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苗阜王声相声 《同学会》的台词
~~急
苗阜 王声:亲爱的朋,大家过年好。
(观众喊好)苗站在这个舞台上,倍感亲切。
王声:是苗阜:也有些激动,各位可能对我有些不太了解。
王声:还不熟悉您呢。
苗阜:我身边这位大家都了解。
王声:都认识我。
苗阜:王声、王老师。
王声:不敢当。
苗阜:陕西师范大学的高中生。
王声:对了。
(观众哄堂大笑)苗阜:很多人都认识 他打。
王声:我是个什么学历呀我是个。
苗阜:大学生啊。
王声:怎么还高中生呢。
苗阜:高材生里边的中等生,高中生。
王声:您这种捧人的话我都听不明白。
苗阜:了不起,我去年就介绍过,王声老师学得是中文历史专业。
王声:对对。
苗阜:了不得,这肚子里没别的东西,全是史。
(观众鼓掌喊好)从这个清,历史,全是历史。
清史、明史、元史、南北朝史都不敢动,一动就yue出来了,特别了不得呀。
(观众鼓掌喊好)王声:您说话怎么这么恶心呢。
苗阜:什么叫恶心呢,现在可以称得起是妇女皆知啊。
王声:男的都不认识我。
苗阜:什么叫男的都不认识。
王声:妇女皆知啊。
苗阜:有没有那么一个词,妇孺皆知。
王声:妇孺皆知。
苗阜:对,腐乳皆知啊。
王声:我是芝麻酱的好朋友我是。
苗阜:怎么又芝麻酱了。
王声:什么叫腐乳啊。
苗阜:你刚才不是说腐乳吗
王声:妇孺。
苗阜:妇孺皆知,去年王老师表演那段相声。
王声:不是,那是您的作品。
苗阜:会治人口,(观众哄堂大笑)很多人给我。
王声:我没学过看牙。
苗阜:看什么牙呀。
王声:什么叫会治人口啊。
苗阜:词吗。
王声:脍炙人口。
苗阜:脍炙人口,好多同学呀,都找他要签名去。
王声:对对对,好些多年不联系的同学,都联系上了。
苗阜:您大学毕业多少年了。
王声:哎呦,算到2015年得十年了。
苗阜:呦呦呦呦呦呦呦呦。
王声:你躲开躲开躲开,你可能踩电线上了。
苗阜:踩哪儿电线上了。
王声:什么嘴啊这是。
苗阜:一转眼哪,Ten years过去了。
(观众哄堂大笑)王声:怎么说着说着说一句河南话呢
苗阜:我哪说河南话了
王声:你刚才说那个。
苗阜:Ten years儿。
王声:这不是河南方言吗
苗阜:这是英格兰话这是,什么叫河南方言都出来了。
王声:您说这个英格兰跟驻马店可能离得不远。
(观众哄堂大笑)苗阜:多讨厌。
王声:什么口音呢这是。
苗阜:时光如歌,岁月如水,点点如涛,笔笔如刀,刀刀催人老。
王声:这都谁教给你的词啊这是。
苗阜:您看这十年了,您现在同学不聚会聚会吗
王声:我们每年一聚,尤其是2015年,十年要大聚,但是得等到夏天。
苗阜:您看,我就等不及了。
去年,大聚了一回,我看见我这朋友,我心情特别的激动。
苦啦啦 苦啦啦的激动啊。
王声:你这同学还都是变形金刚。
(观众哄堂大笑)苗阜:什么变形金刚
王声:怎么还苦啦啦,苦啦啦动静呢
苗阜:心情特别激动,我拉着我们老大的手啊。
王声:老大是谁啊
苗阜:我们老大呀。
王声:黄瓜。
(观众哄堂大笑)苗阜:我好长时间没见你了,黄瓜。
王声:您等会儿您等会儿,要说这老大我还真明白,一般这个宿舍排序,我们宿舍就四个人。
苗阜:对呀。
王声:岁数最大那个叫老大。
苗阜:老大。
王声:关键你们老大这名字有点不太对劲。
苗阜:外号。
王声:这人外号名字叫黄瓜。
苗阜:您不知道家里是农村的,条件不是太好,这将来呢也没有别的,一到学校又不愿意要人家的救助金。
王声:不用助学金
苗阜:不用人家助学金,自己老父亲靠着家里那大棚。
王声:种的是
苗阜:黄瓜。
王声:蔬菜大棚。
苗阜:每年空运过来,半个飞机呀,这黄瓜过来就够了。
王声:不是,你等会儿。
他靠怎么过来的黄瓜过日子
苗阜:飞机呀。
王声:空运过来半飞机的黄瓜。
苗阜:吃一吃嘛。
王声:有这空运的钱,他就够吃饭的了知道吗。
(观众哄堂大笑)苗阜:人家就是这种体贴,家里的代表。
又看老二,老二也不错,香油啊,(观众哄堂大笑)好长时间没见你了香油。
王声:等会儿等会儿等会儿,你们这二哥叫什么
苗阜:香油啊
王声:怎么叫这么个名字呢这。
苗阜:他是搞艺术的,搞艺术的,特别喜欢搞的。
我记得头一天来我们宿舍的时候,印象非常深刻。
王声:他。
苗阜:各位我想给大家表演一段这个这个这个这个这个这个。
王声:你这个英语就跟他学的吧。
(观众哄堂大笑)苗阜:怎么跟他学的
王声:你看他这个口音。
苗阜:乐器,表演哪,小提琴,嗒嗒嗒 嗒嗒嗒嗒嘀嗒嗒。
王声:吉他,你眼睁睁看着他把小提琴吃了吧这是。
(观众哄堂大笑)苗阜:怎么就吃了
王声:小提琴是这么来的吗
是这么来的呀(拉小提琴的姿势)。
苗阜:是这么来的,嗒嗒嗒。
王声:这是自杀这是。
苗阜:怎么就自杀
王声:这样像话吗
苗阜:天天给我们拉这个,嗒嗒嗒 嘀嗒嗒嗒嘀嗒嗒。
老三也来了。
王声:老三。
苗阜:老三也来了。
王声:怎么样
苗阜:大蒜,(观众哄堂大笑)我就喜欢你这迷人的体香。
王声:你等会儿 你等会儿 你等会儿。
老大是黄瓜,老二是香油,老三是蒜,再加点白醋,你们够一盘菜呀。
(数左手的五指)苗阜:你怎么知道我的外号呢
王声:你叫
苗阜:白醋。
(观众鼓掌并哄堂大笑)苗阜:我们就是在一块玩耍。
王声:你们四个合起来是一盘拍黄瓜。
苗阜:那时候在一块玩耍开玩笑,我们宿舍专门找我们。
王声:你等会儿 你等会儿,这老三怎么叫蒜呢,这名字也太怪了这个
苗阜:不爱洗澡,而且特别爱喝酒,咚咚咚就是一壶,咚咚咚就是一壶啊,全是酒味。
你跟同学们在一块聚会多开心,大家在一起啊,在一起好好的喝上一场。
王声:这好不容易见了面了,聚会聚会吧。
苗阜:赶紧来,来点腰子,来点板筋,花毛都上来啊。
(右手向前摆)王声:什么叫花毛啊苗阜:花生,毛豆拼一盘来。
(观众哄堂大笑)摆好了。
王声:苗老师,苗老师您等一下,同学这么多年没见在一块聚会聚会,都不找个有顶棚的地方待着吗
苗阜:我们就找那是的感觉,一块啊,两瓶啤酒,不醉不归 不醉不归。
老三自己带的白酒,喝去吧。
王声:他喝白的。
苗阜:各位啊,老三的酒量太能喝了。
去年啊,这不是喝去世了吗。
(观众哄堂大笑)今年我们在一块儿好好聚会聚会。
(王声拉着苗阜的胳膊看他)王声:(看着苗阜说)你可能刚才没有反应过来啊,我再帮您理一理,你们老三特别爱喝酒。
苗阜:对王声:去年就已经去世了,今年你们聚会他又来了。
(观众哄堂大笑,苗阜表情惊讶)你还跟他聊天了。
苗阜:后来我不是也害怕了吗,可是老三他不走啊,他就搁儿跟我聊啊。
王声:说什么呀这个
