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优美句子 > 语文优美句子关于传统文化

语文优美句子关于传统文化

时间:2015-06-19 05:59

求一篇高中水平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语文作文,要求800字,文笔优秀。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

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

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

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

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

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

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

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

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

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

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

是钱学森

是申雪与赵宏博。

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

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高考满分作文。

要不要

现在的语文为什么不教传统文化

比如说教学生作诗填词

不是说要复兴民族传统吗

谈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 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学习中如何更好地向青年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马克思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进步。

”文化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步的,然而,我国的许多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正在消失,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如何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呢

一、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地从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经过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经典的、人性的和有时代特征的文学艺术等。

其内容自然也应当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生活、语言,从而形成了它们共同的意识、共同的文化。

伟大的华夏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的生活理念中诞生、成长和发展,通过这种语言载体来认知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和传承文化的。

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始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上表现得最为鲜明,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

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空前冷遇。

由于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公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比较淡薄。

社会上不只是青少年,也包括我们的许多文化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本民族传统文化,有的连起码的常识都缺乏,更谈不上积极地去开展文化的传承工作。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洋人节,这样下去连自己是中国人都快忘记了。

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中国的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

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

但是对能否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存在不少问题,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书信都感到困难。

陈香梅女士说,一些外国人认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外国人这样认为情有可原,一些中国孩子也这样认为就很可悲了。

这说明我们在宣传传统文化方面实在太落后了。

我们融入国际社会,自然要尊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但更应尊重本国文化,爱护民族语言文字。

中国社会进步,既要从传统的文化中寻找合理成分,又要从别人的经验里吸取有效营养。

如果一个人、民族和国家对自己的历史不了解、不重视,那么就会对自己的文化认同、自身处境的理解产生偏差。

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 烈为亘古所未见,但那都是在被动的状态下产生的。

如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加大了融入国际潮流的步伐。

中外文化在一种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时代更深入地“亲密接触”,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拿来主义”。

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其民族特点一样是多元一体和丰富多彩的。

我们在走自己的路时,也应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及时对自己的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事实上唯有为本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终能起到激励和提倡的作用,这里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成为本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

三、语文教学中要让中华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认识国学、呼唤国学、振兴国学,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势在必然。

而学校中的语文课,正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学科。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东西不少,仅从文学角度而言,从《诗经》到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经典,努力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得到美感,产生愉悦之情。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我国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那些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最辉煌的,李杜韩柳,欧王苏巩等,一代风流,多么精彩

但在考试测验时却让学生选择ABCD填充,把思想、美感、意境、韵味破坏殆尽,谁还会对这些传统文化作品有学习的兴趣呢

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文学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表达出来,挖掘出其丰富的内涵,而且还要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生喜欢了,愿意去读去欣赏,自然就会去传承了。

对于中小学生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报考语文考级,大家都有什么看法呢

怎么说呢,关于考级这个话题本人感觉还很敏感吧。

因为很多学习知识方面的事情如果都和考级挂钩的话,学习知识本身就已经变味,考级会让学生和家长有压力。

当然了也有很多出版商会出版什么所谓的“一本通”了等等的所谓的辅导书。

本身辅导书知识一本课前帮助学生预习,课后帮助学生复习的书籍而已,但由于各种的考级使得辅导书已经变成了一本有一本“题库”,而我们的学生也是在考试之前不久才会买回来突击以应付考试需要,然后考完试不久很多知识还是忘了,也可以说很多知识他们本来也并不理解,只是为了考而死记硬背下来的。

而我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速成可以解决的,因为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是因为它本身是经历过历史和时间的洗礼与见证,是值得细细的推敲和研究的,另外我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可能对他的理解深度也不一样,所以说如果单单用考级来定义一个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甚至是认识,这一点是横扫为有点片面的,或者说不合理的。

【PS:上面所说的出版商以及考试突击也只是部分情况,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是这样,所以有言语不当的地方希望楼主勿怪】

中国传统文化(3年级语文)

001 中国书法 002 篆刻印章 003 中国结 004 秦砖汉瓦 005 兵马俑 006 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007 桃花扇 008 景泰蓝 009 玉雕 010 中国漆器 011 红灯笼(宫灯、纱灯)、 012 木版水印、钟鼎文、汉代竹简、甲骨文 、钟鼎文、汉代竹简、汉代竹简上的隶书013 茶、中药 014 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015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016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017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018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 、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019 彩陶、紫砂壶、腊染、中国瓷器 020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021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 、写意画 、太极图022 石狮 023 飞天 、太级024 对联、门神、年画、 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025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026 大熊猫、鲤鱼 这些都是中国独有的博大精深的文明。

如何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主要指各民族在历史上特有的宇宙观、道德观、价值观,传统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等,是集体和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的体现。

