉及到情感状态对某些化学物质的产生和某些激素分泌的影响。
例如,脑内啡呔是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其产物或分泌事实上可能被各种外在因素所影响。
人们通过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了人体整体性以及人体的机能状态与抗病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
因此,医生使用语言作为治疗成为科学上容易理解的事情,因为他知道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影响病人的情绪状态。
在此,科学再次带给我们一些新概念,并对医生讲话的治疗意义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实际上,许多高年资的医生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哈佛心脏病学家Bernie Lown说,最重要的治疗开始,可能是医生在急诊室里见到心脏病发作病人时,告诉他一切事情都在控制中,他将会好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作为信任关系被用于治疗。
对安慰剂的研究也提示医患之间的信任联系可缓解疼痛或减少止痛药的需要。
事实证明,在癌症治疗中那些有勇气面对癌症的病人比那些持消极态度的癌症患者效果更好些。
在此并非是让医生应获得信仰疗法者的技巧或指望出现话语治疗的魔力,而是强调使医生手中的巨大医学科学技术力量与治疗中的人文情愫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
医生的医疗实践必须立足于科学基础,但他们可以学会似乎只是非正统医生具有的一种治疗情感。
话语治疗需要探索和研究,使之成为医学科学与艺术的综合部分,在21世纪显出更为诱人的魅力。
五、 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必要的张力既然医学是与人类生命直接相关的科学,医疗技术是增进健康、减少疾病的艺术,卫生保健是关系到人类幸福的事业,医学理当是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融合的最好结合点。
“天人合一”,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是现代医学的理想目标。
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却发现,实现这种理想的融合是并非易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人们不得不承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依然会面临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不断冲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医学技术的发展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保健需求提供了保障,因此,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人类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必将不断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传统道德规范提出挑战。
我们已经遭遇了现代医学技术无节制地应用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的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也将面对克隆人、人工大脑等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尚难预料的潜在影响。
生命维持系统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将突破种间屏障,当“只剩下脑袋的霍金” 面对由老鼠体内培育的精子和卵子经体外受精再经胚胎移植而孕育出生的婴儿时,他或许有冲动要写“生命简史”了。
一方面人类需要大力发展医学技术以保障和促进自身的健康,不得不突破传统观念,重建价值观、道德观,如生命质量观、生命价值观、脑死亡观的提出,充分反映出人类社会必须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来。
另一方面,人类又警惕着高新技术带来的不利影响,设法确保使之为人类利益服务,避免其消极作用。
认识到医学技术是既能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双刃剑,保持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这种张力将有利于医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此,以人文精神确保技术应用的正当性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医学指导什么是正确有效的治疗,人文医学指导什么是好的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将对病人说,我有知识,我会用我最好的知识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最好的服务。
医学发展到21世纪已不再只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
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意味着对病人个体的关照,而且还蕴意着群体的关照: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分享医学技术的成就。
尽管在为所有公民提供医疗服务上是有限的,但它体现了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公平原则追求和起码的社会良知,确保医学技术沿着造福全人类的道路前进。
因此,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它不仅是对医生的要求,也是对整个卫生保健服务的期望。
手术室护理论文有哪些选题呢
作为一个在临床经验上十分欠缺的初学者,除了自己的带教老师外,病房其他的医师、护士和患者本人都是值得请教的老师。
因此,我保持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积极参加病房所有的学习、医疗、讨论等活动,从最基本的查体、病程记录做起,逐步磨砺自己。
在进入icu前带教师向我讲解icu内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并介绍icu环境,使我对监护室有所了解,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首先使我了解中心静脉测压的意义和重要性,它是直接反应左心功能和衡量血容量的客观标准,指导补液速度和评估血容量。
影响中心静脉测压值的因素:①零点的测定;②卧位腋中线的第四肋,半卧位腋前线的第四肋;③病人必须在安静下测压;④测压管必须保持通畅,确保导管在腔静脉或右心房;⑤应用呼吸机peep时,必须减去peep值,才是真正的中心静脉压。
同一时间由老师和我分别测压,对比我测量的准确性。
注意无菌,避免从测压管注入血管活性药物,并确保管道通畅在位。
他还特别安排专科疾病知识讲座,即对胸心外科常见病的介绍,使我对胸心外科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术后监护。
此外,还进行基础护理方面带教,如对病人术前教育、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在进入临床实习后,我往往把学习重心放在了操作上,而对理论学习和临床思维的训练有所放松,在胸心外科尤其如此。
胸心外科病种多、手术多,我极易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手术操作上。
所以我把多上手术、多练手作为实习的主要目的,手术后的病理生理会发生很大改变,我必须全面准确的综合病史、体征、病情程度、手术方式等多方面考虑,方能准确掌握要害所在,看清本质,理解手术对患者的影响,制定正确的处理措施。
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先进电子仪器在临床的普遍应用,这对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还要学习重症监护和重症监护的技能。
我在胸心外科重症病房的实习中掌握重症监护和重症监护技能,对临床护理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有所提高。
实习过程中,我了解操作的目的、意义,操作注意事项和操作不当的危害性,其次才知道有的操作必须亲身体验,才能掌握技巧,熟练掌握方法和技巧后才能在病人身上进行操作。
以然,方能逐步提高其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个月的实习,使我对胸心外科术后监护有所了解,基本掌握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微量泵等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并能独立完成中心静脉压的检测,气管插管内吸痰,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出入量的总结等监护技能。
最后均能通过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
在实习当中。
我始终以实事求是的观点,严格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因为这是对患者、对自己、对社会、对科学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