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国学的全部台词
眼下,国学热在中国是热浪滚滚:先是有刘心武的评红楼,后来有易中天的《品三国》,再到如今如日中天的《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盖过一浪。
现在到市面上去瞧瞧,品李白、品水浒、品西游的学说也比比皆是。
听说,最近连老总们都在不惜花费高额学费(纳税人的鈛)纷纷加入到国学班。
这种现象怕是惟中国才有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懂点古代文化史也是应该的,无可非议。
问题是,任何事情不动则已,动辄非要轰轰烈烈,跟风全国人民一起上,这有必要吗
按照经验来看,实有务虚与炒作之嫌
中国人需要复兴什么样的文化
怎样复兴
这当然是个先要弄明白的问题,特别像中国这样的古文化,不厘清这些问题,如惟国学是问,总让人感觉到有点浑浑噩噩的样子。
就拿易中天的《品三国》来讲,只不过是对一部半历史性的小说进行了个性化的评说而已,有许多神化人的情节如孔明的“空城计”及“七擒猛获”等都只是写小说人的戏说而已,当不得真的。
再说真正的三国历史本质上要解读的也只不过是中国人的阴谋内斗、血腥杀戮、无耻不义……用不着兴师动众地把它当作文化国粹比做香馍馍来品尝的。
而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其实把《论语》两字去掉,就说成是于丹讲快乐心得也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她所说的,孔子的《论语》是在告诉我们快乐人生,那不是孔子说的而是于丹自己说的。
孔子的《论语》从头至尾都在讲述礼仪政治。
包括仁者爱人、做人之道。
强调的都是修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当然这个天下是皇帝老子的,跟平头百姓没关系的。
可惜的是,那时的权贵们根本就听不进他老的话,所以孔子一生惶惶然如“丧家犬”
而于丹女士却幽默地说孔子的一生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快乐。
我想,孔子要是知道有人在这么评价他,真不知道是会哭还是会笑
总之,我以为,复兴文化不能靠这些东西做主流——这是在讲笑话,搞喜剧化
国学热不该停留在做浮光掠影的表面文章,弄不好把糟粕当成了补药,那就更加误人子弟了
再说,眼下的问题是:中国人的头脑中封建残余思想还很严重
如帝王情结,特权思想、官贵民溅、权大于法的念想还很有市场,这些都很严重地阻碍着中国人的法治建设和民主建设,面对这么多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去花大力气批判、肃清
反而见怪不怪,热衷于复古,甚至不乏有人在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得了权势后也来火上一把,这样的事情并非无中生有,反观社会上腐败不止,前赴后继的情景,也即可见一斑。
国学热,文化热,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度或搞错了方向,那造成的苦果,将来吞吃的还不是我们
你的话将被作为法庭的证词,不要整天在这胡说八道,我们已经通知了百度公司和公安机关帮助我们查找你的IP地址了.你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如何理解国学的内涵及当代的国学热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现在的“国学热”暴露了两大问题:一是反映了我们以往教育的不当,学生接受的人文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空白,以至于到现在还有那么多读者——不仅是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上了年纪的人——还要买一些解读经典的书籍而非原著来对文化经典表示佩服;二是正因为我们人文教育的缺失,所以整体的人文水平下降。
一旦脱离课堂教育走上社会,在人文学习和经典教育上应该读什么书完全就找不到方向和感觉。
他认为,个性化的阅读是衡量一个社会人们素质的参数。
现在个性化阅读的严重退缩,说明人们的素质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
国学热,加速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进程,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了传统文化,不再使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也使原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读,让一部分人觉得严肃文化其实可以通过“戏说”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其弊端。
国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只是到了近代才衰落下来,不能说是民族的悲哀,但这是历史的趋势所在,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理由自豪,改革开放后,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有相应的需求,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国学无疑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开始研究国学,从中汲取精神食粮,至于国学的复兴我想应该理性看待,毕竟一种文明的复兴,不是容易的事~
帮我写作文800字 关于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现在的“国学热”暴露了两大问题:一是反映了我们以往教育的不当,学生接受的人文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空白,以至于到现在还有那么多读者--不仅是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上了年纪的人--还要买一些解读经典的书籍而非原著来对文化经典表示佩服;二是正因为我们人文教育的缺失,所以整体的人文水平下降。
一旦脱离课堂教育走上社会,在人文学习和经典教育上应该读什么书完全就找不到方向和感觉。
他认为,个性化的阅读是衡量一个社会人们素质的参数。
现在个性化阅读的严重退缩,说明人们的素质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
国学热,加速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进程,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了传统文化,不再使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也使原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读,让一部分人觉得严肃文化其实可以通过“戏说”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