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哥您好。
您有没有全场吕剧《喝面叶》《双玉蝉》《井台会》还有京剧《沙家浜》。
谢谢啦。
当然有啦。
求五音戏《王小赶脚》,吕剧《喝面叶》,豫剧《朝阳沟》,只要全剧,不要一段一段的,。
谢谢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
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
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
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目录 吕剧简介 名称由来 传统剧目分类 源流沿革 艺术特点 吕剧历史介绍 已出版的吕剧作品 角色行当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传统剧目 吕剧知识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 早期重要艺人 当代吕剧名人吕剧简介 名称由来 传统剧目分类 源流沿革 艺术特点 吕剧历史介绍 已出版的吕剧作品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传统剧目 吕剧知识 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早期重要艺人当代吕剧名人展开 天津市吕剧 编辑本段吕剧简介 [1]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
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的。
起源于山东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
最初的吕剧班子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
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
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
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德州市吕剧团 装演唱,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
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
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
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
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
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
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编辑本段传统剧目分类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
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
吕剧、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25个分团 编辑本段源流沿革 [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
早在北京市吕剧团 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
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
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
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
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
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
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
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
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
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
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
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
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
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
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
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
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
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
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
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
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
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
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
“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
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
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
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
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
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
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
《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
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
《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
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
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
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
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
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
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
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
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
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
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基督教戏剧《补瓢》剧本
吕剧 补瓢剧中人物 金花 公公 婆婆 奶奶公公(唱)北风吹来冷嗬嗬,手捧破瓢泪水落,老母亲年到七十五,一辈子享福少来受罪多。
我满心对娘行孝顺,怪只怪老婆她脾气恶。
若为这事常吵闹,传出去还恐怕儿子难把媳妇说。
无奈何只好偷着来行孝,不让老婆她发觉。
今天俺娶儿媳妇办喜事,酒席摆了好几桌。