苗阜:我们全静卧也没办法呀。
我说老二要不你拉一首,嗒嗒嗒 嘀嗒嘀嗒嘀嗒嗒。
(观众哄堂大笑)王声:这不还没走,再把别的招来,这就不好了这个。
苗阜:好家伙这是害怕呀。
从傍晚聊到深夜,从深夜聊到快黎明,终于老三开口了。
王声:说什么
苗阜:同学们,咱聊了一宿了,我也该到那边儿回去了。
王声:这是过节过来看看你们。
苗阜:我今天过来看看你们,有什么话要跟我说吗
王声:有什么要告诉他的吗
苗阜:老大说话了。
王声:老大怎么说
苗阜:我很相信科学,可是你这个事儿,科学是解决不了了呀。
王声:这叫什么话,这叫苗阜:老二,你给我说一句王声:想说什么
苗阜:嗒嗒嗒 嗒嗒拉。
(观众哄堂大笑)王声:行行行,你可以不表达,苗阜:来吧。
王声:老四,老兄弟,来一个。
苗阜:白醋,你给我来一个,子曰:你也说聊斋。
王声:(笑着说)别唱了(观众鼓掌哄堂大笑)(他们鞠躬退场)
修水县的人物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
[11] 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总之,众说纷云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
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
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
“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
“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即“闽”——“蛮”——“僚”——“畲”一脉相承。
此外,还有人认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于高辛氏近亲的一支氏族部落。
有的认为畲族源于河南,其祖先是“龙麒”,等等。
总之,关于畲族的来源,目前尚有争议。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武陵蛮”说 (一)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说。
此说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都家喻户晓地流传有属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盘瓠传说,传说的内容与汉晋时代分布在长汉中下游的“武陵蛮”所流传的盘瓠传说大同小异,据此认为畲、瑶两族与“武陵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瑶族中自称为“勉”的“盘瓠瑶”(或称“盘瑶”、“板瑶”, “顶板瑶”、“过山瑶”)与自称为“门”的“山子瑶,约占瑶族总人价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盘瓠传说。
史籍多称瑶族和畲族本是“五溪蛮”盘瓠之后,畲、瑶两族不仅有相同的反映原始图腾崇拜的盘瓠传说,而且有汗多相同的习俗,在史籍上往往是畲、瑶并称,甚至说畲族就是瑶族。
直到清代,畲、瑶还是混用,往往称畲族为“瑶人”。
畲族族谱记载亦有自称为“瑶户”、“徭人子孙”等。
现在分布在广东海丰、惠阳、增城、博罗的畲族仍称自己为“粤瑶”,在海丰、惠阳的汉人称他们为“畲民’,但在增城却被汉入称为“山瑶“。
两族都具有相间的姓氏,传说畲族有盘、蓝、雷、钟、四大姓,但实际上除广东增城县有几十个盘姓畲族外,其它地区未见盘姓。
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有一段对盘姓兄弟失散的解释:相传唐光启二年(公元886 年)盘、蓝、雷、钟、李等姓畲族360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由海道来闽,至连江马鼻道登岸后,徙居罗源大坝头。
盘王碧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在畲族中失传。
畲族传说中的大哥盘姓留在广东。
但在瑶族中盘姓却很多,也有蓝、雷等姓氏。
两族至令仍保有一种汉文文书,在瑶人中称《 过山榜》 ,在畲人中称《 开山公据》 ,两者内容大同小异,都同样记载着具有原始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此外还记述封建皇帝赐给他们券牒,准许他们租种山地,不纳粮租,不服徭役等特权,但不得到平原上耕种,不得与汉人通婚。
在语言方面,虽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居住在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却操瑶族“布努”语,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
广东潮安县凤凰山的畲族目前固然操潮州话或客家话,但在《 潮州府志》 中却记录下这里禽族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一种语言与今天海丰、惠阳、增城、博罗一带畲族所使用的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很相似。
在音调上,虽然有不少地方的畲族民歌类似客家的山歌词,但福建宁德地区却存在着完全不同子客家山歌的四种畲族传统的基木音调(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这四种基本调和自称“勉”的瑶族和“布努瑶”的基本调有惊人的类似之处。
过山瑶唱的民歌传统基本调是“拉发调”,拉发调中长调的“跟声”唱法与畲族的二声部合唱”双条落”有许多类似之处。
瑶族的拉发调又和罗源、连江等县畲族的“罗连调”在音调(包括音列、调式、节奏)的基本特点是相一致的。
民族语言的亲属关系反映其民族渊源关系十分密切,民族近亲是语言亲属关系的基础。