进入21世纪,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全球化环境下中华民族继续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乃民族的精神之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教育改革出现令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对人文取向和文化传统的重视。

进入21世纪,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上兴起国学热潮。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水平,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新课标把传统文化教育摆到了重要的位置,这在各个版本的新课标教材中可以看出来。

语文,承担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践中寻求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

下面以粤教版教材为例,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1.教学内容要立足课本,科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出发,在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着眼于具体知识的单纯讲授,而必须全面地、整体地把握目标,将课程标准三方面的要求有机地、相互渗透地落实于教学活动,真正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吸收其精神内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并尽量引导、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使良好的行为形成习惯,使良好的道德修养成为心灵之必需养料。

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认真斟酌确定各学段目标要求,落实课文又不拘泥教材的课文;既注意瞻前顾后,作好孕伏与延伸,又要落实本课的教学,同时还要有所联系和拓展。

教师在教学中有个共同的感觉,就是经常觉得课时不够用。

殊不知教师只善于做加法,而不善于做减法。

教师既想将教材选入的所有课文讲深讲透,面面俱到,还想要加入新的内容,时间自然捉襟见肘。

所以教师要对高中前两年的语文教学有个整体把握,在全面目标意识的指引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吃透教材,根据各学段的教材特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每课、每单元、每一学段的重点,重点精讲一些课文,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一些课文,做好教学安排。

2.发挥学生主体性,课内学习与课外探究相结合语文学习是学生领会文本、发现问题、创造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从发现的角度而言,文本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

它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经验来主宰自己的思维活动,建构新的知识和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应该只是接受精心设计的提问和机械的训练,而是要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文本和现实中吸收人文的养料,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即知、情、意、心各方面的素质,做到善于学习、善于审美、善于创造。

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验传统文化的精神精髓,同样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创造。

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创造。

我国古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这里的“自得”,就是指读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和创造。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养成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习惯,鼓励求疑、创新,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促进教学交往、对话、互动和经验共享,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倡尊重心灵舒展、精神个性的创造,使课堂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象。

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和生活历练等方面,让学生在主体性活动中获得发展。

语文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外学习的空间却是广阔的。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引导、鼓励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

3.对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活动,教师要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发挥学生主体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应该是合作的协调者,是探究指导者。

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探究的方向,让学生知道“路往哪里走”,让学生借助多种手段,在拥有充分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广泛联系、质疑问难,由点及面展开思维,综合归纳,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或形成文字,让学生展示探究成果,一起加以鉴赏评价,或使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交汇融合,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让学习活动引向学生的心灵深处。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迁移,“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生活”。

学是为了用,学习活动是学生抒发情感、活跃思想展示智慧的主要途径,更是学生发挥创造精神的时候。

只有在活动与迁移中,学生的智慧、灵气、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扩张。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与培养兴趣相结合刻板的、僵硬的规训与教育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传统文化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来滋养、来培育。

因此,我们必须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要实施情境化教学,创设美的境界,注意在情趣上下足功夫,以影视、音乐、美术、幻灯等多媒体手段来营造氛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叙谈、问题设境等许多手段驱遣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情感,唤起学习需要。

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诵读、感悟、质疑、讨论、演讲、表演等多种方法,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吸引学生的目光与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大胆地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进行专题的准备后上台讲解、接受提问,发现问题,共同探讨。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思维的火花等各方面及时加以鼓励和肯定,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学生对传统文化真正有了兴趣,他们才会去关注,去积累,去思考。

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1.单元主题教学在新课标教材中,不少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基本阅读版块的篇目基本是以前旧人教版的课文。

虽然大体篇目没有变化,但是单元组织有所不同了。

教材的单元组织并非只是简单地把一类文体和一种主题的课文拼凑在一起,我们应考虑不同选文间的相互关系,以求产生更为丰富的单元整体价值,体现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教师除了充分吃透每一册的各篇课文外,更要体会编者所说的每一册的其他3个文体、语体单元的主题题材内容,尽量与活动单元的主题题材内容“互相呼应,互相兼顾”的特点。

所以可以采取单元主题教学的方法。

在进行主题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各篇文章在主题引领下彼此的关系,下面以必修二作说明。

比如必修二的活动单元主题是“体验情感”。

古代文学作品单元基本阅读篇目有《阿房宫赋》、《赤壁赋》、《项脊轩志》、《与妻书》。

扩展阅读篇目有《逍遥游》、《论毅力》。

教师要结合本册主题,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除了文言文语言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古人的情感世界,走近古人的生活,走近古人的内心世界。

“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并思考他们的情感为什么历经千年仍能打动人心。

笔者根据课文内容,采用一线贯穿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本单元第一篇是《阿房宫赋》,起到统领整个单元的作用。

