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报菜名》的那段贯口的台词
蒸羊羔儿、蒸熊掌、、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炉猪、炉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酱肉、香肠、什锦酥盘儿、熏鸡白脸儿、、、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件儿、卤子鹅、山鸡、兔脯、莱蟒、银鱼、、烩鸭腰儿、烩鸭条儿、清拌腰丝儿、黄心管儿、炯白鳝、炯黄鳝、豆鼓鲍鱼、锅烧鲤鱼、烀烂甲鱼、抓炒鲤鱼、抓炒对虾、、软炸鸡、什锦套肠儿、卤煮寒鸦儿,、麻辣油卷儿、熘鲜蘑、熘鱼脯、熘鱼肚儿、熘鱼片儿、醋熘肉片儿、熘三鲜儿、熘鸽子蛋、熘白蘑、熘什件儿、炒银丝儿、熘刀鱼、、炒白虾、炝青蛤、炒面鱼、炝竹笋、、炒虾仁儿、熘腰花儿、烩海参、炒蹄筋儿、锅烧海参、锅烧白菜、碟木耳、、桂花翅子、炸飞禽、炸汁儿、炸排骨、清蒸江珧柱、糖熘芡仁米、拌鸡丝、拌肚丝、、什锦丁儿、糟鸭、糖熘鱼片、熘蟹肉、炒蟹肉、烩蟹内、清拌蟹肉、蒸南瓜、酿倭瓜、炒丝瓜、酿冬瓜、熘鸭掌儿、焖鸭掌儿、焖笋、炝茭白、茄子晒驴肉、鸭羹、餐肉羹、鸡血汤、三鲜木须肉。
红丸子、白丸子、南煎九子、、三鲜丸子、金丸子、鲜虾丸子、鱼铺丸子、饸饹丸子、豆腐丸子、樱桃肉、马牙肉、米粉肉、一品肉、栗子肉,坛子肉、红焖肉、黄焖肉、酱豆腐肉、晒驴肉、炖肉、黏糊肉、烀肉、扣肉、松肉、罐儿肉、烧肉、大肉、烤肉、白肉、红肘子、白肘子、熏叶子、水晶叶子、蜜腊肘子、锅烧肘子、扒肘条、炖羊肉、酱羊肉。
烧羊肉、烤羊肉、清蒸羊肉,五香羊肉、氽三样儿、爆三样儿、烩银丝儿、烩白杂碎、炸绣球、三鲜鱼翅、栗子鸡、氽鲤鱼、酱汁鲫鱼、活钻鲤鱼、板鸭、筒子鸡、烩脐肚、爆肚仁、盐水肘花儿、锅烧猪蹄儿、烧肝尖儿。
烧肥肠、烧心、烧肺、烧紫菜儿、烧莲蒂、烧空盖儿、油炸肺、酱瓜丝儿、山鸡下儿、拌海蜇、龙须菜、炝冬笋、玉兰片、烧鸳鸯、烧鱼头、烧摈子、烧百合、炸豆腐、炸面筋、糖熘饹,炸儿、拔丝山药、糖焖莲子。
酿山药、杏仁酪、小炒螃蟹、氽大甲、什锦葛仙米、蛤蟆鱼、扒带鱼、海鲫鱼、黄花鱼、扒海参、扒燕窝、扒鸡腿儿、扒鸡块儿、扒肉、扒面筋、扒三样儿、油泼肉、酱泼肉、炒虾黄儿、熘蟹黄儿、炒子蟹、炸子蟹、佛手海参、炒芡子米、奶汤、翅子汤、三丝汤、熏斑鸠、卤斑鸠、海白米、烩腰丁儿、火烧茨菰、炸鹿尾儿、焖鱼头、拌皮渣儿、氽肥肠儿、清拌粉皮儿、木须菜、烹丁香、烹大肉、烹白肉、麻辣野鸡、咸肉丝儿、白肉丝儿、荸荠、一品锅、素炝春不老、清焖莲子、酸黄菜、烧萝卜、烩银耳、炒银枝儿、八宝榛子酱、黄鱼锅子、白菜锅子、什锦锅子、汤圆子锅、菊花锅子、煮饽饽锅子、肉丁辣酱、炒肉丝儿、炒肉片、烩酸菜、烩白菜、烩豌豆、焖扁豆、氽毛豆,外加腌苤蓝丝儿。
京剧挡马的历史和一切资料
谢谢了
出自杨家将,焦赞之弟焦光普流落北番,偶遇一番将,欲盗其令牌回宋朝。
其实那一番将是杨八姐,二人相认后八姐让焦光普扮其马童,一同过关。
北宋年间,北方的辽国不断兴兵犯境,边境一带战火连年不息。
为了对付辽兵的进犯,朝廷派杨延昭率重兵镇守三关与辽军对峙,防御来犯。
这年秋天,北方雨水充沛,辽邦境内水草丰足,杨延昭深知辽军统帅萧天佐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眼下正是他用兵的好时机。
杨延昭一面加紧备战,一面派人密切监视辽兵的动向,以备不测。
杨延昭兄弟七人,除了四哥延辉流落番邦生死不明、五哥延德在五台山出家外,其余弟兄均在征辽的战争中为国捐躯了。
他的小妹杨八姐也随他一同镇守边关。
这杨八姐虽然是个女孩子,却自小喜好武艺,练就了一身好武功,成为杨延昭帐下的一员得力战将。
这天,杨八姐带兵巡哨时,抓获了一名番将,从那番将身上搜出一块腰牌。
这腰牌是番人进出边境关口的凭证,有了它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番邦境内了。
八姐心想:这些天哥哥延昭正担心辽兵犯境,现在有了腰牌,何不趁机化妆成番将的模样儿,去辽邦将军情探个清楚。
八姐打定主意,当即跑到哥哥那里去请命。
延昭担心她年纪太小,而且又是个女孩子,便没有答应。
八姐着急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军情大计,冒点险也是值得的。
”在八姐的坚持下,延昭只好同意她的请求。
八姐领命之后装扮成一名番邦小将,只身一人直奔北国。
有腰牌做掩护,她十分顺利地进入了番邦境内。
经她一路明查暗访,很快便摸清了辽兵的底细。
果然不出杨延昭所料,萧天佐一面屯粮备草一面悄悄地调集兵将,伺机而动。
八姐得知这一情况不敢怠慢,立即打马星夜去给哥哥报信。
太阳快落山时她来到边境一个叫柳叶镇的地方。
正要穿镇而过,镇口一个店家打扮的人上前拦住了她的马头。
八姐归心似箭,当即拨转马头想绕过那人继续赶路。
谁知,那人一闪身又将马头拦住。
八姐气恼地质问道:“你这店家好不讲理,我有急事要出关,你为什么三番两次拦挡我的马头?” 店家赔着笑脸说道:“将军不要生气,我知道您想要出关,可如今天色已晚,出境的关口已经关闭,您何不在我这小客店里住上一晚,明日一早赶路也不迟啊。
” 八姐抬头看了看,附近只有这个小客店,经过一天奔波,人马都有些乏累了,她只好翻身下了马。
店主人热情地帮她把马牵进了店。
这是一个十分简陋的小客店,店主人约模四十来岁,个子不太高,却显得十分精明干练。
八姐惟恐暴露了身份,尽量不和他多讲话。
可那店主人却问长问短地唠叨个没完,特别是他那双透着狡黠的眼睛,不住地在八姐身上盯着,对这位过份殷勤的店主人,八姐不由心存了几分戒备。
八姐的眼力不错,这店主人确实不是等闲之辈,他原是宋朝的一位将军,名叫焦光普,与杨延昭手下的大将焦赞是堂兄弟。
当年他随宋军征战北国,在一次战斗中,他和部队陷入重围,最后他拼死冲杀出来,但部队已经失散,从此便流落番邦。
多年来,他一直想返回南朝重新为国效力,无奈番兵把守边关太严,没有腰牌根本不放你出关。
为了等待机会,他在靠近边境的柳叶镇开了一个小客店,暂且存身。
八姐从镇前经过时,他一见马上是位番邦小将,而且又是孤身一人,不由心中暗喜,若能把他哄到店中,借机夺得他的腰牌,便不愁出不了关了。
不料,八姐对他早有了戒心,他几次想靠上前去偷八姐腰间的那面牌,都被八姐警觉地闪过了。
焦光普无奈,只好慢慢寻机下手。
他借着给八组端酒送饭的机会,一面搭讪着一面仔细打量着八姐。
突然,他发现八姐的那双纤纤玉手根本不像是男人的手,而且面目清秀,尽管是一副番邦打扮,却根本不似番邦之人。
再仔细一看,那小将的相貌也有几分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
此时,八姐对店主人的身份也产生了怀疑,虽然他身穿番邦服装,却带着明显的南朝口音,特别是他那店里竟挂着一幅关羽的绣像画,番邦人怎么会供奉关老爷呢!八姐越发奇怪起来。
焦光普见八姐盯着那幅画看,便借机说道:“这幅画,画得都好,就是有一处地方画得不太像,不知将军看出了没有?” “哪一处画得不像?”八姐不解地问。
焦光普指着画面说:“您朝那儿看。
”趁着八姐抬头观画之际,他迅速朝八姐的喉下瞥了一眼,果然没有男人的喉结,他心里更加有数了。
可是乔装改扮深入番邦,一个女孩子竟有如此胆量,她究竟是谁呢!哦……焦光普突然想起来了,眼前这个番邦小将就是杨府的八姐,当年他曾在杨府见过几面,怪不得刚才一见便觉得有些眼熟呢。
八姐端详了半天也没看出那画什么地方不像,只好问道:“你说说看到底哪一处画得不像?” 焦光普两眼盯着八姐的手,嘿然一笑,旁敲侧击道:“您不觉得关平那双手有点儿像女人的手吗! 八姐心里一惊,忙把手缩了回去。