根据上述种种的理由,从而推断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南蛮”中包括长沙“武陵蛮”在内的一支,他们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持此说者人数较多,由于可佐证的材料比较丰富。
所以比较可信。
东夷说 (二)东夷说。
潘光旦教授在畲、瑶同源于”武陵蛮”说的墓础上,更进一步把畲族远源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同源于“武陵蛮”,而“武陵蛮”是“东夷”迁居鄂、湘西部地区后,融合了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
他认为“徐夷”与苗、瑶、畲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后来向长江流域活动进入五岭山脉中的一部分,就是发展为今夭的瑶族,一部分从五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里和汉族杂居融合而成为畲族;另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即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苗族。
有人从高辛氏和“东夷”、畲族的文化遗产作了比较,如死人洞葬,拾骨重葬,丧葬以歌代哭,结婚时男女不对拜,女子结髻、蒙青巾、扎红头绳、插花鸟银饰、穿戴凤羽样衣冠、梳妆用“铜镜”,煮饭用“鬲”,生产用“镐”,打猎用”弩”,脚穿木拖鞋、草笼鞋,喜唱山歌,对本族人说“山哈”话,自称为“徐家人、”,称中土汉人为“阜佬”,称土著汉人为“闽家人”“民家人”,说明早期畲人无王朝户籍,不为“民”,传颂“风凰鸟”,结婚时正门横眉上写“凤凰到此”四个字的横联等等,说明高辛帝喾、东夷、徐夷、畲族具有极其密切的渊源关系。
此说从先秦氏族的迁徙、神话传说、考古资料及文化特点等方面,论证了“武陵蛮”中的一支“诞”(即“莫徭”)是由“东夷”族群迁到湘西、鄂西后,融合了三苗、氐羌(犬戎)的成份而形成的。
到唐宋之际,“莫徭”在迁徙过程中,又分别发展形成新的族体—— 畲族、瑶族,有一部分加入苗族中。
有人更从畲族的族谱记载中找到畲族与“东夷”密切关系的线索。
传说在盘瓠王时,“东夷”王献美女奇珍、奇珪、奇珠三人,美貌丰姿,盘瓠王以长女奇珍赐配长男盘自能,以次女奇硅赐配次男蓝光辉,三女奇珠赐配三男雷巨佑。
孙女龙郎公主配钟智深为婚。
“越人”后裔说 (三)“越人”后裔说。
认为畲族乃古代越人的后裔,此说根据史籍中关于古越人和今天畲族在分布地域上的对照、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的偶同或从族称义、音的演变去推论以及畲,越具有共同的盘瓠传说,共同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和共同的风俗习惯等,认为畲族乃古越人的后裔。
在“越人”后裔说中,又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说法,如认为畲族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认为畲族是中国秦、汉时代的越人后裔;还有认为畲族是源于汉晋讨伐的’‘山越”,特别是与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 年)封地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越人后裔南海王织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等等。
“南蛮”说 (四)“南蛮”说。
此说认为畲族乃“蛮”或“南蛮”的一支,是广东的土著民族。
此说认为盘瓠传说不仅流传于‘武陵蛮”中,也包括《 搜神记》 中所说的“今即梁汉、巴蜀、武凌、长沙、庐江郡夷是也”,相当于今天大半个南中国。
说畲、瑶同汉晋时代长江的崇奉盘瓠传说的“南蛮”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又因福建、浙江等地这畲族家喻户晓传说广东凤凰山乃是他们民族的发祥地,从而论证畲族乃东汉时期久居广东的“南蛮”一支,是广东的土著民族。
“闽”族后裔说 (五)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
此说认为闽、越乃中国南方的两个古老民族,闽族系福建土著,乃畲族之先民,越乃福建的客族,畲族非衍出于越族。
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
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
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
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
《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皇歌》、《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
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
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
尤其是,他们还把这一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的画像,称祖图,即在一幅十来丈长的布帛上,用彩笔把这一传说的40多个画像连环式地绘在画卷上,世代珍藏。
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
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一千多篇,计四五万行。
