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台词 > 知否台词怨怼

知否台词怨怼

时间:2018-07-21 17:09

得之心生欢喜 不得不生怨怼什么意思意思

风吹落叶下,叶落树牵,叶离花,叶念叶泪洒,叶落做春泥,叶护花.嫦娥为月醉,月却照兔归;月亮月徘徊,月阴月兔悲,月朗为谁喜,月暗为谁泣圆月照夜空,月夜映寥星,月圆月残钩,月亮月孤清,月夜为谁照,月明为谁缺花飞澄江练,澄江近空山。

日暮斜阳隐,花魂随水流。

昨日满数红,今朝万寂空。

蝴蝶为花醉,花却随风飞,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君过君落泪,君思君泪挥,君来为谁呆,君呆为谁哀,佳人为君爱,君却随性改,君隐君现君无奈,人来人往人自在情缘为情醉,情为情人惘。

情伤为情痴,情痴为情凉。

心云心飘荡,心疼心血丧。

心悦为谁死,心死为谁葬。

心来心往心自伤,情深情鉴情苍茫。

落叶随风舞,彩蝶花中丛。

一叶自知秋,千里为馨寻。

不知君何在,痴心到天明。

情断肠,泪相思,怨怼谁又知。

自从与君别,吾心随伊去。

咫尺天涯处,深情已惘然。

花陨落,蝶相思,结局悲余早已知。

蝴蝶飞,蜻蜓追,两情相悦比翼飞;望飞雁,盼人归,看穿秋水却不回;云追月,风拂柳,往日之情君记否;生相许,死相守,山盟海誓不回首。

蝴蝶飞,蜻蜓追,朝夕相伴梦中随。

望雁飞,盼人归,久逢自己喝多杯。

相思苦,泪湿杯,人情冷暖看是非。

情相依,心相许,抓住今生不松手。

前世情,今生缘,万水千山结情缘。

魂相牵,梦相绕,爱恨情愁何时了。

同甘苦,结知音,患难之处见真情。

相见难,别亦难,有情千里共婵娟。

倾世皇妃刘连城很爱马馥雅,为什么和马馥雅她舅舅串通灭了楚国呢

刘连城为了得到马馥雅而不择手段,灭了楚国完全是为了得到马馥雅,断了她的依靠,这样马馥雅就会一心一意的对他好。

马馥雅原是楚国公主,活泼善良,医术超群,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

然而一场亡国宫变,叔父弑兄篡位,灭她全家。

幸好她在花公公与蜀国废太子孟祁佑的保护下,逃过一死,并改名为潘玉。

自此,她和他的命运开始了一世无休止的纠缠。

与蜀国废太子祈佑结盟,互为利用,馥雅助其重夺太子之位,祈佑助其复国。

馥雅和祈佑结盟后,两人从误解到了解,进而倾心相恋,岂知馥雅身陷残酷宫斗之中,无法自拔。

祈佑为保护家国,御驾亲征,却遭人出卖,兵败被北汉情敌皇帝连城所掳。

馥雅为救祈佑化身为蜀国蒂连公主,入北汉与连城联姻,连城认出她是馥雅,封其为蒂皇妃,不但给她万千宠爱,更尊重她的心意,对馥雅以礼相待,使她保得清白之身。

后馥雅得知楚国覆亡,情爱梦碎,皆是连城为得到她所为。

馥雅与祈佑归国后,被污蔑与连城有染。

馥雅被设计流产,还嫁祸给祈佑,两人遂怨怼成仇。

最终祈佑为保护馥雅而伤重落入水中。

最终,馥雅来到相思河畔找到了祈佑,吹着笛子,正如他们初见时一样。

刘连城外形冷峻迷人,虽身份尊贵却不安于天命,一心向往平凡安逸的生活,早已对宫廷的尔虞我诈厌恶至极。

偶然一次与楚国公主马馥雅的邂逅,让连城对这位与他一样不安于皇族身份只向往无拘无束的公主一见倾心,视其为“天涯同命人”。

而馥雅只当连城是知己朋友。

为了追求爱情,刘连城不惜付出一切,与蜀国孟祈佑兵戎相见,最终为爱情付出生命。

一生对爱痴情,至死不渝,至真至性。

《倾世皇妃》是一部改编自慕容湮儿的同名小说的古装剧。

该剧主要讲述了五代十国时期楚国亡国公主马馥雅与蜀国大皇子孟祈佑、北汉大皇子之间的恩怨情仇。

随遇而安对感情说是什么意思

【阿世取容】迎合世俗,取悦于人。

【阿世媚俗】曲意迎合当时社会的陈规陋俗。

【阿时趋俗】迎合世俗和时尚。

【阿意取容】曲从其意,以取悦于人。

【阿谀取容】曲意奉承,取悦于人。

【阿党比周】相互勾结,相互偏袒,结党营私。

【阿权膴仕】阿附权势,以求得高位厚禄。

【阿平绝倒】据《晋书·卫玠传》及《王澄传》载,玠好言玄理。

琅玡王澄字平子,兄昵称之曰:「阿平」。

有高名,少所推许,每闻玠言,辄叹息绝倒。

故时为之语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

」后因以「阿平绝倒」谓对对方的言论极为佩服。

亦用为讥讽言论极为乖谬,常贻笑大方。

【屙金溺银】喻生财有术。

【讹以滋讹】犹言讹以传讹。

【讹以传讹】把本来就是错误的东西妄加传播,越传越错。

【峨冠博带】高冠和阔衣带。

古代儒生或士大夫的装束。

【峨峨洋洋】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

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

