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台词 > 天道书经典台词摘录

天道书经典台词摘录

时间:2019-11-19 11:11

电视剧《天道》里面的经典台词,急求

要全部哦

中国毕竟是政治文化搭台统文化唱戏,不知道老祖宗得那点东能条船撑多远。

  想成大事,不要把太自己当人,不要把别人不当人

  我孤独并不是我想孤独,而是我在周围找不到我的同类

  尽心尽力是标准,到什么程度不是标准

  小丹:你怎么看女人

说心底的那点东西。

  元英: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辨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小丹:女人就这么难养吗

  元英: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杯好酒

自古以来能有几个男人把自己能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这不是为之而可为的事,能混就混吧。

  元英:你不知道你是谁所以你是你,你知道你是谁了,你就不是你了。

  问:神是什么   回答: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  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

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自嘲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只要是需要证明的感情即有错。

  这就是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

可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

”   拿得住的不用拿,拿不住的不能拿。

  拿什么呀,爱就是了。

  无所用 无所不用   这世上原来就没有什么神话 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文明对于不能以人字来界定得人无能为力。

  他们所要的“主”归根结底,还是你为我做主的“主”   如果这个“民主”真的是历史的发展的必然潮流,我到真得不认为一个政党就可以阻碍得了。

  爱如果需要回报,也就成了交易。

  妈,如果您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么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已,那是交换,等不等价还两说着呢。

碰到我这个不孝顺的,您就算赔了。

养儿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债权人,而且这种感情比山高比水深,你永远想的就是还债报恩,所以这种文化就是让每个人都直不起腰来,你看这个民族就是老弯着腰,而老人越是觉得养儿防老,他就越容易觉得吃亏,心里就越苦。

  恕你无罪   一个恕字 我就有罪了  是女人就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的女人是天国的女人。

  北京像个淘金场 ,个个觉得自己是龙胎凤种太闹了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以有文化自居 却忘了问一句是有什么文化 是真理真相得文化,还是弱势文化,是符合事物规律得文化,还是违背事物规律得文化,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得产物,   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 ,咱们这些人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就胡里胡涂闯入战场 ,得先活下来等定下神来 ,时代已经变了 ,真的是穷则思变 ,   中国毕竟是文化搭台 ,传统文化唱戏不知道老祖宗得那点东西还能把这条船撑多远,马克思主义得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客观规律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什么是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一句话,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中国得传统文化是皇恩浩荡得文化,他得实用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

  中国为什么穷 ,穷就穷在幼稚得思维 ,穷在期望救主, 期望救恩得文化上 ,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得价值判断体系 ,太可怕了。

  你觉得这是一个成年人得成熟之举吗,我还没有装腔作势到可以无视可能发上得事情,但是你看到得东西不一定是个东西。

  天知 地知 不会有结果   我是人,而且还是没有进化到此时此刻可以无视本能。

  但是, 我丁元英何德何能敢领受上苍这样得恩赐,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 我不过事一个略懂投机之道得混子, 充其量挣几个打发凡夫俗子得铜板。

  你要求得是一种雄性文化得魂,我不能因为你没有说出来而装作不知道。

  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

  我没有这个自信,此生得你红颜知己足矣,真想在这一刻,上帝把我们塑成一座雕像 。

  正法了一个罪犯包含打死了一个人 ,这就是法律得价值 。

法理 、道理、斗都在那儿搁着。

  如果女性心理不适合刑警工作,那是性别问题,给扔口馒头就行,着相了。

  佛教得一个术语意思是“执迷于表象而偏离本质”。

  朋友打赌这种事,亦真亦不能真。

  上网,学习,什么都看看,谈不上研究、关注而已 ,对文化属性感兴趣。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 ,技术 ,制度, 和文化。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得产物。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   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

  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得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得道德期望破格获取得文化,也是期望救主得文化强势文化。

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无所用无所不用。

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得艺术。

如果文学影视得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得文化密码,那么他得功效就是启迪认得觉悟,震撼认得灵魂,这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得暴利与毒品麻醉完全等值。

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静,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所谓真经, 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盘的究竟法门 , 可悟不可修, 修为成佛 ,在求, 悟为明性 ,在知, 修行,以行制性 悟道,以性施行, 觉着由心生律, 修者以律制心 , 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 住因住果, 住念住心 , 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 , 无欲,无不欲 ,无戒,无不戒 , 如是涅盘, 投石击水, 不起浪花, 也泛涟漪。