焦光普见状哈哈大笑,道: “别瞒我了,您是杨……”焦光普的杨字刚出口,八姐陡然变色,猛地抽出宝剑朝焦光普刺去。
焦光普急忙闪身躲过剑锋,还没等他张口解释,八姐的剑已经再次朝他刺去,焦光普左躲右闪,八姐却始终不容他开口,那口锋利的宝剑像蛇一样死死缠住了他。
焦光普无奈,只好先保住性命要紧,他一面用椅子抵挡八姐的凶猛进攻,一面不住地高声叫道:“别打了,都是自己人!” 八姐已经杀红了眼,一心要将这个识破自己身份的店主人置于死地。
焦光普说的话她根本听不进去,只管拼命朝对方要害处下手。
幸亏焦光普的武功不凡身手敏捷,几次化险为夷。
最后,直到焦光普抓住了八姐的手腕,才结束了这场生死误会。
焦光普赶紧向八姐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八姐这才知道险些错杀了自家人,忙向焦光普赔礼道:“小妹一时鲁莽,让焦兄受惊了。
”焦光普苦笑着摇了摇头,说:“若不是我躲闪得快,怕是早已做了异乡之鬼了。
”一句话说得八姐红了脸。
八姐问焦光普因何流落在番邦,焦光普叹了口气,把当年征战失散的经过述说了一遍。
八姐听完道:“既然如此,何不随我一同回转南朝。
” 焦光普无奈地说:“这些年我做梦都想回去,可是没有腰牌出不了关,也是枉然啊。
” 八姐想了想,说:“我倒有个主意,明日出关,焦兄可扮做我的马夫为我牵马,这样我们就可以一同混出关去了。
” 焦光普一听大喜,忙说道:“就依贤妹的主意,明日一早我就装扮成马夫随贤妹一同出关。
” 经过这场误会,流落番邦多年的焦光普巧遇了八姐。
最后,凭着八姐的腰牌,二人终于顺利地返回了南朝。
采纳哦
12年自动挡马三星驰一公里一块钱什么原因
12年自动挡马三星驰一公里一块钱这个油耗明显偏高,个人认为很有可能是车子发动机积碳过多导致的,建议检查一下车子的火花塞是否需要更换,节气门是否需要清洗。
威继光最主要的历史贡献
戚继光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
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1] 。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2] (概述图片来源[3] )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沿海倭患。
南征倭寇还沿海太平更多明末,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征讨倭寇,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北御后金保家国安定更多后金军不断南下侵袭明朝,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后又增援辽东战场,阻止了后金军的进一步南下。
相关词条:张居正鸳鸯阵倭寇俞大猷神机营中文名戚继光别 名戚元敬、戚少保、戚武毅,号南塘、孟诸国 籍明朝民 族汉族出生地山东蓬莱(一说山东济宁)出生日期1528年11月12日逝世日期1588年1月5日职 业军事家主要成就创建戚家军南平倭寇,北御蒙古代表作品《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等官 职登州卫指挥佥事、蓟州总兵谥 号武毅祖 籍安徽省定远县永康镇典 故戚继光斩子目录1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南征倭寇▪ 北御鞑靼▪ 名将陨落2军事成就▪ 练兵排阵▪ 修筑长城▪ 装备发明3历史评价4艺术成就▪ 诗文▪ 书法5轶事典故6家属成员7人物纪念▪ 戚公祠▪ 纪念馆8影视形象1人物生平编辑早期经历戚继光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
公元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4] 公元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5] 公元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6] 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7] 南征倭寇岑港之战戚继光半身画像公元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隔绝而没有来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继光的罪。
而后,汪直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会合,前往围攻。
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于是朝廷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其带罪杀敌。
驻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继光与俞大猷的进攻,于是打算逃走。
[8] 公元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备驾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继光趁机发动进攻,击沉倭寇大船,余党向闽南逃窜。
[9] 从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烧杀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人弹劾戚继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
正要准备治罪,戚继光却因平定汪直的功劳而复官,让戚继光守卫守台、金、严三郡。
[10]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
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11] 台州之战公元1561年(嘉靖四十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
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
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
[12] 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官升三等。
而后,闽、广一带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带作乱,总督胡宗宪无法平定,于是让戚继光来增援,戚继光率军于上坊巢将其击破,倭寇奔走建宁,戚继光引军回浙江。
[13] 福建之战福州戚公祠中的戚继光塑像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福建,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从广东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联合福清、长乐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14] 倭寇声势浩大,当地官军不敢进攻,于是胡宗宪传令让戚继光带兵剿贼。
