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里有哪些让你刻骨铭心的话
奇葩说里经典语句太多了,我说一些:马薇薇说:有时候不是我们天生容易遇渣男,是彼此价值观不吻合,互相碾压,把对方都弄成了渣。
刚结婚的时候,奇葩哥真的好爱我,我爱喝粥,他就会在加班后跑到港式茶餐厅给我买份海鲜粥,东北的冬天太寒冷了,他怕粥凉了,就把粥揣在怀里,到家一看,他的肚子都被刚出锅的粥烫红了。
我发脾气的时候奇葩哥都是哄我,可是后来我发现他变了,最重要的是他变的不再哄我也不再给我讲道理,有的时候我就在思考,奇葩哥身上有太多太多我年轻时候的影子,当然在我眼里他依然很优秀,但是我已经把他带歪了,所以以后的日子里我要修炼我自己。
颜如晶说:我喜欢的人喝了我就喝啊。
现金社会,理性人和经济人越来越多,反而那些感性的人越来越少见,很多人在遇到事情时就进行利弊分析,或者价值分析,其实,在我们内心深处,无论怎么分析,感情无价都应该放在第一位。
最近碰到很多离婚案子,理由要么是嫌对方在微信里和奇葩人聊天,要么是因为经常吵架,而且吵架的夫妻经常想分出个对错,很多人对外人都能礼让三分,却对自己的爱人分对错,争个你死我活,我认为太多的人需要在自身上找问题,如晶宝贝这句我喜欢的人喝了,我就喝太值得人深思了。
姜思达说:我不能突破作为人的最起码的教养。
姜思达举例子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小男孩抓住七彩鱼,他太饿了,要吃七彩鱼,但是小男孩一边弄鱼一边对鱼说对不起,这是有教养的一种体现。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忘记了做人最起码的教养,有的小偷专门在医院偷病患的救命钱,有的骗子专门骗那些一时糊涂的老年人钱财,这些人早已经配不上人这种称呼了。
《奇葩说》的辩题中,有哪个是你最喜欢的
电视台一片拼模式、拼明星的大势氛围之下,《奇葩说》自成一派形成了纯网生节目重内容本身、重互动方式的“理性气候”。
第二季今年自6月26日起重磅归来,已播出两月,却引发强烈的追看和讨论磁场。
本季节目,金星代替高晓松与马东、蔡康永组成“KJM组合”,加上一众女神大小S姐妹、柳岩、侯佩岑等和一众男神廖凡、黄健翔、吴宗宪等,领着一帮有着各自说话之道的新老奇葩在辩论疆场纵横捭阖。
即便如此,最被网友牢记的不是这些大卡司明星,而是节目中的这些被誉为“中国最会说话的人”的奇葩辩手,以及他们逻辑缜密誓死捍卫的辩题内容和辩论态度。
关于《奇葩说》为何成功,新锐作家何天平有着极为恰切的点评:“面对以90后、00后为主的目标受众,在奇葩辩手、犀利命题与先锋言论的共同作用下,这一节目不仅使得辩论从刻板严肃的氛围中得到娱乐化的释放,也搭建起现下年轻人对这个时代畅所欲言的平台,促成了青年亚文化群体话语体系的全面颠覆。
”同样对于这个问题,作为推手及主持人的马东的解释也恰如其分:“这个节目的核心价值观,是试图找到当下90后最直接、最真实的一种表达方式。
”换成通俗的白话来说,《奇葩说》中的选手是网友周遭中会出现的普通人,节目中的辩题是生活中萦绕耳旁心间的“烦恼”。
更有趣的是,这些问题不像数学题有是非正解,而都是些不分对错的选择题,正或反的选择因人而异又无可厚非,可是趋同的心理效应在作祟:明明知道这场辩论没有结论,但是又很想知道别的年轻人如何思考如何选择。
所以,节目中总比值为100%的正反支持率呈现出剧烈的流动性变化,正说明了每个人在观看时的强参与感和观点翻转。
跟《奇葩说》辩手辩论是什么体验
这并不是奇葩
应该说你的适应能力强。
社会上复杂多变,需要理性思考,合理行为。
而在独处时释放情感可以缓解精神的压力,挺好。
舞台上郭德纲是个能言巧辩,插科打诨包袱不断,可生活里却喜欢思考,言语很少。
这也是真情与处事的一种和谐统一。
只按照脾性处事必定碰壁居多,而永远都是保持理智那也就成为了一台机械。
所以你该庆幸自己一直做的不错而不是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