南华帝子是谁 朝代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的作者

南华帝子应该算是华共和国职业写手吧 ,80年生,辽宁人,现居北京最早看到的他的诗是在蓉树下刊物上看到的那首[辞诀语] 那句 如云间月,我如山中雪。

交光在此夕,明日长决绝。

让我久久的不曾忘记... 在网上查了下,居然这么多如是好的诗词... 堪称大师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有2处出处,一处是古代汉乐府、一处是现代诗人南华帝子一、<江南 汉乐府>这首诗为《相和歌辞。

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

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

主旨在写良辰美景,行乐得时。

清人沈德潜评此诗为“奇格”(《古诗源》卷三)。

张玉榖则认为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二、<采莲诗赠友看朱成碧>南华帝子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

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东家莫愁女,其貌淑且妍。

十四能诵书,十五能缝衫。

十六采莲去,菱歌意闲闲。

日下戴莲叶,笑倚南塘边。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水覆空翠色,花开冷红颜。

路人一何幸,相逢在此间。

蒙君赠莲藕,藕心千丝繁。

蒙君赠莲实,其心苦如煎。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采莲一何易,驻马一何难,远山雁声啼不断,远浦行云白如帆。

远钟一声催客行,远路漫漫俟客还。

牵我青骢马,扬我柳丝鞭。

踏我来时道,寻我旧时欢。

回首望君已隔岸,挥手别君已泪潸。

看君悲掩涕,看君笑移船,惘然有所思,堵塞不能言。

江南可采莲,莲叶空田田,莫言共采莲,莫言独采莲,莲塘西风吹香散,一宵客梦如水寒。

司马迁名言名句大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3、求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类别:志向  5、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6、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1、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2、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4、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1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6、不识其人视其友。

  17、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18、修身者智之府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类别:修养  1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0、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21、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  22、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2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4、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25、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26、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27、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类别:友谊  28、至治之极,邻国相望。

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29、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

  30、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31、因此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  32、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3、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34、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35、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6、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37、民人以食为天。

  38、窃钩者诛,窃国者矦。

矦之门,仁义存。

  39、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类别:国家  40、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41、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lz,)耻辱者勇之决也。

  42、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43、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44、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大秦帝国经典语录

我来总结一下商君的经典论述,按电视集数总结,可能不全,不过真要看最原汁原味的论述,那最好还是看原著,如果有兴趣的留下邮箱地址,我传一份电子书给你。

  第九集:卫鞅自解棋道  “世间万物,皆环环相围而生。

民被官围,官被君围,君被国围,国被天下围,天下被宇宙围,宇宙被造物围,造物最终又被芸芸众生围。

此为棋道,亦是天道人道。

所以,棋以围命名,正合天地万物之法则。

  棋道,虽以围地为归宿,但必以取势为根本。

势高则围广,势卑则围小……”  第十二集:卫鞅孟子论战  卫鞅:大谬

孟夫子如此断言,大谬

  孟子:立论当有理有据,足下无端指斥,何其浅薄哉

  卫鞅:夫子大谬,凭据有三。

天下学派皆有分支,夫子断章取义,以术治派为法家全貌,此其一;法家三派,其根同一,皆以认同法治为根本,而在推行中各有侧重。

夫子无视法家根本,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此其二;法家术治派,是在行法根基之上着重整肃吏治,强化查勘官吏,与搬弄权谋有天壤之别。

夫子有意抹煞根本,其论断之轻率无以复加,此其三。

  孟子:你是何人,法家何派

  慎道:哈哈哈

天下士子听了

此人卫鞅,我法家法治派名士。

  孟子:法治成家成派,老夫未尝闻也.苛政猛于虎而已,何足论之

  卫鞅:夫子论学先定罪,不足道也。

卫鞅唯告夫子,天下治道不在空谈,而在力行。

法治也好,人治也好,谁能融入大争潮流而强国富民,谁便是正道

否则便是空谈大道贻误天下,必将为大争之世所遗弃。

  众人:卫鞅,彩

……  孟子:人性本善 自有法、墨、兵三家而沦丧。

不亦悲乎

  卫鞅:夫子立论无据,人性本恶

  众人:愿闻卫鞅之论。

对。

卫鞅说  馆长 :稷下学宫言无不尽,人人可论  孟子:老夫愿闻足下性恶之说,以为世人鉴戒  卫鞅:恶,人之本性。

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

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

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

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

人性之恶 必以律法而后正。

以法治防范恶意;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

孟夫子空言性本善,将治世之功归于人性之善,将乱世罪孽归于法墨兵三家,无非是要重申仁政、人治与复古之论,回到夏商周三代

此乃纵容恶行,蒙蔽幼稚,真正的大伪之言

  第十六集:卫鞅向秦君阐述强秦之策  卫鞅:“关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为天下列强所无,何以在秦数百年,却荒芜薄收,人烟稀少

