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中经典的有哲理的唱词有哪些?
遭不幸老王爷晏了御驾贼昏王篡了位谋乱邦家。
把一个皇太子逼死殿下,反倒说为嫂我拦阻有差。
贼好比王莽贼称孤道寡,贼好比曹阿瞒一点不差,贼好比秦赵高指鹿为马,贼好比司马师搅乱中华。
只骂得贼昏王装聋作哑,只骂得那贼昏王扭转身躯、闭目合睛、羞羞惭惭、一语不发,只骂得贼昏王无言对答,两旁的文武臣珠泪如麻。
秋风飒飒(《孟姜女》孟姜女唱)(王冠亚词 时白林曲)秋风飒飒秋意冷,冷在郎身冻在我的心。
我把寒衣暖一暖,愿它给郎温一温。
未量郎的尺和寸,不知寒衣可合郎的身?大了用丝带紧一紧,小了代奴抻一抻。
千万给奴捎捎封信,再做寒衣送夫君。
------断肠人送断肠人(《女驸马》李兆庭、冯素珍唱)(陆洪非词 时白林曲)(李)父遭陷害回乡来,三间茅屋避祸灾。
贫归故里无人问,缺衣少食苦难挨。
果腹充饥靠野菜,落叶添薪仰古槐。
大荒年奉母命前来借贷,早知你家嫌贫,我宁愿饿死也不来。
(冯)李郎休要把气生,且莫说宁愿饿死不上门。
虽然是二爹娘心肠太狠,也不能抛却了小妹待你一片真情
(李)正因为丢不开贤妹的恩和爱,与你父两相争我不愿退婚。
怕只怕好姻缘要成泡影,(冯)生生死死不变心,生生死死决不变心
清风明月作见证,分开一对玉麒麟。
这只麒麟交与你,这只麒麟留在身。
麒麟成双人成对,三心二意天不容。
(李)双手接过玉麒麟,见物犹如见真心。
(冯)还有纹银一百两,相助李郎上京求名。
(李)今日一别何时会
(冯)天南地北一条心。
(李)劝贤妹平日少把绣楼下,免得你那狠心的继母来欺凌。
(冯)舍不得来也要舍,(李)分不得来也要分。
(冯、李)这才是流泪眼观流泪眼,(冯)断断肠人送断断肠人。
(李)断肠人送断肠人,断肠人送断肠人。
-------------到底人间欢乐多(《牛郎织女》织女唱)(洪非、金枝、完艺舟、岑范词 方绍墀曲)架上累类悬瓜果,风吹稻海荡金波。
夜静犹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
我问天上弯弯月,谁能好过我牛郎哥
我问篱边老枫树,几曾见似我娇儿花两朵
再问清溪欢唱水,谁能和我赛喜歌(啊)
闻一闻瓜香心也醉,尝一尝新果甜透心窝。
听一听乡邻们问寒问暖知心语,看一看画中人影舞婆娑。
何必愁眉长锁,莫把时光错过,到人间巧手同绣好山河(啊)
反方一辩论词中国的传统戏曲应该去
共同特点是台上振兴,台下冷清,观众稀少。
为了振兴戏曲,同仁多年拼搏。
台上的质量不错,台下的效益不佳。
练功房可歌可颂,售票房可悲可叹。
搞戏的自我鼓劲,看戏的上帝没劲。
赛场争夺激烈,剧场上座冷清。
评委席济济一堂,观众席寥寥无几。
20世纪末的戏曲状况大体如此,21世纪初的戏曲预测也大约如此。
我也曾就戏论戏,只是从戏曲本身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上找原因,下功夫。
台上的质量确步步升高了,甚至突飞猛进了。
但台下的观众市场却没有随之上涨,依然门庭萧瑟,使人百思不得其解。
近年扩大眼界,总算有所领悟。
我认为:当代戏曲、剧本创作,二度创作,都不弱于从前的戏曲,是可以与前人媲美的。
无法较量的是“第三度创作”;观众、票房、市场,与鼎盛时期戏曲的上座率差别太大。
当代戏曲的内部条件确实在发奋自强,成绩卓著。
但外部环境今不如昔,回春乏术,说到底,人类的生活方式巨变矣。
从前,观众三日不可无此君的“君”是剧场舞台。
如今,此“君”已变为家中电视,室内电脑了
这样说来,戏曲是否会在新世纪消亡呢
不
新世纪虽不是戏曲的黄金时代,但不等于没有戏曲
我们的思维方式爱走两个极端,或者万寿无疆,或者寿终正寝,二者必居其一。
其实,在鼎盛与消亡之间,有很宽阔的弹性地带。
戏曲在新世纪必须致力于体制改革,与艺术改革同步适应时代。
适应者生存,改革者生存,可以在强手如林的百花园里保持“一亩三分地” 。
为使偏安一隅得以长久,我们这一代“受任于危难之际”的戏曲家们,将付出倾盆汗雨,毕生心血。
这是全世界剧场舞台艺术在世纪交替时期遭遇的共同困境。
中国戏曲之所以倍显衰落,是因为中国戏曲从前特别繁荣强大,由兴到衰的悬殊就特别突出。
全世界剧场舞台艺术的黄金时代都过去了,已经进入电视电脑时代,不可能挽回其鼎盛春秋。
为什么
因为在电视电脑时代,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大大改变,文娱方式必然随之巨变。
现代人坐在家里便可舒适地饱览一切,用不着经常跑到剧场里,泡在舞台下看演出。
而剧场舞台艺术的基本属性,是需要观众到台下与台上面对面交流。
按照戏剧规律,剧本是一度创作,排练是二度创作,还必须汇同演出现场观众的“三度创作”共同完成。
