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鉴赏好句
不一定每首诗都是名诗,不一定每首诗中都有名句。
1、五言古诗李白: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杜甫: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王维: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元结: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韦应物: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2、五言乐府李白: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李白: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孟郊《游子呤》: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3、七言古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李颀《送陈章甫》: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寄韩谏仪注》: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杜甫《古柏行》: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李商隐《韩碑》: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4、七言乐府王维《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李白《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五言律诗杜秋娘《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别房太尉墓》: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王维《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刘慎《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卢纶《送李端》: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商隐《落花》: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李商隐《北青萝》: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温庭筠《送人东归》: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6、七言律诗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韩翃 《同题仙游观》: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元稹《遣悲怀三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二首》: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二首》: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7、五言绝句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怨情》: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绅《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权德舆《玉台体》: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8、七言绝句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翰《凉州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秋夕》: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赠别二首》: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求古诗鉴赏 韦应物的<<新秋夜寄诸弟>>
新秋夜寄诸弟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这诗写于建中四年(783 ),当时诗人四十七岁,这年初夏,诗人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
诗人籍贯长安,原来又在中央任职,所以常和诸弟栖游共处;今虽升迁,但远在外郡,因而秋来十分思念诸弟,感秋而有此作
古诗词鉴赏(11分)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
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
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
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
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
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倪其心)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鉴赏
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
这就需要剪裁。
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
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
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
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
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
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
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
“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
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
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
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
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
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
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
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
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
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
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
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
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
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
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
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诗歌鉴赏方法 四抓三么
鉴赏方法: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前面李清照的,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与范成大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
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
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
”(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
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
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
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
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解题方法:一、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⑤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追问: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对诗歌的体载特征也应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常见题型解析: 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但是还要根据试题的类型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考试中,常见的类型有: (一)“诗眼”型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解读】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
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题型示例】唐朝王湾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 答:“阔”字更好。
原因: (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
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 (2)“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二)名句赏析型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解读】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
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
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一个方面。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1.请描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三)表达技巧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题目解读】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
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
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当然,分析技巧时我们要综合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 样的道理。
【题型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
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
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
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
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四)语言特色型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题目解读】这类题目不重在个别词的运用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
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
此外还要准确地使用评价诗歌的一些术语。
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等等。
【答题要点】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活,概括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请分析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
(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
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情感赏析 【答题要点】 诗歌情感的赏析,在古诗欣赏题中也常常涉及。
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探求在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从而进行归类。
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热情奔放、抑郁忧思、昂扬激越、静穆闲适,如果再具体一些,我们将初中所学的诗歌进行归类,大致又有以下常见的一些:离别之情、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爱国、思乡、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请阅读以下诗歌,试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中哪两句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2、请说说诗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答2:本诗抒发了诗人静穆闲适的的情感。
诗词鉴赏 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
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本篇是第八首。
迁客:指谪降外调的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
淘、漉:过滤。
【古诗今译】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
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惊涛骇浪一样深不可测,不可摆脱,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沉迷颓废。
淘金还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不懈努力,总会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
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
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
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进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我们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
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
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
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