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明王是谁
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 生于垂拱(685年), 卒于宝应元年(762年), 死后被谥为“大圣大明孝皇帝, 故自唐朝后期起, 人多称其为“孝明皇帝”、“明皇”、“唐明皇”等. 他是唐太世民的曾孙,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嫡孙, 唐睿宗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幼时聪明伶俐, 很得祖母武则天的喜爱, 一岁半即被封为楚王. 5岁时, 武则天废唐睿宗, 自立为皇帝, 改国号大周. 9岁时, 母亲窦氏即被武则天秘密处死. 神龙元年(705年), 张柬之、桓彦范等大臣乘武则天身患重病之时, 发动政变, 迫使武则天将皇位传于唐中宗.唐中宗即位之后, 立韦后为皇后. 韦后野心勃勃, 她总想和武则天一样, 尝尝做皇帝的滋味. 而中宗为愚暗之主, 政权渐渐掌握在韦后之手. 可韦后并没有多少才能, 她和女儿安乐公主以及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等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朝政腐败不堪.中宗景龙二年(708年), 李隆基出任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积极网罗人才, 为以后发动政变做准备. 不久, 罢潞州别驾, 返回京城, 他更是厚结禁军首领, 暗地里结交各种有识之士, 培养亲信党羽, 等待发动政变的时机.景龙四年(710年), 韦后毒死中宗后, 立时年16岁的李重茂为帝, 自己则临朝称制, 掌握实权. 李隆基乘此机会, 发动政变, 处死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 迫使李重茂退位, 拥立父亲李旦复位, 李隆基因功封为皇太子.唐睿宗李旦得以复位, 妹妹太平公主也出了不少力. 由于她善弄权术, 议政处事能力甚至超过睿宗, 故而逐渐掌握朝政, 当时的7位宰相, 有4位是其心腹同党. 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的权势, 太平公主阴谋废除太子李隆基, 另立一位软弱无能、老实听话的人为太子. 她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不少耳目, 要他们暗中监视李隆基的行动, 随时向她汇报. 李隆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太平公主都了如指掌. 她还在睿宗李旦面前搬弄是非, 挑拨他们父子关系, 没有主见的睿宗不由得有些怀疑太子. 这时又有人上言, 说五日内有急兵入宫, 睿宗召集大臣商议此事时, 张说指出:“这一定是有人要离间陛下与太子的关系, 如果陛下令太子监国, 则君臣分定, 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睿宗觉得此言有理, 遂于景云二年(711年)2月2日, 命太子监国, 由太子李隆基代行皇帝的某些职权.延和元年(712年), 天空出现彗星, 太平公主指使亲信向睿宗说:“从天象的变化看, 皇太子要当天子了. ”这本来是挑拨睿宗与太子的关系, 可事与愿违, 弄假成真. 睿宗立即决定让位传德, 把皇位传给了李隆基.李隆基即位之后, 太平公主的势力有增无减, 他们甚至准备发兵攻打皇宫, 处死玄宗. 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 玄宗立即决定抢先动手, 先发制人. 先天二年(713年)7月3日, 玄宗指挥将士先后处死太平公主的党羽, 赐公主自杀, 这样就完全除去了心腹之患. 事后, 睿宗也完全交出权力, 29岁的唐玄宗开始亲政. 12月1日, 大赦天下, 改元“开元”.为了巩固皇权, 不再发生祸变, 唐玄宗采纳姚崇的建议, 将政变功臣贬为州郡任刺史, 诸王也令出刺外州;同时整顿禁军, 处死其首领王毛仲, 组建北门四军, 并设立由宦官高力士亲自指挥的飞龙禁军, 保证了皇帝的安全. 开元年间, 唐玄宗励精图治, 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社会稳定, 百姓安居乐业, 取得了唐朝继贞观之治之后的又一大治时期——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的取得, 与唐玄宗在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密不可分.裁汰冗官, 整顿吏治. 针对当时官僚众多、国库开支庞大的现实, 唐玄宗裁减冗官, 十去其九;对于闲散衙门, 也进行精减, 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此基础上, 唐玄宗比较重视选拔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他所任用的几位宰相, 如姚崇、宋
请问古代书信怎么开头结尾
对父母的称呼怎么说啊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附上做例:给父亲的:男国藩跪禀 ,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
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
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迩际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
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九弟功课有常,九本已点完,已看至,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功。
男亦不求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
家妇身体亦好,已有,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日付回。
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
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
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
家中事,兰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
楚善事如何成就
伏望示知。
男谨禀,即请 母亲大人。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给兄弟的:其一: 诸位贤弟足下: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
廿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
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
郑伴之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
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
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
何也
。
。
。
。
。
。
(中间省略) 余自十月初一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
恰好初九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
十三日与岱云合队,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前隙盖释矣。
近事大略如此,容再读书。
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其二: 四位老弟左右: 昨廿七日接信,畅快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
四弟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
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
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用心思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
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
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竟不入学。
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
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走,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
六弟天分较话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
自荆七遗去之后,家中亦甚整齐,待率五归家便知。
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
”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
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绅,而刻刻警省。
季弟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如之
求我示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
另纸开示。
作不具,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付九日)其三(给特定人的): 澄侯四弟左右:项接来缄,又得所寄吉安一缄,具悉一切。
朱太守来我县,王刘蒋唐往陪,而弟不往宜其见怪。
嗣后弟于县城省城,均不宜多去。
处兹大乱未平之际,惟当藏身匿变,不可稍露圭角于外,至要至要
吾年一饱阅世态,实畏宦途风波之险,常思及早抽身,以免咎戾,家中一切,有关系衙门者,以不兴闻为妙。
(咸丰六年九月初十日)另附网上资料抄录,写信格式: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 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 讲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
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 阅 知 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 启辞 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
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
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
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
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
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
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
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
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
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
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
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
大札敬悉,稽复乞谅。
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
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
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
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
暌违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问,时在念中。
一别经年,弥添怀思。
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
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
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
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
不宣。
不悉。
不具。
不备。
不赘。
书不尽意。
不尽欲言。
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
余容续陈。
客后更谭。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
翘企示复。
伫候明教。
时候教言。
盼祷拔冗见告。
万望不吝赐教。
敬祈不时指政(正)。
敢请便示一二。
尚祈便中见告。
如何之处,恭候卓裁。
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
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
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
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