文中有这样一句议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在杜牧看来,秦灭亡的原因是秦王只顾及一己的私欲,而不考虑百姓的情感与利益,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尊重他人的情感与权利,这是“同理心”的一部分。

具有同理心的人才能够推己及人。

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体验情感的方法,那就是同理心。

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同理心去读下面几篇文章,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与理解苏轼、归有光、林觉民等人对待自身和他人的情感态度。

只有设身处地,才能感受他们笔下情感的真实性,从而被感染,受启发。

《赤壁赋》中涉及的是对待自身情感的方法。

读这篇文章,要探寻作者情感产生的原因,从情感变化中体会作者处理情感的方式。

教师可联系作者遭受贬谪的遭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苏轼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产生的与“美人”“天各一方”的失意与无奈,体会他借客人之口对人生短促无常发出的感叹。

最终苏轼以其乐观与旷达得到了精神的超越。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

他处理自身和外界关系的方法成为后代许多知识分子的精神典范。

这篇文章的学习还可以和拓展篇目的《逍遥游》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道家相关的思想。

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是否可以从苏轼对待自身情感得到一些借鉴。

《项脊轩志》《与妻书》则是珍惜亲情与爱情的文章。

教授重点放在学生情感的感性体验上,设身处地地想象,惟有动心,才能有所思考。

教师还可以提供《祭十二郎文》、《祭妹文》、《陈情表》等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学会珍惜。

对必修二单元的设计,重点挖掘了其中“体验情感”的因素。

由第一篇《阿房宫赋》中引导学生培养一种同理心,在此基础上去阅读其他三篇文章,感受别人笔下的亲情与爱情,感受他人笔下的失意与解脱,从而思考自身看待事物、对待情绪的一种可以参照的方法。

2.比较阅读教学在活动主题的引领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更好地体会这一主题的内涵。

下面以必修一进行说明。

必修一的活动单元主题是“认识自我”。

基本阅读篇目有《诗经》两首:《氓》、《静女》;《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

强调个体意识,重视个体存在的重要性,就要发掘生活于社会中每个人的个人价值。

每个人都能够重视自己的社会存在,知道自己有何可为,知道自己有何能为,知道自己有何需为,并为之付出坚实的努力,这便是创造源源不断的社会价值的源泉。

本单元的课具备一定的可比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诗经·氓》、《孔雀东南飞》可以围绕女性的“自尊自爱”进行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都写了被抛弃的女子的抗争,体现了女性的自尊与自爱。

《氓》的女主人公在被虐待时重视内心愤怒的声音,重视作为人必须得到尊重的权利,奋起控诉负心人的恶行,捍卫自已的尊严。

此外她思考男女的婚姻爱情态度的差异,体现了女性的个体意识的萌发。

《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在个人的意志得不到充分的尊重,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时,为了维护尊严选择死亡,以生命的解脱获取最终的自由。

两首诗中的女子,都是处于弱势,但是她们不依赖、不幻想,凭着坚强的内心维护着自己作为女性的尊严。

《离骚》(节选)、《归园田居》可以围绕“追求理想,坚持自我”进行比较阅读。

屈原和陶渊明,他们都是敢于追求理想并且有着坚定信念的人。

他们同样面对着无法改变又不可认同的外界环境。

屈原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宁愿忍受无限的孤独和痛苦,也决不改变他所认定的道路,决不改变原则、不改变理想与小人同流合污,悲壮地走向毁灭。

陶渊明在仕途沉浮中认识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坚决辞官归隐,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追求自身的完善。

教师可以把这两课的抒情主人公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屈原与陶渊明,思考个人应该坚持的人生准则,思考个人应该拥有的理想与追求,思考应该如何处理个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

在拓展阅读篇目上,教师可以联系本单元的课文和讲课重点,推荐学生读一些文章,如《诗经》中的《郑风·溱洧》、《郑风·子衿》、《秦风·蒹葭》、《郑风·将仲子》,《史记·屈原列传》、《归去来兮辞》、《苏东坡突围》等,并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设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3.名著拓展教学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名著知之甚少,学生总是习惯按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的内容,不喜欢名著。

他们觉得这类书创作时间距离当今时代久远,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有些书思想性太强,不够吸引人。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重点分析,或探究其思想性对后世的影响,或探究其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或挖掘名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与人生智慧等,让名篇焕发其独特的魅力。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精讲课文教会学生阅读思考的角度与方法后,再将课文作为一切入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了解原著,进行探究性的专题学习。

比如必修四中选入了《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这是儒家作品中的名篇,体现了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了《论语十则》,对《论语》中关于为人、为学的主张有一定的了解。

作为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在高中阶段,学生有必要系统性地了解儒家的主要思想,教师可以以此带动学生对《论语》的阅读。