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
“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
谁知道马姓的起源
1、出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赢姓出现,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
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即以姚为姓。
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
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后来,马服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称马氏。
该支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2、出自他姓改马姓。
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
元末明初阿拉伯传教士哈木则巴巴从西亚来到东乡龙山(现甘肃省东乡县坪庄乡哈木则岭村)定居,并在周围传播伊斯兰教教义,在哈木则巴巴的影响下,龙家山周围先后有八坊(亦有人称为八姓或八村)的北方少数民族(其中有些村子人可能是藏族人)皈依伊斯兰教,这些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逐渐融入东乡族之中,其中的绝大部分人仍保留了原来的姓氏,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改姓,如其中的东乡县贾家村 贾姓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改掉了原来的姓氏而改姓马,时至今日,贾家村已无贾姓人而只有马姓人了。
3、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
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
人常说: “十个回回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
用这句俗语概括回族的姓,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符合事实。
4、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姓,回 族中马姓很多,主要与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文化 和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等中西亚语言的 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 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
这种译法对清代及后代影响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记》、魏源《海国图志》等均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
甚至有人称穆罕默德为“马圣人”。
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再加上“马”姓是赐姓,回 族又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谱系,而是可以自由选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选用了“马”姓,大大增加了“马”姓的人数。
比如明代的航海家,武术家郑和,本姓就是“马”。
马姓回民如此之多,其得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取自回回原名的译音。
回回原名音译后中有不少带马字音的,如阿合马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的尾音立姓,马合马沙 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首音立姓。
穆罕默德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译音,尤其是明代以前(包括明代),有些译者将穆罕默德译为马合麻、马哈谟德或马和穆狄等等。
《明史》中有“相返回回教之祖曰马哈麻者”、“回回历法,西域默狄纳国王马哈麻所造”等记载,将穆罕默德译为谐音“马哈麻”。
如元朝 时的回回人马马(窝阔台近臣)、阿合马(世祖时宰相)、马合马沙(工部尚书兼领茶迭尔局)、马哈麻(至顺年间咸阳郡公)、马合麻(至正年间县尉)、马哈谋沙(至正十五年 县 达鲁花赤)以及马合木、马合谟沙、麻合马、抹合马、马合睦、马哈沙等,均是原名穆罕默德的汉文译音译字。
他们的后人有不少取“马”字为姓。
四是朝廷赐姓马。
如“亦刺思,西域 回回,洪武二十三年内附;子马哈麻,英宗天顺元年袭职,历功屡晋至都督佥事,御赐姓马。
” 5、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
在我国东北聚集着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在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
满族的马姓跟地名有关,据说在西汉时期,在当今的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6、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7、子姓。
