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品茶一面赏兰闻香的诗句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 杜耒《寒夜》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 钱起《与赵莒茶宴》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关于“喝茶时闻香”的诗句有哪些
会,一闻香,二看色三喝茶茶叶香气遇水即发。
你不想闻都不可能。
当然,如果完全是为了解渴,就不会刻意去闻茶香,而且茶冷掉以后,香气也不那么了,完全可以忽略
上联: 闻香,品茶,看茶汤一片通透。
求下联,
上联:闻香 品茶 看茶汤一片通透下联:乘兴 喝酒 观酒液半杯晶莹
品茶的步骤
一、烫壶: 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三、温杯: 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四、高冲: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五、低泡: 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
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六、分茶: 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七、敬茶: 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
八、闻香: 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第二种工序: 怎样品茶:品茶可用备、洗、取、沏、端、饮、斟、清八个字来概括。
具体是: 备:是品茶的第一道工序,包括对茶叶、开水、茶具和品茶环境四方面的准备工作。
洗(温):指对茶具的洗涤、热烫过程,主要起到消毒和温杯的作用。
取(选):按客人的品种、嗜好和饮茶习俗,备齐多种茶叶品种,让客人点茶和供客人选用。
沏(泡):沏茶时手势动作要轻柔持重,倒开水时要把茶壶上下拉三次,高冲低调,即“凤凰三点头”。
目的是为了使茶叶在杯中能均匀地吸水,有处于茶叶在杯中显色、透香和吐味。
此时还要仔细辨别沏茶的水声 ,仔细观察茶叶从浮到沉的形态变化。
端(敬):端茶给客人,切忌用手抓提杯边缘或握住杯身,正确做法是工恭恭敬敬地用左手托住杯底,最 好下垫托盘,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
品:客人接过茶后不能举杯一饮而尽,吃口要小,可从杯口吸吮一小口,茶水通过舌头,扩展到舌苔,直接 刺激味蕾,此时可以微微、细细、啜啜品之。
斟(加):给客人斟茶时,不要等客人喝到快露杯底再加开水,而要勤斟少加。
我国有“浅茶满酒”的习惯 必须注意礼节,一般以杯容量的三分之二茶液为宜。
清:要等客人离后,才能清洗茶具,收藏起来以备下次之用。
品茶艺术的主要内容: 尝茶:从干茶的色泽、老嫩、形状,观察茶叶的品质。
闻香:鉴赏茶叶冲泡后散发出清香(包括留在研究会盖上的“盖面香”) 观汤:欣赏茶叶在冲泡时上下翻腾、舒展之过程,茶叶溶解情况及茶叶冲泡沉静后的姿态。
品味:品赏茶汤的色泽和滋味。
唐宋时品茶工于煎,重在品茶汤的汤花。
对茶汤的色、香、味,则以色为主。
进入瀹茶的明清时代,品茶则工于“沦”,重在品茶的味和香了。
品茶艺术之延伸——欣赏茶叶的外形美
描写品茶的诗句
被酒春睡重,赌书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独自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 杜耒《寒夜》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 钱起《与赵莒茶宴》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古琴曲《 流水》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白居易《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
羌笛与秦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