在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上,教师可以将古代文学作品单元放在学期初讲授,布置学生在本模块学习时间做好《论语》的专题研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参考的方向,如“君子之道”“学问之道”“仁义礼智”等。

此外,教师还当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即使不是很成熟、很有说服力,也是学生自己的思考。

比如有学生在其《论语》的读后感悟中写道:“《论语•公冶长》里,孔子有说:‘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这未免太绝对化了吧,孔子一生接触了这么多人,难道真的没有一个能自己检讨自己的吗

是不是孔子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呢

他还说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也不太妥,夸自己‘忠信’和‘好学’虽然未见有错,但令人觉得孔子有点自大。

”姑且不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一番话,但学生能够看出点问题并提出质疑,教师要及时鼓励。

又如在必修五中选入了《鸿门宴》与《报任安书》。

这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史记》,了解司马迁的思想。

《史记》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春秋战国与秦汉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从割据混战到统一的时代,也是精英人才层出不穷、智慧火花不断闪现的时代,其中发生的一些故事与语言资料,一直是后代的经典。

加上其故事性较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文章,如《屈原列传》、《项羽本纪》、《孔子世家》等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同时通过对这些篇章的阅读,理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提到的创作目的,体会司马迁“发愤著书”对人物的评价标准,如探讨司马迁的“英雄观”等等。

让学生形成书面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教师评改并进行交流展示。

4.专题拓展教学教师还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使学生对该主题的相关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进行主题拓展教学,这个主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事先设定的,也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

比如《唐宋散文选读》的第一单元中选入了《小石城山记》、《黄州快哉亭记》、《道山亭记》、《百丈山记》几篇山水游记。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山水游记已经有所了解,教师的人可以继续进行山水游记的拓展阅读,但是笔者认为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拓展的范围应该有所扩展。

比如这一单元,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提到的“贬官文化”。

“古制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要受到贬谪。

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之中,常常有饱读诗书之人。

贬了官,失了宠,摔了跤,悲剧意识就来了。

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

过些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时过境迁,天子觉得此人不错,拨乱反正,恢复名誉,于是受贬官员人品文品双全,传之史册,通之后人。

又因他们在受贬期间亲热过山水亭阁,足迹所到之处,便成了遗迹,这些文化便形成了贬官文化。

”在中国传统中,知识分子的出路是“学而优则仕”,被贬无疑是政治生涯甚至人生的巨大打击。

被贬之后,不少人流连于山水之中,有的把满腹辛酸愁苦寄托于山水,有的在山水游玩中得到暂时的解脱,特别是在唐宋两代,留下了很多很有意思、值得品味的文章。

除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石钟山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贬官文化”,同时还可以探究被贬之人何其多,写被贬心情的文章何其多,为什么这些文章能千古流传

通过探究,以期对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情怀气度、文章风格和写作手法等有较系统的了解。

又如“隐士情怀”,在教材中有相关的诗与文,也可以形成一个专题让学生探究。

5.读写结合教学 “读”与“写”是语文学习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两种素养的实现是通过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来完成的。

在心理机制中,阅读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而作文则是从思想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从内部到外部,从整体到部分的心理过程。

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

”阅读积累与思考是写作的先导,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要让学生进行积累和思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积累名人名言、典型事例并运用到写作中。

著名作家韩少功说:“语文是一种慢功。

”这里的“慢功”强调的就是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写作素材缺乏的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下手,积累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将其作为议论文的有力论据,合理地支撑论点。

除了司马迁、苏轼、屈原,教材中还有大量的人与事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积累。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作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论据,亦可将其作为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例证;《寡人之于国也》两千多年前的祖先已经注意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这与现代社会一些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兰亭集序》中的风流雅士们那种寻找风景,享受生活的态度,在今天也仍有积极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去设计创造读书笔记的方式,可分为“精华摘抄”、“佳句赏析”等板块进行积累,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习惯,锻炼其思考分析与书面表达能力,逐渐积累起属于自己的“资源库”。

其次,引导学生对一些传统观念和做法提出自己的感想和见解并形成文字。

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添加时代的新因子,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学生如果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仅止于被动接受,那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上完课后,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并形成文字。

如《鸿门宴》和《项羽本纪》中通过对刘邦和项羽的描述,结合司马迁对“英雄”的评判标准,进一步探究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对《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做法,可以探究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可以探究是否与当代的竞争意识相违背,要如何看待平均与竞争的关系等等。

只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的收获。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从课文题材、话题进行引申,进行思考创造。

如《劝学》,除了作者提到的那些方法外,学有所成还需要什么因素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由游玩而引发感想的文章,自己是否也有相似的经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形成文字,养成多关注、多思考、多动笔的习惯。

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重视各种资源,学会积累,开拓思路,勤于动脑,形成一己之得,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