戚继光领命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
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
倭寇余党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
[15] 戚继光平定福建倭患后班师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见少量倭寇从东营澳登入,戚继光率兵急攻,斩首两百人。
经过几番战斗,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继光杀光。
[16] 兴化之战莆禧古城北门戚继光石雕像戚继光回到浙江后,从日本国本土而来的新的倭寇又伺机侵略,他们人数日益壮大以后,袭击兴化,但围攻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
而此时刘显派了八个人带着书信到兴化传达信息,被倭寇拦杀,倭寇就换上刘显使者的服饰骗开城门,趁机攻陷了兴化城。
[17] 倭寇攻陷兴化后,刘显率兵逼近兴化,但因为兵少,刘显不敢擅自攻城,却因此被弹劾,背负罪名。
[18] 而福建总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军合围。
[19] 公元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朝廷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前来支援,而都指挥欧阳深却中了倭寇埋伏搏战而死,倭寇遂占据平海卫。
[20] 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前来支援。
戚继光到后,谭纶立刻筹备对倭寇的总攻,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戚继光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斩杀三千多人。
于是刘显等复兴兴化。
朝廷以戚继光先前横屿大战,录前后战功,以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世廕千户,代替俞大猷为总兵。
[21] 仙游之战戚继光像[2]公元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倭寇余党纠合一万多人围攻仙游,打了三天,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倭寇败走,戚继光率军追击,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不少人都坠于悬崖摔死。
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
戚继光分五哨(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
[22] 剩下的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扰福宁,戚继光率领李超等前往将其击败,又乘胜追至永宁,杀死三百多人。
[23] 同年,潮州倭寇聚众二万,与海盗吴平互为犄角之势劫掠潮州,俞大猷率兵杀败倭寇,并将吴平招降,让吴平驻扎在梅岭。
[24] 但不久之后,吴平纠合被明军击败的流散倭寇一万多人,伙同林道乾、曾一本先后在走马溪、泊浦澳登陆,洗劫南村堡和港口村。
戚继光即刻率军前来围剿,吴平得知后放弃之前据守的梅岭,集合大船一百多艘,逃入南澳,并修筑大寨防御。
[25] 公元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俞大猷率领水军,戚继光率领步兵,二人合力围剿吴平,吴平破败,孤身逃往凤凰山。
[26-27] 北御鞑靼戚继光图像公元1567年(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向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
但朝议后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
于是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
当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请求让戚继光对其训练,得到了穆宗的许可。
[28] 公元1568年(隆庆二年),明穆宗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
[29] 戚继光到任后,时蓟州有总兵郭琥,而戚继光为总理,无法统一号令,于是朝廷将郭琥调走,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
又以戚继光前破吴平有功,进封为右都督。
时北蛮子侵略青山口,戚继光引兵将其击退。
[30] 公元1573年(万历元年),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谋划进犯,向明朝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于是二人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差点活捉董狐狸。
同年夏,董狐狸侵略桃林,被戚继光击退。
[31] 而后董狐狸的侄子董长昂侵犯界岭,又被击败。
董狐狸多次侵扰边境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于是献关求赏,朝廷答应其按年给予赏赐。
[32] 公元1574年(万历二年),董长昂又入侵边境但无法从关口攻入,于是逼着他的叔父董长秃寇犯边境。
戚继光领兵将其击败并活捉董长秃。
董狐狸与董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请求赦免董长秃。
戚继光与部下商议后决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于是将劫掠的百姓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
自此董狐狸与董长昂再也不敢侵犯蓟门。
[33] 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北蛮子无法攻入,于是转而进犯辽东,戚继光率兵增援,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
[34] 朝廷封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
[35] 名将陨落戚继光公元1582年(万历十年),朝廷里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
[36] 公元1585年(万历十三年),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回乡后病死。
