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礼仪的古诗词
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得一句,出自《荀子.富国》,其实关于礼仪得名言网上很多,建议百度一下。
“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古代的礼仪表达方式
起源于商周时代的古礼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可以说“礼”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概括。
礼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立国经常之大法,“周旋之节文”,具有社会政治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双重作用,举止礼仪则是古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举止礼仪就是指古代礼典所规定的,人们在人际交往的各种场合中的身体行为规范。
与融合了西方元素的现代礼仪大不相同,流传两千余年的中国古代举止礼仪于揖让进退之间无不展现着底蕴深厚的华夏品格和伦理道德观念。
随着先秦两汉时期礼学的重构与不断完善,《仪礼》《礼记》等儒家经典和官方礼典对举止礼仪做出了明晰的分类和阐发,使举止礼仪不断系统化、精细化。
后世礼制规范则多有流变,尤其是魏晋以降“胡风”传入后,举止礼仪以及称谓、服饰穿戴等礼俗为之一变。
因此本文主要以先秦两汉时期的经典以及这一时期的考古资料作为主要参考内容,通过这些中华元典更能真切地解读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与核心精神。
一、‘坠”的礼仪 “举止”一词最早见于《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所记载的“举止高,心不固矣。
”颜师古注:止,足也。
止的本义就是脚趾,这里的“举止”就是“举足”的意思,后来“举止”引申为行动、举动之意。
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身体举动不外乎坐立行走,然而古代对坐立行走的定义和礼仪规范与现代大相径庭。
首先来看“坐”的礼仪,中国古代的坐姿经历了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转变。
侍坐于尊长,要就近而坐,甲而敬之”,表现出对长者的亲近和尊敬。
尊者有其他客人前来拜访,侍坐者也要起身表示敬意。
作为晚辈,坐时不能选择室中西南隅和中席,因为那是尊者的位置。
吃饭进食要尽量往前坐,避免饭菜掉落,站污坐席,非进食时要尽量靠后坐,以示谦恭。
侍坐于长者时,除了要注意以上身体规范外,与之相应的言语、仪容规范也同样重要“坐必安,执尔颜。
长者不及,毋俊言。
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坐时要镇定自若,长者未提及的话题不要东拉西扯地说。
聆听老师教诲时要虔诚,表情要端庄,要等老师把话讲完再回答,插嘴或随声附和都是不可取的。
向老师请教书本知识要起立,请老师进一步详细讲解也要起立,以示对老师的尊重。
除了“侍坐于长者”,在公共场合与人同坐也要表现得庄重,并且不妨碍他九‘若夫坐如尸”“并坐不横胧; 坐时要像代死者受祭的人那样矜庄,与人同坐不要横起胳膊,以免妨碍他人。
以上介绍了古代几种主要的坐姿以及不同社交场合中“坐”的礼仪,从容端庄的坐姿展示了雍容、优雅、包容的华夏品格,举手投足间也诊释了“尊亲”尊师,“敬”让”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二、站立和行走的礼仪 贾谊在其著作《新书》中将站姿分为四类,分别为经立、共(恭)立、肃立和卑立“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间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磐曰共立,因以磐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经立时目视前方,腰部挺直,肩部放平,两臂环抱,自然下垂,犹如抱鼓。