渭水滔滔,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

何以秦据渭水数百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府库财货日见空空

老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深植朝野。

可为何秦国却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新军

”  景监:“先生所言,正是君上日夜所思”  卫鞅:“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据山川形胜而沦丧。

就在于没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何谓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

有此五者,堪称强国。

而目下之秦国,五无其一。

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国库空空、甲兵老旧、私斗成风

”  秦君:“然而如何啊

王道

仁政

还是无为

”  卫鞅:“君上洞若观火。

三道玄谈,俱往矣

”  秦君:“渠梁愿闻先生新论。

”  卫鞅:“强国之道,乃法家精义之学。

与前述三道天壤之别。

法家强国,务求国家实力增长;务求激励朝野士气。

”  秦君:“渠梁愿闻强国之道。

”  卫鞅:“强国范式不同,魏齐楚三强范式,君上有何评判?”  秦君:“强国范式不同

尚未想过,请先生指教”  卫鞅:“魏国范式 甲兵财货之强,齐国范式 明君吏治之强,楚国范式 山河广袤之强。

而这三强,皆非根本之强,不足效法。

”  秦君:“魏齐楚三国之强,还不足效法

”  卫鞅:“三强之不足效法原因在于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

根本原因,便在于三国变法只走半途,法令半新半旧,名为法制,实为人治。

如此邦国,起伏震荡不定,无法长期聚集国力而稳定强大。

秦国要崛起,就要走根本强大之路

”  秦君:“先生终显大才本色啊

”  第十九至二十集:卫鞅与秦君争论私斗刑杀事宜  秦君:不能变了

  卫鞅:法立如山!  秦君:不能缓

  卫鞅:法贵时效!  秦君:不能减?  卫鞅:减刑溃法!  秦君:不能特赦?  卫鞅:法外无恩!  卫鞅:“国治,断民王;断官强;断君亡…… ”  卫鞅:“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

大道之行,根在民心,世族非议,不足道哉

”  卫鞅:“法贵正义,法贵公平;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

唯此,法治可立。

”  第三十三集:收复河西前卫鞅与秦君议国力  秦君:“单说军力,秦国似乎没有必胜的把握。

”  卫鞅:“可战场之道,不全在军力。

”  秦君:“秦国富强了,但是也很难说国力超过了魏国。

”  卫鞅:“君上所言,仅仅指财货国力,而不是全部国力。

”  秦君:“全部国力?”  卫鞅:“民心民气,军心战力,君臣聚合,庙堂运筹,尽皆国力。

”  秦君:“大良造的意思是说,秦国的整体国力已经强过魏国

”  卫鞅:“正是,财货丰厚,历来不是国力之魂。

”  秦君:“那国力之魂在哪

”  卫鞅:“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

求恰同学少年中一段的摘抄与赏析,200字

鲁迅 青年男女应当保持真诚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有这样一种关系:无论对任何事物,不夸大,也不低估。

如果彼此不欺骗,如果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这时候,不管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友谊的、爱慕的等等关系-那都是健全的关系。

马卡连柯 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

柏拉图 恋爱给人以智慧,而它常常借智慧而支 派斯格尔 在这个只有两个人有份的特殊恩赐之中,相互间有一种特别甜蜜的爱,是不能用笔墨言语来表现的。

赫尔岑 人生是花,而爱便是花的蜜。

雨果 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应该保持他的自由、神圣、崇高,不可强制他、侮辱他,污蔑他、屈抑他,使他在人间社会丧失了优美的价值。

李大钊 爱情是作为伟大的因素渗入他们的生活的,但是它并不把其他因素都吞噬吮吸掉。

他们并不因为爱情而割弃公民精神、艺术、科学的普遍利益;相反,他们还要把爱情的一切鼓舞、爱情的一切火焰带到这些方面去,而反过来,这些世界的广阔与宏伟也渗透到了爱情里。

佛教中的轮回是什么意思

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佛教其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即永远在“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地循环。