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峨峨汤汤】形容乐声高亢奔放。

【鹅王择乳】水乳同置一器,鹅王仅饮乳汁而留其水。

比喻择其上乘精华。

事见《祖庭事苑》卷五。

【鹅行鸭步】形容步态迟缓而摇摆。

【鹅湖之会】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

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

在治学方法上,朱熹主张「先道问学」和「即物而穷其理」,即从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主张「尊德性」和「发明本心」,认为「心即理也」,不必多做读书穷理工夫。

朱讥陆为「禅学」,陆讥朱为「支离」,并赋诗互相责难。

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额手相庆】见「额手称庆」。

【额手称颂】同「额手称庆」。

【额手称庆】以双手合掌加额,表示庆幸。

【额外主事】明清时为各部司员的低级官吏。

一般由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赏赐。

【额蹙心痛】极度忧愁伤心貌。

【扼吭拊背】掐其喉而击其背。

喻控制要害,前后夹击。

【扼喉抚背】犹言扼吭拊背。

【扼襟控咽】比喻据守险要之地。

【搤臂啮指】汉王充《论衡·感虚》:「曾子出薪於野,有客至而欲去。

曾母曰:『原留,参方到。

』即以右手搤其左臂。

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

』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搤臂以呼汝耳。

』」《后汉书·周磐传》:「磐同郡蔡顺……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

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

母曰:『有急客来,吾噬指以悟汝耳。

』」后以「搤臂啮指」指至孝之人与父母心相感应。

【恶衣菲食】粗劣的衣食。

形容生活俭朴。

【恶衣恶食】同「恶衣菲食」。

【恶衣蔬食】同「恶衣菲食」。

【恶衣粝食】同「恶衣菲食」。

【恶言厉色】说话和脸色都很严厉。

【恶直丑正】谓使奸邪者改恶从善。

【恶直丑正】嫉害正直的人。

【恶贯已盈】同「恶贯满盈」。

【恶贯满盈】作恶极多,已到末日。

语本《书·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孔传:「纣之为恶,一以贯之,恶贯已满,天毕其命。

」【恶尘无染】谓没有受到坏习气的影响。

【恶声恶气】形容说话态度粗鲁。

【恶籍盈指】犹恶贯满盈。

【恶不去善】谓不因厌恶其人而抹杀他的优点。

【恶直丑正】嫉害正直的人。

【恶紫夺朱】原谓厌恶以邪代正。

后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

古代以朱为正色,喻正统,故云。

语本《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恶湿居下】讨厌潮湿,却又自处于低洼之地。

比喻明知不可而不能改。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明理学家反对妇女改嫁的封建说教。

谓贫困饿死是小事,再嫁而失去节操才是大事。

语出《二程遗书》卷二二下:「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讬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饿虎吞羊】形容迅猛贪婪。

【饿虎扑食】形容动作迅速而猛烈。

【遏恶扬善】①掩饰人之过失而褒扬他的长处。

②指禁遏邪恶,褒扬善良。

【遏渐防萌】犹言杜渐防萌。

【噩噩浑浑】质朴忠厚貌。

指上古之世。

【恩不放债】对亲人不宜放债。

意谓免因钱财交往而致发生怨怼。

恩,指亲人。

【恩同山岳】犹恩重如山。

【恩同再造】谓恩德之大犹如使己再生。

【恩重如山】恩德像山一样重。

谓恩德极大。

【恩将仇报】【儿女成行】可将儿女排成一行列。

形容子女很多。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儿女情长】常谓过多的青年男女之情。

南朝·梁·钟嵘《诗品》中:「尤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张恨水《啼笑姻缘》第二十一回:「这一晚,把个沈国英旅长,闹得未免有些~,英雄气短。