[37] 2军事成就编辑练兵排阵军事上,戚继光撰写了两部重要兵书,即《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这两部书是他练兵打仗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训练军队的教本,在军事学上有很高的地位,被收录《四库全书》,占军事著作的十分之一。
戚继光初到山东备战倭寇时,发现明军格骄兵惰、纪律松弛、兵不习战,跟熟练使用倭刀、重箭的倭寇相比,战斗力实在太弱。
于是戚继光到金华、义乌等地招募了3000农民,并亲自训练他们,这便是早期的”戚家军“。
鸳鸯阵鸳鸯阵模型因为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呕,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
戚继光针对这一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队形,这种阵形在与倭寇作战时好像是结伴而行的鸳鸯,于是被命名为”鸳鸯阵“。
这种以十二人为一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形,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
鸳鸯阵阵形以12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
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桠杈,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
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
最后一名为负责伙食的火兵。
“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
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
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
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
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
此阵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38] 车营戚继光镇守蓟门时期,根据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兵作战的特点,建立了车营来克制骑兵,每四人推一辆战车,战车里放置拒马器和火器。
战斗时,将战车结成方阵,马步军以战车为掩护,先用火器进行远距离攻击,敌人的骑兵靠近后步兵使用拒马器列于阵前,用长枪刺杀,敌人败北后,派骑兵对其进行追击。
戚继光又在阵后置辎重营,选南兵为先锋,入卫兵主策应,本镇兵专门负责防守,戚继光一军节制精明,器械犀利,使得蓟门成为当时边境第一军。
[39] 修筑长城金山岭“南倭北虏”,即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和北部边境鞑靼骑兵的袭扰,是长期困扰明朝廷、危及大明江山社稷的两大问题。
在与俞大猷、谭纶等人消灭南部倭寇之后,戚继光被调往北边防御鞑靼。
[40] 长城金山岭戚继光雕像明朝为加强北方防务,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之为九边重镇,[41] 每镇均设有总兵官管辖。
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戚继光为蓟镇总兵官。
蓟镇长城最早修建于明朝初期,洪武六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
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又九,皆置戍守。
洪武十四年徐达发燕石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宁、界岭等三十二关。
虽然到弘治、嘉靖年间长城也都有所修筑,但过于简单。
真正大规模的修筑则从隆庆至万历初由戚继光完成的。
戚继光在修建长城过程中,依据“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山势低矮处,加高城墙;山势高峻处,修建敌楼,个别地方加修了障墙、支墙、挡马墙,全部为砖石结构或砖石木结构,使这段长城设施完备、构筑牢固、布局严谨、可攻可守。
经专家鉴定,金山岭长城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之所在。
障墙、文字砖、挡马墙,被誉为金山岭长城的“三绝”。
[42] 空心敌台戚继光修建空心敌台戚继光在在加固城墙的同时,又修建了空心敌台。
空心敌台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下部为基座,用大条石砌成,高与城墙相同,中部为空心部分,有的用砖墙和砖砌筒拱承重,构筑成相互连通的券室,有的用木柱和木楼板承重,外侧包以厚重的砖墙,形成一层或二层较大的室内空间,以供士兵驻守,存放粮秣和兵器。
上部为台顶,多数敌台台顶中央筑有楼橹,供守城士兵遮风避雨,也有的台顶铺漫成平台,供燃烟举火以报警,而无楼橹。
戚继光在《练兵杂纪》中对空心敌台有详细记载,敌台高低大小不等,各个敌台之间互为犄角,相互救应,敌台里都配备有火炮,鞑靼的弓箭无法射到敌台里的士兵,骑兵在火炮的攻击下也不敢靠近长城。
每个空心敌台置有百总一名,负责指挥战斗。
[43] 装备发明戚氏军刀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登州戚氏军刀戚氏军刀是戚继光专门针对倭寇使用的倭刀所改良制造的武器。
明朝军队所用的刀在与倭寇交战时,经常被倭寇的倭刀砍断。
戚继光吸收倭刀的长处,对中国军刀进行改良,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宽度的缩小,刀尖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采用削栋,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是不减少刀刃的强度。
戚继光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著作里有记载此刀的锻造方法。
[44]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收藏有一把登州戚氏军刀,刀上部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
狼筅戚家军狼筅的操练狼筅是戚继光对付倭寇给戚家军所配备的武器之一,粗有二尺,长有一丈五六尺。
明朝的军队在与倭寇交战时,因惧怕倭寇的倭刀而张皇失措,戚继光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
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