双脚站立时相隔二寸,衣帽整齐,头和身体不能乱动。
如图七所示,秦兵马俑就是标准的经立姿势,此种站姿给人一种庄重、从容之感。
石磐作为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常与编钟配套出现‘微磐曰共立”,共(恭)立(如图八)时稍稍弯腰,比图九所示石磐的弯曲程度稍减。
而肃立则与石磐的弯曲程度相当,大致为135度,显然所表达的礼数也更重,一般古代大臣勤见国君和诸侯时才采用这种站立姿势。
最为谦卑的站立方式是“卑立”,古人腰间常戴玉佩“卑立”时要让腰间玉佩垂直落下才算合乎标准,身体大致要弯曲呈90度。
要正色快行,谨小慎微,以此表达对国君的敬畏和尊重。
上堂时两手要提起衣服的下摆,以免脚踩摔倒,有失礼容。
下堂后面色才和缓放松,轻快地行走,回到原位站立,仍然保持踉踏(恭敬)之貌。
随着不同场景的的变换,孔子行走时时而谨慎庄重,时而愉悦放松,把举止礼仪演绎成了身体的艺术,颇具美感。
这种外在举止仪容的变换既是内心情感的表达,反之又由外而内强化着“诚敬”的道德理念,是一种身心互动的身体修行。
三、举止礼仪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实践功能 中国是传承数千年的礼仪之抓“礼”作为事实上的不成文法,维护着历代王朝的统治阶层和整个社会的秩序。
时至今日,作为身体行为规范的举止礼仪,其政治功能己不复存在,然而其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和社会实践功能则不容忽视。
首先,中国古代举止礼仪的内容之丰富,价值之巨大,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代举止礼仪“缘人情而作”,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身体”上的具体展现,每一个致力于成为“谦谦君子”的中国人都于举手投足之间践行着“文质彬彬”的举止规范,彰显着雍容典雅的礼仪风貌。
举止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展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同于西方文化所宣扬的,主张纵欲的“酒神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礼乐精神”,强调“发乎情,止乎礼”,要求适时地控制身体的感性欲求“强调感性中的理性,自然性中的社会性。
认为通过对人的动作、行为、言语、仪容等外在身体活动进行规训,能使人的内心情感更加成熟,更具“人性”与社会性‘无过无不及”。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举止礼仪既在一定程度上由外而内地塑造了华夏儿女的民族性格,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表现。
正是通过举止礼仪来不断践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具有华夏品格的文化印记才代代相传。
当前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而文化软实力则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若想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彰显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而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决不能与传统割裂开来。