」【儿女心肠】年轻男女的柔情。

亦指感情丰富、助人为乐的心性。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情,才成就得~。

」【尔诈我虞】互不信任,互相欺骗。

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尔虞我诈】见「尔诈我虞」。

【迩安远至】语本《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

后以「迩安远至」谓政治清明。

【二三君子】犹二三子。

【二分明月】唐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后因以表示美好的风光。

【二心两意】谓不专一,不坚定。

【二缶锺惑】谓对缶和钟两种盛器的容量大小分不清楚。

比喻是非不明。

【二惠竞爽】《左传·昭公三年》:「齐公孙灶(子雅)卒。

司马灶见晏子,曰:『又丧子雅矣。

』晏子曰:『惜也……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

』」杜预注:「子雅子尾皆齐惠公之孙也。

竞,彊也。

爽,明也。

」后因以「二惠竞爽」为对人兄弟的称颂之辞。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二满三平】同「三平二满」。

列举清朝文字狱的事例

1.年羹尧案  雍正朝的文字狱始自年羹尧案。

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人,进士出身而有用兵之才,在川藏一带平叛屡建功勋,康熙末年授定西将军、兼理川陕总督,一意依附当时还是雍亲王的允禛。

[允禛篡]位后,年羹尧备受宠信,累授川陕总督、太保、抚远大将军,爵封一等公。

年羹尧又因妹妹是雍正暴君的妃子,开始居功自傲,暴君早就想杀一儆百,只是苦于没有借口。

雍正三年(1724年)二月,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文奇观,臣僚上表称贺,暴君特别注意年羹尧的奏表,并找到了“毛病”,一是字体潦草,二是将成语 “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此语意为终日勤慎,就是写倒了意思也不变。

暴君可不管这些,认为年羹尧居功藐上,心怀不轨,那些对年羹尧有怨怼的人见皇上带了头,便群起而攻之,于是年羹尧被劾成九十二条大罪。

暴君令年羹尧自裁,亲族、同党或斩首或流放或贬谪,凡是与他有一丝牵连的人统统受到处罚。

  年羹尧死后七天,汪景祺斩首示众,即汪景祺西征随笔案。

汪景祺,浙江杭州人,雍正初年,他的朋友胡期恒任陕西布政使,是其上司年羹尧的心腹。

汪景祺前往探访,乘机投书干谒年羹尧,做了年羹尧的临时幕客。

汪景祺这次西游著有《读书堂西征随笔》二卷,献年羹尧收藏。

年羹尧得罪抄家,《西征随笔》被缴进宫中。

雍正暴君读后咬牙切齿地在首页题字云:“悖谬狂乱,至于此极

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

”大约是随笔提及“狡兔死,走狗烹”,本是提醒年羹尧。

暴君因此愤恨,但是又要表现自己孝道,处罪谕旨只称汪景祺“作诗讥讪圣祖仁皇帝,大逆不道”。

于是汪景祺被定处斩,枭首示众,其头骨在北京菜市口枭示了十年。

妻子儿女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满洲军士)为奴;兄弟叔侄辈流放宁古塔;疏远亲族凡在官的都革职,交原籍地方官管束。

由于牵累的人多,汪景祺侨居的平湖县城甚至传出“屠城”的谣言,居民惊惶逃窜。

  与年羹尧有牵连的还有钱名世名教罪人案。

钱名世字亮工,江苏武进人,与年羹尧是乡试同年,大概因此而有交谊。

雍正二年(1724年),权势赫赫的年羹尧进京觐见,钱名世赠诗谀颂,有“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军”、“钟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等诗句。

年羹尧受诛,钱名世当然在劫难闻逃。

雍正暴君给他加的罪名是“曲尽谄媚,颂扬奸恶”。

但没有杀他,只是把他革职逐回原籍,却又御书“名教罪人”四字,命钱名世原籍地方官制成匾额,挂在钱家中堂上。

暴君荒淫无道,什么酷刑都想得出。

奇耻大辱的“名教罪人”四字不但使钱名世无脸做人,而且使他的子子孙孙都抬不起头。

暴君还命常州知府、武进知县每月初一、十五去钱家查看匾额悬挂情形,如未悬挂则呈报巡抚奏明治罪。

这还不够,当钱名世离京时,雍正暴君又命京官自大学士、九卿以下都作讽刺诗为钱名世“赠行”,结果共有三百八十五人奉诏作诗。

暴君一一过目后,交付钱名世辑成专集,题为《名教罪人诗》,刊印后颁发全国学校,让天下士子人人知晓。

讽刺诗作得够味的给予表扬,不够味的给予处分。

正詹事陈万策诗中有句:“名世已同名世罪,亮工不异亮工奸”(指南山集案的戴名世,而年羹尧也字亮工),措意尖刻,造句新巧,得到暴君夸奖。

而翰林侍读吴孝登则因诗句“谬妄”,被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作诗的人当中,有叫查嗣庭的,他批判钱名世“百年遗臭辱簪缨”;有叫谢济世的,他批判钱名世“自古奸谀终败露”;但是不久,他们就跟着遭殃,亡国奴做猪做狗,仍不免挨噬。