狼筅上的枝端茂盛,可以掩护持有者,冲阵时既能自保,又非常具有杀伤力,可谓攻受兼备,被称为“刺倭利器”。
[45-46] 火炮虎蹲炮戚继光给戚家军装备的火炮又称为“虎蹲炮”,因为其射击的样子像猛虎蹲坐的样子,所以得名。
明朝军队重视火器的使用,并专门成立了配备火器的部队“神机营”。
在与倭寇作战时,戚继光发现鸟铳与佛朗机使用起来缺憾极大,鸟铳虽然精准,但是杀伤力太弱,而佛朗机虽然有杀伤力但非常笨重,不利于扛行。
[47] 于是戚继光便发明创造了“虎蹲炮”,比鸟铳杀伤力大,比佛朗机轻,便于携带。
并大量制造配备。
3历史评价编辑赵宪《东还封事》:① 闻戚继光之备倭于南方也,沿海筑墙,间设烟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而守备甚固,倭寇以此不敢下陆云。
② 北虏寇边,蓟镇总兵官戚继光,令中军将倪善领畿县军三万以赴之,盖以主将威信之素著,故军畏其令,而不敢扰民也。
《明神宗实录》: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
张廷玉《明史》:①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与大奠均为名将。
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②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
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
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48] 赵翼:阮亭所征引博矣,然如郭(郭登)、戚(戚继光)诸公,本有诗名,固亦不足为异。
[49] 郑观应: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
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
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无不通书史,晓兵法,知地利,精器械,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
[50] 蔡东藩:偏师制胜仗兵韬,小丑么幺宁许逃。
若使名豪能代出,亚东何自起风涛
[51] 黎东方:郑和、于谦、张居正、戚继光、郑成功,都是千古不朽的豪杰。
4艺术成就编辑诗文戚继光·蒙汉良篆刻戚继光在戎马倥偬之际,既写成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又留下了《止止堂集》等诗文篇章,在当时那个年代就享有“伟负文武才如公者,一时鲜有其俪”的赞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戚继光的诗“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
王士祯将其列为古今名将能诗的十一人之一。
[49] 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戚继光把历年所写诗文合编成五卷,即《横槊稿》三卷、《愚愚稿》二卷,合称《止止堂集》。
止止堂是蓟州总理署中戚继光的三间书房,也兼办公之用。
(堂名“止止”,取《周易》“大畜”卦意。
“大畜”之卦,上卦为艮,下卦为乾。
艮为山,为止;乾为天,为健。
其卦意是“健而止”,谓刚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
)《止止堂集》以诗为主,也有戚继光“誓戒、祭告、奏凯、悼亡、纪行、赠答”等方面的文章。
[52] 书法戚继光 送李小山归蓬莱诗[53]戚继光的书法行笔流畅,个性化的书法艺术表达,整幅作品,果敢潇洒,用笔奔放骏爽,挥洒自如,气韵自然,颇受黄山谷书风的影响。
表达出意气风发的气息。
作品透露出的是他内心的沉静与刚毅,棱角分明的粗线条勾画出的正是他不受拘束的气概。
[53] 戚继光工诗文,善书法,行草笔法娟秀,豪劲端重,不减晋、宋诸贤气格。
有不少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
5轶事典故编辑戚继光斩子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
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
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
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
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
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
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
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
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该故事被广为流传,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
京剧挡马的历史和一切资料
谢谢了
出自杨家将,焦赞之弟焦光普流落北番,偶遇一番将,欲盗其令牌回宋朝。
其实那一番将是杨八姐,二人相认后八姐让焦光普扮其马童,一同过关。
北宋年间,北方的辽国不断兴兵犯境,边境一带战火连年不息。
为了对付辽兵的进犯,朝廷派杨延昭率重兵镇守三关与辽军对峙,防御来犯。
这年秋天,北方雨水充沛,辽邦境内水草丰足,杨延昭深知辽军统帅萧天佐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眼下正是他用兵的好时机。
杨延昭一面加紧备战,一面派人密切监视辽兵的动向,以备不测。
杨延昭兄弟七人,除了四哥延辉流落番邦生死不明、五哥延德在五台山出家外,其余弟兄均在征辽的战争中为国捐躯了。
他的小妹杨八姐也随他一同镇守边关。
这杨八姐虽然是个女孩子,却自小喜好武艺,练就了一身好武功,成为杨延昭帐下的一员得力战将。
这天,杨八姐带兵巡哨时,抓获了一名番将,从那番将身上搜出一块腰牌。
这腰牌是番人进出边境关口的凭证,有了它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番邦境内了。
八姐心想:这些天哥哥延昭正担心辽兵犯境,现在有了腰牌,何不趁机化妆成番将的模样儿,去辽邦将军情探个清楚。
八姐打定主意,当即跑到哥哥那里去请命。
延昭担心她年纪太小,而且又是个女孩子,便没有答应。
八姐着急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军情大计,冒点险也是值得的。
”在八姐的坚持下,延昭只好同意她的请求。
八姐领命之后装扮成一名番邦小将,只身一人直奔北国。
有腰牌做掩护,她十分顺利地进入了番邦境内。
经她一路明查暗访,很快便摸清了辽兵的底细。
果然不出杨延昭所料,萧天佐一面屯粮备草一面悄悄地调集兵将,伺机而动。
八姐得知这一情况不敢怠慢,立即打马星夜去给哥哥报信。
太阳快落山时她来到边境一个叫柳叶镇的地方。