中国古代的举止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我们应当本着理性、辩证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底蕴深厚的中国礼文化转化成每个人举手投足间的礼仪风度展示给全世界。
此外,作为古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止礼仪以每个具体的社会成员为载体,揖让进退之间诊释着“敬i}“忠孝”“仁义’“长幼有序”等中华传统美德,其中所蕴含的修身养性、教化民众的社会实践功能不容忽视。
“从礼产生、发展的逻辑顺序看,对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道德完善与人性培养,以及作为群体成员的人的理性教化和社会性规范是礼最早、最基本的功能。
”园翻阅史书,古代社会生活中循礼与失礼之间的争论和矛盾冲突屡见不鲜,可见礼仪规范在古代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风俗教化作用。
当今社会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道德滑坡状况严重,出现了个人价值观扭曲、公共场所秩序混乱、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回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2A]孟子也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囚要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归根到底是解决人的问题,得体的举止礼仪不仅能完善自我,提升个人文化修养,更能减少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社会安定和谐,因此,重新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重塑社会成员的举止行为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礼文化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其发扬光大,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
中国古代的举止礼仪作为一种“形体美,“身体的艺术”,是礼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文化价值与社会实践功能巨大,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掘,去弘扬!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古代送葬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之亲人的遗体:既 丧礼半部分,主要是通过小敛、大方式,将遗体处理后装入棺柩。
丧礼后半部分的主题则是将棺柩安葬。
《说文解字》云:葬者,藏也。
葬的目的是掩藏尸体。
远古时代没有墓葬制度,人们通常亲人遗体弃置野外,再用薪草掩盖,《说文解字》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敺禽也。
由于亲人的遗体每每为鸷禽猛兽撕咬,子女内心不忍,于是守在遗体旁,用弹弓驱赶鸟兽。
相传到黄帝时开始使用棺椁,将遗体深埋,入土为安,体现了文明的演进。
《既夕礼》经文的第一句是既夕哭,古人好取开头两字作为篇名,所以将丧礼下篇名之为既夕。
既是已经,既夕哭是夕哭之后。
大敛之后,丧家朝夕哭于殡。
到葬前二日的夕哭之后,丧家开始安排落葬事宜。
一、殡后居丧 大敛成殡之后,丧主哀毁无容,居住在门外倚墙搭建的丧庐中,晚上寝卧在草席上,用土块作枕头,首绖和腰绖都不解下。
时刻想念着逝去的亲人,悲之所至就号哭,昼夜都没有定时,与丧事无关的话不说。