  隆科多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是康熙帝孝懿皇后的弟弟,一等公佟国维之子,康熙末年官至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雍正初年袭爵一等公,授吏部尚书,加太保。

隆科多和年羹尧一样,是雍正暴君的重臣,没有他二人,暴君很难登位,尤其是隆科多,直接参与了弑君改诏篡位。

暴君的江山坐稳了,就要除掉知道秘密的人,年羹尧已除,隆科多也必须死去。

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隆科多因私藏玉牒(皇室宗谱)罪付审,诸王大臣合议劾隆科多犯有四十一条大罪,得旨永远圈禁,家产追补赃银,其二子也受处分。

次年,隆科多死于禁所。

  而与隆科多案有关的查嗣庭案结束于隆科多治罪前数月。

查嗣庭字润木,号横浦,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选入翰林,经隆科多保奏授内阁大学士大夫,后又经左都御史蔡王廷保奏授礼部左侍郎。

该文字狱详见清初六家卷查慎行传,雍正五年(1727年)五月,案件结束,查嗣庭戮尸、枭首,亲族或斩或流放,牵连的江西官员统统革职。

不仅如此,由于汪景祺、查嗣庭都是浙江人,暴君进而迁怒于浙江士人。

查嗣庭下狱的次月,即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清廷特设浙江观风整俗使,专职监视士人,整顿士风(接着东南各省相继设立观风整俗使)。

十一月又下诏停止浙江士人乡试、会试。

吏部侍郎沈近思上疏拥护,说汪、查等人使“越水增羞,吴山蒙耻”,条陈整顿风俗、约束士子的十条建议,雍正暴君批转浙江巡抚和观风整俗使议行。

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经浙江总督李卫请求,暴君才解除停止乡会试的诏令,两年后撤消观风整俗使。

  2.谢济世案、陆生楠案  其后又有谢济世案、陆生楠案,两案都胎育于李绂、田文镜互参事件。

田文镜是监生出身,从州县小吏历练而上,雍正二年(1724年)擢受河南巡抚。

他政令严苛,嫌科甲出身的官员办事懦缓,接连劾罢三四员州县官,其中有信旭知州黄振国,系左都御史蔡王廷所荐。

  雍正四年(1726年),新授直隶总督的李绂上任取道河南,田文镜循例迎送。

科甲出身的李绂忍不住指责田文镜,说他不该有意蹂躏读书人。

于是田文镜上密疏参劾李绂因与黄振国等人科举同年,所以有意袒护,言下之意是说李绂等人私结朋党。

不久,李绂入京觐见,陈述田文镜贪虐及黄振国等人冤抑情状。

雍正暴君稍加调查,就怀疑李绂等科甲出身的人在搞朋党。

  同年冬,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上疏参劾田文镜十罪。

暴君,把奏疏退还,而谢济世坚持要上疏。

暴君一怒之下把谢济世革职逮捕,大学士、九卿、科道会审拟斩。

由于谢济世所劾与李绂所劾内容完全一致,都为黄振国鸣冤,黄振国是蔡王廷所荐,蔡王廷与李绂关系亲密,暴君于是认定这几个人在搞朋党,将谢济世减死发配新疆阿尔泰;蔡王廷降为奉天府尹;李绂降为工部侍郎(不久革职)。

陆生楠,举人出身,以军功迁授吴县知县。

引见时暴君见他应对滞讷,“举动乖张”,便把他扣下来留京学习办事,后改除工部主事。

再引见时,暴君见他傲慢不恭,所呈奏折又写有“五经四书中如‘惠迪吉’、‘从逆凶’,何以异于佛老”等句,觉得是讽刺自己。

暴君进而想到他是广西人,与谢济世是同乡,而李绂原先做过广西巡抚,“平日必有与李绂、谢济世结为党援之处”。

于是命把陆生楠革职,也发配阿尔泰。

  陆生楠在阿尔泰著有《通鉴论》十七篇,竟成陆生楠通鉴论案的祸源。

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驻守阿尔泰的振武将军、顺承郡王锡保疏劾陆生楠《通鉴论》十七篇,文中“抗愤不平之语甚多,其论封建之利,言辞更属狂悖,显系排议时政”,《通鉴论》随本缴进。

