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台词 > 猛虫过江 台词孔子曰

猛虫过江 台词孔子曰

时间:2014-09-23 06:24

最短文言文大全

1.苛政猛于虎  孔子山侧,人哭于墓者而夫子式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曰:“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

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

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伤心的事吧?”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学生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2.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赢得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顺他,(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岂能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方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3.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4.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皎洁的月光照入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来散步。

心想没有(可以)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共享月景)。

月光充满了庭院,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和藻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大道在天下实行时,天下是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

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儿女,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是理想社会。

  6.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7.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

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

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8.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礼记·檀弓下》的原文和翻译

、【焉】(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三)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③则牛羊何择焉

(《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o氓》)(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为】(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暴见孟子》)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4.对,向。

①为之奈何

(《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②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肴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

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

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

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诗词中有志的诗句有吗

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唐· 《县斋有怀》老骥伏枥,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龟虽寿》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

《劝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离骚》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离骚》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满江红》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样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作战的天气、,比不上于作战的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