轮回理论源于生命的世代轮转传承启发,而三世因果中业力也是主导轮回的因,故业力不单是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轮回(Samsāra), 它是流转之意,在印度是由奥义书时代(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500年间)以下各派宗教的共通思想,其起于梵书时代(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500百年间),成熟于奥义书时代。

此系依据业说,以为有情众生之我是常住的,此我在生死流内,由其所作的业力,而连贯过去和未来,此即完成了三世因果之关系,同时也完成了轮回生死之观念。

初期的轮回思想,颇为朴素,以为轮回转生的范围,不限于有情的天、人、鬼神及一般动物,也可能遍及植物。

佛教采纳印度民族的通说,并经由禅定的体验,而倡六道轮回或五趣轮转之说,将三界有情众生分作天、人、修罗、地狱、鬼、异类傍生等六道,有的略去修罗,成为五趣。

如观佛三昧海经卷六:“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

”大智度论卷十六说众生轮转五道,回旋其中。

大乘心地观经卷三:有情轮回,生于六道,如车轮之无始终。

成唯识论卷四说,有情众生,由四根本烦恼,轮回生死,不能出离。

此等轮回观念,是指生死无尽期,如轮无始终,而非将六道或五趣,依次排列如轮,周而复始之谓。

轮回生死苦海无尽期,故盼以修道的方法,出离生死,超脱轮回,入于涅盘。

大智度论第三十谓由于善恶之分别而分为六道。

其中天、人、阿修罗为三善道,而地狱、畜生、恶鬼为三恶道。

阿修罗本为波斯善神之一,到了印度,雅利安人则指其为恶神。

黎俱吠陀十卷为单一恶神,到了夜柔与阿闼婆两吠陀经中,指阿修罗为群魔。

地狱思想始于吠陀时代,如黎俱吠陀说:「怨敌与盗,当入地下之底。

」或称无底之渊。

百段梵书中更设有地狱种种苦。

在佛教经典中地狱多少与设施多未尽相同。

加长阿含十九地狱品谓:“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不能以光及于彼,彼有八大地狱。

”每一大地狱各有十六小地狱,合之为一百二十八地狱。

其八大地狱:想、黑绳、堆、叫唤、烧炙、无间等。

又如观佛三昧海经第五观相品:阿鼻地狱有十八寒地狱、十八黑闇地狱、十八小热地狱、十八刀轮地狱、十八剑轮地狱、十八火轮地狱、十八沸屎地狱、十八镬汤地狱、十八灰河地狱、五百亿剑林、刺林、铁网、铁窟、铁丸等地狱。

此外,还有铁窟、铁丸、尖石、饮铜等各十八小地狱。

再如楞严经卷八,说明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

「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

六根各造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三业不兼,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

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兹引佛教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轮回」。

(据《佛学大词典 》)“轮回”的梵语为sam!sa^ra。

音译僧娑洛。

谓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转,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

又作生死、生死轮回、生死相续、轮回转生、沦回、流转、轮转。

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沿袭之并加以发展,注入自己之教义。

婆罗门教认为四大种姓及贱民于轮回中生生世世永袭不变。

佛教则主张业报之前,众生平等,下等种姓今生若修善德,来世可生为上等种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种姓今生若有恶行,来世则将生于下等种姓,乃至下地狱,并由此说明人间不平等之原因。

盖欲灭六道轮回之苦,则必先断其苦因(三毒),谓三毒犹如种子之能生芽,故众生流转三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得出离,若断灭我执及贪、嗔、痴,则诸苦亦断。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分别善恶业报经卷上、观佛三昧海经卷六观无量心品、法华经卷一、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一、南本涅盘经卷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卷七十七、成唯识论卷四]附:【轮回】《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无始以来,旋转于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无穷也。

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

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心地观经三曰:‘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

’观佛三昧经六曰:‘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

’身观经曰:‘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

’观念法门曰:‘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

’Sams&amacron;ra。

【轮回】《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谓众生从无始以来,展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

【轮回(samsara)】《 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篇)》 lunhui 佛教教义。

又作流转、轮转等。

音译僧娑洛。

谓众生于六道中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流转无穷。

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等都采用这种理论作为它们的根本教义之一。

轮回的思想最早见于“梵书”,在“奥义书”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

“奥义书”认为,一个人的灵魂(我)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中转生,转生的形态取决于他生前的行为(业),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有的可以进入天道、祖道(人间),有的则堕落入兽道,沦为畜生等。

佛教沿用了这个原则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原始佛教采用业感缘起的学说解释轮回之道。