老娘还在后院等,一口香菜还没尝着。
趁着老婆不在家,给老娘送上点好吃喝。
萝卜条子上面盖,半瓢猪肉在下边搁,匆匆忙忙到后院去……婆婆(唱)送客回来去说合….婆婆:站住,哎,你干啥去
公公:孩他娘啊,这酒席也散了,客人也都走了,咱娘还没吃饭呢,我去给她老人家送点吃的。
婆婆:你勤利不着,懒不着,这锅没刷,猪没喂,谁叫你给她送的饭
公公:孩他娘,你不在家,咱儿媳妇金花都收拾利索了,你看,那猪也喂上了
婆婆:你给她送的啥饭
公公:还不是那老规矩,净是些剩汤剩菜的,你看,净剩萝卜条子了
婆婆:萝卜条子
公公:啊
婆婆:咋这么多油啊
好啊
(唱)老东西你真大胆,偷送猪肉把俺瞒,我说她咋老不死,原来是你偷着给她把寿添,越思越想越生气,端起瓢来倒猪栏。
公公:孩他娘啊,平常你给她老人家净是些剩汤剩菜的,今天,咱娶儿媳妇,办这么大喜事,你叫她老人家吃口香菜也高兴高兴嘛,啊
婆婆:娶儿媳妇,花这么多钱,还不都是我说媒拉纤挣来的,你娘,她是给纺四两线来,还是给添一分钱来
公公:她,她不是老了嘛
婆婆:老了
老了就老不死
公公:孩他娘啊,这菜已经盛瓢里了,你就为了我,让她老人家吃了吧,啊
婆婆:给她吃
哼
(唱)喂鸡还能下个蛋来,喂猪长大能卖钱,给她吃了有啥用啊,除非是多活一天恶心俺。
喂鸡喂猪全由我,老东西,你别在这里充孝男
公公(唱)你…你忤逆不孝心太狠,可知道,你也有老的那一天,平常我都迁就你,今天定要把你管
婆婆(唱)你管你管给你管,吃饱了撑的你找麻烦,要不是为着今天是个喜日子,我就跟你闹翻天。
公公:你….咳
婆婆:给
把这两个盘子给二妞家送去
公公:你,你今天也当上婆婆了,你也有老的那一天
金花(唱)十二月腊梅放,金花出嫁做新娘,亲戚朋友来贺喜,俺心里一阵喜来一阵慌,春生去把姨娘送,俺在新房做鞋忙,全家老少人四口,棉鞋每人做一双,为什么婆婆只给仨鞋样
猛然想起事一桩,怎么不见奶奶面,见了婆婆问端详。
金花:娘
婆婆:哎
金花:你端着个破瓢干啥去
婆婆:我,我去喂猪去
金花:那猪啊,俺早就喂上了,你看,那槽子里的食还没吃完呢
婆婆:噢,你喂的是这一头啊
咱那后院里还圈着一头来
金花:哎呀,娘,你怎么不早告诉俺,一盆子食,都让我倒给那一头了
婆婆:反正那头也吃不多,先让它将就一阵吧金花:娘,拿来,让我去喂。
婆婆:孩子,还是我去吧。
金花:娘,婆婆:哎
金花(唱)你老人家上年纪,手脚不如年轻人,晚辈应该替长辈,你快到屋里去烤炉子,好好地歇一会。
婆婆(唱)好孩子你说话真在理,俺听了心里乐滋滋,街坊邻居都称赞,俺摊了一个好媳妇。
那头猪啊,它有个怪脾气,就是害怕见生人,见了生人不吃食。
婆婆:孩子,我这当婆婆的,还等着穿你做的那新棉鞋来,快回屋里做活去吧
金花:娘,有件事俺想问问你呀
婆婆:孩子,啥事啊
金花:俺都来了大半天了,怎么也没见俺奶奶呀
婆婆:噢,你奶奶嫌这里乱腾的慌,在那后院里住着呢
金花:怎么也没见她老人家吃饭呢
婆婆:这不是…..孩子啊
(唱)你奶奶已有七十五,人老手脚不利索,天冷怕她冻出了病啊,又怕她,又怕她走路崴了脚,一天三顿我去送,她不吃大锅俺就动小锅哟,她吃的全是细白面,鸡蛋白糖从不缺,吃腻了猪肉就买羊肉哇,要不就杀鸡煮汤喝,吃够了馒头包包子,面条面叶花样多哟,她今天早上猪肉吃了大半碗,还有两个白馍馍,她身上没病饭食壮啊,看样子准能活上一百多。
金花(唱)奶奶年迈身体好,这全靠你老人家费心血,前人开路后人走,俺金花,俺金花一定要跟你学,跟你学。
婆婆:孩子,你要是跟着我学着孝顺啊,还有来…..(唱)俺过门已有三十载,从没有惹你奶奶把嘴噘,俺夏天给她打扇子,冬天给她烘被窝,清早给她把头梳,晚上给她把衣脱,你奶奶常对别人讲,她夸我比那亲儿亲女还孝顺的多,还孝顺的多。
金花:娘,以后啊,你怎么孝顺俺奶奶,我就怎么孝顺你,保证啊,让你满意
婆婆:这俗话说呀,千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婆婆,那鲜花能有几时红啊,谁人不往那老上过,我有了你这样的好媳妇啊,这心里就踏实了
金花:娘,你这么大年纪了,往后伺候俺奶奶的事,都让俺来做就行了
婆婆:那可不行,要是什么都让你做了,不就显得我这当儿媳妇的不孝顺了吗
就是你奶奶不说别的,我还怕人家那外人啊说闲话来
金花:这说什么闲话,小的孝顺老的,那还不都是应该的,还分什么儿媳妇孙媳妇的。
婆婆:那也不行,俗话说,头上挨打脚不疼,这奶奶和孙子还远着一层来
孩子,你只要好好地孝顺我就行了。
金花:娘,咱娘俩比着孝顺,不是更好吗
婆婆:好,好
金花,只要你肯听我的话,啥事都好办
……我把这点剩饭送了去,再到西头给二妮提个女婿,一会就回来。
金花:娘,让我跟你去看看俺奶奶
婆婆:孩子,别忙,等晚上我陪你一块去。
噢,那炉子上的壶开了,快去灌上去
金花:哎
婆婆:我得去吓唬吓唬那个老不死的去,别让她给我戳露了馅
金花:真是一个好婆婆呀
(唱)婆婆她心慈善品德高尚,对奶奶多孝顺胜过亲娘,俺一定也要学婆婆那样,不辜负年迈人一片心肠。