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
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
以上请托,恳盼慨允。
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
不胜祷企。
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
善自保重,至所盼祷。
节劳为盼。
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
多劳费心,至纫公谊。
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
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
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
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以下为常见祝辞: 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 专此,致 专此,祝 专此即请 专此布达,即颂 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 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 即颂 即请 顺效 顺祝 或为: 此候 此请 顺致 顺颂 即候 或为: 祝颂请 问致候 对尊长,可选用: 恭叩 恭淆 恭颂 恭候 敬叩 敬祝 故请 敬颂 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 恭颂 恭请 恭候 为强调郑重其事: 谨祝 谨贺 对晚辈: 此询 顺祝 即问 祝(你)愿(你)盼 望 对祖父,颂祝; 起居永福 对父母辈,颂祝: 金安 福安 对尊长: 康安 钧安 崇安 履福 颐安 对女长辈: 慈安 懿安 坤安 玉安 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 春社 暑安 秋棋 冬馁 逢年尾岁首,可贺: 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 岁祺 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 常时可颂: 近祺 日祉 时吉 时绥 起居安吉 行止佳胜 工作顺利 台安 大安 当日可达之信,颂: 晨安 早安 午安 晚安 刻安 对女性可颂: 淑安 妆安 阃安 对未婚女子,颂: 闺安 对父母健在而承欢膝下的平辈,可颂: 侍安 侍祉 对晚辈后生,祝愿: 学业锐进 工作好 生活愉快 幸福 健康 进步 侍棋 课祉 祝收信人全家: 阔府康泰 全家幸福 祝收信人夫妇: 双安 俪安 俪祉 贺有喜庆事者,道: 喜安 庆祺 贺新婚者: 燕安 燕喜 贺生子者: 麟安 对家居者,颂: 潭安 潭祺 潭祉 对行旅者: 客安 行祺 旅 一帆风顺 旅居康乐 唁丧,请候: 礼安 孝履 问病,祝颂: 早日康复 痊安 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 否极泰来 对知识界,可泛颂: 文安 道安 研安 文祺 雅祺 对编辑: 编祺 编安 对写作者: 著祺 撰安 笔健 对教师: 教祺 教安 诲安 对军界: 勋祉 戎安 对政界 政安 勋安 升安 公祺 钧祺 崇祺 对工商实业界: 筹祉 财安 吉利 赢祺 盈祺 发祺 运祉 事业昌隆 宏猷大展 行止佳顺 万事顺 遂 百事称心 诸事如意 盛利久发 财源茂盛 日进斗金 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祝辞独立一栏。
所以,书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内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贺信函,那么视辞一项便可省去。
还有,信一开头就称“你好”的,如果信末再写祝好之类,便显得累赘了,应注意避免。
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
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
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
常用启禀词如下: 对尊长: 叩 叩上 叩禀 敬禀 对平辈: 上 敬上 谨启 鞠启 顿首 亲笔 手肃 对晚辈: 字 示 白 谕 手白 手谕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
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附候或致意 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嘱笔问候”。
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磐龙缠炉 复制整理,欢迎追问
求男主一开始就很6很叼的动漫,参照:不死者之王,问题儿童都来自异世界,游戏人生
【基本介绍】 曹操(cáo cāo)(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
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生平详述】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汉相国曹参的后人。
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
官至太尉。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
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
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
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
随之迁为济南相。
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
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
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
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
“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甚至有了买官制度。
朝廷封曹操为议郎,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
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
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
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
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
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
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
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相差大,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
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
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
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
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
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
鲍信战死。
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
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
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
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
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
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
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
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敦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
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
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
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
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
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
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
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
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
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
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只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
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
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
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
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
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其时,在曹操的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南边,是占据扬州的袁术;东南,是占据徐州的吕布;正南,是占据荆州的刘表;西边,是关中诸将。
此外,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绣投降刘表后,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对许都形成威胁。
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将侯成、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处死,收降吕布将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当时,群雄实力最强的是袁绍。
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
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徐州牧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
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
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
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
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
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
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
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
袁绍以其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今河南滑县北),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
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
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
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刘宋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操之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问题的。
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
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
”曹操对袁绍有很深的认识,他敢于在袁绍将要大军压境之时抽身去进攻刘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军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