只是喝粥,早晨煮一把米,傍晚煮一把米,不吃蔬菜和水果,热孝在身,完全没有心思去想饮食的滋味。
丧主出行时乘坐的是粗劣的木制丧车:车箱的顶盖用尚未长成长毛的白狗皮制作,车后面和两侧的藩蔽用蒲草做成,驾车的马鞭用蒲草的茎制作;武器囊是用狗皮做,车毂端头的销钉是木质的,登车用的引绳和辔都是用绳子做的,马嚼子是木质的;驾车的马的鬃毛不加修剪。
丧主配偶的车也是如此,只是车中的帷幕是用大功之布制作的。
每月初一,童子要左手拿着扫帚,末端向上,跟随撤祭席者入室。
设祭席之前,先撤去原先前设的祭席,童子扫除室内的尘土,垃圾堆在室内的东南角。
祭席设置完毕,童子拿起扫帚,末端下垂,斜向自己,跟随执烛者出室。
平日燕居时用的物品、朝夕吃的食物、沐浴用的水,都和往日一样在燕寝中准备着。
二、启殡 启殡在天色微明时举行,殡宫门外点燃了两支烛炬,用以照明。
灵柩还半埋在堂上的坎穴内。
丧家的众男女在门外朝夕哭的地方即位。
为了避免喧嚣之声的干扰,此时在场的人都要停止哭泣。
丧主向各位前参加葬礼的宾客行拜礼后,走进殡宫门,到堂下即位。
接着,有司连续三次发出噫兴的叫声,以警醒死者的神灵;又连喊三次启殡,告诉死者的神灵行将出发。
男女们开始号哭。
祝将放置在坎穴前、写有死者名号的铭旌取出,插在庭中的重上。
丧主哭踊,不计次数。
有司将灵柩从坎穴中徐徐起出后,有司用大功之布拂拭灵柩,并将小敛时用过的夷衾覆盖。
死者生前每逢外出必须报告长辈,是所谓出必告。
此时人已逝世,即将葬入墓地,但行前首先要到祖庙中告别,以最后一次表达孝顺之心,这一仪节称为朝庙或朝祖。
这是一种相当人性化的处理,所以《礼记·檀弓》说: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也。
其哀离其室也,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
古代因身份尊卑的不同,庙数有其等差: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
士的二庙是指父庙(或称祢庙、考庙)和祖庙。
士有上士和下士之别,庙制也就不同,上士父与祖各有一庙,下士则是父、祖同庙,称为祖庙。
因此,下士朝庙一天就可以完成,而上士则要先朝祢庙、次日再朝祖庙,两天才能完成。
《既夕礼》是下士的丧礼,所以丧家在落葬前两天的夕哭之后开始安排葬事,次日朝祖,再次日安葬。
如果是上士,则要在落葬前三天的夕哭之后开始安排葬事,中间空出两天朝父庙和祖庙。
三、朝祖 将灵柩从殡宫迁往祖庙,用的是一种称为輁轴的器具。
輁轴的样子略如长方形的木框,但前后各有一根可以滚动的轴。
迁柩的队伍,将插有铭旌的重作为前导安排在最前面,接着是祭品、烛炬、灵柩,接着又是烛炬,最后是丧主及其亲属。
丧家的队伍排列,男子在前,女子在后;而无论是男是女,都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为序,亲者在前,疏者在后,因为前面就是灵柩。
到达祖庙后,灵柩不能从阼阶抬上堂,因为那是庙主--也就是父、祖专用的台阶;而要从西阶上堂,表示依然在行人子之道。
祭品先放在堂下,等正柩后再上堂陈设。
丧主跟随灵柩之后上堂。
接着妇人上堂,面朝东而立。
众主人在东阶下即位。
灵柩要放在堂上的两楹柱之间的正中之处,因为这里是尊者的位置。
接着将灵柩的方向调正为头朝北,并将灵柩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夷床上。
丧主站到灵柩东侧,面朝西。
重与在殡宫时一样放在中庭。
有司先将堂上陈设的旧奠撤除,接着为迁柩于祖庙而设新奠,这就是所谓迁祖奠。
丧主在堂上哭踊,然后下堂向来宾行拜礼,再到阼阶前哭踊。
丧主之妇及大功以上的亲属在东阶上面朝西而立。
死者生前乘用过的乘车、道车和稾车,都陈设在庭中。
因为棺柩朝北,所以车辕要朝北。
它们如今是灵魂所依附依之处,所以汉代以后统称之为魂车。
乘车车前的横木上覆盖着浅色鹿皮,车上放着盾牌、箭袋、革制的马缰、皮弁服,旃旗插着。
缨带、辔绳以及有贝饰的马络头,都悬挂在车衡上。
死者生前上朝或燕游时乘坐的道车上放着朝服;田猎时乘坐的稾车上放着蓑衣和斗笠。
然后将驾车的马匹牵进来,马的缨带上用三种颜色的丝带作为装饰。