奶奶(唱)腊月三九好冷的天,腹内无食更觉寒,昨夜晚饭无人送,早饭又等了大半天,等了大半天,实指望办喜事也能换换饭哪,谁料想到如今仍把这破瓢端,糊涂稀得照人影,窝窝头凉的像那冰溜弹哪,眼含泪看破瓢实难下咽,儿媳妇一番话更是辛酸,人老了不中用惹人讨厌,忍饥寒吞怨气苦受熬煎。
多少回也曾想去寻短见,又不忍让他们把罪来担,无奈何我只好逆来顺受,但愿得害急病早死一天,到前院和孙媳见上一面,寻一口热开水暖暖心肝。
奶奶:屋里有人吗
金花:谁呀
噢,原来是个讨饭的老奶奶。
奶奶:有热水吗
给我口喝。
金花:有
老奶奶,你等着。
奶奶:哎,给你这瓢金花:瓢
哎,这不是俺娘端去喂猪的那个瓢吗
老奶奶,你这么大年纪了,这寒冬腊月,你怎么还出来要饭哪
奶奶:孩子,我哪是什么要饭的,这里就是我的家呀
金花:你是
奶奶:我是春生的奶奶金花:啊,奶奶,奶奶:孩子,你是
金花:奶奶,我是你的孙子媳妇金花呀
奶奶:金花
金花:奶奶,都怪俺对你照顾得不周,让你吃肉吃克了,也没给你送点水去。
奶奶:吃肉
金花:奶奶,走,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奶奶:哎,你娘呢
金花:俺娘啊,有事出去了,奶奶,你快坐下。
哎,奶奶,你怎么把这半瓢猪食又给端回来了奶奶:这哪是什么猪食啊,这是你娘她…..金花:奶奶,俺娘怎么啦
奶奶:她…金花:奶奶,你不舒服吗
奶奶,你怎么流起泪来了
奶奶:我是看见你高兴的。
金花:不对呀
(唱)见奶奶银发乱容颜消瘦,颊骨起眼深陷满怀忧愁,为什么说起话来吞吞吐吐
为什么提起婆婆她就热泪流
哪里是见了我高兴欢喜,分明是有痛苦压在心头。
金花:奶奶,俺娘她到底怎么啦
奶奶:她,她不让俺说呀,金花:奶奶,还有什么话不能告诉你孙子媳妇的
奶奶:孩子,这半瓢稀糊涂就是你娘她给俺送的饭哪
金花:啊
奶奶:这饭我实在是咽不下去。
金花:奶奶,俺娘她都是给你送这样的饭吗
奶奶:这些年来,我都是这样熬过来的。
金花(唱)听奶奶悲切切吐出实言,又是气又心疼又是可怜,心中暗把婆婆怨,好不该虐待奶奶又把俺瞒,(奶奶
)你老人家不要难过,今后只管把心放宽,婆婆她不孝还有俺,定让你快快乐乐度过晚年。
金花:奶奶,你先喝点水,暖暖身子,我去给你做饭去。
奶奶:孩子,那就倒在这瓢里吧。
金花:奶奶,这细茶碗多好啊,偏用这个破瓢干啥
奶奶:孩子,这瓢我用了十几年了
金花:啊
奶奶:孩子啊
(唱)提起这破瓢好心酸,我用它已有十几年,想当初家务活都是我干,一天到晚忙不闲,自从那年我得了一场病,这两只手再也不能织布纺棉哪你娘她嫌我光吃不能干,整天价比鸡骂狗把脸翻,又嫌我手不当家好打碗,从此就把这破瓢端,吃不吃的半瓢饭,饱不饱的不再添,把我撵到后院住,见我回家她就把门关,要不是你爹偷着孝敬俺,我怎么能够活到今天。
婆婆:(唱)这桩媒说妥了能挣一千元奶奶:春生他娘啊,你回来了
婆婆:俺的家,俺不回来吗,你来干啥来
奶奶:我….婆婆:哼
(唱)你吃得饱,穿得暖,闲着没事胡串串,来到俺家偷的啥呀,端过瓢来我看看。
(好哇
)老东西,真下贱,越老越瞎越嘴馋,天生一张花子嘴,净想着攀高把肉餐,你糟蹋粮食还不算,竟敢偷把那鱼肉端,要不是为着你的儿,我劈头盖脸用巴掌煽奶奶:春生他娘,你可不能冤枉我,这不是我偷的。
婆婆:不是你偷的,是谁给你的
是你那孙子,还是你那儿
再不就是你孙子媳妇
奶奶:不不不,是俺见屋里没人….婆婆:还是你偷的,我说前一阵子,不是少两块钱,就是少两个馍馍,原来都是你这个老不死的干的,等我到屋里看看,少了啥东西,回头再跟你算账
金花:娘,你刚才大声嚎气地在叫谁呀
婆婆:我,我没叫谁呀,我在跟你奶奶说话。
金花:跟俺奶奶说话,还用着这么高的嗓门啊
婆婆:你奶奶岁数大了,眼花耳聋的,不大声说话,她听不见呀
金花:娘,你刚才端着个破瓢,不是去喂猪了吗
哎,这是从哪里端来的鱼和丸子呀
婆婆:这是那个老……老奶奶她…..金花:娘,俺奶奶怎么啦
婆婆(唱)你奶奶她真是没出息,她不该低三下四地偷嘴吃,装出一副可怜相,她真是瞎活了这么大年纪,金花:(唱)你说这话俺不信,奶奶怎会偷嘴吃,你待奶奶千般好,你说她偷吃不实际。
婆婆:怎么,你还不信
(唱)她趁我出门不在家,偷偷摸摸地到屋里,丸子偷了大半碗呀,还偷了一条鲜鲤鱼,她端着正要出门去,幸亏我一步来得急,如今有凭又有据,这事怎会是假的。
金花:(唱)你说有凭又有据,我还是觉着没道理,奶奶吃得饱饱的,她还偷这些干啥去
金花:娘,一定是你老人家忘了给俺奶奶送饭了。
婆婆(唱)一年四季天天都是三顿饭,从来就没有忘过老的,早饭是我亲自送,猪肉馍馍都是热的。
金花:娘,八成这饭是给俺大姨的吧,我去问问俺奶奶
婆婆:你奶奶都老糊涂了,整天价丢三落四的,她就是吃了还记得吗
金花:这人糊涂,肚子还会糊涂
俺奶奶吃没吃饭,心里最清楚
婆婆:你问,你问
金花:奶奶,俺娘早晨给你送饭了吗
奶奶:送倒是送了….婆婆:看看,看看,你奶奶还能昧着那良心说话吗
金花:奶奶,俺娘给你送的啥饭
奶奶:送的…..唉
…猪肉…白馍
金花:奶奶,是真的吗