认为众生今世不同的业力在来世可以获得不同的果报,贪嗔痴等烦恼可造成恶业,由恶业招感苦报。

苦报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新业,再感未来果报,往复流转,轮回不止。

因此轮回贯通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世,包摄六道(天上、人间、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湿生)。

佛教认为有情的生命是依缘而起并且处于经常不息的演变之中,那么造业、受报、进入生死轮回的主体是谁呢

有些部派佛教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提出了变相灵魂的“中有”或“中阴”理论。

例如犊子部提出了“不可说的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我)意译为“数取趣”,意思是说一次一次地在六趣(道)中轮回受生,也就是轮回的主体;经量部提出了“胜义补特伽罗”,认为补特伽罗是由永恒的体性“一味蕴”(“报主的细意识”)所构成,它是由前生转到后世的主体;大众部提出“一心相续说”,认为有情的心和心所的相续活动中,有着一种永恒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就是轮回的主体。

以上这种轮回主体的学说在大乘佛教中又有了新的发展。

大乘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在轮回中被称为执持识,执持识是无始以来各种生类轮回转生的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轮回果报的主体。

(黄心川)【轮回(梵sam!sa^ra,藏h!kyor-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众生由于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迷界(六道)流转生死。

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云‘轮回’。

又称流转、生死、轮转、生死轮回、轮回转生。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云(大正3·644b)︰‘贪欲、嗔恚及以愚痴,皆悉缘我根本而生。

又此三毒,是诸苦因,犹如种子能生于芽,众生以是轮回三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报恩品〉云(大正3·295a)︰‘众生没在生死海,轮回五趣无出期。

’ 此种轮回思想,为印度各派宗教、哲学所共通的根本思想,而此思想则源自灵魂转生、灵魂不灭之原理。

古《奥义书》(西元前七世纪前后)中,对于人死后之命运,曾提出‘五火二道’说,此当系轮回思想最原始之说法。

其二道说谓人死,经火葬后,即赴月世界。

此中,若其人前生作善、具正知识、完成正祭祀,则不久即可离开月世界,而抵达梵天世界,不再返回此世。

此等过程称为神道(deva-ya^na)。

而另一种人在一定期间停留在月世界之后,即随着雨而返回此世。

然不久即进入植物的种子之中,而成为食此种子之人或犬等生命体的精子,最后再生为人或犬等。

至于再生为何人或何物,则全依其前生之善恶多寡而定。

此等过程称为祖道(pitr!-ya^na)。

经由祖道再生者,将会再受老死之苦;而由神道抵达梵天世界者则不必再生,因此亦无再度死亡之虞。

此种与业(karman)思想结合的轮回思想,佛教亦加以采用,并在思想上作进一步的演绎与发展。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无明与爱执而轮回于生死。

其轮回境界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与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

六道轮回之说,即指后者而言。

六道为大乘佛教一般性的说法,说一切有部则除去阿修罗而说五道、五趣。

在六道或五道之中,以地狱为最恐怖之处,天为最佳之处;此中之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道,或三恶趣;天、人、阿修罗称为三善道,或三善趣。

中国汉藏地方与日本亦皆流传有此等轮回思想。

在西藏,更形成历代达赖、班禅等喇嘛转生的信仰。

而在文学、美术方面,此等思想之影响亦甚深远。

于释迦之本生谭中,即颇多以轮回为主题的佛教故事,而印度之阿摩罗婆提(Amara^vati^)、阿旃陀(Ajanta^)石窟等地之雕刻,也都刻有此等轮回故事。

◎附一︰慧风〈轮回与业〉(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佛陀时代印度的轮回说与反轮回说现在根据大小乘经论中所习见的有关于印度轮回思想的说法,约举如下四种︰(1)印度正统文化婆罗门教的轮回说︰婆罗门教以梵神为创造主,不唯创造了人间世界,也创造了其他五道世界,人的灵魂是梵所赋与,所以梵是‘大我’,给人的灵魂是‘小我’,小我的灵魂居于人类肉体的心脏。

人如果能经常在森林中修习禅定,以净洁自我的灵魂,以苦行克服从肉体上所发生对物质的欲,以祭祀梵神救赎自身所有的罪行,此后小我灵魂便得与梵的大我同住,这是善业;否则,便是恶业,死后灵魂要堕落到其他恶趣中去。

(2)瑜伽行者的轮回说︰释迦牟尼佛陀时期,印度已出现反婆罗门教的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数论一派,它已否定了自我灵魂从梵神转变而来,而主张每个人的自我灵魂是独立而不是依附于神。