商代王室子孙经常称子某,卜辞中子马条目很多。
8、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马质,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马匹的征收,并负责检验马匹的质量。
在典籍《周礼·夏官·马质》中记载:“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
” 在马质的后裔子孙中,把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质氏,后来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世代代相传至今,也是历史久远古老的姓氏之一。
9、源于官位。
一、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校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马校人,简称为校人,是西周时期特别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君王、王族的马匹。
在典籍《周礼·夏官·校人》中记载:“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
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
凡军事,物马而颁之。
毛马齐其色。
物马齐其力。
”在马校人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世代相传,马姓也是非常久远的姓氏之一;二、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趣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趣马,亦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属于非常专业化的官职,专职负责鉴别马匹的优劣。
“趣”,就是鉴别、确定的意思。
在典籍《周礼·地官·趣马》中记载:“趣马,掌赞正良马。
” 在趣马的后裔子孙中,用先祖官职称谓来作为姓氏者,称趣马氏,后来被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三、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巫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巫马,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一种官位,专门负责给马匹治病。
古代,巫、医同义,因此称巫马。
在典籍《周礼·地官·巫马》中记载:“巫马,掌养疾马而乗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
”就相当于今天的兽医。
在巫马的后裔子孙中,把先祖官职称谓拿来作为为姓氏者,称巫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巫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四、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官吏廋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廋人,全称位马廋人,是春秋时期由鲁国开始设置的一种官位,后齐国、晋国、燕国、秦国等大国中亦设有该官职,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军士、官吏们如何骑驭马匹,后位各诸侯国中军队中普遍拥有的官称。
在典籍《周礼·地官·廋人》中记载:“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
” 在马廋人的后裔子孙中,还有用先祖官职称谓来为姓氏者,称马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五、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官吏圉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圉人,全称为马圉人,为秦国所设置的一种官称,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骑兵如何骑驭马匹。
在典籍《周礼·地官·圉人》中记载:“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
” 在马圉人的后裔子孙中,用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也可以说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六、出自两周至秦、汉时期官吏司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司马,传说是由远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设置的官称,商王朝时期的马正之官职,在西周时期发展改良为司马,全称为“夏官司马”,俗称“大司马”,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对外的诸多军事事务。
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司马,谓总武事也。
” 在司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10、源于改姓,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