奶奶:春生他娘啊,咱可不能昧着良心说话呀,这猪肉白馍的影子我也没见哪
婆婆:你没见,我难道给那猪吃了
金花:娘,小声点,让那街坊邻居听见,多丢人啊
奶奶,俺娘到底给你送的啥饭
奶奶:唉
(唱)送了两个黑窝窝,又凉又硬像秤砣,还有半瓢稀糊涂,冰嘴渣牙没法喝,金花:娘,你刚才端着个破瓢不是去喂猪了吗,怎么给俺奶奶送去了,你原来就是这样孝敬俺奶奶的
婆婆:孩子啊,(唱)你奶奶已有七十五,她又疯又癫又糊涂,你年轻轻的刚过门,别听她胡诌八扯瞎嘟噜,要不是我待你奶奶像亲母,她怎能清吃坐穿享清福。
金花:(唱)你待奶奶像亲母,为什么破瓢光盛稀糊涂
你待奶奶像亲母,为什么你让她住在那趴趴屋
你待奶奶像亲母,为什么奶奶瘦得皮包骨
婆婆:孩子,你没听人常说吗,有钱难买老来瘦,人老了越瘦越好。
金花:娘,你也是50多岁的人了,你怎么还这么胖啊
婆婆:俺,俺这是水肿
金花:你这是水肿
婆婆:你看看俺这胳膊….婆婆:哎哟,我不是早跟你说了吗,想吃点啥,我给你送过去,别自己到处乱跑乱窜的
看看,这胳膊也给磕肿了吧,走,我送你歇着去
金花:娘,你带俺奶奶到哪里去呀
婆婆:我送你奶奶上那后院里歇着去
金花:娘,你看咱这大北屋,又明快又暖和,你又这样孝敬俺奶奶,怎么还送她去那破草屋里
婆婆:你奶奶图肃静,不愿意在这里住啊
金花:奶奶,你不愿意住这大北屋吗
婆婆:看看,看看,又是俺的不是
你要早说愿意在这住,俺不早就把你搬过来了。
你住,俺走
金花:娘,你上哪里去
婆婆:我上后院给你奶奶搬铺盖去
金花:等俺奶奶吃完饭咱一块去拾掇吧
奶奶,你快吃饭。
奶奶,这饭啊,是我做的,俺娘啊,不会怪罪你。
婆婆:怎么,是你做的
金花:是啊,当孙子媳妇的,给奶奶做顿饭还不应该
婆婆:应该,应该
我是夸你做饭的手艺高啊
金花:高不高的,比你那剩糊涂热乎就行呗
奶奶,你先吃个丸子,尝尝咸淡。
奶奶,不愿吃丸子,吃块糖酥鱼。
婆婆:别卡死你,刚吃得饱饱的,还能吃下去了吗
婆婆:看看,看看,这瓢也掉了,这菜也泼了,咳,人老了有啥用啊
我刚才是怎么给你交待的来
你今天叫我在那儿媳妇面前丢人现眼,往后啊,有你的好日子过
婆婆:金花,一个破瓢,摔了就摔了吧,还补它干啥
金花:这瓢啊,补补还能用。
婆婆:我怕她摔了,早给她准备了一个了,你看,铁瓢她可就摔不了了吧
奶奶:铁瓢
金花:那铁瓢啊,留给俺奶奶用,这个破瓢补好了,好留给你用啊
婆婆:啊
金花:这个瓢啊,俺奶奶用了十几年了,咱要把它当做传家宝,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婆婆:你….好哇
(唱)为娶你俺两腿跑断心操碎,好衣裳做了十几身,实指望后半辈子有依靠,谁知你原来是个不孝的人,叫我好伤心
(白)哎呀,我怎么摊了你这么个儿媳妇啊
(哭)金花:娘,今天是俺的大喜日子,这样大声嚎泣地哭,叫街坊邻居听见,多丢人啊
娘啊
(唱)你也知叫儿媳把你孝顺,你怎不看看奶奶比比自身,常言道婆婆是媳妇的一面镜,婆婆走路媳妇跟,你能将破瓢拿给奶奶用,我为何不能用它奉娘亲,哪一个不是父母养,没有前辈哪有后世人,人生在世谁不老,当老的谁不盼儿女孝顺,你对待奶奶这样狠,老人家怎能不悲痛万分,俺若要也是这样对待你,我的娘啊,难道说你就不痛心,你思一思来想一想,我补瓢到底是为了何因
婆婆:孩子,你可千万别给我学呀
金花:娘,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你这样的婆婆,还会有孝敬的儿媳妇吗
婆婆:那,我要是改了呢
金花:娘,俺不早就跟你说了吗,俺要跟你学嘛
婆婆:孩子,我说改就改,我这就给你奶奶……哎,你奶奶呢
金花:奶奶,奶奶
金花:哎,爹,这是怎么回事啊
公公:孩子,快,扶你奶奶到屋里暖和暖和去
金花:爹,我奶奶这是怎么啦
公公:孩子,你奶奶在后院正要上吊寻死,幸亏我一步赶到,要不…..咳
金花:奶奶,你可千万不要走那条绝路啊
奶奶:孩子,我再也不愿意让你们为了我,吵架翻脸了
婆婆:娘,娘,你就狠狠地打你这不孝顺的儿媳妇吧
(跪下)奶奶:春生他娘啊,只要你以后拿着俺当人看,就行了,快,快起来吧
金花:奶奶,俺娘以后啊,再也不会用这个破瓢给你送饭了
奶奶:孩子,这瓢你补得好啊
公公:补瓢
他娘,这,是怎么回事啊
金花:爹….婆婆:你就别问了
公公:噢,我明白了,你是怕你老了,咱儿媳妇用它孝敬你呀
金花:娘,这瓢你可不能扔啊
婆婆:怎么,金花,你还真留着它给我用吗
金花:娘,你想到哪里去了,我是说,留着它挖饲料,不是更好吗
婆婆:噢,好,好,金花,快把那菜篮子拿来,我给你奶奶做点好吃的去
金花:娘,还是我来吧
婆婆:金花,还是我去吧
金花:娘
婆婆:哎
金花:娘
婆婆:哎,真是个好媳妇啊
公公:往后啊,咱再也用不着偷着孝顺了……哈哈哈
.(剧终)
求五音戏《王小赶脚》,吕剧《喝面叶》,豫剧《朝阳沟》,只要全剧,不要一段一段的,。
谢谢
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