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
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
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
袁绍闻知,立即渡河追赶曹操。
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
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
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袁绍另一大将文丑。
颜良、文丑为袁军名将,二将分别被杀,袁军大震。
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
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
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相应办法击破。
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
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
恰好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
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
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
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
’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
’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草”。
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
但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袁军溃散,大将张郃等人投降曹操。
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
于是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
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 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
官渡一战,曹操击溃了最大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
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
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
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
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
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
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
邺城遂被曹操攻破。
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州平定。
于是,曹操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
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
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
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
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
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
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
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
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
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敌军军势甚盛。
曹操登高了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
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
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
”遂率军还师。
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
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
建安十三年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
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
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
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
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
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
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
遂撤军北还。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
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材收罗到自己身边。
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
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锺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
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
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
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
九月,大破关中诸军,马超、韩遂逃至凉州,杨秋逃至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
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
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
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
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
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
五月,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割冀州的河东、魏郡等十郡以为魏国封地。
曹操封魏公后,所任丞相和冀州牧如故,权势愈来愈大。
七月,曹操建魏国社稷宗庙,又在魏国内设置尚书、侍中。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
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
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北)。
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
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
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随后向汉中发动进攻。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
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沔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黄忠杀掉,曹军大败。
曹操遂放弃汉中,军队全部撤回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
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
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大破于禁所统七军,禽于禁,斩庞德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
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
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
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很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
曹操接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
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
关羽撤兵,路上被孙权军擒杀。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
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
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
”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
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
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史书评论】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
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
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 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
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
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
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众人评说】 《曹瞒传》评价曹操:“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
”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三国志(注)》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
”——《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
”——《史通·探赜》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
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
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资治通鉴》 洪迈评价曹操:“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
”——《容斋随笔》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
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
”——《读通鉴论》 古人评价曹操:“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
”——《辩亡论》 顾炎武评价曹操:“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
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
”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魏书》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 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 易中天评价曹操:“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 李本涛评:旷世之奇才,有治国用兵之能,而无仁慈爱民之心。
军之神而民之魔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