正要穿镇而过,镇口一个店家打扮的人上前拦住了她的马头。
八姐归心似箭,当即拨转马头想绕过那人继续赶路。
谁知,那人一闪身又将马头拦住。
八姐气恼地质问道:“你这店家好不讲理,我有急事要出关,你为什么三番两次拦挡我的马头?” 店家赔着笑脸说道:“将军不要生气,我知道您想要出关,可如今天色已晚,出境的关口已经关闭,您何不在我这小客店里住上一晚,明日一早赶路也不迟啊。
” 八姐抬头看了看,附近只有这个小客店,经过一天奔波,人马都有些乏累了,她只好翻身下了马。
店主人热情地帮她把马牵进了店。
这是一个十分简陋的小客店,店主人约模四十来岁,个子不太高,却显得十分精明干练。
八姐惟恐暴露了身份,尽量不和他多讲话。
可那店主人却问长问短地唠叨个没完,特别是他那双透着狡黠的眼睛,不住地在八姐身上盯着,对这位过份殷勤的店主人,八姐不由心存了几分戒备。
八姐的眼力不错,这店主人确实不是等闲之辈,他原是宋朝的一位将军,名叫焦光普,与杨延昭手下的大将焦赞是堂兄弟。
当年他随宋军征战北国,在一次战斗中,他和部队陷入重围,最后他拼死冲杀出来,但部队已经失散,从此便流落番邦。
多年来,他一直想返回南朝重新为国效力,无奈番兵把守边关太严,没有腰牌根本不放你出关。
为了等待机会,他在靠近边境的柳叶镇开了一个小客店,暂且存身。
八姐从镇前经过时,他一见马上是位番邦小将,而且又是孤身一人,不由心中暗喜,若能把他哄到店中,借机夺得他的腰牌,便不愁出不了关了。
不料,八姐对他早有了戒心,他几次想靠上前去偷八姐腰间的那面牌,都被八姐警觉地闪过了。
焦光普无奈,只好慢慢寻机下手。
他借着给八组端酒送饭的机会,一面搭讪着一面仔细打量着八姐。
突然,他发现八姐的那双纤纤玉手根本不像是男人的手,而且面目清秀,尽管是一副番邦打扮,却根本不似番邦之人。
再仔细一看,那小将的相貌也有几分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
此时,八姐对店主人的身份也产生了怀疑,虽然他身穿番邦服装,却带着明显的南朝口音,特别是他那店里竟挂着一幅关羽的绣像画,番邦人怎么会供奉关老爷呢!八姐越发奇怪起来。
焦光普见八姐盯着那幅画看,便借机说道:“这幅画,画得都好,就是有一处地方画得不太像,不知将军看出了没有?” “哪一处画得不像?”八姐不解地问。
焦光普指着画面说:“您朝那儿看。
”趁着八姐抬头观画之际,他迅速朝八姐的喉下瞥了一眼,果然没有男人的喉结,他心里更加有数了。
可是乔装改扮深入番邦,一个女孩子竟有如此胆量,她究竟是谁呢!哦……焦光普突然想起来了,眼前这个番邦小将就是杨府的八姐,当年他曾在杨府见过几面,怪不得刚才一见便觉得有些眼熟呢。
八姐端详了半天也没看出那画什么地方不像,只好问道:“你说说看到底哪一处画得不像?” 焦光普两眼盯着八姐的手,嘿然一笑,旁敲侧击道:“您不觉得关平那双手有点儿像女人的手吗! 八姐心里一惊,忙把手缩了回去。
焦光普见状哈哈大笑,道: “别瞒我了,您是杨……”焦光普的杨字刚出口,八姐陡然变色,猛地抽出宝剑朝焦光普刺去。
焦光普急忙闪身躲过剑锋,还没等他张口解释,八姐的剑已经再次朝他刺去,焦光普左躲右闪,八姐却始终不容他开口,那口锋利的宝剑像蛇一样死死缠住了他。
焦光普无奈,只好先保住性命要紧,他一面用椅子抵挡八姐的凶猛进攻,一面不住地高声叫道:“别打了,都是自己人!” 八姐已经杀红了眼,一心要将这个识破自己身份的店主人置于死地。
焦光普说的话她根本听不进去,只管拼命朝对方要害处下手。
幸亏焦光普的武功不凡身手敏捷,几次化险为夷。
最后,直到焦光普抓住了八姐的手腕,才结束了这场生死误会。
焦光普赶紧向八姐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八姐这才知道险些错杀了自家人,忙向焦光普赔礼道:“小妹一时鲁莽,让焦兄受惊了。
”焦光普苦笑着摇了摇头,说:“若不是我躲闪得快,怕是早已做了异乡之鬼了。
”一句话说得八姐红了脸。
八姐问焦光普因何流落在番邦,焦光普叹了口气,把当年征战失散的经过述说了一遍。
八姐听完道:“既然如此,何不随我一同回转南朝。
” 焦光普无奈地说:“这些年我做梦都想回去,可是没有腰牌出不了关,也是枉然啊。
” 八姐想了想,说:“我倒有个主意,明日出关,焦兄可扮做我的马夫为我牵马,这样我们就可以一同混出关去了。
” 焦光普一听大喜,忙说道:“就依贤妹的主意,明日一早我就装扮成马夫随贤妹一同出关。
” 经过这场误会,流落番邦多年的焦光普巧遇了八姐。
最后,凭着八姐的腰牌,二人终于顺利地返回了南朝。
采纳哦
长城结构图
券门:由于平时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战事发生,即要登城参加战斗,所以在长城内侧每隔不远就建有一个圆拱形小门,称作券门,有石阶通到城墙顶上。
(2) 垛口:在墙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筑有两米高的齿形垛口,是战斗人员了望敌情、射击敌人时掩护自己用的。
具体构造时:从墙上地坪开始砌至人体胸腹部高度时,再开始砌筑垛口。
垛口一般砌筑成矩形。
垛口上部砌有一个小方洞即了望洞。
了望洞的左右侧面砖呈内外八字形,这是为了便于了望敌人,又不易被敌箭射中。
下部砌有一个小方洞,是张弓发箭的射孔。
射孔底面向下倾,便于向城下射击敌人。
古时射孔射程有三限:从射孔上限射出的箭,可中的人心胸以上及头部,称中头彩;中限可射中敌人腰腹部,称截腰;下限可射中敌人的腿部,称钉足。
如果敌人靠近城墙,射孔就无法发挥作用,只有靠投掷石块、火球一泪的武器来组织敌人架梯攻城。
垛口的宽度约一点五米至一点六米,一般能并排遮掩两个人的身体,高度约二米,垛口之间距离不大于垛口宽度的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城门中轴线两侧的垛口都是构筑成对称的。
(3) 擂石口:擂石口的内口高宽均约50厘米左右,它的砌法比较复杂。
其内口下半是砌墙时预留的方孔,上半用异形砖拼成券状转脸。
其外口上沿放石盖板,盖板内侧凿出弧形缺口,外侧凸出墙面成为垛墙外币的一层拔檐。
外口之下的外檐墙面上砌有圆弧形的凹槽溜道,无论石墙还是砖墙,溜道都是用异形砖拼砌的。
溜道长度虽然在不同的地段内并不相等,约自85厘米到2米,但都上深下浅,过渡得极为平滑。
(4) 垛墙:又称雉堞,设在马道外侧,基厚48厘米到40厘米。
垛墙上半部开垛口,下半部砌擂石口,与垛口相错排列,也有每两个垛口才砌一个擂石口的。
垛墙的砌法都是用素灰砌内外两皮城砖墙,两皮墙都顺砌十字缝,没有丁砖拉接。
墙顶和垛口上再加一层预烧的封顶砖,封顶砖扩等于垛墙顶宽,上面做成坡顶,极个别垛口用垛石口。
(5) 宇墙(女墙):在城墙顶的内侧,修有一道与垛口并行的矮墙,高约一米,叫宇墙,又叫女儿墙,它起着栏杆的作用。
构筑时,一般是从一层与墙体同宽的压面条石开始的,压面条石之上开始砌筑女儿墙。
女儿墙的宽度一般比压面条石略窄,用实体墙砌筑法,砌六层或八层条砖,顶面砌筑一层脊砖,脊砖是专门烧制的,也有的是在施工时用泥刀砍制而成的。
(6) 单边墙:所谓单边墙是当地群众的叫法,它与普通城墙的区别就在于它仅是一堵薄墙。
单边墙砌在山势极险、山脊高耸而薄、并且边墙外侧也没有人马通过的地段。
在北京附近的司马台长城就有一段著名的单边。
单边墙是限于形势迫不得已才采取的建筑类型,大都采用表面未经加工的粗大毛石砌筑,以素灰做粘接材料。
因为地形多变,单边墙的高度也不统一,大约在2到3.5米之间。
(7) 障墙:障墙一词是近年来在研究长城的著作中出现的约定俗成的叫法,指的是天梯式马道上沿大阶台边缘建造的与垛墙垂直相撞的包墙。
其形制、高度与作法都与宇墙相似。
它居高临下,朝向低谷方向,是为了防卫已进入边墙内侧敌人进攻而设置的。