圉人站在马两侧,御车者手持马鞭站在马后。
丧主三番哭踊,随后圉人牵马走出庙门。
接着,宾客出门,丧主送到门外。
四、装饰柩车。
于是将堂上的灵柩装载到庭中的柩车上,丧主哭踊。
灵柩束缚完毕,有司将方才设在堂上的奠移到灵柩之西陈设,用巾覆盖,然后装饰柩车。
灵柩内有死人,运往墓地时恐路人厌恶,所以要加以装饰。
棺饰的总体设计很像是一座屋子,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称为柳,基部是一个长方形木框,罩在灵柩的盖上。
柳上用布覆盖,形状略如尖顶的房屋,称为荒,上面绘有文采。
柳的前面和左右两侧用竹管围绕,称为池,如同屋檐之下的溜。
据礼书记载,大夫一级的棺饰,池边悬挂着用铜片做的鱼,柩车前进时,铜鱼前后晃动,有鱼越拂池之感。
近些年,北京民间文物市场的地摊上,偶尔可以看到有鱼形铜片,应当就是周代墓葬中的悬鱼,卖主不知为何物,所以出价往往很低。
棺饰的下部称为墙,指灵柩的前面和左右两侧,都用布围着,称为帷;此时前部有一个形如屋的池,连结棺顶及四周白布的纽扣前后左右各一,前红后黑,车顶的圆盖有红、白、青三色,四周不悬挂贝。
棺两侧各有两条帛带。
灵柩左右设有披,车的两边也系上了引,披和引的用途详见下文。
五、陈明器 明器是指随葬的器物,所以古人说是藏器,后世又称为冥器。
明器不是实用的器物,因而做工粗恶,《礼记·檀弓》说是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 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竹器、瓦器都无法使用,木器做得不平整,琴瑟和竽笙没有宫商之音,钟磬无法悬挂。
之所以如此,并非是欺死者无知,而是为着节省人力、物力,《礼记·檀弓》说: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
哀哉
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
不殆于用殉乎哉。
可见孔子认为,用实用器物殉葬,就象用活人殉葬一样可悲。
此时陈设明器,是为落葬作准备。
明器陈设在乘车的西侧,具体位置是:以最西边一行的南端为尊位,自西向东,放完一行,再向相反方向转行。
从茵之北:包裹羊肉、豕肉的苇包二个;盛放黍、稷、麦的畚箕三个。
瓮三只:分别盛放醋、酱和姜桂的碎末。
瓦甒两只:分别盛着醴和酒。
每一器都有木架,器口都塞着。
还有死者生前日常的器物,以及乐器和铠甲、头盔、盾牌和盛箭器等兵器,燕居时用的手杖,竹笠,雉扇。
弓箭是新做的,构件虽然齐备,但做工粗劣,只要能张开就行。
近距离射击用的箭和习射用的箭各四支,箭羽都很短。
六、祖奠 古人出行,有祭祀路神的习惯,《左传》昭公七年,鲁昭公将要前往楚国,梦襄公祖,梦见鲁襄公为他祖,就是祭祀道路之神。
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其它文献,例如《诗经·大雅·韩奕》的韩侯出祖、《诗经·大雅·烝民》的仲山甫出祖中的祖,都是指路神。
灵柩出发之前,也要进行祖祭。
柩的方位在堂上两楹之间调正之后,丧主送宾客出门,此时,遂人与匠人将柩车拉到堂下东、西阶之间。
祝在丧主之南陈设祖祭的供品,西侧正对着柩车的前辂,祭品上面用巾覆盖。
于是撤去柩车之西的迁祖奠,丧主在规定的仪节处哭踊。
有司将柩车掉头朝南,表示即将出行。
丧主顿足而哭,稍向南移到正对着灵柩前面的束带的地方。
妇人下堂,在东、西阶之间即位。
于是,挽转车头正式出发,祝将铭旌放在茵(详见后)上,有司将重的方向变为朝南。
日头偏西时设祖奠,丧主哭踊。
此时,驾车的马匹又被牵进来,就像第一次做的那样。
于是,宾客告辞出门,丧主送至庙门外。
有司请问落葬的日期后,主人入内,回到原位。
七、赠送助葬之物 送葬之前,国君和卿大夫再次赠与币帛、马匹等物,以帮助丧家安葬灵柩。
国君派使者致送的助丧之物是:黑色和浅黄色的帛一束,马两匹。
赠送马匹,是表示帮助丧家拉柩车之意。
马匹牵进门后,陈设在庭中重木的南侧。
帛放在柩车车厢的左侧,然后出门。
家宰将帛收藏起来,士牵着马出庙门。
卿、大夫、士赠送助丧的财物,要派使者前往致命。
使者的随从将赠送的马匹牵进庙门,陈设在重之南,帛放在柩车之左。