汉朝有个大司徒叫马宫,他本为复姓马矢氏,后马宫以仕学名扬,遂省文去“马矢”中的“矢”而改单姓马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11、源于河南省许昌县小召乡双楼马村。
出自三国时期,现该村个别马姓迁移至港澳台等地区,有马姓子孙据台湾地区政府高官,统治台湾政府数年,为台湾和平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畲族的文化和来历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
[11] 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总之,众说纷云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
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
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
“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
“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即“闽”——“蛮”——“僚”——“畲”一脉相承。
此外,还有人认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于高辛氏近亲的一支氏族部落。
有的认为畲族源于河南,其祖先是“龙麒”,等等。
总之,关于畲族的来源,目前尚有争议。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武陵蛮”说 (一)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说。
此说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都家喻户晓地流传有属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盘瓠传说,传说的内容与汉晋时代分布在长汉中下游的“武陵蛮”所流传的盘瓠传说大同小异,据此认为畲、瑶两族与“武陵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瑶族中自称为“勉”的“盘瓠瑶”(或称“盘瑶”、“板瑶”, “顶板瑶”、“过山瑶”)与自称为“门”的“山子瑶,约占瑶族总人价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盘瓠传说。
史籍多称瑶族和畲族本是“五溪蛮”盘瓠之后,畲、瑶两族不仅有相同的反映原始图腾崇拜的盘瓠传说,而且有汗多相同的习俗,在史籍上往往是畲、瑶并称,甚至说畲族就是瑶族。
直到清代,畲、瑶还是混用,往往称畲族为“瑶人”。
畲族族谱记载亦有自称为“瑶户”、“徭人子孙”等。
现在分布在广东海丰、惠阳、增城、博罗的畲族仍称自己为“粤瑶”,在海丰、惠阳的汉人称他们为“畲民’,但在增城却被汉入称为“山瑶“。
两族都具有相间的姓氏,传说畲族有盘、蓝、雷、钟、四大姓,但实际上除广东增城县有几十个盘姓畲族外,其它地区未见盘姓。
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有一段对盘姓兄弟失散的解释:相传唐光启二年(公元886 年)盘、蓝、雷、钟、李等姓畲族360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由海道来闽,至连江马鼻道登岸后,徙居罗源大坝头。
盘王碧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在畲族中失传。
畲族传说中的大哥盘姓留在广东。
但在瑶族中盘姓却很多,也有蓝、雷等姓氏。
两族至令仍保有一种汉文文书,在瑶人中称《 过山榜》 ,在畲人中称《 开山公据》 ,两者内容大同小异,都同样记载着具有原始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此外还记述封建皇帝赐给他们券牒,准许他们租种山地,不纳粮租,不服徭役等特权,但不得到平原上耕种,不得与汉人通婚。
在语言方面,虽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居住在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却操瑶族“布努”语,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
广东潮安县凤凰山的畲族目前固然操潮州话或客家话,但在《 潮州府志》 中却记录下这里禽族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一种语言与今天海丰、惠阳、增城、博罗一带畲族所使用的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很相似。
在音调上,虽然有不少地方的畲族民歌类似客家的山歌词,但福建宁德地区却存在着完全不同子客家山歌的四种畲族传统的基木音调(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这四种基本调和自称“勉”的瑶族和“布努瑶”的基本调有惊人的类似之处。
过山瑶唱的民歌传统基本调是“拉发调”,拉发调中长调的“跟声”唱法与畲族的二声部合唱”双条落”有许多类似之处。
瑶族的拉发调又和罗源、连江等县畲族的“罗连调”在音调(包括音列、调式、节奏)的基本特点是相一致的。
民族语言的亲属关系反映其民族渊源关系十分密切,民族近亲是语言亲属关系的基础。
根据上述种种的理由,从而推断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南蛮”中包括长沙“武陵蛮”在内的一支,他们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持此说者人数较多,由于可佐证的材料比较丰富。