自我的灵魂原是纯精神界的东西,叫做神我,因为起物质的享受欲望,遂与物质原素(自性)结合,因之失却了独立而展开这个现实的世界。

神我是非常微小的东西,但一刹那可周转整个肉体。

如纵任欲乐的罪恶行为,神我就更会下堕到恶道中去,只有静修瑜伽行的禅定,制止神我上所起的爱欲,使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神我便超脱了物质的拘囚,死后就可以完全归还到灵的世界,是之谓解脱轮回。

释迦牟尼佛陀在初出家时曾访问过的阿罗逻迦兰与郁头罗罗摩子二仙人,据说就是数论派当时有名的学者。

耆那教思想也接近这一派。

(3)宿作因论派的轮回说︰宿作因论是极端的机械宿命论。

其不仅主张今生灵魂上肉体上所受的苦乐是过去业所规定,即今生的所有行动,甚至一举手、一动足、打个喷嚏,也是由过去业所规定的。

这好像我国一部分相信八字的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命定论的思想。

宿作因论者认为人就应该这样听天由命下去,待过去宿业消灭,自我的灵魂也就自然会得到解脱。

因之,他们认为作恶固然不对,行善修持也都是多余。

六师外道中的末伽黎拘赊迦叶和迦罗鸠驮迦旃延,是属于这一派。

(4)顺世派死后无灵魂无轮回说︰由于婆罗门教的神权阶级的教育,加上轮回因果说与机械的宿命论,当时印度人民的精神有不胜其负担的苦闷,于是产生了一部分偏激思想起来反抗,否定了神、否定了灵魂、否定了轮回,甚至否定了善恶的道德标准。

他们认为人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构成,于是产生感觉思想,到了死时,身体还归四大,停止了感觉思想的作用,‘身死如油尽灯灭’精神也随之死灭,既无灵魂不灭的这个东西,更谈不到什么灵魂的轮回转生。

因此,他们对于今生的善恶行为决定来生的苦乐因果说,是根本谈不上的。

他们说,在恒河北岸斩杀很多的人,不成为恶因,不会招苦果;在恒河南岸布施供养很多的人,不成为善因,不会招乐果。

他们更唱现在享乐就是涅盘的论调,放浪形骸,纵情享乐,构成纵欲的颓废的人生观,佛教经论中称之为顺世外道,六师中富兰那迦叶与阿耆翅舍钦婆罗,是属于这一派。

但在顺世派中也产生一部分唯物论学者,继承着印度原有科学,以须弥山为中心构成世界观,以原子(极微)积聚说构成唯物论,后来佛教的论部发达,对色法心法分析得那样精微,显然是受了这派思想方法的影响。

释迦牟尼佛陀时代,也正是印度思想界极其自由发展和各派竞兴的时代,经论中揭示出当时思想的状况是︰六十二见、九十六种外道并出,各自称为‘唯我道尊’。

以上举出的四种类型,可以代表当时思想对于轮回与灵魂的说法。

除顺世派否定一切外,其他三种类型对灵魂、轮回都认为是实有的、是不断的,佛教对顺世派称之为断见外道,对其他三类称之为常见外道。

外道就是‘心游道外’的意思,道,即法之自性、法之规律。

佛教谈轮回是方便法佛陀说轮回因果、说业力,都是按照印度原有的说法──当时印度人民的社会意识来说;可是把中心点放在善恶苦乐自作自受上,最后总结于法性。

首先依梵天来说吧。

(1)佛教不否定婆罗门教的梵,认为梵也不过是六道众生的一个众生,只要人们能修初禅禅定,兼修四无量定,便可成为三界主的梵王,可是梵王定衰福尽,仍会下堕,未脱轮回,这样,就剥夺了它的创造万物的神格。

(2)佛教徒不应求生梵天,《杂阿含经》四十经说,若不起梵天界想,虽是优婆塞,也与沙门一样;这说明佛教是不崇拜天神,更说明佛教徒不许有求生梵天的思想。

(3)在《长阿含经》的〈三明经〉,佛陀是痛快地否定了梵的存在。

对于梵天是这样,对其他的天也可类推。

四禅、四空的二十二天,是依禅定浅深划分,欲界六天是依所受欲乐厚薄决定,是围绕着禅定业与十善业的中心来说。

佛教对于人道,始终是歌赞的,认为唯有人道才有发起菩提心、学习菩萨行、成就佛道的可能,盛赞人身难得,喻之为如在高山顶上放根长线穿入平地上一枚绣花针孔那样的难能可贵,在大乘佛教,绝没有厌离人间、对人间抱着消极态度的思想;最显明的对比,就是在经论中不易找到赞美天堂那类的语句,而批评求生天道的人是‘以苦求苦’这类语句,倒是触眼都是。