服丧的众兄弟,可以既赠送助丧之物,又赠送致祭的物品。
平时互相熟知的人,则只赠送助丧之物,而不赠送致祭的物品。
与死者熟知的人,可以既赠助葬之物,又赠送随葬之物;与生者熟知的人,可以既赠送助葬之物,又可向主人赠送财物。
丧主命人将来宾赠送的物品记载在木板上,明器记载在简册上。
记载明器的简册称为遣册,要葬入墓中,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各地发现过很多的遣册。
在送葬的队伍出发以后,所增助丧物品的清单要宣读,此时只有丧主及其配偶可以号哭,其他人若忍不住号哭,则要彼此劝戒。
史宣读记载在木版上的清单,其助手抽算筹计数时可以坐着。
大家都可以号哭。
八、大遣奠 安葬之日,天明之时,将大遣奠的祭品预先陈设在大门外。
大遣奠是为安葬遗体而设的,所以又称葬奠。
这是最后一次为死者举行奠祭,所以特别隆重,祭品的规格超过前面所有的奠祭。
按照礼数,士礼的规格是特牲三鼎,此时升一等,用了少牢五鼎的规格,羊、豕、鱼、腊、鲜兽各一鼎。
陈设在柩车之东的祭品是四豆、四笾,四个豆分别盛有牛胃、蚌肉酱、腌葵菜、蜗肉酱;四个笾分别盛着枣、米饼、栗、干肉。
此外还有醴和酒。
昨天晚上收藏起来的明器,此时要再次陈列出来。
参加葬礼的来宾入门时,丧主在庙内行拜礼,不能离开灵柩。
为了将预设在大门外的大遣奠的祭品正式陈列到庭中,有司先要将昨天陈设的祖奠撤除,撤下的祭品改设在柩车西北。
接着将门外的五个鼎从门外抬进来,设在重的附近。
四个豆呈方形排列:牛胃在西南方,蚌肉酱在其北侧,腌葵菜又在其东,蜗肉酱在其南,以南边的豆为尊,向相反的方向转行;四个笾也呈方形排列:枣在蜗肉酱之南,米饼又在其南,栗在米饼之东,干肉在栗之北,以北边的笾为尊,向相反方向转行。
俎以两个为一组,从南向北排列,而以南边的俎为尊,不转行。
鲜兔之俎单独陈设在豕俎之东。
醴和酒在笾的西侧。
九、发引 大遣奠完毕后,送葬的队伍准备前往墓地。
有司将重从庙门中央抬出去,再将驾车的马匹和车拉出门,套好车,等待出发。
接着,撤除大遣奠的祭品, 先把覆盖在祭品上的巾撤去后,有司将鼎中羊和豕的后肢的下端盛入苞里,准备带往墓地。
所谓苞,就是苇草编成的圆筐。
按照礼数的规定,士只能用两个苞。
其它鼎里的鱼、腊、鲜兽不是正牲,所以不必盛入苞里。
接着撤明器,茵席和瓮等用器也顺序撤出。
发引是丧礼中的重要仪节。
1998年,韩国庆尚北道一位九旬来者去世,丧家为之举行的儒林葬,。
引,又写作纼或者称为绋,是挽引柩车的绳索,柩车启动前往墓圹时,送丧者执引挽车走在前面,称为发引。
《礼记·檀弓下》说:吊于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皆执绋。
可见,执引是亲友表示对丧事助之以力的举止。
执引助葬,是古代通行的礼仪,如《左传》昭公三十年:晋之丧事,敝邑之间,先君有所助执绋矣。
杜预注:绋,挽索也。
礼,送葬必执绋。
执引的做法,流传很广,是人们彼此借以申述情谊,追思缅往的一种方式,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在丧礼中看到它的遗意。
如今参加追悼会,人们在送花圈时,通常会在绶带末尾写一挽字,大概很少有人会想到,这里的挽就是挽的俗字。
某某挽正是古代执引挽车的意思。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哀悼死者的对联称为挽联、吊丧的布帛称为挽幛,送葬时唱的歌称为挽歌。
前往墓地的道路肯定会有凹凸不平之处,为了防止灵柩倾斜、翻到,棺柩两旁在饰柩车时就已经系上了披,披是一种红色或者黑色的帛带,每条披由两位送丧者执持,在柩车晃动时用力拉住,以保持其平衡。
披的多少,表示不同的身份,天子一边六披,两边为十二披;大夫一边四披,两边为八披;士一边两披,两边为四披。
所以,士的丧礼出殡时,一共有八位士在车两旁执披,以保持灵柩的平稳。
柩车出发后,丧主与亲属跟在后面号哭踊。
出宫门时,丧主想到亲人的遗体离家越来越远,悲从中来,顿足而哭。
送葬的途中,柩车一般不能停在路上,只有国君派人前来赠助丧之物时,才能例外。
这一仪节安排在柩车到达邦国的城门时进行。
国君派宰夫前往赠送黑色和浅黄色的帛一束。
宰夫致国君之命后,丧主号哭,拜了又叩首。
宰夫登上柩车,将帛放在灵柩的帷盖内。