雍正暴君得奏,于七月初三日谕内阁,对《通鉴论》中的“狂悖”议论逐条加以批驳。

批驳完,暴君“提议”将“罪大恶极,情无可逭”的陆生楠就地正法,命九卿、翰詹、科道定拟陆生楠应治之罪。

从官当然遵旨惟谨,这年年底,陆生楠在阿尔泰军中处死刑。

  锡保在疏劾陆生楠的同时,对谢济世也参了一本,说谢济世所著《古本大学注》毁谤程朱,书随本缴上,即谢济世注大学案。

雍正暴君读过后颂谕内阁,认为谢济世不仅毁谤程朱,而且对时政“恣意谤讪”,尤切齿于《注》中所去:“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骄泰甚矣”一句,咄咄逼问道:“试问谢济世:数年以来伊为国家敷陈者何事

为朕躬进谏者何言

朕所拒者何谏

所饰者何非

除处分谢济世党同伐异、诬陷良臣之外,尚能指出一二事否乎

”然后命朝臣议谢济世应治之罪。

众臣拟谢济世与陆生楠一同处死,暴君心血来潮,玩的就是心跳,密谕锡保在杀陆生楠时把谢济世一同绑赴刑场,最后却宣布谢济世免死,不知当时两人是何感受。

  3.曾静、吕留良案  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二十六日傍午,陕西西安的一条大街上,川陕总督岳钟琪正乘轿回署,突然有人拦轿投书。

这就是曾静、吕留良之狱,详见江东义士卷吕留良传。

案结处置,吕留良、吕葆中父子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吕毅中斩立决;吕留良诸孙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家产悉数没收。

吕留良学生严鸿逵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其孙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学生沈在宽斩立决;黄补庵(已死)嫡属照议治罪;刊印、收藏吕留良著作的车鼎丰等四人判斩监候,另二人同妻子流放三千里外,还有十数人受杖责。

而曾静供词及忏悔录,集成《大义觉迷录》一书,刊后颁发全国所有学校,命教官督促士子认真观览晓悉,玩忽者治罪。

又命刑部侍郎杭奕禄带领曾静到江浙一带等地宣讲,命兵部尚书史贻直带领张熙到陕西各地宣讲。

可笑的是老子定案、儿子翻案,暴君曾声明“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然而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乾隆帝继位,尚未改元就公开翻案,命将曾静、张熙解到京师,于十二月把二人凌迟处死,并列《大义觉迷录》为禁书。

而汉奸岳钟琪也没有好下场,他后来因进讨准噶尔失利,被大学士鄂尔泰所劾,下狱判斩监候,到乾隆初年才获释。

(准确的来说,曾静、吕留良案涉及到谋叛未遂,不符合“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的定义,并非典型的文字狱案件.)  4.屈大均案  《大义觉迷录》在广东巡讲时,广东巡抚傅泰从张熙供称钦仰广东“屈温山先生”,想起本省著名学者屈大均号翁山,猜想“温山”是“翁山”之讹。

于是追查屈大均所著《翁山文外》、《翁山诗外》诸书,果然发现其中“多有悖逆之词,隐藏抑郁不平之气”。

这样,又一宗思想“悖逆”案被揭发。

屈大均已死三十多年,其子屈明洪(任惠来县教谕)自动到广州投案,缴出父亲的诗文著作和雕板。

案情上报,刑部拟屈大均戮尸枭首;因屈明洪自首,故免死,仅将屈明洪及其二子遣戍福建,屈大均诗文禁毁。

这就是屈大均案,详见岭南三大家卷屈大均传。

  5.裘琏戏笔之祸  然后又有裘琏戏笔之祸。

裘琏是浙江慈溪人,少时曾戏作《拟张良招四皓书》,内有“欲定太子,莫若翼太子;欲翼太子,莫若贤太子”、“先生一出而太子可安,天下可定”等语句,当时颇为传诵。

康熙末年,七十岁的裘琏中进士,后来致仕归乡。

雍正七年(1729年),八十五岁的裘琏突然被捕,原来有人告发他那篇代张良写的招贤信是替废太子允礽出谋划策。

次年六月,裘琏卒于京师狱中。

少年戏笔,老年得祸,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

  6.“清风不识字”案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

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暴君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

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暴君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在雍正暴君的残酷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得到很好的摧残,暴君政绩斐然。

雍正十一年(1733年),暴君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词科,谁知响应廖廖,只得作罢。

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一至于此,文字狱的消极影响于此可峥。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