人间果然有刚强难调难伏的众生,但只有刚强的众生才能发起崇高的菩提心与饶益众生庄严国土的伟大行动。

人之所以为人,是基于人道之行──五戒的业力;人道之所以优越于其他四道,是人能发起饶益众生的菩提心与菩萨行,能庄严世界,能净佛国度。

饿鬼道,说是基于贪心特重所发动的不善业。

畜生道,说是基于痴心特重所发动的不善业。

地狱道,说是基于嗔心特重所发动的不善业。

鬼、畜、地狱,通称三恶道;合前天、人,通称五道(加入修罗道,通称六道);轮转再生,它是依于禅定、十善、五戒、十不善的业力而招感;轮转升沉,主要的是以人道为中心,因为唯人道才能发挥自由意志的力量。

轮回五道,既是印度人民所共有的思想,佛教所说天堂、地狱,绝非佛陀所独创。

如婆罗门教《摩奴法典》举五十六个地狱,而《长阿含》〈大楼炭经〉佛陀所说的八寒八热十六个根本地狱,就见之于《摩奴法典》;其他附庸的地狱,也大同小异。

但这有根本不同之点的︰《摩奴法典》说梵特地创造地狱,来惩治不信仰梵的人的灵魂;而佛陀说的地狱则为全由人自己所造之恶业所招感,是自作自受之果。

《正法念处经》卷十五︰‘恶皆从作得,因心故有作,由心故作恶,由心有果报。

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心能诳众生,将来向恶处。

此地狱恶处,最是苦恶处。

莫系属于心,常应随法行,法行则常乐。

’‘由心故作恶,由心有果报’;《长阿含》〈世记经〉也说‘汝自为恶,汝今自受’,正是说明自作自受一件事。

‘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心能诳众生,将来向恶趣’,说明心作心受,主要的是由于思想认识的错误,即对无常无我的内外境界缘生法上起不净念而造恶,自食其果而受苦。

反之,于一切法不起我执法执,我们所有的心意识都转成智慧,一切行为都能符合一切法的法性,这就是安住涅盘安乐境界。

佛教轮回说的特点佛教轮回说的特点︰(1)否定创造主的神与灵魂;(2)面对现实具有自由意志的业力;(3)以破轮回为目的;(4)结归于掌握法性安住涅盘。

(1)一般宗教认为天堂、地狱和人间,都是唯一无二之神所创造,佛教否定造物主,而主张一切法由于因缘生则生,因缘灭则灭,生灭无常,它是一切法的规律,故而佛教是多神论者。

又一般宗教也认为人们的个体生命轮回的主体是灵魂,为造物主所赋予;佛教既否定创造主,也否定单独有个常住不变的灵魂升沉出没于诸趣。

虽然,在经论中说到轮回的主体似乎有个灵魂的东西存在,如《法句经》〈生死品〉中说的︰‘识神走五道,无一处不更,舍身复受身,如轮转着地。

’但这正是指被妄心所诳现起似我的幻相,正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的这个东西,也只是生灭无常五种(色、受、想、行、识为五蕴,色即物质法,受想行识是精神法,蕴是聚集的意思)中心法现象的一种,是大乘经论所指出的第八识,它的本身既不是我,也不是灵魂,只是八种心行(行,即生灭变迁义)中的一法,也是因缘生法之一,既不是独存的灵魂,也不能称之为永恒不变的我。