最明显的如慕田峪长城,其边段城墙上,垛墙已全部残毁,但在它的内外墙面上都有擂石口的溜道,可见是两面皆设垛口的。
(8) 挡马墙(拒马沟):长城城墙外面敌方向在冷兵器的射程范围内修建的矮墙或沟堑。
阻止敌兵快速靠近城墙的辅助防御工事,其实并不是完全为防御敌骑兵而进行的设计。
(9) 城墙顶面:顶面一般宽约五米,可容五马并骑,十人并行。
为了防滑,路面多用三至四层方砖铺砌而成,铺砖方法采用十字缝的形式,用石灰勾缝砌筑,嵌缝平整。
这样做客观上还防止了破环地面的野草滋生。
有的地段,由于地形陡峭,长城城墙只能依山势修筑城倾斜的,这时城墙的顶面也就用条石或青砖砌成阶梯形的地面,叫做梯道,否则人员难以行走。
有的梯道顺山脊从山脚一直砌到山顶。
(10) 马道:在城楼旁边,靠内檐墙一般都有一条倾斜的,从地面通向城墙顶面的通道,它是人、马上下城墙的通路,叫做马道。
马道宽约五至六米,道的内侧一面砌筑有一米上下的宇墙,起栏杆作用。
由于马道一般都是三十度上下的倾斜面,为了防滑,道面全将青砖侧面朝上,砌筑成十字形的嵌缝。
有的城墙较高,马道还修城二次阶形,在地面马道的入口处,还建有门楼。
像嘉峪关东西两城楼的北侧,均筑有宽敞的马道。
(11) 排水沟及吐水嘴:为了能及时排泄积于城墙顶地面上的积水,每隔一段距离,就筑有一道排水沟,雨水通过排水沟及内檐墙上的吐水嘴排于城墙基础之外。
吐水嘴一般均伸出墙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护了墙基不被雨水长久侵蚀冲刷。
中国戏曲与民族风俗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地方戏曲具体分布: 北京市: 京剧 北昆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临县道情戏 晋北道情戏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 龙江剧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户戏 弦板腔 陕西道情戏 陕南花鼓戏 陕南端公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 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淮海戏 锡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沙河调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淮剧 嗨子戏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 赣剧 戈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闽剧 平讲戏 庶民戏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东昌花鼓戏 雷剧 梅县山歌剧 粤西白戏 临剧 海南省: 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剧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 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怀调 大弦调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 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云南壮剧 彝剧 贵州省: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 藏剧 京剧 艺术特色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传统剧目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
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属于二簧系统的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演员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整理修改,其中优秀的剧目作为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舞台上广泛流传。
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华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折子戏、本戏等。
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川剧 【剧目】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
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
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艺术特色】 变脸 川剧表演生活气息浓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川剧艺人创造了变脸、藏刀、钻火圈、开慧眼等许多绝技,表演时火爆热闹,新奇有趣,形成川剧的一大特色。
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
它是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变脸的方法大体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就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类器皿中,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或其他特定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器皿,闭眼、闭气、用口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扯脸: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根丝线。
再一张一张地将若干张脸谱叠在一起贴在脸上,每一张脸谱有一根特定的丝线,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迅速扯下来。
此法贵在巧妙、干净、利落。
面具变脸,是演员根据实际需要,事先将不同的脸谱绘制在以木、纸、布、绸、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脸壳来施以变幻。
如川剧《变脸》中的水上漂,《活捉三郎》中的阎惜姣等人物的变脸就是用的此种方法。
胡子,胡子的变化有以下两种:变无为有,演员变化神迅,甚至比变脸还快。
令一种是变黑为白。
川剧《文昭关》中,伍员投奔吴国,逃至昭关,关口悬挂其画像以便捉拿。
伍员往隐士东皋公家暂避,因内心忧忿,一夜之间须发全白。
守军误捉皇甫纳,伍员得以出关。
唱腔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
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
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
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
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
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
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
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
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
目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
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胡琴 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
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
《燕兰小谱》卷五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说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脚。
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二黄包括正调(二黄)、阴调(反二黄)、老调三类基本腔。
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
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
西皮、二黄多为单独使用,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二种声腔。
弹戏 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声腔。
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
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
尽管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但从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
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
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灯调 灯戏在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
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
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
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角色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乐器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
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
锣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
装龙象龙,装虎象虎,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
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优美动人。
昆曲 【艺术特点】 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
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
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
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
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
如《牡丹亭·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宫)、[绵搭絮](越调)。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
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剧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
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剧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
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昆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此外,还有不少宗教歌曲。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另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剧的舞台美术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的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
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
脸谱用于净、丑两行。
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如孙悟空(生)、钟无盐(旦),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
昆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
【剧目】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
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