丧主拜送宰夫后,柩车及送葬者继续行进。
十、窆和执綍 送葬的队伍来到墓穴前,乘车、道车、稾车以及随葬的明器陈设在墓道的两侧,众主人面朝西排列在墓道之东,妇人面朝东站在墓道之西。
为了保持安静,确保下棺时万无一失,此时男女都不得哭泣。
下棺称为窆(bian)。
为了防潮,先要在墓穴的底部垫上称为茵的布。
茵是夹层的,中间塞进了茅秀和香草等有芳香气味的草本类植物。
茵一共有五块:下面三块横向放置,上面两块纵向放置。
接着将灵柩抬下车,除去棺饰,然后在棺上系上綍。
綍,文献中又往往与前面提到的引混称为绋。
綍是指下棺用的绳索。
当初在殡宫将灵柩从坎穴中托起来时用的绳索就是它,此时用它将灵柩托起时,助丧者都要执挽綍,然后将灵柩徐徐降入墓圹。
古代丧葬用綍的数量有严格的等级,据礼书记载,天子六綍、诸侯四綍、大夫二綍。
据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天子六綍,挽者约千人;诸侯四綍,挽者五百人;大夫二綍,挽者三百人;可见场面相当盛大。
士的执綍人数,文献没有记载,当是在场的所有送丧者,人数当然不会超过大夫的三百人。
灵柩落葬后,丧主哭踊,并将黑色和浅黄色的五匹帛献给死者,然后向灵柩跪拜叩首,起立后又哭踊。
献毕,丧主和丧主之妇分别礼拜前来参加葬礼的宾客,然后各就其位哭踊。
有司将随葬的用器、兵器、乐器等放在灵柩的旁边;接着将柳、墙等棺饰摆放在灵柩的上面;再将盛有牲肉的苞和盛有黍、稷、麦的筲等放置在棺、椁之间。
摆设完毕,先在棺上架折。
折是一块大木板,中间凿有若干方孔,形状略如窗格,纵向三条,横向五条。
折的作用,是支撑上面的填土,防止棺柩被压坏。
折架好后,上面铺抗席,以防灰土落入墓室。
抗席上再加抗木,抗木的作用也是方知填土下压,其结构与棺底部的茵一样,也是横三、竖二,这是象征天数三、地数二,人长眠于天与地之中的意思。
最后往墓穴中填土、夯实。
顺便要提及的是,上古时代墓而不坟,墓地上没有隆起的封土,即后人所说的坟头。
据《礼记·檀弓》记载,最早在坟上堆土为冢的是孔子。
孔子早年丧父,许多年之后母亲去世,于是孔子将父母合葬在一个叫防的地方。
孔子终年在列国之间奔走,是所谓东南西北人也,为了准确标记墓的位置,以便不时来凭吊,便在墓地上堆起了四尺高的封土。
这是文献所见的最早的坟头。
灵柩落葬之后,将乘车、道车、稾车上的衣服等集中到柩车上带回。
葬毕而归时,不驱赶车子,似乎觉得死者的精魂还要回家。
十一、反哭 葬事完毕,丧家男女从墓圹返回祖庙和殡宫号哭的礼节,称为反哭。
祖庙是死者生前带领家人进行各种礼仪活动的场所,如今堂室依然,而人已化去,内心哀伤无比。
《礼记·问丧》非常生动地描述了此时丧家的心情: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其反哭也,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
故其往送也如慕,其反也如疑。
求而无所得之也,入门而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
亡矣丧矣
不可复见矣
故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矣。
丧主进入庙门后,从西阶上堂,面朝东而立。
众主人在堂下西阶前面朝东而立。
妇人入门时,男子们哭踊,妇人从阼阶上堂。
丧主之妇登堂后入室,顿足而哭,然后出室,在阼阶上即位,与男子们轮流号哭、辟踊,尽哀而止。
前来吊唁的宾客来到堂下,其中的一位长者从西阶上堂,安慰丧主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丧主不忍心马上即主人之位,于是在主人之位的东面答拜。
长者下堂,与其他宾客一起出庙门,丧主送到门外,再拜叩首,感谢他们前来送葬,并且亲临反哭之礼。
接着,丧家男女前往殡宫,这里是死者生前的居处,又是葬前的停殡之处,如今殡起人葬,空空如也,大家触景生情,彼此又是号哭、辟踊,哀尽而止。
礼毕,先是同族兄弟出门,丧主拜送。
接着是众主人出门时。
丧主合上殡宫的门,向众主人拱手行礼,于是大家分别回到自己的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