《杂阿含》四十五经偈︰‘如和合众材,世名之为车,诸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

’可是由于我执不忘,这个五蕴和合相生有生命的众生,八识心行之一的识神,永远成为轮回的主体,流转生死无有穷尽。

谁来促使诸蕴和合

谁来驱使识神轮转

佛教称之为业力。

(2)业力说在印度虽起于公历纪元前一千年左右,可它的善恶业的标准以是否崇拜梵神来决定;而佛教则以是否符合于法的规律为标准,来判断善恶或净不净业的性质。

五戒、十善、禅定固是善业,可若我执未忘、从个人自私的观点出发,则都是不净业;如能忘我而行善业,更能体现大悲利益众生,才名净业。

不净业,是促使诸蕴和合的要素,是驱使识神轮转的动力。

不净业的善行,是招感人间、天堂之果,不净业的恶行,是招感三恶道之果。

《杂阿含》四十五经偈云︰‘车从诸业起,心识转于车,随因而转至,因坏则车亡。

’忘我,则生死之因坏,轮回之果亡,净业的大悲行,则虽处生死已破轮回,正是庄严众生,庄严净土之菩提行。

业,就是行为,身、口、意三业善恶或净不净的行为,以意业为主体,身口二业是听意业的指挥,而实际表现于具体行动的,则是身口二业。

所以果之苦乐,由业之善恶,业之善恶,又由于动发具体行动的意业与欲望(正欲就是菩提心)是否正确为决定。

认识错误,欲望不正确名为惑;认识与欲望正确称为智慧。

由惑故造不净业,由不净业故招轮回五道之果;反之,智慧现前故行净业,由净业故严佛土果。

生死轮回与净佛国度,业是动力因,业是最具活力最富于创造性。

好像画家作画,奋其自由艺术的手腕,在画布上涂着种种浓淡的色彩,创作出丑恶或美丽的作品,所以《华严经》有‘心(指发动身口行为的意业)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之喻。

因之佛教虽谈三世因果而全神集中于现世指挥身口行为的意业,展望于未来的美好乐果。

因为现世经验界的苦乐之果,它不落于善恶,唯是无记,它不只是个人独受,也是社会共感;唯现在的行为,才是播下未来苦乐的种子之因,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应如何慎重其选种善恶的标准

这样,未来苦乐之果操之于现在之业,面对现实的世界,得依主观意识的改造、心力的改造,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

过去一般佛教徒爱谈过去之因和现受苦乐之果,来强调善恶;这是不唯落于印度宿命论外道的窠臼,也是把佛陀谈三世因果精神本末倒置了,直是一种庸俗的因果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3)佛教在世俗谛方面虽不否定轮回,但在真胜义谛方面是破轮回。

轮回三界,亦称三有,在十二因缘中称为‘有支’;逆观还灭的十二因缘观称‘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佛陀自称‘破有法王’;若轮回果是常住性、真实性,则如虚空之不可破灭,众生永无成佛之可能。

《正法念经》中之‘心能诳众生’这一句话,是说明轮回根本是虚妄性,由妄心执我执有灵魂,于是有我贪、我爱、我欲等惑而造不净的善恶行为,牵引种种五蕴而有生死轮回,一到了遣除我执,通达真胜义谛,回观轮回生死,如梦中事一般,方知轮回是赚诳众生的境界,于无生死中见有生死,枉受苦恼;菩萨之大悲净行,正缘是而发。

今之多数佛教徒,不敢赤裸裸地荷担佛陀家业,不肯立地踏破轮回,不为饶益众生广修庄严净土之行;只是强调过去之因,今世之果,忘却佛陀逆观还灭的后半段,只是顺向流转生死门中去,直是宿作因论的外道徒众而已。

(4)佛教之谈轮回,目的是在打破轮回,不仅是‘不堕于恶趣’而已。

因为众生之所以有轮回生死,是由于对宇宙万有内外一切法上没有认识缘生一切法的自性,即于本来无我的生灭变异的精神界上而起永恒灵魂的我执,于原无实体的生灭变异的物质界上而起常住凝固的法执;于是以自我为中心,计较利害得失,昧于一切法缘生缘灭变迁不停的规律而造作诸业,因之而有轮回,是谓生死众生颠倒相,它是谓一切行不相应。

倘能学习佛教理论与实践,则能认识一切法自性,于精神界上还它一个无我,于物质界上不起固执,另有个不变本体常存,于内外一切法上掌握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的法的规律,于是思想意识上不是谓虽处生死即是涅盘,是谓‘一切行相应’。

故涅盘不是别物,即是随顺一切法的生灭变异的规律,唯此变异的规律才是‘不变常住’,这是一切法的共同性,亦称法性,有佛出世是这样,无佛出世也是这样,释迦佛陀证悟此法性,安住此法性中,是名‘随法行’,是名‘常安乐’(见上引《正法念经》偈意)。

以安住于法性故,生死与涅盘统一,凡夫与佛陀统一,更无轮回可出,假名为踏破轮回,超出三界。

现引《大方便报恩经》句,作为本文的结语︰‘佛以法为师,法是佛之母,佛依法而住。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