所以比较可信。
东夷说 (二)东夷说。
潘光旦教授在畲、瑶同源于”武陵蛮”说的墓础上,更进一步把畲族远源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同源于“武陵蛮”,而“武陵蛮”是“东夷”迁居鄂、湘西部地区后,融合了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
他认为“徐夷”与苗、瑶、畲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后来向长江流域活动进入五岭山脉中的一部分,就是发展为今夭的瑶族,一部分从五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里和汉族杂居融合而成为畲族;另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即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苗族。
有人从高辛氏和“东夷”、畲族的文化遗产作了比较,如死人洞葬,拾骨重葬,丧葬以歌代哭,结婚时男女不对拜,女子结髻、蒙青巾、扎红头绳、插花鸟银饰、穿戴凤羽样衣冠、梳妆用“铜镜”,煮饭用“鬲”,生产用“镐”,打猎用”弩”,脚穿木拖鞋、草笼鞋,喜唱山歌,对本族人说“山哈”话,自称为“徐家人、”,称中土汉人为“阜佬”,称土著汉人为“闽家人”“民家人”,说明早期畲人无王朝户籍,不为“民”,传颂“风凰鸟”,结婚时正门横眉上写“凤凰到此”四个字的横联等等,说明高辛帝喾、东夷、徐夷、畲族具有极其密切的渊源关系。
此说从先秦氏族的迁徙、神话传说、考古资料及文化特点等方面,论证了“武陵蛮”中的一支“诞”(即“莫徭”)是由“东夷”族群迁到湘西、鄂西后,融合了三苗、氐羌(犬戎)的成份而形成的。
到唐宋之际,“莫徭”在迁徙过程中,又分别发展形成新的族体—— 畲族、瑶族,有一部分加入苗族中。
有人更从畲族的族谱记载中找到畲族与“东夷”密切关系的线索。
传说在盘瓠王时,“东夷”王献美女奇珍、奇珪、奇珠三人,美貌丰姿,盘瓠王以长女奇珍赐配长男盘自能,以次女奇硅赐配次男蓝光辉,三女奇珠赐配三男雷巨佑。
孙女龙郎公主配钟智深为婚。
“越人”后裔说 (三)“越人”后裔说。
认为畲族乃古代越人的后裔,此说根据史籍中关于古越人和今天畲族在分布地域上的对照、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的偶同或从族称义、音的演变去推论以及畲,越具有共同的盘瓠传说,共同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和共同的风俗习惯等,认为畲族乃古越人的后裔。
在“越人”后裔说中,又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说法,如认为畲族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认为畲族是中国秦、汉时代的越人后裔;还有认为畲族是源于汉晋讨伐的’‘山越”,特别是与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 年)封地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越人后裔南海王织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等等。
“南蛮”说 (四)“南蛮”说。
此说认为畲族乃“蛮”或“南蛮”的一支,是广东的土著民族。
此说认为盘瓠传说不仅流传于‘武陵蛮”中,也包括《 搜神记》 中所说的“今即梁汉、巴蜀、武凌、长沙、庐江郡夷是也”,相当于今天大半个南中国。
说畲、瑶同汉晋时代长江的崇奉盘瓠传说的“南蛮”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又因福建、浙江等地这畲族家喻户晓传说广东凤凰山乃是他们民族的发祥地,从而论证畲族乃东汉时期久居广东的“南蛮”一支,是广东的土著民族。
“闽”族后裔说 (五)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
此说认为闽、越乃中国南方的两个古老民族,闽族系福建土著,乃畲族之先民,越乃福建的客族,畲族非衍出于越族。
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
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
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
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
《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皇歌》、《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
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
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
尤其是,他们还把这一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的画像,称祖图,即在一幅十来丈长的布帛上,用彩笔把这一传说的40多个画像连环式地绘在画卷上,世代珍藏。
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
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一千多篇,计四五万行。
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
“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