观众与演员对面交流,本来是舞台艺术的优势;可是在电脑时代,过去这种优势反弹过来,成为舞台艺术的致命弱点。
现代人绝不会经常泡在剧场里陪台上演员对面交流。
一些专家只看到戏曲与观众直接交流是电脑电视不可取代的特色,却没有看到这种特色正是戏曲难以争取观众,乃至无法“拉拢”观众的根本原因。
魏明伦 戏曲漫谈
简述中国传统戏曲唱词的华丽之美。
中国传统戏曲唱词的词藻真是美轮美奂。
令人赞不绝口。
高雅但并不晦涩难懂,通俗并不土的掉渣。
简单说“花为媒”一戏,张五可夸李月娥的唱词,就属这一类。
张五可用目瞅从上下仔细打量 这位闺阁女流 只见她头发怎么那么黑 她那梳妆怎么那么秀 两鬓蓬松光溜溜 何用桂花油 高挽凤髻不前又不后 有个名儿叫仙人鬏 银丝线穿珠凤在鬓边戴 明晃晃走起路来颤悠悠哦 颤颤悠悠 真呀似金鸡怎么那个乱点头 芙蓉面眉如远山秀 杏核儿眼灵性儿透 她的鼻梁骨儿高 相衬着樱桃小口牙似玉唇如珠她不薄又不厚 耳戴着八宝点翠叫做什么赤金钩 上身穿着本是红绣衫 踏金边又把云字扣 周围是万字不到头 还有个狮子解带滚绣球 内套小衬衫 她的袖口有点瘦 她整了一整妆 抬了一抬手 稍微一用劲 透了一透袖 嘿露出来 十指尖如笋 她的腕似白莲藕 人家生就一双灵巧的手哇 巧娘生下这位俏丫头 下身穿八幅裙捏百褶是云霞绉 俱都是锦绣罗缎绸 裙下边又把红鞋儿张五可用目瞅 从上下仔细打量 这位闺阁女流 只见她头发怎么那么黑 她那梳妆怎么那么秀 两鬓蓬松光溜溜 何用桂花油 高挽凤髻不前又不后 有个名儿叫仙人鬏 银丝线穿珠凤在鬓边戴 明晃晃走起路来颤悠悠哦 颤颤悠悠 真呀似金鸡怎么那个乱点头 芙蓉面眉如远山秀 杏核儿眼灵性儿透 她的鼻梁骨儿高 相衬着樱桃小口牙似玉唇如珠她不薄又不厚 耳戴着八宝点翠叫做什么赤金钩 上身穿着本是红绣衫 踏金边又把云字扣 周围是万字不到头 还有个狮子解带滚绣球 内套小衬衫 她的袖口有点瘦 她整了一整妆 抬了一抬手 稍微一用劲 透了一透袖 嘿露出来 十指尖如笋 她的腕似白莲藕 人家生就一双灵巧的手哇 巧娘生下这位俏丫头 下身穿八幅裙捏百褶是云霞绉 俱都是锦绣罗缎绸 裙下边又把红鞋儿露 满帮是花金丝线锁口 五彩的丝绒绳儿又把底收 巧手难描画又画不就 生来的俏 行动风流 行风流动风流 行动怎么那么风流 猜不透这个好姑娘是几世修 美天仙还要比她丑 嫦娥见她也害羞 年轻的人爱不够 就是你 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 年迈的老者见了她 眉开色悦赞成的也得点头 世上这样的女子真是少有 露 满帮是花金丝线锁口 五彩的丝绒绳儿又把底收 巧手难描画又画不就 生来的俏 行动风流 行风流动风流 行动怎么那么风流 猜不透这个好姑娘是几世修 美天仙还要比她丑 嫦娥见她也害羞 年轻的人爱不够 就是你 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 年迈的老者见了她 眉开色悦赞成的也得点头 世上这样的女子真是少有 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据说这唱词出自吴祖光之手。
最令人叫绝的是:下身穿八幅裙掐百褶是云霞皱,俱都是锦绣罗缎绸。
裙下边又把红鞋儿露,满帮是花,金丝线锁口,五色的丝绒绳又把底儿收。
真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夸裙子和鞋子的妙语。
我国传统戏曲的知识
①中曲在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明的民族特色和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
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
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
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
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
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
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
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
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